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共生效應”

2009-12-01 02:43陳國民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09年9期
關鍵詞:共生效應專業

陳國民

“共生效應”是生物學中的一個術語,系指生物群體生長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說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1]事實上,在教師專業發展中,也存在著“共生效應”。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幾乎所有教師都在實踐中提倡學生要互利共生,但在教師專業發展中卻提及很少。目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間基本上都是“單兵作戰”?;ハ嗖缓献?、彼此孤立現象的存在,使廣大教師身上許多資源浪費和流失。把“共生效應”概念引入到教師專業發展中,不僅有利于教師的群體發展,也有利于個體的良好發展。

一、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外在表現形式

自建國以來,在教師專業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共生效應”土壤。例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師徒結對”“集體備課”以及自發形成的教師學習小組,這些都標志著“共生效應”被運用于教師專業發展中取得的良好開端。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共同開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個教師能獨立完成得了的。很多學校都設有教研組,負責組織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為大家通力協作創造機會,在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矛盾、沖突、協調、融合,增進對他人的了解以及科學和人文知識的習得,加深對相互依存問題的認識,改進互動行為,從而實現各自的最優化發展。因此,這是“共生效應”的表現形式之一。

2.實行集體備課

讓同一年級同一科目、不同年級同一科目、同一年級不同科目的教師一起備課,共同解決疑難問題,相互了解教學風格,使大家的合作成為日常行為。

3.實行“師徒結對”

有的學校組織老教師帶新教師、骨干教師帶一般教師的活動,使合作與教師間的友誼共同發展。

4.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

從存在形態看,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強調實現由“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因此,不應該只盯著知識與技能,重視教師作為職業的工具價值,忽略教師作為生命個體的本體價值。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各種聚會、比賽等娛樂活動,將合作與娛樂活動結合起來。

5.學術沙龍

從基本策略看,共生就是“互利互惠”,強調個體間的“互動生成”。從終極關懷看,共生就是“共同發展”,追求所有個體各自最優化的發展。因此,學術沙龍也可以出現“共生效應”的效果,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價值

“共生效應”的實質是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共生效應”也是充分利用各種便利條件,教師之間就一些內容相互交流、互學、互動,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法??梢?“共生效應”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可以成為一種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

1.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教師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共生效應”是教師在共同目標下互依互促、責任明確的協作中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彼此認同和相互信任,進行清晰準確的溝通,彼此接納和相互支持,并建設性地解決沖突。這樣也有助于促進教師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發展教師的良好人際關系,更好地開展社會交往活動,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氛圍?!肮采笔紫仁窃诨ダセ莸那疤嵯聦崿F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影響教師走向共生的主要因素有:報酬、對他人動機的感知、交流溝通、威脅和群體規模、個人愛好等。同時,在“共生效應”中,也體現著上述影響因素的相互協調。

2.有利于豐富教師的個人實踐智慧

在“共生效應”中,教師一方面不斷吸納和豐富自己的已有知識,另一方面在沖突和建構中,不斷結合自己已有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自主建構和合作建構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個人實踐智慧。通過這樣的途徑,教師真正從實踐中、從互利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

3.有利于發展教師的自主性與主體性

在“共生效應”中,教師真正成為專業發展的主體,可以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自覺回顧過去,反思現在的狀態,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自主地遵循自己專業發展的目標、計劃、途徑,并付諸實踐,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教師間協作的主題、內容與教師的工作實際緊密聯系,能改善教師的工作,提高教師的能力和工作績效,所以能極大地激發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體性成長。

4.有利于改善教師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在內心深處較穩固的、可以影響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與方式?!肮采庇兄诮處煷蚱埔怨陋毞忾]、孤軍奮戰、關注眼前利益、靜態思維和習慣性思維為核心內容的心智模式,形成具有創造性的、互利共生的心智模式。同時它還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與能力,自覺、自主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

5.有助于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

在“共生效應”中,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和互相指點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最基礎的積極的心理發展氛圍。而具有挑戰性的平臺則有利于教師不斷對自我的教育能力以及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挑戰自我固有的教育觀念,進而共同建構形成更加合理的教育觀念,豐富教育實踐知識,獲得有效的教學策略,形成專業的教學能力,成長為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專家型教師。由此可見,走向互利共生是教師群體良性發展的靈魂。

三、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營造策略

教師工作的性質為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營造提供了可能,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專業發展“共生效應”的可能性并不必然地向現實轉化。要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需要相關部門采取積極的措施。

1.幫助教師形成互信機制,樹立“共贏”思維

相互信任是教師共生的社會機制,它的存在使教師雙方相信對方是同伴而非對手,從而放心地采取協作的態度或行為。如果沒有信任,即使教師的角色安排是按協作的方式聯系起來的,也仍然會妨礙“共生效應”的效果。引導教師對共生理念進行公開承諾是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教師的公開承諾也能夠使教師在隨后的情境中不會隨意否決或忘記他們的行為和態度,而這種始終如一的行為和態度,能夠帶給同事信任感,從而促進“共生效應”的產生。

2.求同存異,實現相互尊重

具有文化統一性和包容性的學校氛圍最利于教師走向互利共生。包容性可以理解為學校的基本價值觀、標準和規范允許存在差異,并能夠用分層的方式將差異予以貫徹落實。包容性也強調教師可以有不同的、個性化的認知和理解。這種“差異”使教師能夠取長補短激發出新的亮點。

3.加強文化引領,形成共同的愿景

文化引領就是為組織性質以及組織成員設定一套基本的價值觀念,使這些基本觀念為組織成員共享并發揮作用。[2]簡言之,文化引領就是通過理念的構建為組織成員行為提供一種基本的、“理所當然”的范式。圍繞這些問題形成比較一致的、基本的組織觀念,可以使個體對組織產生集體認同感,從而使組織更具有執行力,為教師合作提供凝聚力。

4.在管理與制度上為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產生提供保障

從管理制度來講,要營造教師專業發展的“共生效應”,必須改革集中、封閉的管理模式,實施人文化的教師管理,營造交流和溝通所必需的民主、開放的環境氛圍,這樣教師才能夠坦誠相見。管理者應由控制者轉變為設計者、建構者,創建民主、公正、和諧的決策環境。賦權于教師,積極鼓勵教師個人行使自己對學校事務的參與權、發言權,民主地參與學校管理。要更好地營造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共生效應”,就要尋找共生的有效組織形式,如集體備課、學術研討、師徒結對等。尤其要注重發揮學校中現存的獨特優勢,構建“協作發展型教研組”[3],使其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師專業發展組織,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組織。

5.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強化教師的集體觀念

教師共同體是以教師自身成長為目的,圍繞著教師在工作中碰到的問題,通過教研活動的相互交流和互依互動,使教師借助集體智慧將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獨特風格,并以教師個體的豐富性來促進教師群體的良好發展的一種新型組織。其核心是教師之間的互利共生,在共同體成員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交流、坦率溝通,分享經驗、思想、教訓、情感,分享各種學習資料和成果來共同解決難題,并且這種共生是建立在對話、平等、責任的基礎上的。[4]現實中的共同體或虛擬共同體,都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產生。

教師專業發展中“共生效應”的營造既來自教師的積極創造,又受其他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如果教師在人類社會知識文化的總體構思和專業發展方向上體現“共生效應”的應有之義,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并處理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就能充分發揮“共生效應”的效力,從而有力地推動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輝.“共生效應”與班級管理[J].安徽教育,1998(11):12.

[2]薩喬萬尼.馮大鳴譯.道德領導: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孟憲樂.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學與管理.2005(10):12-28.

[4]商利民.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猜你喜歡
共生效應專業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懶馬效應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