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可行性研究

2010-08-15 00:45陳紅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師范學校學年五年制

陳紅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外語系 江蘇宿遷 223800)

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可行性研究

陳紅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外語系 江蘇宿遷 223800)

我國實施學分制已有百年歷史,但是學分制在五年制師范學校教育還沒實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分制的實施范圍不斷擴大,在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已完全可行。

五年制;師范學校;學分制;可行性

學分制以其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個性發展”的先進教育理念,被認為是高等教育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正逐漸被我國各高校所采用。那么作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是否可行呢?

一、學分制的發展

學分制是高等教育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以選課為前提,以學分為學習計量的單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

1.國外學分制的歷史。18世紀末德國首創選課制。1825年,美國弗吉尼亞州實行選課制,并在弗吉尼亞大學實行。1869年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主張實行選課制,1872年學分制在哈佛大學實行,1894年,哈佛大學規定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課程就可獲得學位。到20世紀初,學分制在美國得到普遍推行。學分制在歐洲各國高校也非常流行。英國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兩種制度并行,法國各大學實行學分制,獲得規定學分是獲得學位的先決條件,課程分為必修、選修和自選三種。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實施學分制。

2.我國學分制的歷史。我國最早實行學分制較早的國家之一。1903年清政府規定各大學課程分為主修課、輔修課和選修課。1911年,清華學堂實行美國的學分制。1919年北京大學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1922年東南大學全面采用學分制。1929年教育部制定《大學章程》,規定“大學各學院或獨立學院各科課程得采用學分制”,從此我國大學全部采用學分制直到解放初。1950年,教育部發出高等學校課程草案,作為各有關學校擬訂課程的參考。課程草案規定暫用學分制。1952年,全面學習前蘇聯的辦學經驗,改學分制為學年制。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方毅同志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實行學分制”。此后,教育部門與高校的專家一起對學分制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在高校文科教學工作會議上制定了一批基礎學科專業的學分制教學計劃。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率先開始進行學分制的試驗。1983年前后,學分制由部分重點大學擴展到非重點大學,由綜合院校擴大到非綜合院校,興起了學分制的第二個高潮。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使得教育改革力度明顯加大。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同年李嵐清副總理與南京部分高校領導座談,提出了要逐步探索將學年制改變為學分制的意見。實施學分制再次成為高校改革的契機和熱點,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大學相繼實施了學分制。

二、學分制的模式

自1978年后,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學分制,其類型及特點如下:

1.完全學分制。其特點是:突破學年的限制;突破了修讀專業的傳統修讀方式,可以斷斷續續修讀一個專業,也可以同時修讀兩個專業;突破修讀課程的原有規定,選修課的比率增加;師生均實行雙向選擇;突破成人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界限。如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

2.計劃學分制。其特點是既注重歐美學分制的靈活性,又強調計劃的指導性,既保證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要求,又盡可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為7:3,實行必修課保底,選修課不封頂,必修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科交叉部分課程。選修課類型較多,既有縱向深化專業知識、具有研究性的課程,也有橫向擴大知識領域的課程,同時還有文、理、工、管相互滲透的課程。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

3.學年學分制。把學年制與學分制的某些管理辦法結合在一起,學年與學期對學生應修學分都有具體要求,教學計劃的彈性略小于計劃學分制,一般不允許提前修滿學分者提前畢業,注重并立足于班集體教學。必修課約占 70%,無選擇余地;選修課門數不多,學生選課自由度不大。如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

4.全面加權學分制。全面即對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要求都用“學分”量化,課程學分則根據課內外學習應付出的勞動量得出;加權即把計劃中的學分,根據課程類別、性質、地位、難度、新度等差異分別確定權重或加權系數,計劃學分乘以加權系數即得實際學分,計劃學分用于學籍管理,加權學分用于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優劣,作為評獎、評優的依據。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學。

5.復合型學分制。按教學階段或課程類別不同,分別采用學年制和學分制的管理辦法,如前兩年采用學年制,后兩或三年采用學分制;必修課采用學年制,選修課采用學分制。這種類型主要在少數工科或醫科院校采用。

6.特區學分制。深圳大學所采用的學分制是從特區的經濟特點出發,為適應特區各類人才的需求的學分制。這種學分制教學計劃更靈活,學生對所學課程選擇的自由度更大,對專業的選擇和移動也更靈活。

三、實施學分制的意義

1.有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興趣和愛好。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學分制的實行,實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專業和課程,選擇上課時間、修讀方式及每學期修讀課程門數等,有利于學生全面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適應社會的要求。

2.有利于打破專業界限,促進學科滲透、文理結合,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出復合型人才。學年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知識面比較狹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實行學分制,要開出大量選修課,這些選修課涵蓋文理兩科,除了本專業的選修課外,還有全校性的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任一科目,這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由于學分制修學年限靈活,學生智力好、學習努力,可以多選課,多修學分,盡快取得畢業學分,提前畢業,從而加快人才的培養速度。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少修學分,延長學習時間,直到取得足夠的學分方可畢業,這就保證了畢業生的質量。而在學年制下,不管學習好壞,到了規定時間基本上都可獲得畢業文憑,沒有優勝劣汰這一競爭機制的激勵。

4.有利于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開課靈活,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開出適合市場需要的課程,大大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而且,學生選修哪門課,要看教師水平如何,這樣可以激勵教師開好課、上好課。另外,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課,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有利于適應基礎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學年制最大的弊端是缺乏靈活性,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與現實需要相脫節。我國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要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運用學分制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面寬,適應力強,能力素質好,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6.有利于促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管理水平,促進高校內各部門的改革不斷深化。推行學分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必然會引起整個學校管理一系列的變化。它與傳統的管理體系相比,有許多新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是要求管理的現代化。學分制的實施可以促進學校各個部門的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邁進,同時也促進管理人員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7.有利于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競爭,鼓勵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四、學分制發展的趨勢

學分制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在管理上具有靈活性,因材施教,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學分制已被實踐證明是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較為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學分制也必將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主流,并且日趨成熟和完善,極大地推動高校的教學改革和體制改革。

五、五年制師范實行學分制的可行性

雖然五年制師范實施學分制沒有現成的模式,但這并不等于不能實行學分制,我們完全可以有條件推行學分制。在目前階段,在五年制師范實行學分制的內外條件已基本具備。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基本建立。學分制實行的外部條件之一是市場經濟的確立。在非市場經濟的土壤上,學分制就很難生存或充分發揮其作用?;仡櫼幌挛覈囆袑W分制的歷史即可看出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也曾試行過學分制,但效果不明顯,學分制的各種優越性并沒有體現出來。原因之一是當時整個社會大環境還不具備實現學分制的社會機制。我國各高校在試行學分制中也曾遇到了不少困難與問題,很多方面是源于市場經濟的不完善、還未成熟所致。但現在情況已與文革前大不相同,也與改革開放初有了很大變化,從這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人才市場的繁榮,到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已充分體現出市場經濟的強烈特征。以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高校實行的是與之相適應的學年制,而在市場經濟逐步確立的今天,高校培養制度也應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系,而學分制即是與目前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較優越的高校管理制度。

2.有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提倡。1978年方毅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有條件的高校要實行學分制”。會議之后,部分高校開始試行學分制。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積極進行“實行學分制”等各項教學制度改革的實驗,于是在高校中再次出現了試行學分制的高潮。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學分制的實行提供了適宜的氣候與新的契機。在1996年9月全國師范工作會議上,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同志再次強調:“本科師范院校和三年制師范??茖W校要積極進行主輔修,雙學科改革,穩步推行學分制?!边@說明,實行學分制是一種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可以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帶來活力與生機。

3.高校招生制度與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統招統分制度,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些年來,我國大學招生制度和畢業分配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3年2月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改革學生上大學由國家包下來的做法,逐步實行收費制度?!本V要中還指出,高等院校大部分畢業生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采取自由擇業的就業制度。這種變化使實行學分制的條件更加成熟。

4.教師隊伍數量與質量的提高。隨著高教師待遇不斷提高,高校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逐漸形成。教師隊伍數量的滿足和素質的提高為實行學分制提供了物質保證。

5.能開設足夠多的選修課。學分制起源于選課制,即學校開設大量選修課供學生自由選擇。目前五年制的教師隊伍正在逐步壯大,學科門類不斷增多,能夠開出足夠的選修課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6.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國實行學分制已有百年歷史。有解放前的經驗,也有解放后到文革前的經驗,更有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寶貴經驗。目前我國實行的學分制主要有完全學分制、學年學分制、計劃學分制、全面加權學分制、特區學分制、復合型學分制等。這些為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六、結論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學分制比學年制在教育管理上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更多的優越性,國內外學分制研究的成果給五年制師范實施學分制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我國五年制高等師范學校已具備了實施學分制的政治、經濟、師資等基本要素,在五年制師范學校實施學分制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

[1]李素儒.高校試行學分制綜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

[2]王桂林,賈國鋒.深化教育改革,實行適合我國國情的學分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4(1).

[3]苗玉鳳,田東平.美國學分制的發展歷史及其成因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5(2).

[4]鐘陽春,趙正.美國大學學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9).

[5]楊進.西方國家學分制模式之比較與我國的教學管理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2(4).

[6]楊德廣等.中國學分制[M].上??茖W文獻出版社,1996(8).

陳紅(1972-),女,江蘇宿遷人,宿遷高等師范學校外語系講師,多年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工作。

2010-06-19

猜你喜歡
師范學校學年五年制
河南省幼兒師范學校
高申作品
“全國第17屆可拓學年會”征文啟事
第二屆星火學年
衡士玉美術作品
楊浦區老年大學舉辦2015
——2016學年期末匯報演出
論民國中后期武岡中等師范學校訓育實踐*——以武岡境內師范學校學生自治會為例
三年制高職生與五年制高職生學習力比較研究
五年制高職企業實習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CBS教學模式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塵肺病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