?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現實意蘊

2009-12-01 02:43宋德如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09年9期
關鍵詞:人文科學人才

宋德如

和諧社會的構建呼喚高素質人才培養,時代發展呼喚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在知識經濟時代,伴隨科技的突飛猛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培養規格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打造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既是當代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知識經濟挑戰的有效策略??梢灾v,著力運行文化素質教育,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策略,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有效路徑。

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價值訴求

1.當代教育發展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

歷史地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經歷了一個由分野到融合的漫長過程,兩者在相互抗爭中交錯發展。在古代教育中,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十分低下,不需要學校教育來反映它,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節,因而導致在學校教育內容中人文科學占主導地位,自然科學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微乎其微,學校成為上演人文學科的主陣地,如我國古代教育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書》、《禮》、《易》、《春秋》等,歐洲中世紀大學中的“前三藝”:文法、修辭、辯證法,都關注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19世紀以后,伴隨歐洲機器大工業的興起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工業化社會對生產者的科學知識與操作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學校教育關注科學知識傳授和勞動技能的訓練,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逐步結合。一種以開發人力、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科學教育思想開始誕生,并在后繼的學校教育中地位漸升。而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由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日新月異地變化,使得科學教育的地位空前提升,并演化為人類社會的主流教育思潮,主導著學校教育,人文教育在與之抗爭中屈居下風,退至次要位置。

20世紀70年代之后,盡管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的價值得到人們的認可,但其負面效應同樣值得人們反思探究,人們所面臨的種種社會挑戰和精神危機不得不使人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一度被科學發展所遺棄的“人文”,因而充滿著對人類社會自身終極關懷的人文教育開始復蘇涌動,找回了其在學校教育中應有的位置。

不可否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各有其自身的合理內核和社會價值??茖W教育在于傳播科學知識、培植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求真是其重要的價值取向,其操作要義指向于“是什么”的問題;而人文教育作為一種傳授人文知識、培植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求善是其主要的價值取向,其操作要義指向于“為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毫無疑問,只有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真正解決“是什么”“為什么”和“如何做”等一系列交織的問題,方能顯現教育的內在魅力,方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和現實價值??茖W與人文的割裂,或重一方而輕另一面的教育,都是不完善的教育。

社會的發展呼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教育的自身完善和固有功能的揮發需要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從早初的對壘抗爭到融合統一,兩者在當代社會“握手言和”昭示了如是道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當代教育不可缺失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的融合是當代教育的必然。

2.知識經濟社會發展呼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

當代社會是知識經濟飛速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必然改版重構,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形態,它是以知識、智力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知識創新和能力創新為內在動力,其基礎是知識,關鍵是人才。當今社會,伴隨知識創新和知識轉型的速度加快,學科高度綜合和高度分化已越來越明顯,學科間的界限和隔閡正在消解。由于知識性質的變化,過去關于知識是中立的、客觀的這一普通定位,在后現代視域中正在轉化為境域的、文化的和有價值的,人文知識的價值正在提升,這也極大地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

知識經濟對教育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由于知識創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也決定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當代教育應肩負的歷史使命。由于知識經濟社會大量需要創新型人才和國際通用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必然是復合型人才,必然是一種既通曉科學知識,有寬厚的人文素養的人才,必然是一種既有不斷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科學精神,又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具有優良品質和健全個性的人才。

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不把高素質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生存與發展之道,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契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雖然發展的重心在于科學與技術,關注點在科學和工程學,但并不否認人文科學的價值,強調文理相通、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人文課作為理工各科學生的第二主修課。格雷院長認為,麻省理工學院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人文教育對工程技術人員豐富自身很有必要,這種做法很可能對美國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不僅僅是智力的發展,也是為生活做準備,學生接受教育整體的環境很重要。[1]

二、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必然要求

社會的發展、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復興,僅僅依靠科學技術這一單一的力量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先進科學理論的引領,沒有發達的哲學社會科學支撐,沒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是不可能的事情。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理論創新的先導,也是培植民族精神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重要理論武器,同時,自然科學要真正地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必須通過人文科學加以導引和規范,而其承傳與發展必然離不開人文科學的整合和中介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不僅直接關系著個人的人性與靈性,而且嚴重關系到民族存亡、國家強弱與社會進退。沒有自己的人文文化,這個民族實質上就消亡了,就是“不打自垮”。國家強弱取決于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軍事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關鍵是民族凝聚力,此即對人文文化的認同。社會進步退讓,取決于科學技術、物質文明與人文文化、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沒有先進的人文文化、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只有發達的科學技術、高度的物質文明,這是人類最嚴重的危險,乃至是毀滅之災。[2]

實現社會和諧,構建美好社會,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根據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和新特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要求我們的教育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和諧的方式構建和諧教育。因為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要素中,蘊含著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規設,彰顯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體現著人的知識、道德、情感和心靈的內在結合,也必然要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培育和諧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

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綜合國力提升,和諧社會構建,既需要科學技術的推力,更需要人文科學的助力。其實,隨著人類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并相互發生作用的趨勢已日漸明朗。自然科學的發展必須借助于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其明晰方向,而人文科學的研究更需要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自然科學的技術力量支持。在人才的培養規格上,人為地割裂兩者的教育,既不利于培養和諧社會構建所需的全面發展人才,同時也不利于“科學”的真正發展。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也是人類社會在現代化目標追逐中得出的一個科學結論。在現代化的樂園中,亮點與陰影、歡樂與痛苦并存。伴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在享受現代化所帶來的恩澤的同時,其身心也正在承受著高科技負面效應的煎熬。高科技也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枯竭、毀滅性戰爭、貧富懸殊加劇、道德的頹喪、親情缺失、人際緊張、信仰危機等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問題不斷浮現,也嚴重地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如是說:“所有的國家都承認,發展是必需的,而發展意味著要具有一種科學精神。發展中國家只有把科學吸收到它們的傳統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們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自己而又保持它們的民族特點。一個文化,只有它自己能夠變革,才能生存下去?!盵3]因此,如何加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如何有效構建和諧社會,教育的作用無比巨大。重理輕文,強調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做法難以培養當代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因為,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真正地回應時代呼喚?,F代化的困境呼喚民眾人文素養提高,和諧社會的構建呼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并重。

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是高素質人才培養必由之路

基于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黨的十六大對我國新世紀的教育方針進行全新規設: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方針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之上的,兼顧了“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才能發展的教育理念,并對“勞動者”素質作出全新設定,目標取向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這是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決定著人才的培養方向。

當今時代,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是經濟一體化和東西方文化思潮激蕩交融的時代,它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有全新的知識構成和心智模式,必須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能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藝術方法結合起來,并具有終身學習、創新、創業、服務的精神和能力。盡管人的全面發展內涵十分豐富,但對于當代學生發展而言,主要是指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個性的充分發展,應是他們的體力和智力、身體與心理及其自然性、社會性與精神性的全面發展?;诖?在教育過程中,僅靠單一的技能訓練或某一學科知識的傳遞是難以達到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的。也如愛因斯坦所言,學校教育不能培養“為謀生而學習的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要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則需要培養全面的自我辨別力,而這取決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盵4]沒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聯手不可能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但理性反思當前人才培養現狀,其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過窄。由于學科本位主義濃重,整個教育是嚴格按照狹窄的“專業”鋪展運行,教學程序是嚴格按學科內容構設,學生也是圍繞所預設的方向“自我完善”,文理分家,畫地為牢,互不干涉,缺乏整合,導致了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視野過窄。二是創新能力不高?!叭行摹?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經驗的傳遞系統,片面地強調書本知識的灌輸,把學生目光定格在書本之上,行為禁錮在校園之內,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相對薄弱。三是功利主義濃重。重視顯性價值效應的學科學習,學習完全圍繞著考試進行。學習的“工具——功利”意識無形放大,造成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相對下降。四是人文素質偏低。由于“科技至上”思潮的流行,重理輕文,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傾向比較嚴重,加上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的影響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念左右,學生的人文素質較低,個人的榮辱觀和人生觀傾斜,集體主義思想淡化,團隊精神欠缺,法制意識不強,社會公德較差,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下降,這與構建和諧社會所需的人才不吻合。這就要求我們從基礎教育做起,改變當前教育過程中的純功利化的傾向,加強人文關照,營建良好的人文發展環境,為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發展失衡,人文教育十分薄弱,重理輕文現象十分嚴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嚴重分離,缺乏溝通,導致了學生人文科學知識貧乏,自我中心主義膨脹,缺乏良好的個性品質,文化熏陶不是,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民族精神淡化,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文化的甄別和過濾能力較差,影響了青少年一代的綜合素質的養成??梢哉f,在素質教育主旋律唱響的今天,文化素質教育的提出及其穩定推行,它不僅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口和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也是我們的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回應。

知識經濟社會要求當代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構成和能力組合;具有競爭意識、自主意識、法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開放精神;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創新型人才應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非片面發展的人;是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人,而非單一能力發展的人,他不僅要有良好的科學素質,還應有較好的人文素養?!皩徤?、勇氣、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獨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質是受過教育的人的特征”,“知識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識本身不是教育目的?!盵5]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應是當代青少年學生的發展支柱。在人才素質的構成要素上,文化素質是基礎,思想道德素質是關鍵,以文化素質為切入口,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這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打造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基本內容,而兩者的粘結度,也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在教育過程中,僅強調自然科學人才和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同等重要是不夠的,更應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重視學生的能力優化組合,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而非僅僅強調某一“科”或某一“育”,才能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郝平,程建芬.創新與挑戰——世界名校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35-136.

[2]楊叔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1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1-122.

[4]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文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70.

[5][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9.

猜你喜歡
人文科學人才
人文
人才云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