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從音樂看中國社會的發展

2011-08-15 00:51◆李
中國校外教育 2011年7期
關鍵詞:音樂文化

◆李 卓

(北京工業大學)

淺談從音樂看中國社會的發展

◆李 卓

(北京工業大學)

音樂,不僅僅作為娛樂而出現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發展。本文通過對音樂的產生與各個時代音樂的分析,來說明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及其時代特征,并指出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時代音樂 中國社會 發展

“物體規則震動發出的聲音稱為樂音,由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就是音樂?!薄耙魳肥怯泄澴?、旋律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p>

人類社會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社會互動的精神產物。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音樂的深遠歷史表明,音樂毋庸置疑的成為人類文化重要的承載體和不同社會、不同群體的個性魅力所在。

格爾茨在對文化進行界定時指出,“文化是一體現于符號之中有意義的系統”。就文化的意義而言,某事物能否被視為符號的關鍵在于它是否因具有意義而顯得有價值。千百年來,音樂承載著歷史的變遷,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人類社會的發展、文化蘊涵無不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作為社會的一種聲音符號,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而具有存在的依據和意義。

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群體所集體創造的,文化源于群體成員的日常生活,更被賦予個體和群體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和體認。我們可以從大眾音樂的發展歷程中看出這一點。

廣義而宏觀的大眾音樂包括的范圍十分寬廣,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各種類型的大眾音樂。我們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說起。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眾歌曲表現一些著名的救亡歌曲,如《保衛馬德里》、《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大刀進行曲》、《在太行山上》、《延安頌》、《義勇軍進行曲》等。當時中國正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刻,此時急需更進一步積極地把全國民眾組織起來,把他們的抗敵意志轉化成實際的行動,于是一系列國防音樂誕生。這時期的音樂都旨在灌輸民族意識,喚起民眾。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泛傳唱的歌曲有如《敖包相會》、《蝴蝶泉邊》、《瀏陽河》、《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此時正是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和平建設時期,這個時期人們的生活是質樸且欣欣向上的,同時為了表達對新中國領導人的擁護與歌頌,以及對新生活的美好期許,全國各地產生了許多節奏明快,曲風積極向上的新民歌。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將中國20世紀的革命音樂傳統推向了極端。一大批“語錄歌”(為毛澤東語錄譜曲、為林彪語錄譜曲)、“詩詞歌”(為毛澤東詩詞譜曲)涌現。這個特殊時期,由于“四人幫”推行文藝領域里的“革命”,于是一種高度集權專制卻又極具迷惑性的音樂文化出現,這種文化表現出了極端的、專橫的藝術霸權主義:除“樣板戲”(如《沙家浜》、《紅燈記》等)和一批指定歌曲之外,一切音樂都是“封、資、修”,一切文藝都是“腐朽”和“墮落”。但是,從另一方面,這些“文革”時期的作品也展現了鮮明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目的,以及廣大社會聽眾在這些作品中參與、共鳴的回聲。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臺灣地區的流行歌曲進入大陸并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沖擊波。比較著名的歌曲有港臺流行歌手鄧麗君的《小城故事》、《路邊的野花不要采》,譚詠麟的《愛在深秋》,蘇芮的《跟著感覺走》,齊秦的《狼》,羅大佑的《東方之珠》,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中國大陸則有董文華的《春天的故事》,李谷一的《鄉戀》,蘇小明的《軍港之夜》,毛阿敏的《思念》和劉歡的《少年壯志不言愁》等。此時期沒有了過去“文革”期間政治教條式的音樂內容,農耕式的音樂形式也已經蕩然無存,以“宣傳隊”為主的音樂傳播方式也漸然消失。此時的音樂使中國的年輕人和廣大的老百姓從歌曲中聞到了“人間煙火”、觸摸到了人間的情感、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友情。這些充滿人性、人情、愛情的情感回歸,給廣大的群眾帶來了海闊天空、春光明媚的幸福感。

轉而看那段時期的中國,十年“文革”動蕩已經結束,正迎來改革開放熱潮,社會環境變得寬松而和平,經濟的騰飛與發展,客觀造就了一個自在而寬容、深廣而博大的藝術活動與交流空間。于是,人們從“文革”10年的“高、硬、快、響”的單一群眾歌曲模式中解脫,而社會流行的通俗音樂,在內容上更多地表現當代普通人多側面的自我感受和內心體驗,旋律流暢清新。

時至今日,音樂的種類、形式愈加繁多,內容也愈加豐富,這得益于日益發展的傳播技術和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而它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藝術形式。周杰倫的成名作《雙截棍》、風格鮮明的借鑒了美國黑人音樂的RAP形式,深受80、90后年輕人的喜愛。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也是在中國真正開始融入世界格局環境中中成長的一代人。較之上一代70后人群,他們更追求自我的表達、自戀、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強調活在當下。而美國黑人音樂的說唱形式——這種音樂是以一段固定的旋律、節奏,配上合成器、刮唱片和快得聽不懂的說唱所組成,對于任何有話想說,且具有才華的年輕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說唱形式中,找到自己的天空。所以這種極具魅力的音樂形式成為了80、90后的新寵。

音樂是社會記憶的承載體,是社會發展歷史的符號。音樂作品本身的內容、形式、體載的繁衍、風格的形成以及音樂歷史的發展、音樂認識觀念多樣化,都是為一定的時代背景、一定的社會技術條件、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所制約。每一個時期的音樂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都能喚起人們對于記憶的溫暖回顧。

猜你喜歡
音樂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奇妙的“自然音樂”
誰遠誰近?
音樂從哪里來?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