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節“土”節 對對碰

2009-12-18 08:49
文化月刊·遺產 2009年12期
關鍵詞:復活節萬圣節父親節

王 敏 趙 舒

節日的溫馨都是相似的,雖然“洋”節“土”節各有不同的名目,“土”節溫馨祥和,“洋”節新鮮浪漫,但都表現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訴求,都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這里,就讓我們將這些節日做個“對對碰”,看看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春節VS圣誕節

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的圣誕節同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時間也都集中在歲末年初,那么這兩個節日各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說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所以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春節承載著慶豐收和迎新年的雙重意義。

春節俗稱“過年”。傳說“年”是一種會給人間帶來壞運氣的獸,鞭炮能將其趕走,于是有了春節燃鞭放炮的習俗?,F在,這已經成為烘托節日熱鬧場面的一種方式,也是節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除夕之夜、新舊交替之時,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

新年初一一大早,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給兒童壓歲錢。初一過后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互道祝福。另外,各地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廟會、賞燈會等習俗。直熱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圣誕節

(Christmas)

圣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日期是12月25日。圣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后來演變成一個世俗化的節日。圣誕節指圣誕日(Christmas Day)或圣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即當年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其中12月24日夜為平安夜(Christmas Eve)。

圣誕習俗數量眾多,而且國與國之間差別很大。圣誕符號及活動很多,如象征樂園樹的圣誕樹,還有圣誕火腿、圣誕柴、槲寄生以及互贈圣誕賀卡和禮物等。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圣誕色,圣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圣誕色來裝飾。平安夜,傳統上是放圣誕樹的日子,人們團聚在家中共進晚餐,然后圍坐在火爐旁,彈琴唱歌,舉辦化妝舞會,到處可見各式各樣的紅色圣誕帽。孩子們睡前把圣誕襪掛在壁爐或床頭,期盼圣誕老人的禮物。傳說圣誕老人會在平安夜駕著馴鹿拉的滿載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千家萬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禮品裝進襪子里。

圣誕餐是圣誕節當天的主餐,主要食品為:火雞、烤鵝、臘雞、布丁以及各類小甜餅和雞尾酒。按照習俗,吃圣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準備的。

傳統圣誕花是圣誕紅(一品紅、猩猩木),圣誕植物還有冬青、紅孤挺花、圣誕仙人掌。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所以清明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如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澋奶厥鈿夥?。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依舊在延續。

清明節VS復活節

這兩個同為春天的節日,雖說在時間上大體相當,可其中的意思卻有很大的不同。清明節講究的是對先人的追思,而感恩節則更加看重對春天的向往。

復活節

(Easter)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復活的重大節日。每年的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復活節,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是不確定的,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從復活節開始以后的一周稱為復活節周(Easter Week)。

典型的復活節習俗都跟春天和新生有關系。復活節前夕,人們給雞蛋著色打扮一番,到了復活節,孩子們會發現床前的復活節籃子里裝滿了巧克力彩蛋、復活節小兔子、有絨毛的小雞及娃娃玩具等,據說復活節兔子會將彩蛋藏在室內或草地里讓孩子們去尋找。還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給孩子們做游戲,他們把彩蛋從山坡上滾下,誰的蛋最后破,誰就獲得勝利,全部彩蛋歸他所有。

復活節的傳統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用羊祭祀,是過節的一個老傳統,羔羊象征著耶穌的獻身。吃火腿是英國人遺俗,今天已發展成復活節的傳統食物,人們在復活節期間經常吃復活節罐頭。另外還烤制特別的復活節面包,面包上畫有基督耶穌的字樣、十字架,或羔羊的圖案等,以紀念基督。

百合花象征神圣與純潔,人們喜愛以在春天、復活節左右盛開的百合花來代表耶穌基督的圣潔,形狀像喇叭的百合花,像正在大聲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復活節這天,到處可見漂亮的百合花,特別是白色的鐵炮百合花(又稱麝香百合)被視為人們的“復活之花”。

端午節VS感恩節

乍一看這兩個節日在時間上和慶祝方式上基本沒有相同點,但實際上這兩個節日都是為了紀念一段歷史,不同在于,端午節紀念的是一個人——屈原,而感恩節感謝的是一個民族——印第安人。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其中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很多人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其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節已經傳承了多年,本源的端午節應當是我國遠古的祭龍日。當時,人們把五月視為惡月,希冀以龍的威懾力驅除災疫邪祟。此后,端午節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形式傳承。賽龍舟,用五彩絲纏手足腕,用楝葉包米粽,采插艾葉、菖蒲,取蟾酥,涂飲雄黃酒,調制朱砂酒,采多種草藥,人身發辮上以及門外屋內各處懸掛艾葉、香包,墻上張掛鐘馗畫像或避邪符印等,凡此種種,皆和防疫健身有關,所以它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我國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感恩節

(Thanksgiving)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印第安人,后來人們常在這一天感謝他人。自1941年起,美國的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于1879年,在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

感恩節的起源歷史十分復雜,可追溯到美國的發端。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迫害的102個清教徒從英國啟航。在大海中漂泊了3個月后,來到美洲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港口,在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落定居下來。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缺衣少食,面臨疾病的侵襲,只活下來50來人。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幸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部落酋長馬薩索德領導的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1621年他們迎來了大豐收,為了感謝上帝的賜予和幫助他們的印地安人,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他們與邀請來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慶?;顒?。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儀式,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后用火雞、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佳肴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來源于第一次感恩節,那時的菜譜包括:玉米面包、奶酪派、鹿肉、鴨鵝、南瓜布丁、印地安布丁等。感恩節的食物除火雞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種蔬菜水果等。

七夕節VS情人節

這兩個節日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都是為了愛情而過的節日,但細想來,兩者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七夕節更加注重女子的心靈手巧,而情人節則更加注重情人之間的熱烈情感。

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是西方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傳說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圣瓦倫汀(St. Valentine)而設的。

公元3世紀,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為未婚男子可以成為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倫汀的教士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因此身陷囹圄,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處決。據《天主教百科全書》記載,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烏斯一世把2月14日定為圣瓦倫汀日。如今,這個節日以圣瓦倫汀節,即情人節的姿態在世界盛行。

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進行晚餐約會,有時男性會借著唱情歌的方式向愛人求婚。人們互相饋贈禮物,如巧克力、賀卡、珠寶首飾和花,人們還喜歡送情人卡,情人卡上通常繪有愛神丘比特、給箭射中的雙心等。代表愛情的玫瑰花,尤其是紅玫瑰是情人節的象征,節日時期玫瑰十分暢銷,現在人們又培育了很多新的玫瑰品種來表達愛情。

中元節(盂蘭盆節)VS萬圣節

中元節與萬圣節同為“鬼節”,但過節方式卻大不相同。中國人過中元節,講究莊重、肅穆,以此來表示對逝者的懷念,而西方人過萬圣節則輕松、愉悅的多,熱衷于惡作劇和無傷大雅的玩笑。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節日。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中元節也叫盂蘭盆節,有些地方又把它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中元節則大多是一家之祭。

中元節有兩個傳說:一說是源于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飯菜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后,趁農閑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辟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

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北京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會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萬圣節

(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11月1日為萬圣節,而10月31日夜被稱為“萬圣節之夜”。

萬圣節來源最普遍的版本,認為它源于古西歐國家的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年輕人戴著各種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是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為一種秋收的慶典。還有的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人們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

現在,萬圣節之夜被看作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人們把蘿卜或甜菜頭挖空,刻上眼嘴,放上蠟燭,然后掛在樹枝、大門上,以驅逐妖魔鬼怪。每當萬圣夜到來,孩子們都會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奇異的“杰克燈”(掏空南瓜,在外面刻上眼睛與大嘴巴,在瓜中插上蠟燭,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在月光下走家串戶,向大人敲門要糖果、餅干或錢,并且嘴里說著“trick or treat”(不請客就搗亂),如果不給,調皮的孩子們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把人家門上的拉手涂上肥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向門口扔雞蛋或往后院扔衛生紙。還有一種習俗,就是每家都要在門口放很多南瓜燈,如果不請客,孩子們就踩爛他一個南瓜燈。

橙色與黑色是萬圣節的色彩主旋律,橘色的有南瓜燈,黑色的有黑貓、蜘蛛和巫婆。而家里的大餐桌則用橙色、黃色、草綠色渲染出鄉村氣氛,將南瓜燈、稻草人拿來做裝飾物。很多人將萬圣節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節日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圣誕節和新年了。

重陽節VS父親節/母親節

中西方都有為家中長者過的節日,這也表明對父母、對長輩的關愛,在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是通行的。

重陽節

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單位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

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放置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飲菊花酒。據說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而吃重陽糕因“糕”與“高”諧音,重陽佳節,不能登高而吃點糕,也可聊以自慰。據說封建時代,皇帝在重陽日還以花糕賜宴群臣。

母親節

(Mother's Day)

母親節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

節日起源于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又名希布莉,宙斯、波塞冬、哈迪斯、德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亞的母親,故稱眾神之母)致敬。1914年,美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母親節如今已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節日。

每逢母親節,母親們都會滿懷喜悅的心情,接受孩子們和丈夫贈送的康乃馨、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賀卡和紀念品,但最珍貴、最優厚的禮物還是把她們從日常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輕松地休息一整天。這一天,許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們把全部家務活包下來,母親不必做飯,不必洗盤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還有侍候母親在床上吃早飯的慣例。

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而我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在胸前佩戴康乃馨,顏色很有講究,母親已經去世的人佩戴白色康乃馨,而母親健在的人則佩戴紅色康乃馨。

父親節

(Father's Day)

父親節是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6月第三個星期日。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由華盛頓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推動成立。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1924年,美國總統柯立芝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國的節日,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國的父親節,并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后來,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卡片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

父親節這一天已成為不僅自己的父親,還有言行如父的所有男子,包括繼父、叔父、伯父、伯、舅父、祖父、外祖父以及成年男性朋友的節日。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有賀卡、領帶、襪子之類的小禮品,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父親節的正式節花是白玫瑰或紅玫瑰。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戴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戴紅玫瑰,也有以黃色玫瑰花為主的。

猜你喜歡
復活節萬圣節父親節
復活節彩蛋
萬圣節狂歡派對
過父親節等
尋找復活節兔子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雜談萬圣節
尋找復活節彩蛋
《父親節》等
快樂父親節
萬圣節大猜想
復活節“滾蛋大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