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

2009-12-10 06:48程麗群
新課程·中旬 2009年5期
關鍵詞:研究者教師

程麗群

摘 要: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高職英語教學實踐,就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原因和途徑作了簡單的思考。

關鍵詞:教師;研究者;原因;高職英語教學實踐

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緊迫要求,是教師工作戰線的首要任務。教師成為研究者,對于教師教育事業和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從西方傳入我國,開始融入我國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教師專業化運動之中。然而,長期以來,站在教學一線的大多數教師還是在按部就班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組織考試。有的教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學生的成績怎么也提不上來?”諸如此類疑惑,不勝枚舉。這些現象首先在于許多教師一直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傳遞他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傳承他人已經研究出來的成果,教師并不需要創造知識,不需要研究教學。其次,對于成為研究者,教師們觀念上接受了,但行為參與嚴重不足。教師們能籠統地理解開展教育科研的價值,基本上能認識到開展教育科研有利于促進教學。但落實到具體的個人研究行動上,卻表現出被動或無暇顧及。雖然,在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早已提得轟轟烈烈的新時期,有些教師也在做課題研究,或者在進行教改的嘗試,但缺乏必要的針對性、深刻性,不能為教師的發展、為教學的提高帶來突破。那么,教師究竟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呢?下面是筆者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求和同行商榷。

盡管“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已廣為普及,也盡管教師做研究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還是有必要探討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教育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教育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成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許多教師把研究視為某些人的特權,對研究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早期倡導者Buckingham曾經表述:教育研究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專有的領域,它沒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的確,研究不是一個特權領域、而是一種平常的態度。在有教育的地方都應該有研究。教育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參與,需要每一位教師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否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二、引領學生發展的需要

今天的學校教育,對教師已經有了新的專業要求。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成為研究者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迫切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不斷創造成了這個時代得以存在的命脈。人類的社會生存、經濟生活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轉向對自身素質的依賴。要求教育不僅要傳承知識和經驗,而且要以培養和發展人為直接目標。為此,教師要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與能力,要探討育人規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而成為教育的

研究者。

三、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1999年6月17日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課堂中的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注意類型、認知風格、學習策略、動機類型和水平、焦慮程度和投入狀態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生群體的發展特點,繼而關注個別差異才能根據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因材施教。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自己對教育本質的思考,沒有自己對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孜孜追求,是很難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的。所以說,強烈的研究意識和自覺的研究活動是促使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有力保證。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教師是專業人員,確定教師的專業地位就是說明教師即專業研究者。教師如何成為專業研究者呢?教師成為研究者,即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在正確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研究者的姿態探索、發現、解決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學生和自身的雙發展。關于教師成為研究者,我想結合自己的高職英語教學實踐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

一、研究日常教學

教師所從事的研究,就是教師每日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

1.研究教材。教材只是教學的藍本,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使之更貼近學生的需要。我教的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都比較差,根據高職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我對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研究和處理。如有一次學生對銀行放貸給一個企業購買新設備的話題不會說,我把話題變為:銀行放貸不變,對象是一個貧困大學生通過銀行綠色貸款順利進入大學校園,學生都對這個話題很熟悉,組織口語活動就輕松多了。

2.研究教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職英語教學具有職業性、實用性和實踐性三個特征,而高職英語教學大都沿用傳統的3P模式(即講授、練習和表達),而且第3步經常做得不夠,從而導致語言輸入有限,語言實際運用缺乏意義,體現不了高職英語教學的三個特殊性。我認為高職英語教學應該融“教、學、做”為一體,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實現高職英語專業培養目標。我在綜合英語的ReadingI的教學中正在嘗試任務型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利用多媒體呈現課文情景,第二步進行任務驅動,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若干問題或與課文內容理解有意義的練習,(改變以往教師就課文提問的方式),第三步小組互動,即在組內、組間討論問題完成自己設計的問題練習,教師巡看巡聽,提供幫助。第四步教師對任務進行總結點評,并指出文中的疑難點。這種學習模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全體學生參與用目的語做事,感受到語言的社會功能,真正體現了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特點——學用統一。

3.教學反思。每次新課結束,我都要回味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反思:學生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教師什么方面做得不夠。有關人士認為,反思教學實踐是教師做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變得目的明確、過程清晰、結果有效,找到存在的問題,以利于尋找解決途徑,做一個主動的研究者。

二、研究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體系不夠優化的現象。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而我們一些課程體系未能打破學科體系的束縛,沒有反映職業崗位資格要求。

學科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沒整合,理論多、實踐少,主干課程不突出。例如,我系應用英語專業口語課和寫作課課時小于精讀課和泛讀課,其實,這兩大塊應該齊頭并進而且這些主干課還應加大課時量。再如英語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為6:4,有的甚至是7:3。這些均不符合高職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不利于培養高技能應用型英語人才。因此,英語專業要對現有課程加以整合,課程改革要反映產、學結合,根據英語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來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總之,教師只有在持續的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實踐中,才能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是一個沒有臨界值的追求,不是一勞永逸的資格考試。教師應把研究作為基本的職業生存方式,將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時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研究者的立場面對新時代的一切挑戰。

參考文獻:

1.閔鐘,《試論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師資培訓研究》2002年第一期

2.邱小捷.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程同春,《談21世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英語教學》,《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4.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一期

作者單位:湖北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英語系

猜你喜歡
研究者教師
最美教師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大山里的教師
用水痘病毒開發新型HIV疫苗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教師贊
年輕瘦人糖尿病增多
醫生注定是研究者
圓我教師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