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畬族小說歌《孟姜女尋夫》初探

2010-09-02 06:16黃倩紅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變異

黃倩紅

【摘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畬族小說歌,是畬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漢族《孟姜女傳說》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也流傳到畬族地區,并在晚清時被編為小說歌。本文將二者進行比較,分析孟姜女傳說在畬族地區發生的變異,揭示該傳說在畬族地區流傳和變異的社會歷史原因及文化心理淵源。

【關鍵詞】畬族小說歌;孟姜女傳說;變異 原因

畬族小說歌,是畬族文學的完美載體,大多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畬族中識字的歌手將漢族民間傳說、評話唱本等改編,結合本民族語言特點進行再創作而成的敘事歌。[1]2006年,“畬族小說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畬族小說歌里有一篇《孟姜女尋夫》,筆者于是想把它與漢族的孟姜女傳說作一比較。

在介紹小說歌《孟姜女尋夫》之前,先看看畬族地區各種版本的孟姜女傳說,以便了解具有畬族特色的傳說形成時畬族人民的思維和心理。在閩東畬家山村,有一則《西瓜精點倒長城》的傳說,認為孟姜女是西瓜精變的。大概情節是:范杞梁在逃避追捕時躲入了西瓜園,園里一大西瓜迸裂,出來一位女子救下杞梁,二人結為夫妻。此女乃西瓜精。不料杞梁不慎又被抓去筑城并死在長城下。西瓜精悲憤地趕到長城邊,用手點破長城穴位使長城倒塌。[2]原來,長城之所以能破,是因為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個城堡,如西瓜每一段藤結個瓜一樣,所以西瓜精能破長城。此外,《孟姜女出世》、《孟姜女變花報夫仇》等傳說對孟姜女如何出世、如何報仇、秦朝怎么滅亡等作了解釋,還有的傳說認為是九頭神牛的力量使長城崩塌。這些傳說都頗具畬族特色,與漢族傳說相比別具一格。

清末民初,畬族“歌王”鐘學吉將這一傳說改編成了小說歌。本文所依據的小說歌《孟姜女尋夫》,是《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歌言卷》[3]中的版本。這篇小說歌保留了漢族孟姜女傳說“杞梁死于筑城,孟姜女遠途尋夫,滴血認親哭夫崩城”的骨干情節,又引入了本族孟姜女傳說的內容。

一、小說歌《孟姜女尋夫》的特點

畬族小說歌《孟姜女尋夫》與漢族孟姜女傳說的不同,可從情節內容和結構形式兩方面來考察,這些不同也是小說歌《孟姜女尋夫》的特點。

(一)情節內容

小說歌涵蓋了漢族孟姜女傳說的基本情(下轉第17頁)節,但細節處發生了很多變異。如:

1、小說歌里用的是“范杞郎”的名字。漢族孟姜女傳說最早由《左傳》記載的“杞梁妻哭夫”演化而來,經過多個朝代的演繹,范杞梁的名字變成了萬喜良、范喜良等,小說歌里用的“范杞郎”接近范杞梁,應該是根據較早的孟姜女傳說改編的。關于杞郎之死,小說歌講道:“長安城墻幾萬丈,將軍不肯放范郎,蒙恬將軍親手斬,骨頭包土筑城墻。范郎斬死心伓放,魂魄回轉姜女房,陰魂變做鳳凰鳥,頭戴花冠身著黃。鳳凰一飛轉回鄉,又寫書信分孟姜……”改變了范杞郎饑寒勞累而死的情節,認為是將軍斬死,并增加了杞郎死后魂變鳳凰鳥傳信回鄉的情節。

2、在孟姜女趕往長城途中,小說歌詳細描寫了孟姜女一路遇到的險阻:“第一來透大庵堂,和尚點卦人點香,姜女進入占卦事……和尚占卦細思量,占你一命落空亡,占你范郎注定死……第二來透泗洲堂,泗洲佛前去燒香……第三來透大蛇山,大蛇攔路亂交橫……第四來透大山林,山林老虎好驚人……第五來透大山彎,將軍掏劍出來攔……將軍那忖起謀心,要謀姜女結為親……過了山林透河中,無船過渡好凄惶,五海龍王又靈感,樹葉化做大河船。變做河船在河中,土地化做蕩船公?!痹黾恿嗣辖钾?、燒香拜佛,大蛇、老虎、將軍攔路,土地公、五海龍王來幫忙等情節,帶有迷信色彩。這就對漢族原有傳說的細節進行了衍生和想象。

3、小說歌的結局與漢族原有傳說的大不相同,小說歌里以“黃云來包孟姜女,烏云來包范杞郎……范郎姜女上天堂,秦皇愁倒倒沙場”作為結局。這一結尾同樣充滿了迷信色彩,但表達了畬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其中“姜女云頭答應話,我是天宮織女娘。范郎原是福德星……蒙恬原是木星君,撥落凡間管做工……蒙恬屬木二星光,姜女屬金二七娘,范郎原是火星子”認為姜女屬金、杞郎原是火星子、蒙恬原是木星君等的說法,又反映了畬族人民對漢族五行相生相克等傳統知識的接受和運用。

可見,畬族的孟姜女傳說在情節內容上的變異十分突出,充分擴展了細節,對漢族原有傳說中讓人疑惑的地方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解釋,衍化了故事結局。

(二)結構形式

小說歌《孟姜女尋夫》是一種講究畬語方言押韻的每條7言4句的體裁。具體說來,小說歌七言為一句,四句二十八個字為一“條”;有嚴格的韻腳,一、二、四句必須同韻。這與漢族的文學傳統十分一致,說明畬歌受漢文化的滲透很深。這篇小說歌主要押江韻,韻腳如“郎、鄉、堂、墻、光、王”等,真韻,韻腳如“人、身、真、親”等,韻腳都比較講究,聲調鏗鏘,朗朗上口,便于傳唱。一篇中各條可用不同的韻,比較靈活。

其次,這篇小說歌的結構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喜歡運用單扯連、雙扯連(這里采用藍雪霏《畬族音樂文化》的說法)等結構方式,造成一種反復詠嘆的效果。如單扯連,以一條為單位、連著變化數次,有單扯頭和單扯尾兩種[4],如小說歌開頭兩條:“當先孝順女孟姜,華州出個范杞郎,身材眉貌生得好,年登十六在書堂。年登十六在書堂,爺娘送居讀文章,東京秦王無道理,三丁抽一筑城墻?!本陀昧藛纬段?即用前一條的尾句(“年登十六在書堂”)作為后一條的頭句。這反映了畬族山歌的特色。

小說歌里還有不少反映畬語語音的字,如“透”、“忖”、“奴”、“今晡”等。舉例來說,“今晡”是“今晚”,“我今奴你為夫婦”中“奴”是“與、和”之意,“姜女出來太花園”中“太”就是“看”,“第一來透大庵堂”中“來透”就是“來到”,“你今心里怎樣忖”的“忖”是“想”,這些反映了畬語特色。

由上可見,這篇小說歌既有山歌本身反復詠嘆的歌謠特色,又有漢族古典詩歌的精練傳神的風采。

二、孟姜女傳說在畬族地區廣泛流傳和變異的原因

某個傳說的傳播問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它還涉及到一個傳說何以會在某地傳播、變異,在什么樣社會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條件下傳播和變異。具體到孟姜女傳說,在畬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原因主要有:

1、社會和歷史原因——畬族的遷徙、畬漢的融合

畬族在歷史上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在遷徙過程中與漢族發生了緊密融合。綜觀畬族各種孟姜女傳說,雖然畬族人民根據自身習慣、地域特征、思想感情對其進行了加工,但傳說里孟姜女堅貞不渝的主題不曾改變,這是畬族人民對漢族孟姜女傳說的理解和共鳴。對漢族五行等傳統知識的自覺運用,形式上類似漢族古典詩歌的體裁等,都與畬族同漢族廣泛接觸、雜居在一起、接受漢文化熏染的社會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2、文化心理原因

首先,孟姜女傳說與畬族人民的世界觀契合。畬族大多生活在山上,環境艱苦,條件惡劣。在漫長的征服自然的實踐中,畬族成為一個勤勞樸實、不畏強暴、堅韌不拔的民族。對于以哭倒長城出現的孟姜女,畬族人民自然會抱以喜愛的態度。

第二,孟姜女傳說與畬族傳統遺留下來的女性崇拜思想和習俗契合。畬族婦女常常承擔著比男子更大的社會責任,其社會地位相對來說也更高,女性崇拜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習俗,孟姜女勇敢堅毅的形象與他們崇拜的女性形象高度和諧。

第三,孟姜女傳說與畬族人民的愛情觀契合。畬族地區大部分是偏遠山區,民風淳樸,喜愛“盤歌”的他們常用山歌來談情說愛。如“好花亦要好地生,好船亦要好人撐,好娘要交好朋友,采花郎子心要正”,“一樹紅花在路頭,總嚇路邊多人搖,郎愿小娘莫相似,搖落花蕊唔轉頭”等,許多山歌都張顯著畬民對真摯忠貞愛情的肯定。范杞梁筑城而亡,孟姜女萬里尋夫哭倒長城,感情真摯深厚感天動地,其內涵與畬族人民的愛情觀極為一致。

在畬族地區孟姜女傳說演化成種種版本的故事,又成為口口相傳的小說歌,從內容到形式發生各種變異的原因主要有:

1、與畬族所處歷史條件、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有關。由于時代發展,社會生活內容發生變化,人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依靠口頭傳承的文獻的變異,其內容、形式就會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認為是九頭神牛的力量使長城崩塌,就與明清時期畬族開始“牛耕鋤種”的現象有關?!段鞴暇c倒長城》發生在西瓜園,而非漢族傳說的花園,同樣與畬族地區的生產環境有關。

2、與口傳文獻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有關??趥魑墨I采用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雖然畬族孟姜女傳說在清末民初有了鐘學吉改編的漢文記載的歌本,但很多不識字的人依然是口耳相傳,靠記憶來保存,這就決定了作品在傳播時處于變動的狀態。人的記憶力有好壞,思想感情也有不同,口傳文獻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從上一代到下一代,其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不可避免。

總之,畬族的孟姜女傳說、小說歌《孟姜女尋夫》是畬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畬漢互動的文化見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小說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畬族簡史》編寫組、《畬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編.畬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鐘雷興主編、鐘伏龍等編.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民間故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3]鐘雷興主編、雷志華等編.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歌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4]藍雪霏.畬族音樂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變異
從阿爾法到繆,誰是新冠病毒變異株中的“狠角色”
世衛:Delta變異株正成為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
世衛改用希臘字母命名變異新冠病毒
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難點辨析
基因突變與生物變異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
“生物的變異”教學設計
認識基因變異,控制疾病誘發
變異的蚊子
病毒的變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