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高校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對策與思考

2010-08-15 00:43趙嬋娟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年12期
關鍵詞:心態心理健康心理

趙嬋娟

(吉林化工學院 學生工作部,吉林 吉林 132022)

塑造高校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對策與思考

趙嬋娟

(吉林化工學院 學生工作部,吉林 吉林 132022)

本文由心態對大學生的影響入手,闡述了當前大學生不良心態的表現,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塑造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對策與思考.

大學生;健康心態;對策與思考

心態即心理態度,它是人的心理對各種信息刺激做出反應的趨向.與態度的成分構成一樣,心態由認知、情感和行動三部分構成,對人的思維、行為具有導向和支配的作用.

1 心態對大學生的影響

心理學家歸納健康的心態主要表現為理解、有勇氣、寬容、尊重、自信、承認自我六個方面.心態對大學生的行為及發展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心態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心態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響.由于當前大學生焦慮、煩惱、抑郁、恐懼、敏感等不良心態沒有得到及時調節,導致大學生常見的高血壓、偏頭痛、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月經失調、神經性皮炎等身體疾病和神經衰弱、焦慮癥、強迫癥、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不僅影響了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學習和生活質量.反之良好的心態有利于身心疾病的恢復.

1.2 心態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和人格的完善

心態健康的大學生能客觀評價自我并悅納自我,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因而能有效地從紛繁的環境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認識,順利確立自己的需要結構、價值觀和奮斗目標.這種需要、價值觀與目標作為心理的重要決定因素,支配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想法和行動,也使個體人格得到統一發展.

1.3 心態影響大學生成才和成功

心態健康的大學生胸懷寬闊、生活態度積極樂觀、有頑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調控情緒的能力.這使他們樂于行動,對待學習、工作和活動有興趣,思路開闊,注意力集中,富有創造性,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在于他人交往時會表現出樂觀、熱情、自尊、自信等,能寬容和接受他人,易形成良好的人際氛圍.

2 大學生不良心態表現

當代大學生存在不良心態或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他們心情壓抑,精神痛苦,行為上消極逃避,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到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加以重視.當前大學生不良心態的主要表現:

2.1 人生目標失落導致迷茫、空虛

任何有意義的行動一定要有目標,并且方向正確.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的任何一個學習階段,學習的目標都是升學.許多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后會由于學習的壓力和動力的突然缺失產生茫然感、不安全感,他們對自己今后的人生沒有做過多過細的規劃,自身定位不清晰,沒有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面對就業、考研、出國,不同的發展目標需要不同的知識積累和實踐準備,面對眾多選擇必須由自己來做決定的局面不知所措,結果不是被動地等待,就是隨波逐流,整天無所事事,用戀愛、網絡、社會活動等填補自己心理的空虛,因此而荒廢學業的學生并不少見.

2.2 價值觀念沖突導致矛盾、功利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帶來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變得難以選擇,內心世界充滿了諸多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如很多大學生注重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推崇開拓進取、造福人類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他們渴望事業成功、人生輝煌,但總是急功近利,不想付出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成本,缺乏堅韌的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奮斗精神,不甘做平凡小事,疏于基本訓練等等,致使他們處于一種欲有所作為卻難有所為的矛盾、困惑之中.他們崇尚先公后私、先義后利、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總是努力尋找結合點,希望“社會與個人利益并重”,“事業和利益兼得”.一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少大學生便會“大私無公”、見利忘義,表現為價值追求短期化、實用化、功利化.

2.3 自我意識失衡導致自私、自卑、自負

進入大學以后,隨著學習、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心理意識的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出現分化,“主體我”和“客體我”,“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種種矛盾開始出現,加之自我調控能力較弱,很多大學生不能客觀認識自我.

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通常只注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實現,而忽視其社會意義.甚至為了使自己嶄露頭角,想方設法地不讓其他同學超過自己.往往有好處就上,有困難就讓,有錯誤就推.

自卑:在心理學上又稱為自我否定,有自卑感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學識、體貌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對自我有厭惡之情,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缺乏自信,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行為畏縮、瞻前顧后、多愁善感、擔心不被人尊重,并且自尊心極強.

自負:過分自信的大學生往往無根據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產生驕傲情緒,結果認識問題往往帶有一定的偏激和固執,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評價他人往往求全責備;觀察社會易于簡單化;行動目標往往力不能及.

2.4 現實壓力過重導致焦慮、恐懼

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且自我成才欲望強烈,但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致使大學生在學習、前途、人際交往、戀愛等方面常遇到很多問題,使得焦慮和恐懼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的發生率偏高.被焦慮和恐懼所困擾的大學生常出現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動不靈活、身體不舒服、失眠等現象.

2.5 挫折承受能力較差導致逃避、脆弱

大學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獨立性不夠,受不了委屈,意志力也比較薄弱.大學生往往認為,挫折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認為大學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大學學習應是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應是和諧的,未來應是光明的,對于實際到來的挫折缺乏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

2.6 過于追求完美導致沮喪、抑郁

這類學生不管對人還是對事,都高標準、嚴要求,力爭盡善盡美,即便做得非常出色,仍然不能滿意,總是處于沮喪和抑郁中,體會不到快樂和幸福.他們害怕失敗和犯錯誤,給自己設定較高目標,并努力達到,一旦未達到便自我批判和否定.對完美的過分關注,使他們很少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哪怕一點點錯誤,他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純粹的失敗者.

2.7 情緒管理能力缺乏導致心緒不穩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很多大學生經常感到莫名的焦慮、煩惱和不安.大學生面對不良的情緒波動時,有時不能主動地尋找引起情緒波動的原因,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導致情緒起伏較大,帶有明顯的兩級化特征:勝利時得意忘形,挫折時垂頭喪氣;歡喜

時花草皆笑,悲傷時草木流淚.

3 塑造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對策與思考

3.1 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力量,創造形成大學生健康心態的環境

社會: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關心、支持大學生健康心態的養成.可以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倡導加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教育工作.相關部門通過立法和制定政策,將健康心態作為評價人才的標準.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創造條件,如建立體驗基地、心理素質訓練營等.

家庭:家庭要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生活在輕松、愉快、溫馨、舒暢的氛圍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注重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多給孩子在學習、生活方面的鍛煉.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的期望要恰當.

學校:高校應加強校區硬件、軟件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人成才的環境.一方面要想方設法加強教室、圖書館、寢室、運動場等硬件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明亮整潔、舒適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諸如校園文化環境、校風教風學風、學校人性化管理制度、學科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等軟件建設,給學生營造一個寧靜優雅、厚德篤學、礪志創新的成人成才的心理環境,消除客觀因素對學生心態的不良影響.

3.2 運用心理學原理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規劃輔導

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使人對社會、對人生持正確的認識,并采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站得高、看得遠,并正確地體察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事情,同時胸懷開闊,保持樂觀的態度,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是維護和保持健康心態的最根本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用心理學原理促進大學生將所學政治理論內化,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對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思想狀況,及時抓住其思想和行為的苗頭,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觀念,并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成為自己心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3.3 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能只放在少部分“問題”學生身上,更要注重對大多數健康、正常的學生進行心理學的科學指導,如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活動月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切實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摸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對大學生的心態跟蹤監測機制,動態把握大學生心態狀況,遵循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及時指導和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行為習慣.在教育方法的選擇上要強調體驗性、參與性、情景性,如心理情景劇、心理活動課、心理拓展訓練等,選擇學生共同關心的事情,如家庭、學習、人際交往等問題,通過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引導,在保證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同時,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內心體驗,使其體會其中的道理,將心理健康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學習中,讓自己解決問題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切實提升,塑造健康心態.

3.4 大學生積極地自我調節

大學生要主動運用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和體驗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對待自我要多視角地、客觀地的認識和評價.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與他人和自己的比較、社會實踐活動、自我教育和反思等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同時要客觀對待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這樣才能有效調控自我,汲取和學習別人的優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參與社會的積極性,協調自己與他人的交往,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對待不良心態的困擾應學會合理的釋放,如改換認知角度、宣泄、積極自我暗示、轉移和升華、自我放松等,大學生釋放情緒的對象可以是父母、老師、同學,也可以是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因此大學生要建構多維度的社會支持系統,學會與家長、老師、同學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關心、信任他人,掌握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和技巧.

〔1〕高校教材編委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9).

〔2〕蘇健涵.淺議大學生陽光心態培育[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9(12).

〔3〕章國平.當代大學生心態的歷史流變[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7(6).

G 444

A

1673-260X(2010)12-0154-02

猜你喜歡
心態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有輕松的心態 才能克服困難
只要心態好,我就是班里最靚的仔
心理感受
還是“看掐架”心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