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歡化理論視闕下的小說《梅麗迪安》

2010-09-02 06:16張健然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顛覆巴赫金

【摘要】愛麗絲·沃克在《梅麗迪安》中再現了黑人民族和黑人婦女的受壓抑的歷史。作者試圖釋放了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原始的欲望。作者建構了一個是“翻了個轉的”世界,而這正于巴赫金的文學狂歡化理論不謀而合,因此本文試圖發掘小說中的狂歡化因素。本文將結合文本從狂歡化的人物塑造和狂歡化行為兩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巴赫金;《梅麗迪安》顛覆;狂歡化

引言

《梅麗迪安》(Meridian)自1976出版以來在評論界倍受青睞。亨德里克森就認為,“她(沃克)和她同時代的人參與民權運動的經歷使她們關注由運動引發的社會、政治和哲學問題,至今我們也繼續關注這些問題?!盵1] 鑒于沃克曾參與民權運動的經歷,蘇珊·丹尼爾森評論說:“《梅麗迪安》探索社會變革運動與其參與者的個人成長的關系?!盵2] 因而,蘇珊·威麗斯就認為該作品是一部“半自傳小說?!盵3] 雖然作品以半自傳性質的出現,但它打破了一般傳記線性時間的體系,采用剪切、拼貼、倒敘、預敘、蒙太奇、意識流和環形的敘事等現代派的創作手法,成功地消解了邏格斯話語的中心地位,建立了一個“眾生喧嘩”的世界。本文將從狂歡化的人物塑造和狂歡化的行為兩方面來挖掘文本中的狂歡化因素。

一、狂歡化的人物塑造

沃克在《梅麗迪安》中塑造了許多狂歡化的人物形象,她們與傳統的黑人女形象大相徑庭,她們不在成為男性的附屬物,為男人而生存,也不是任勞任怨地擔當白人勤勞、善良的女保姆。相反,她們有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追求,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駳g化的人物塑造讓讀者看到了黑人女性獨特的人格魅力。

小說的狂歡化人物刻畫主要表現在成對形象的廣泛應用。行為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形象是狂歡化人物塑造的最直接體現。巴赫金認為,“古代言語的雙聲調是古代雙體人物形象在風格上的反映。隨著古老形象的解體,文學作品中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即人物成對的構成?!盵4]人物形象的成對出現在沃克的筆下是屢見不鮮。梅麗迪安是一個任性、缺乏責任感的母親。她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不戀及親情和愛情,一意孤行地參與民權運動。她缺乏母親希爾夫人甘心情愿為丈夫、孩子乃至整個家族奉獻的精神。她在母親的咒罵聲中毅然離去,成為母系家族的恥辱。梅麗迪安看似無情的母親形象與希爾夫人高大偉岸的形象千差萬別,二者實則構成相互補充的同一體,這一點正與巴赫金所提出對英雄人物的戲仿和復制的觀念一脈相承。梅麗迪安在母親的身上發現了自己身上缺失的母愛和奉獻的精神,同時,母親身上也缺乏女兒敢于反抗的激昂斗志和革命激情。然而,梅麗迪安并非是一個缺少母性的狂歡化人物形象。她像狂歡節上的所有形象一樣都具有雙重性,她既是拋夫棄子的無情女子,又是一個更有博愛精神的母親。走出家門的梅麗迪安,把維護黑人孩子的合法利益視為己任。她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和艱難處境,在大學校園里收容被眾人歧視的野孩子。她不顧白人的威脅,引領一群黑人小孩走向展出一位白人女子干尸的拖車。她捍衛孩子們的權利,盡一切之所能替他們伸張正義。母愛在梅麗迪安的眼里不在是狹義的愛,而是一種博大的母愛,它代表黑人婦女寬闊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梅麗迪安的言行舉止體現出女性的平凡與偉大、卑微與高尚、愚蠢與智慧兼備一身的形象,這樣的雙重形象正與巴赫金狂歡化人物的雙重性不謀而合,從而它消解了白人至上論和男權意識形態視闕下固化的女性形象。

小說中另外一個體現狂歡化人物雙重性的女性是白人女子琳。琳是一位善良美麗的白人女性。她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她思想深邃,知識淵博。她熱愛黑人藝術,同情黑人的遭遇,支持他們的正義之舉,并且不顧家庭的壓力和輿論的譴責,積極參與民權運動。她不顧家庭的反對和世俗的鄙視,與黑人藝術家杜魯門結婚和養育兒女。她和梅麗迪安一樣為黑人爭取平等的權利奔走在革命前線,面對黑人的仇視和誤解,她委曲求全,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來緩解黑人對白人的仇恨。琳不在是白人作家筆下濫用白人優越權的傳統形象,而是一位為黑人民族解放而奉獻畢生力量的先進人士。她和梅麗迪安感同身受,她不再是黑人男性眼里那個金發碧眼的天使形象,她和杜魯門的婚姻說明了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隔閡是可調和性。雖然琳在被黑人湯姆奧茲強奸后,她為保全湯姆選擇了沉默,對所有的人隱瞞湯姆的罪惡行徑,繼而遭到了丈夫的猜忌、誤解和最終的拋棄。這些成長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白人至上的優越性,同時暴露黑人和白人冤冤相報的歷史的血腥和殘忍。最后在苦悶和無賴的境況下,琳來到梅麗迪安的住所,她向昔日的情敵袒露內心的委屈和悲憤。梅麗迪安在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被拋棄時的影子,對琳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小說中,兩位不同膚色的女性超越種族的偏見而促膝長談,所有的間隙隨之消逝,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白人女性為種族之間和平相處做出的犧牲,同時也看到她們的無知和懦弱。白人女性犧牲肉體企圖為白人同胞恕罪,卻放縱了黑人的不法行為,把種族歧視推向極端。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一樣集女性的缺點和優點于一體,她們都在被男權壓迫和種族歧視的夾縫中求生,也在為改變這樣的生存境況而不懈努力。沃克通過狂歡化人物成對的塑造不僅解構了固化的女性形象,同時也引發讀者對男權思想和白人之上論的深刻思考。

沃克狂歡化人物塑造還體現在小丑等典型狂歡節角色的塑造。巴赫金把小丑看成狂歡節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構成集體狂歡精神的必要條件。小丑在狂歡節上身著奇裝異服,行為怪誕,縱情享樂,釋放生命中最原始的本能。一切的金科玉律在狂歡節上都被暫時擱淺,國王和小丑都有平等的地位,他們不顧及人與人的等級門第的區別,用話語或行為打破單向的思維邏輯,發起一系列二元對立之間的對話,如高尚與卑微、笑與哭、贊揚與辱罵等?!睹符惖习病分杏涡械膱雒姘研〕罂坍嫷某錾袢牖?。在一年的“旅居樹”儀式上,梅麗迪安和她的同學們抬著“野孩子”的棺材穿越校園。她們試圖在校園的教堂舉行告別儀式,卻遭到教會的拒絕。學生們爆發出不滿的情緒和強烈的憤慨,她們四處尋找木頭,力圖砸開緊閉的教堂大門。姑娘們的憤怒最終將送別儀式變成了狂歡儀式,她們丟去學校所謂的優雅舉止,像小丑一樣發出一片噓聲,不停跺腳和吐露舌頭,把身上的首飾取下棄于地上。在整個游行中姑娘們不分膚色,都盡情的參與其中,感受生命最古老的自由和平等。然而面對如此狂歡的場景,教堂里的人們大驚失色,不敢正視學生,像小丑一樣從大門偷偷地溜走。學生們的小丑角色宣告了白人至上和男權話語的分崩離析,也體現實現黑人民族和白人同胞融合的強大決心。

沃克狂歡化人物的成對刻畫不僅打破美國社會反對的異族通婚的忌諱,而且為黑人與白人民族建立平等的關系帶來希望和生機。杜魯門和女大學生們的小丑角色體現了人類對自由和平等的熱切渴望,他們不顧白人種族優越論的重壓,大膽嘗試超越兩性界限,甚至以身試“法”,一改黑人民族逆來順受的形象,為打破白人至上論和男權中心論的束縛注入新的活力,盡而為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重建自我的指出一條康莊大道。

二、狂歡化行為

文本中的狂歡化成分不僅體現在狂歡化的人物刻畫,而且也再現于狂歡化行為的反復上演??駳g化行為是黑人民族敢于抵制不公正的社會行為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無畏精神的體現,它嘲弄、擱淺、顛覆一切阻礙人性自由發展的等級制度??駳g化行為在《梅麗迪安》中主要表現在狂歡行為中的加冕和脫冕儀式、死亡以及身體描寫。

加冕和脫冕儀式源于狂歡化行為。巴赫金認為,最典型的狂歡化行為是“對狂歡國王的模擬加冕以及隨后的脫冕?!盵5] 此行為具有交替和更新的特點,它暗示一個人的身份或地位有突變的可能。與加冕和脫冕儀式相伴的有一系列的暴力和災難性的事件,例如辱罵,毆打,恐嚇等。沃克在《梅麗迪安》中把加冕和脫冕儀式發揮到極致。加冕和脫冕儀式在游行的狂歡場面有最直接的體現。在“野小孩”的遺體送別儀式中,梅麗迪安和她的同學為了抵制教會的偏狹行為和校長的禁令,她們用木棒打開了教會緊鎖的大門,見此暴動的場面,曾是權威的校長“躲到了他的維多利亞別墅里,透過二樓的窗戶窺視她們?!盵6]p.36 在荒誕不經的場面里, 一場加冕和脫冕的儀式正里轟轟烈烈的上演。 原來的“國王”校長因擔驚受怕退后到幕后,他不再盛氣凌人,任意發威,而是被脫冕成普通的觀眾和看客。教堂里的人們成了小丑,怕在游行中受傷害,悄悄從大門溜走,一幅十足的小丑像?!耙昂⒆印辈辉谑潜百v的象征。學生們用“旅居樹”的葉子做成花環戴在她的頭上,舉行加冕儀式。曾經野孩子四處流浪, 竄來竄去,吃腐臭食物,穿別人扔掉的破衣爛鞋,嘴里吸著發霉的香煙。然而在游行的場面里,野孩子昔日的形象消失殆盡。她不再是人們眼里曾經低賤、傷風敗俗的人渣,不再是無家可歸的棄兒,而是大家關注和憐憫的對象?!奥镁訕洹焙盟埔哺杏X到學生們的正義之舉和博愛之心,它也“極其慷慨地將它的落葉撒在‘野孩子的胸口,讓她生平第一次穿上了新衣服?!?[6]p.37 雖然游行的力量與種族隔離的頑抗猶如螳臂當車,但它突顯黑人民族看似平凡、溫和、恒常的品質中蘊含了偉大、多變、顛覆性的反抗精神。游行以狂歡化行為釋放了黑人民族渴求自由和平等的愿望,它不僅顛覆了官方正統文化的統治地位,還謳歌了充滿生命力和流變不居的民間文化,從而消解以白人至上論和男權中心論為代表的白人文化。

狂歡化行為質疑和消解了白人精英文化的體系,這種體系的瓦解也依賴于沃克對死亡的恐怖描寫。死亡是狂歡活動的必要部分,它不是單純的死亡,而是伴隨著更新與交替、笑聲與重生。沃克在《梅麗迪安》中大肆渲染死亡的場景?!八桥ⅰ爆旣愂?0年代的一個可憐的黑人女孩,她隱瞞懷孕的事實,在塔樓里強忍著劇痛偷偷地生下一個嬰兒,由于害怕被人發現,她把嬰兒肢解扔進了洗臉池。這一場景中的恐怖說明死亡是生命和殺戮的頂點,是丑陋和美麗的畸形結合。死亡代表著一個生命的結束和另一個生命的蠢蠢欲動?,旣惖膹s嬰行促使人們對整個美國社會道德淪喪的思考,催生出奮力改變不公的社會體制的新生命,梅麗迪安和其他積極參與民權運動者正是這一新生命的化身。

死亡在沃克筆下不是生命的終結點,而是生命的另一個起點。野孩子的死亡和木乃伊女人的出現把死亡中伴隨的更新、交替和重生的精神推上頂峰。野孩子的死亡是美國社會麻木不仁、世風日下和缺少正義的真實寫照。而木乃伊女人被當作藝術品在馬戲表演的大篷車里輪回展出不僅說明女性在男權話語壓迫下所遭到的蹂躪和摧殘,而且更客觀地表征整個美國社會病態的價值取向。野孩子的死亡和木乃伊女人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們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喚起黑人民族和女性的自我意識,促使人們凈化惡濁的社會風氣。正是本著這樣的精神,沃克用狂歡化行為再現死亡里醞釀的重生和更新的力量,從而把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反抗種族排斥和性別歧視的行為合法化。

文本中對身體下部的描寫也是狂歡化行為的載體。作為一個活躍的婦女主義者,沃克在寫作中努力踐行女性主義的寫作原則。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蘇激烈倡導“女性寫作”,女性寫作要基于獨特的女性經驗,而女性身體正是特殊的女性經驗的源泉。伊麗沙白·米絲曾評論說,女性“身體是政治、美學解釋物質的基地?!盵7] 而巴赫金談及怪誕現實主義中“怪誕”的特征時,他認為怪誕與身體下部關聯,這種軀體的物質性以詼諧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睹符惖习病分熊|體的物質性在女主人公身上得以驗證。梅麗迪安厭惡“身體的多產性使她比別人更容易懷孕。這似乎是加倍的不公平,在所有的性經歷以后,在她有過一次生育和流產后,她的性生活還尚未結束?!盵6]p.112 如同狂歡節的廣場,梅麗迪安的身體充滿律動、反叛、抵抗的喜悅。她要用身體來反叛白人主流文化和男權中心論對女性的壓榨,于是在男友杜魯門背叛她后,她私自找醫生實施墮胎術。當醫生的雙肘用力的壓她的肚子時,“有一股鉆心的劇痛從子宮蔓延到腳趾,感覺再也無法走路…她淚眼婆娑,雙腿叉開,鮮血染紅了衣裙,一陣痙攣使她直不起腰板?!盵6]p.112 身體下部的描寫以一種怪誕的形式言說黑人女性為革命獻身的堅定信念。身體不再是卑賤的部位,它是圣潔之物,承載著梅麗迪安的革命熱情和不悔決心。身體成為梅麗迪安參與政治斗爭的重要場所,她把自己的身體與政治合二為一,犧牲自己的身體來反抗白人男權文化對女性模式化的表征。

怪誕的軀體既有脆弱的一面,但也不乏剛毅和強大的力量。梅麗迪安在領導黑人取得一次民權斗爭的反抗后,身體突然癱瘓,四個男人把她抬回家,“他們好像抬著一副官材,她眼睛緊閉,幾乎沒了呼吸,雙臂交叉在胸前,腿腳僵直?!盵6]p.11 男友杜魯門以為她的病情是運動所致,殊不知她的病情是黑人民族被壓倒為“他者”的社會現實所致。于是她說道:“我還能為了別的什么事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努力去康復上嗎?” [6]p.11 梅麗迪安不顧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回到南方黑人社區,向黑人傳播民權思想,傾力傾為地擔任各種下賤的工作,致力改變黑人女性乃至黑人民族“他者”的痛苦遭遇。梅麗迪安雖然身體虛弱,生活窘迫,無權無勢,可她能夠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目標,孜孜不倦的朝目標奮進。梅麗迪安怪誕的身體上凝聚著黑人民族的更新精神和抵抗策略。在小說的結尾,她打理行裝,為改變黑人女性和黑人民族的歷史又一次踏上狂歡的征程。

結語

《梅麗迪安》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從行為描寫上,都堪稱是狂歡化文學的典范。作者愛麗斯·沃克在小說中將巴赫金的狂歡化詩學顛覆性和抵制性精神同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受白人至上論和男權中心論的雙重共時壓迫的社會現實緊扣起來,塑造了梅麗迪安和許多具有狂歡化精神的黑人形象,發起了一場黑人“自我”和白人“他者”的嚴肅對話和激烈抵抗。作者試圖發掘黑人民族被所謂的“白人文明”壓抑的原始樂趣,打破了白人至上論和男權中心論的獨白境界,建立一個容納差異和多元化發展的狂歡世界。

參考文獻

[1] Hendrickson, Roberta M.. “Remembering the Dream: Alice Walker, Meridian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MELUS 24.3(1999):111.

[2] Danielson, Susan. “Alice Walkers Meridian, Feminism and the ‘Movement.” Womens Study 16(1989):317.

[3] Willis, Susan. “Walkers Women.” Alice Walker[C].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89: 81-96.

[4] Bahktin, M. Rabelais and His World [M]. Trans. Helene Iswolsk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455.

[5]——,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M]. Trans. Caryl Emer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124.

[6] Walker, Alice. Meridian [M].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

[7] Elizabeth Meese, Crossing the Double-Cross: The Practice of Feminist Criticism[M].Chapel Hill : U of North Carolina, 1986:117.

作者簡介:張健然(1987.10-), 女, 四川外語學院0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An Analysis of Merid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nivalization

【Abstract】Alice Walker represents the repressed history of both black people and black women in Meridia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ress the primitive aspiration for equality, freedom and democracy on the part of black people and black women.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world inside ou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Bahktins theory of carnivalization. Thereby,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carnivalistic elements in the novel which are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canivalized characterization and carnivalistic act.

【Key Words】 Bahktin;Meridian;carnivalization;subversion

猜你喜歡
顛覆巴赫金
狂歡生活中的親昵化人際關系建構
在與巴赫金對話的長遠時間里
庫切《內陸深處》的狂歡化色彩
從九屆夏季奧運,看媒體報道模式第三次被“顛覆”
強大的女性&羸弱的男性:《奧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的性別顛覆研究
奇觀電影對影像本體論的顛覆與重構
電視辯論數次“顛覆”美國大選
從某娛樂節目看網站自制脫口秀節目的狂歡特性
喬伊斯與巴赫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