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經典改編中商業資本和意識形態的角力

2011-03-20 16:54
文教資料 2011年31期
關鍵詞:英雄紅色政治

張 艷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 中文系,四川 汶川 623002)

“紅色經典”改編興起于2000年以后,在2004、2005年形成了一股熱潮,上世紀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題材的小說、電影、樣板戲全都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電視?。┰俅纬霈F。時隔幾十年,革命和階級斗爭已漸行漸遠,成為了遙遠的過去,作為歷史鏡像的“紅色經典”再次出現。它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權力糾葛呢?

在消費時代,文化與市場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民間的商業資本介入了這種“主旋律”話語的詮釋中,商業資本的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上的利益,但“紅色經典”這種本是由政治意識形態牢牢控制的文化資源又不能任由商業資本隨心所欲地支配。這樣的情況使得商業資本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微妙。一方面,商業資本在向政治意識形態靠攏,希望從中獲得一部分文化權利,以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商業資本又不滿足于這些,在慢慢地挑戰政治的絕對權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力推進,文化生產的模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政治意識形態嚴格控制的傳統的文化生產方式被打破,由國家控制并投入大量資金的文化產品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部分被稱為“主旋律”的影視文化產品遭遇到了大眾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陷入了尷尬沮喪的局面?!爸餍伞弊髌氛紦蝺瀯莺唾Y源優勢,試圖以其宏大的敘事策略征服觀眾,但其蒼白、單調的內容和模式化、概念化的表現方式使得觀眾對其產生厭煩情緒。進入新世紀后,“主旋律”作品的生產模式發生了轉變,民間商業資本介入其中,將“主旋律”作品變成整個市場文化的一部分?!凹t色經典”改編劇的泛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市場文化既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占有市場并獲取事業利潤就是它最大和最后的目的”。①“紅色經典”作為一種可供利用的文化資源自然成為市場文化的包裝物,在利益的驅使下,把“紅色經典”重新發掘和包裝后,這就使得改編后的 “紅色經典”作品成為了大眾的一項消費品,被放逐在所有文化商品當中,供觀眾選擇消費。為什么“紅色經典”會成為市場文化的獵物呢?

其一,“紅色經典”有市場消費需求?!凹t色經典”今天的市場主要來自中國的多數民眾,他們大部分處于中年以上的年齡段,集中于工人、農民及中年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是“紅色經典”創立時代的主要接受者,其話語體系和情感結構深受紅色經典的影響,易與“紅色經典”產生共鳴。

其二,滿足了人們的英雄情結。英雄神話是一個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今在沒有英雄的和平年代,人們一方面渴望英雄主義的風采再現,為庸常的生活注入新的想象,另一方面對英雄的傳奇性期待,以及當代英雄頌歌的平庸,又難以滿足人們的要求。由此,人們愿意在傳統的紅色經典中體驗昨日的英雄故事。同時,紅色經典改編熱也說明,在沒有英雄的年代,人民對英雄深懷向往。

其三,懷舊時尚的作用。中國社會30多年來的轉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歷史斷層,使得懷舊成為新的時尚,懷舊正是一個時代消失之后的普遍社會情緒,在商業社會往往成為打造新時尚的契機,“紅色經典”可以使懷舊者的昔日情感和想象再現。

其四,“紅色經典”所具有的極高關注度。當紅色經典改編成為話題后,這個題材本身成為了一大賣點,不需要特別的宣傳就會引起大家注意,為其產生巨大的消費收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民間的商業資本介入主流政治話語中時,傳媒與民眾的關系也發生了轉變。在政治意識形態完全掌控傳媒話語時,傳媒發出的聲音對大眾來說,是勸導、是規訓,這時的傳媒具有無上權威,在它的背后有強大的政治作為支撐。因此,它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瞰民眾的。但當商業資本介入傳媒話語的權力核心后,傳媒與大眾的關系就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置換,傳媒需要去主動地引誘和迎合大眾的需要,以便達到它獲取金錢利益的最終目的。同樣,已被當做消費品的紅色經典為了適應這種市場的需要,獲取到最大的商業利益,在情節和內容的設置上做了大量的改編。而如何改編,目標受眾的設定,作品的具體定位等就完全按照當前電視劇消費市場的走向來設定,其運作方式與一般文化消費品完全一致。因此,在青春偶像劇風靡的當前,“紅色經典”改編劇中出現的就全是青春逼人的帥哥美女。多角戀情是當今社會最流行的話題,所以在《紅色娘子軍》中就加入了一個“南洋女”,與吳瓊花爭奪洪常青;《林海雪原》中楊子榮也陷入了三角戀,還與匪首座山雕成為情敵;而《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這兩部本就涉及多角戀情的作品就更加放大了主人公之間的情感糾葛。制片方試圖通過這些改編迎合市場和觀眾的需要,使得“紅色經典”改編劇得到各年齡階層觀眾的青睞。

改編方注意到了“紅色經典”的特定生產背景,政治對文化的嚴格控制,以及極“左”思潮的影響使得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成了“高、大、全”的神化英雄,沒有一絲缺陷,簡單化和臉譜化的描寫使得人物完全成為了政治的“傳聲筒”。這些人物身上過于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正是現代人最為反感的,所以電視劇就試圖將這些英雄人物從神壇上拉到真實的人間,使其具有生活化和世俗化。阿慶嫂成為了一個迎來送往、八面玲瓏的老板娘,楊子榮成為了渾身江湖氣的草莽英雄,原來樣板戲中崇高、神圣、毫無瑕疵的英雄人物帶有了濃厚的市民趣味,其高不可攀的神性地位被消解殆盡。

改編方還努力張揚反面人物身上的“人性”,以淡化原作中激烈的階級沖突。惡貫滿盈的南霸天雖歹毒兇狠,卻是一個極其孝順的好兒子;賣女求榮的林伯堂夫婦(林道靜的父親和繼母)為了兒子甘舍性命;身上留著剝削階級血液的林風與林道靜姐弟情深,幫助林道靜逃脫了胡夢安的逼婚,最后更是以自己的生命保護了林道靜的安全。這些對人物世俗化和人性化的描寫改變了人們心中對這些人物的既定印象,“使原有的教化功能在娛樂化的追求中徹底瓦解,最終完成紅色經典的消費化改造。紅色經典在這里成為純粹的消費品,而不是別的什么”。②

但“紅色經典”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消費品,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本,在它的內里蘊含著更為復雜的意義。把它當成宮廷劇、武俠劇那樣的普通歷史題材作品和普遍意義的文化資本來對待,就使得它本身所具有的消費價值消失了,觀眾所看重的革命情懷、懷舊情緒、英雄情結都因這些改編變味了,并且這種完全迎合市場需求的改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觸及了文化權力機構的權威。因此,國家廣電總局在2004年的幾個通知就給熱衷于“紅色經典”改編的制片商套了幾道“緊箍咒”,《關于紅色經典改編電視劇審查管理的通知》為“紅色經典”改編制定了嚴格的審查制度。全國所有改編自“紅色經典”的影視劇集,必須經過層層審查才可投入演播。改編方可以在觀眾的批評聲中不置可否或者我行我素,而一旦批評為國家管理部門所重視和采信的時候,投資就面臨著付諸東流的危險,他們就不得不為獲得播放許可權而苦惱、掙扎。在這場文化權力的爭奪中,政治意識形態的文化領導權雖最終保證了其主導地位,但商業資本和消費市場也展示了它雄厚的競爭力,在很大層面上侵蝕了政治在文化上的絕對領導權。

注釋:

①孟繁華.傳媒與文化領導權——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與文化認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2:150.

②唐小林.消費時代“紅色經典”改編的文化闡釋.花城,2005,(1).

[1]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2]孟繁華.傳媒與文化領導權——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與文化認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2.

[3]唐小林.消費時代“紅色經典”改編的文化闡釋.花城,2005,(1).

[4]王建剛.政治形態文藝學——五十年代中國文藝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英雄紅色政治
英雄犬
紅色是什么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紅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追憶紅色浪漫
重走英雄路
自古英雄出少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