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說”魯迅——品讀《魯迅在S會館》

2010-04-07 11:01
名作欣賞·上旬刊 2010年3期
關鍵詞:魯迅研究會館周作人

嚴 輝

《魯迅在S會館》是周作人新中國成立后散文作品中的一篇。周作人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版有三部散文集《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和《魯迅的青年時代》,全部是和魯迅早年生活和創作有關的文字。

《魯迅在S會館》是介紹魯迅作品中經常出現的“S會館”的原型及回憶魯迅當年在這里的生活情形的散文。文章很短,約600字左右,寫得很有趣味。從開篇的“S會館的名稱始見于《吶喊》自序中”說起,介紹了會館的本名為“山會邑館”,后來改名為“紹興縣館”,其中還夾以歷史的考證;然后說明了會館所在的位置,會館的朝向和房屋排列,并詳細介紹了魯迅當年寄住過的“補樹書屋”的內外情形,寫魯迅當年臥室的情形是“臥榻設在窗口靠北的墻下,旁邊是一張書桌和藤椅,此外幾個書架和方桌都堆著已裱未裱的石刻拓本,各種印本的金石書史書等”;最后是回憶魯迅當年在這里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下午四五點下班,回寓吃飯談天,如無來客,在八九點時便回到房里做他的工作,那時輯書已終結,從民四起一直弄碑刻,從拓本上抄寫本文與《金石萃編》等相校,看出許多錯誤來,這樣校錄至于半夜,有時或至一二點鐘才睡?!敝链?魯迅早年住過的“S會館”的大致情形也就介紹完了。整篇文字延續了周作人散文一貫娓娓道來的本色,不僅為人們了解魯迅的早年生活提供了不少真實的史料,還講述了當時的舊人舊事,景物風情,雖然少了些早期散文的靈動和神采,但也還是十分耐讀和吸引人的。

魯迅1912年隨教育部到北京后就住在紹興縣館,直到1919年才搬出,其間在這里寫作了著名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小說。1917年,周作人從紹興抵北京就職,和魯迅同住紹興縣館。他們在此同住了兩年多的時間,這是他們兄弟二人關系非常親密的時期。從周作人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清晰在目,可見周作人對這段經歷是記憶深刻,難以忘懷的。

周作人在新中國成立后寫作了很多回憶魯迅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為魯迅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還糾正了不少魯迅研究中的誤識。周作人在寫作回憶魯迅的文章時,反復強調的是他只依據事實的特點,如他所說“我想缺少總還不要緊,這比說的過多以至中有虛假較勝一籌吧”?!遏斞冈赟會館》中就以事實為依據,駁斥了一個當時流行的說法。文章回憶了魯迅當年經常工作到半夜才睡,所以往往是“次晨九十點時起來,盥洗后不吃早餐便到部里去”,在這里筆鋒一轉寫道:“雖然有人說他八點必到班,事實上北京的衙門沒有八點就辦公的,而且魯迅的價值也并不在黽勉從公這一點上,這樣的說倒有點像給在臉上抹點香粉,至少總是失卻本色了吧?!苯柚粋€魯迅早期生活的細節,周作人對于當時魯迅研究界逐漸興起的夸飾魯迅的風氣,進行了委婉卻又是尖銳的批評,這樣的聲音在當時的魯迅研究中是很少有的。

如果是熟悉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讀者,會感覺到在周作人建國后回憶魯迅的散文中,存在著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文學的“舊世界”。這些散文的篇幅很短,題材很小,文中的“天地”卻還是很大?!遏斞冈赟會館》中圍繞著“魯迅”和“S會館”,既寫了“清末山會合并稱為紹興縣”、“前清殺人的地方菜市口”這樣的歷史掌故,還有“東南岔去是褲腿胡同,西南是南半截胡同,其實這也只是一只褲腿,不知何以獨承了半截的正統”這樣有趣的閑筆,寫來似乎漫不經意,卻有周作人散文一貫的閑適韻味。文章后半部分寫到對故人往事的回憶時,“不雜議論”,不帶主觀情感,沒有懷人敘事散文中常見的熱烈的情感和再現式的藝術描寫,使整篇文章顯得簡潔空靈,意味深長。即使是在寫到與自己有關的經歷時,周作人也是一樣不動聲色地平淡敘述:“他睡在靠北的一間里,南頭作為我的臥室及客室,中間房內放著一張破畫桌和方桌,是洗臉吃飯的地方?!边@樣的敘述使讀者和作者的距離拉大,從而少了十七年散文普遍的做作和矯情,延續了周作人散文一貫的平和與沖淡。

《魯迅在S會館》本來是并不符合時代潮流的“閑適”散文,卻因為解說魯迅的關系而成為可以寫作的內容。周作人新中國成立后的散文寫作正是以他特殊的身份,在這種特殊的文學環境下得以繼續,并逐漸形成新的風格特點的。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會館周作人
不說穿
魯迅研究的三種范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
“鄉土之鏈”話會館
美法院判決“中華總會館”撤旗案
魯迅研究中的歧路
人在他鄉為異客北京會館游
遍布全國的山西會館
周作人的后半生
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研究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