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新:經驗的力量

2010-04-07 11:01
名作欣賞·上旬刊 2010年3期
關鍵詞:王家青苔天真

麥 芒

王家新的詩歌打動我的是某種不盡在言中的東西。作為那種并非第一眼就能完全顯示其真義的詩歌,它的沉默和拙重需要慢慢辨識,仿佛黃昏時刻徐徐轉動的腳下的大地。很奇怪,作為一個去國已長達十五年之久,風格也似乎與王家新十分不同的詩人,我在他最新出版的詩選《未完成的詩》中部分認出的正是我自己完全熟悉并認同的往事與經驗。這神秘卻自然的緣分,也許是出于歷史與地緣的親近感:他是湖北丹江口人,我是湖南常德人,我們都是同沐于屈原河流的楚人的后代。

“令人費解的詩不一定比易讀的詩強”

王家新在詩歌中追求的,說穿了,其實是一種交流,哪怕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種“絕望背景下的希望”。他是一個渴求對話和了解的詩人,也是一個有悲憫心的詩人:

至于我,

一直要努力寫出易讀的詩;

我從不忍心在字面上給讀者制造障礙,

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同胞。

我寫詩,不制造謎語。

——《答荷蘭詩人Pfeijffer “令人費解的詩總比易讀的詩強”》

但王家新并不敏于口舌,因此,他說出的,往往是詞語之間或者之外的東西,那就是沉默。

也因為此,王家新不是一個玩弄詞語的人。他就像一個背石工,一塊一塊地,將石塊背來砌成山路,將他的讀者從乍看平淡無奇的平地領到某種崎嶇的高度,或者幽暗的深處,讓人心忽地豁然一動,一亮,明白他的真正意圖。這就是王家新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他比別人更耐心,更堅韌。

在這里,所謂的“易讀”,其實并非技巧,而是才能。既是精神,更是力量。大巧若拙,易讀,但“難懂”:

只不過有時從我的詩中散發出的

某種莫名的味道,

可能有點“難懂”

對于王家新,難懂的是世界和人生。詩歌所交流的并非詞語,而是經驗。不具備經驗或者理解經驗能力的人不是詩歌的理想讀者。

“帶著為他所不理解的冰”

在中國現代新詩中,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的區分早不是什么新鮮事。馮至所譯介的里爾克關于詩歌不是情感,而是經驗的說法也已耳熟能詳。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降所謂從抒情到敘事的傾向的蔓延更是說明了經驗在當代詩歌意識中的日益覺醒。換言之,經驗意味著成年與成熟。王家新應該被理解為這一傾向的代表,而非例外。

然而在眾多具有敘事傾向的詩歌中,王家新仍然表現出他的特殊獨到之處,尤其是在一些自傳性的詩歌中他對童年的“天真”經驗的執著捕捉與鉆研。

往往,天真和經驗被絕對地分離開來,仿佛它們是個人生命線性時間上的兩個階段,而非一體兩面。實際上,童年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生命經驗,所謂的“天真”僅僅是指我們在此階段既無法準時用語言表達它也無法完全用心智理解它。然而,我們記住了它!

王家新在他的詩《簡單的自傳》中所描述的正是這一情形:

我現在寫詩

而我早年的樂趣是滾鐵環

……

如今我已寫詩多年

那個男孩仍在滾動他的鐵環

也許這詩里多少有一點愛爾蘭詩人西穆斯·希尼的影子。但這滯留的經驗本身卻是王家新本人的。正是這種被“記住”的天真的經驗構成了隨后一切成年經驗的內核和原型。當我指王家新的詩歌的獨特之處的時候,恰恰是說我在這首詩的結尾一句“認出”了我自己一直感同身受的問題:如何表達這種被記住卻難于被理解的天真的經驗?

我在等待那一聲最深的哭喊

“那一聲最深的哭喊”復雜,而且痛苦。

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注意到長詩《少年》一詩中記述的一九六七年夏天中“巨大的冰”:

我去縣城里看舅舅

正好碰上了抬尸游行

……

尸體已發出腐臭

混合著刺鼻的富爾馬林味

尸體的四周

堆放著我從未見過的

巨大的方冰

“還我戰友!”

“血債要用血來還!”

我的耳邊,是一陣陣怒吼

我的眼前

是一片炫目的冰,那膨脹的

足以刺瞎雙眼的

之所以詳細引用這一段,是因為我詫異于這里所寫的就是我童年時刻幾乎一模一樣的習俗和場景,即,冰和死亡在夏天并置而放的觸目,不,觸鼻印象!

就這樣

一個人的少年再次出現

……

就這樣,一九六六

一九六七相繼回到我這里

“帶著為他所不理解的冰”,也就是帶著對死亡的天真的經驗,往事回來,歷史回來,人生之初的痛苦回來。

詩不是謎語,但命運是謎。

“雨中的石頭長出了青苔”

但王家新的詩歌中更不缺乏的是成年經驗的成熟與痛苦。這里的成熟是堅韌不屈的,痛苦是無言滋長的。

王家新本人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他傾心于北方的冬天和雪。在他所有關于北方經驗的詩歌中,我卻被一首題為“八月十七日,雨”的詩所吸引。這肯定與我個人在自己的詩歌寫作中對于雨的主題一直情有獨鐘有關系,也肯定跟雨或夏天與雪或冬天不一樣,是一種與湘蠻楚夷的南方主題的關系。我如果作為一個批評家也許會覺得,王家新和麥芒一樣,都是生就一副南人北相的命相。

在這首詩中,雨仿佛輕輕一碰按鈕,敞開了生命中所有積蓄的經驗的門:

雨已下了一夜,雨中人難眠

……

在我的身體里,一個人在嘩嘩的雨聲中

出走

一路向南

……

就在一個人死后多年,雨下下來了

這些經驗看似恍惚,其實確鑿。假如說童年的經驗需要借助王家新所說的“文學的歷史之舌”發出哭喊,成年的經驗則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它,融入遺憾,歸于忍耐。然而這,才是個人的存在之根。歷史一次次的重復已經讓哭喊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每年都會有雷聲從山頭上響起

每年都有這樣的雨聲來到我們中間

每天都有人在我們之中死亡

最終,那童年巨大的死亡之冰變成了成年個人衡量歷史的無言極限,內斂卻標志著生命的石頭:

雨中的石頭長出了青苔

這雨中“長出了青苔”的石頭呼應著詩人一首早期詩《風景》的結尾:

一到夜里

滿地的石頭都將活動起來

比那樹下的人

更具生命

不管是哪一塊石頭,所展示的都是這種因為成熟而必須承擔的經驗的力量。

沒有緣分,我不會這樣讀王家新。

反向(節選)

王家新

長久沉默之后

“長久沉默之后”,葉芝這樣寫道,而我必須傾聽。我知道,這不是葉芝,是他所經歷的一切將對我們說話。

晚年

大師的晚年是寂寞的。他這一生說得過多?,F在,他所恐懼的不是死,而是時間將開口說話。

山頂墓石

山頂上的墓石。雪的耀眼的光芒。每當我乘車經過這里時,我感到了一種注視(我們被誰俯看?);車在向上繞行,而死亡總保持著它的高度。

我在昨晚寫下了“雪”,今天,它就在城市的上空下下來了。這不是奇跡,相反,這是對一個詩人的懲罰和提醒。你還能寫什么?什么才是你內心生活的標志?看看這遼闊、偉大、愈來愈急的飛雪吧,只一瞬,室內就徹底暗下來了……

啟示

在睡夢中,在季節輪轉的一瞬,你總會感到一些從不顯現的東西。

誰啟示你?不可言說。

你只是默默地穿行在欲雪的天空下。你感到有一些更堅實的東西就在你的體內晃蕩著,要去呼應這種啟示。

你走過這城市時,它依然是喧嘩的……

猜你喜歡
王家青苔天真
天真真好
天真組詩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詩
青苔之美
單子伊 王家璇 潘銘澤
老禪院
天真給你最美的夢
雨天
也無風雨也無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