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殖民主義與后殖民主義批評的興起

2010-09-02 06:16陳曉琦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關鍵詞:東方藝術

陳曉琦

【摘要】最早意識到當代文化殖民主義問題的是西方學者。西方學者認為,在過去對東方文化的理解上所持的西方視角以及一種以西方文化和價值標準為中心的判斷體系造成了文化理解的誤差和文化霸權的姿態。西方學者希望通過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為非西方文化爭取話語權。然而,西方學者的后殖民主義批評依舊是西方中心主義意識的產物。因此,中國學者需要正確對待西方的兩種“文化殖民主義”。首先,我們不能去迎合以西方為中心的西方人對中國的遐想;其次,我們應該積極建立起以中國文化和當下歷史情境緊密相聯系的社會批評觀。

【關鍵詞】文化殖民主義;后殖民主義批評;東方藝術;中國當代藝術

一、西方藝術史中的文化殖民主義

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摘錄了一些西方的小說中對非洲以及印度的臆想性描述,伴隨著西方人在異域疆界上視野的打開,他們的文化價值觀也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并試圖強加給西方文化系統以外的“異質”文化。

在西方藝術史中,曾有多位藝術家對東方世界進行過描繪——利用東方藝術形式進行藝術創作。這其實是一種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表現,這種文化殖民即便不是對事實的曲解,其也是對非西方世界文明的假想和對事實真相的遮蔽。十九世紀歐洲兩大藝術流派(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德拉克羅瓦和安格爾都在作品中描繪過東方神秘的異域文化。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大師中,高更在遙遠的塔希提島上生活了下來,并在作品中有大量描繪,他的作品雖然沒有了德拉克羅瓦和安格爾作品中的異域情調,但處處充滿現實生活氣息,高更雖然直面并認識東方文化,但他仍是以西方視角了解和詮釋;畢加索在發現了非洲雕刻的形式美之后在創作中保留了許多非洲雕刻的原有形態,這看似是對非洲藝術的尊重和發揚,但實際上畢加索是為了利用——以此來尋求與傳統西方主流世界的反差,以此來標榜新的藝術形式,這在本質上依然是文化殖民主義。

二 、西方后殖民主義批評的興起

西方后殖民主義批評最早出現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薩義德的《東方主義》中,他其后的著作《文化與帝國主義》同樣屬于西方學術界對西方殖民主義文化和文化上的殖民政策的批評。隨后,西方的后殖民主義理論體系逐漸完善,除了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之外,還熱衷于研究第三世界的文化現象。

西方后殖民主義批評的興起并非偶然,其是一種肯定的文化選擇。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前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引起西方人的不安,他們極力想尋找一種新的方式來重建話語權和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政治上拉攏“盟友”,經濟上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資金支援、技術壟斷,文化上則采取大力批判殖民主義文化的策略,企圖取得第三世界國家的認同和信任。

西方后殖民主義批評是西方人對歷史上的殖民活動進行反省的例證,但是反省的起點仍然是以西方的視角看問題,始終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這種表面上打著為非西方文化爭取發言權的旗號的文化批判,實際上是在西方文化范疇內進行的自我批判。

薩義德后來曾聲明自己并非否認西方的文化政策,他指出這其實只是一個文化視角的問題。很顯然,后殖民主義批判只是西方文化在現代政治生活中采取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策略,是文化的殖民主義在現代社會的延伸和變體。

三 、文化殖民主義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

西方文化的殖民主義是其政治的傳聲筒。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后,西方國家將矛頭對準中國,開始為中國政治和中國人民設置其存在的合理性,把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憑空假想附上證據,并通過發達的傳媒制造出大眾輿論的假象。在西方人的理解中,中國還處在相當封閉、生產力落后、物資匱乏的困境中,更糟糕的是中國政府的“一黨專政”同他們的民主制度和信奉自由的精神相抵觸。西方人對中國當代情境的有意誤讀說明他們仍然是抱著文化殖民主義的心態去認識和接受中國當代藝術的,這導致他們在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判斷上出現了偏差,即認為只有反諷政府、社會,表現空虛無聊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才是真正具有批判性的藝術。在這里我并不是要否認這些藝術的重要性,只不過真正能代表中國時代性和文化社會性的作品遠不止這些,但是由于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作祟,使它們未能被更多的觀眾認識。

盡管西方人是帶著西方的觀點來審視中國當代美術,但是他們終究還是找到并接受了適合他們趣味(盡管這種去趣味只是政治的附庸)的作品,這多少又靠近了后殖民主義一步。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當代的藝術家對這種“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的接受,中國藝術家也開始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對中國情境和個人經驗做價值判斷并努力迎合和證明西方人對中國的假象和“污蔑”。這其實是經濟弱勢群體在抵抗西方時懾于經濟的壓力以致向西方文化妥協臣服的表現。中國當代藝術想要在西方所施加的文化政治策略中保持其自身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就需要中國藝術的本土批評具有極高的警覺性和批判性。

四、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后殖民主義批判

中國的后殖民主義批判伴隨著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接受而日趨成熟。早1993年第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選擇了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的作品后,王林就寫了一篇題為《奧利瓦不是中國藝術的救星》的評論,提倡中國前衛藝術家要認清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本質,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進入新世紀,藝術的國際化交流已經越來越頻繁,區域間的差異性也正在縮小,中國許多藝術家為了在作品中尋求文化和身份認同,大量復制、濫用“中國元素”,打“中國牌”,表面上看像是在發揚中國精神和確立文化身份,實際上最后都成了向西方世界尋求認同和諂媚的“通行證”。

總而言之,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后殖民主義批判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選擇正確的文化視角,盡量去掉“他者”的身份,在評價中國當代藝術時,不僅不以西方人的視角衡量,而且能從中國自身的社會歷史情境中尋找答案。

參考文獻

[1]《文化與帝國主義》愛德華.W.薩義德 著李琨 譯三聯書店2007年6月版

[2]《美術批評方法論》王林 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跨文化美術批評》段煉 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猜你喜歡
東方藝術
藝術與和諧
審美同情觀與東方藝術的詩性空間
西方人對東方藝術“理念”與“精神”的美學價值判斷
惠斯勒繪畫作品中的東方元素
張錳談于向溟
夏可君談于向溟
王海旺的午后三點
陳鑫的午后三點
高鵬的午后三點
東方藝術大家:路由器中的八個城市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