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的理性重建

2011-08-15 00:45葉立國李笑春
關鍵詞:因果性決定論決定性

葉立國,李笑春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 哲學系,山東 青島 266555; 2.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3.內蒙古大學 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的理性重建

葉立國1,2,李笑春3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 哲學系,山東 青島 266555; 2.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93;3.內蒙古大學 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決定論相關問題在當今學界爭論頗多,根源之一是對決定論概念的定義混亂。需要通過對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的界定,為明晰決定論概念提供一條可能路徑。所謂決定性是指客觀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總稱;決定論即在哲學信念上相信客觀世界各層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決定性的哲學學說。

決定性;決定論;指向性

客觀世界是決定論的還是非決定論的爭論由來已久,而且在當前學界還處于混亂狀態。最主要根源之一是對決定論概念定義不統一,內涵混亂。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認為必須把決定論概念建立在決定性概念的基礎上,我們曾經對決定論概念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1],也給出過一個整體框架[2],但都只是初步研究,本文所作的就是要對決定性和決定論概念進行深入探討,給出決定性以及建立在決定性基礎上的決定論概念的合理定義,試圖為明晰決定論概念提供一條可能路徑。

一、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關系辨析

決定性概念學界大都是與非決定性概念相提并論的,第一次明確使用這一對概念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3]10,他曾用“決定性和非決定性”作為論文中的一個小標題[4]。有關決定性與決定論的關系,學界早有論述。大體可劃分為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決定性即是決定論。關洪和成素梅兩位先生曾明確闡述決定性與決定論屬同一個詞。[5][6]但如果把以上注釋兩篇論文中的決定性都換成決定論會出現很多明顯的學術問題,舉一例,在二位先生文中提到“客觀規律性包括了決定性和非決定性,決定性又包括了因果性和純關聯,因此,決定性和因果性都只在一定范圍內存在”[6],那么即有“客觀規律性包括了決定論和非決定論,決定論又包括了因果性和純關聯,因此,決定論和因果性都只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二位先生也不會同意上述說法。因此筆者認為雖然他們明言二者相等,但至少下意識中已感覺到決定性獨立于決定論。在此還要申明一點,筆者同意二位先生統計決定性(但不是統計決定論)的提法和分析。

第二種觀點只探討決定性和非決定性[4][7][8],或在研究決定論概念過程中涉及到了決定性[9][10][11]。主張這些觀點的學者對決定性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比較合理的研究,但可能是由于文章需要或其他原因沒有對決定性概念以及決定性與決定論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第三種觀點明確提出決定性不同于決定論,或提出決定性概念是決定論概念的基礎。洪曉楠先生主要研究的是決定論,在文中他提到“不是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問題而是決定性和非決定性的問題”[12],以此可看出洪曉楠先生認為決定性不同于決定論。呂建國先生等人研究的主要是決定性,他們并沒有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只是在文中提到要另做文章進行專門研究,但至今還未見到[13]。王天思先生明確提出決定性概念是決定論概念的基礎,“只有采用‘決定性’和‘非決定性’這對概念,才能理清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問題爭論的頭緒”[3],并對決定性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作者可能是由于此書的整體需要或是別的原因也并未對建立在決定性基礎上的決定論概念進行深入研究。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對決定性到決定論概念的研究學界已逐漸明朗,我們比較同意基礎論的觀點,但在決定性基礎上對決定論概念進行界定,除了羅素先生曾給出過一個較寬泛定義外[14],至今學界還無人給出明確界定。下文將逐步作深入研究。

二、決定性概念的理性重建

1.學界管窺

關于決定性學界已有廣泛研究,王天思先生認為“描述事物過程性質本身的兩個基本概念,應當是‘決定性’和‘非決定性’”[3];決定性和非決定性是“具體描述客觀過程中在先的事物與在后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性質”[3]。顏澤賢等人認為“決定性指的是系統由物理定律支配,演化過程完全由初始條件決定的過程”[10]。據此首先可以肯定決定性是描述事物過程的一種性質,進一步要弄清這種性質的本質,就必須回到對因果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研究上。

關于因果性概念,張志林[15][16]、張 華 夏[17][18]、桂起權[19]三位先生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多次給出因果性的定義,同時,關洪、成素梅兩位先生也對因果性做了學術上的研究[6][20][21]。的確,給出因果性一個公認的定義并非易事,但不管他們爭論得何等激烈,有一點對于他們來說是一致的,即都承認存在因果性,承認因果性描述的是事件之間也可能是事物的不同階段之間關系的一種性質。對于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研究學界也存在爭論,但同樣承認存在必然性和規律性。在此我們不打算加入他們的爭論,下文只在一般的意義上使用這三個概念。

另外對于統計規律,雷昂·羅森菲耳德先生認為“一條統計規律首先是一條規律”[22]137,在描述事件存在和演化過程時,如果符合統計規律,即是具有規律性,那么就必然具有決定性。正如呂建國先生等人所說“統計規律并不排斥決定性,恰恰相反,它更加深入地闡明了決定性”[13]。張俊芳先生也承認“包括統計規律和系統規律在內的其他規律的客觀性和決定性”[23]。因此,筆者認為統計規律也是決定性規律。

2.哲學界定與闡述

綜上,我們認為決定性,即客觀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總稱,換句話說,決定性=因果性∨必然性∨規律性,在方法上屬于外延定義。

其一,決定性是客觀世界所具有的一種性質,具體地說是“描述客觀過程中在先的事物與在后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性質”[3]11。決定性與“決定性原理”的不同含義能較好地體現這一點。決定性原理斷言:“一切東西都是有規律地由他物決定的,這個他物就是所討論客體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保?4]雖然學界可以說普遍承認存在決定性,但對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發展是否具有決定性可能有不同的觀點,但并不會否認存在這一概念;決定性原理則不然,它已經上升到原理層面,是作為一種理論存在的,只要我們承認這一理論適用,那么就是認為客觀世界的一切東西都是由他物決定的,否則決定性原理就是錯誤的。從某種角度上說這一原理是作為一種決定論的表述形式存在的。就像我們前文所述,界定決定論需要決定性,也就是說,決定論是關于客觀世界具有決定性的一種論說、一種理論,那豈不就是“決定性理論或原理”嗎?

其二,“三性”只具其一即可說具有決定性。某種程度上三性都是指事物存在與演化所遵循的一種限定,描述的都是事物存在與演化過程的性質,只是在不同方面所作的限定。對于事件的演化來說,可能同時符合或具有三性,也可能只占其一或二,就是說一事件如此發展可能符合因果性、規律性,具有必然性,也可能只具有必然性,涉及不到因果性與規律性。舉例來說,事件A:今天周三;事件B:明天周四;事件C:后天周五,如A事件為真,那么B、C二事件就為真,具有必然性,但三事件之間不具備因果性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具備因果性。再舉一例,事件A:上帝能預知一切;事件B:上帝知道某人將死于某時某地。以上事件在有神論者看來明顯具備因果性,但不具有必然性,至少說在無神論者看來不具備必然性??傊?,我們認為三性對于同一事件的演化或不同事件之間的關系的描述,就不同的角度而言具備重合之處,也有不重合之處。我們認為任何事物和發展過程只要具備其中一條性質即可說此事物的演化或運動具有決定性。對于事物或運動的集合體,只要存在一種事物或過程具有其中一種性質,那么即可說此集合體具有決定性。

其三,決定性具有指向性,而且是條件對結果的指向性。呂建國先生等人認為決定性是條件與結果對應關系的確定性[13],實則不然。確定性是一靜態詞,決定性與之明顯不同。決定一詞本身內含了一種指向,某事決定某事,那么決定性一詞具有明顯的指向性。這是決定性的一個INUS條件[11]。從三性描述事件存在和演化過程時也可明顯看出這一點。舉例分析:如果事件A與事件B具有因果性,那么就包含從A到B即從原因到結果的指向;如果事件A為真,事件B必然為真,那么就包含從A到B即從前提條件到必然結果的指向;如果從事件A演化到事件B是符合規律的,那么就包含從A到B即事件沿著符合規律方向演化的指向??傊?,三性本身內在具有指向性。但這種指向性只是條件對結果的指向性,并不內在包含沿著時間軸的指向性,也就是說這種指向性有可能沿著時間的指向性;同時也可能在時間上具有同時性,如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圍繞地球做橢圓運動,內在指向性即受如此的引力作用指向圍繞地球做橢圓運動,在時間上二者具有同時性;甚至可能與時間指向性相反,如今天星期五作為條件,那么結果昨天必然是星期四,這種指向性就是與時間指向性完全相反??傊?,決定性的指向性只是指條件對結果的指向性,只與把誰看作條件有關,與時間箭頭無關。

三、決定論概念的理性重建

1.何謂決定論

建立在上文決定性概念基礎上我們認為:所謂決定論就是在哲學信念上相信客觀世界各層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的決定性的哲學學說。這個定義在方法上屬于規定的語詞定義,更精確地說是決定論概念的“硬核”,在此對之進行深入解讀。

其一,“哲學信念上相信”——形而上學性。決定論概念具有形而上學性,很多學者都贊同這一點。波普認為“決定論和非決定論都是形而上學”[25];陶渝蘇認為“決定論的確是一個不可證實的形而上學信念”[26];劉華杰提出“決定論首先是一種信念”[27],因此在這一點上體現出了決定論概念的“不可證實性和不可反駁性”[28]。但要注意這是決定論概念自身具有的性質,要區別開此概念的形而上學性和后文中將要提到的形而上學層面上的形而上學決定論。

其二,“客觀世界各層基元”——研究對象。(1)客觀世界“是指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29]2035。決定論所要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對象。那么人類思維是決定論的研究對象嗎?學界大多把世界作為決定論的研究對象,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這樣推理,人類思維也就包含其中了。我們認為不然。這要回溯決定論概念的發展史。決定論問題的研究是從自然領域逐漸擴展到社會歷史領域乃至一些學者們的“人類思維”領域,這種研究對象的擴展是演化的必然趨勢,但擴展必須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了某種度,就會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此把決定論的研究對象擴展到人類思維領域可以嗎?作為人的社會集合體可以思考人類思維以外的外部世界,但能思考人類思維本身嗎?歷史地看,決定論作為一個在人類思維中產生的概念,只能用于考察主觀思維之外的客觀世界,不適宜去思考思維本身。因此,這里的客觀世界只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2)“各層基元”?;俏覀優榱耸箾Q定論概念具備可操作性而建構的概念。用拉普拉斯的話說此概念大可指“宇宙中最巨大的物體”,小可指“最輕原子”。[30]因為基元是排除主觀思維的客觀世界的基元,因此,它是一個具體的物質體,并非抽象之物?;且粋€相對的概念,自然界相對于客觀世界是基元,植物界或動物界相對于自然界是基元,小到一個原子對于一個分子都是基元,也正是因此才有各層基元之說。此概念的提出使我們可以明確地對決定論研究對象的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從而具備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傊?,客觀世界的各層基元作為決定論概念的研究對象是指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各級物質體。

其三,“演化”——時間之矢。決定論是描述客觀世界的發展、宇宙演化的一種哲學學說。世界的發展、宇宙的演化具有“從大爆炸開始”[31]47的時間不可逆性,因此,決定論概念本身就應具有順著時間軸方向上的指向性。從拉普拉斯的決定論“我們應該把宇宙的目前狀態看作是它先前狀態的結果,并且是以后狀態的原因”[32]173,也能明顯地看出決定論的時間指向性,即決定論之“矢”。在此必須說明決定論的時間指向性與有些學者提到的根據現在可以推知過去的觀點并不矛盾,決定論是指過去對現在和現在對未來的決定性,或者說存在一種源出關系,推知過去只是說通過現在可以知道過去如何,或說具有指向性,但并不代表現在對過去起決定作用。當然這種決定論之矢并不蘊含也不反對推知過去的可能性。

其四,“普遍決定性”——核心內容。所謂普遍是指客觀世界各層基元在演化過程中都具有決定性,大到整個世界的生成演化,小到一個“原子”的運動都具有決定性。事實上客觀世界具有決定性,那么它的各層基元就一定具有決定性,各層基元具有決定性是用來判斷客觀世界具有決定性的判據,從而也就如前文所述使客觀世界具有普遍決定性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可操作性。

其五,決定論概念的合理性分析。上文對決定論概念的界定符合龐元正先生所要求的“既要看到概念的穩定性的一面,又要看到概念流動性的一面”[33]13。穩定性正如上文所述,“在哲學信念上相信客觀世界的各層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的決定性”,這是概念的“硬核”,不能變,一旦變了就不能再稱之為決定論。概念的流動性,一方面是基元的“流動性”,隨著認識水平的深入,人類可能進一步發現相對不同層次的基元,相對高層次可能向宇宙深層次擴展,相對低層次可能向微觀領域擴展,如今天正在進行的基因組計劃;另一方面是決定性的“流動性”,隨著認識水平的深入,新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發現必然導致決定性內容的擴展。用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來形容:決定論概念穩定性方面屬于它的硬核,流動性方面屬于它的“保護帶”。以上也正好體現了決定論概念本身“確定性和靈活性的對立統一”[34]34。

以上是在靜態的視角下給出的決定論概念的定義,我們也可如學界很多學者那樣在動態的視角下進行界定。所謂客觀世界的演化即是指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過程,相應的客觀世界的演化具有普遍的決定性即是指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具有普遍的決定性,由于決定論的時間指向性,以上這種說法可以轉換成過去對現在、現在對未來具有普遍的決定性。就此可看出兩種角度的界定具備統一性。因此決定論概念還可表述為“在哲學信念上相信過去對現在、現在對未來的演化都具有普遍決定性的哲學學說”。

2.決定論概念不同層面分析

其一,形而上學層面——形而上學決定論。上文已闡述過決定論概念具有形而上學性,如果僅站在這個角度上界定決定論就成為形而上學層面上的決定論,即形而上學決定論。學界對于形而上學決定論的研究是在“形而上學”這一概念的兩層含義上進行的:一是指在康德“超經驗”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決定論;二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決定論,即機械決定論。此處是指前一種意義上的形式。波普(K.Popper)認為“形而上學決定論學說只是斷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件都是確定的,或者是不可變更的,或者是預先決定的。它并不斷言有任何人知道它們,或者可以用科學手段預測。但是它斷言未來和過去一樣不可改變”[35]5。阿克曼也認為形而上學決定論“并不必定含有實際預言的可能性”[36]。既然形而上學是超出主觀經驗之外的,那么再綜合以上觀點,形而上學決定論即“只是”在哲學信念上相信客觀世界各層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決定性的哲學學說,這種決定性是否能為人類所知和人類是否能依據它進行預測不是形而上學決定論的研究范圍。根據波普的理論,形而上學決定論與決定論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包含了更少的經驗內容,更不容易出現錯誤,當然相對就更沒有意義。因此正如波普所說,“形而上學的決定論……是不可駁斥的”[35]80,我們無法證偽它;但也正如波普所說,形而上學決定論仍然是“可論辯的”[35]80。如果我們總是不能進行逐步的確證,那么它將會逐漸失去意義;反之,如果我們能逐步增強它的確證度,那么這個概念將更有意義。

其二,可預測性層面——物理決定論。學界對物理決定論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觀點。尼古拉斯·布寧認為物理決定論即“相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活動,都是由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支配的”[37]765。高新亞的觀點:“凡是認為某一物理理論對自然界提供了一種嚴格決定性的描述,通過理論可以使我們精確地預言事物的運動狀態,就是物理學決定論”[36]。柳延延認為“區分物理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標準是‘原則上的不可預測性’、‘本質上的測不準關系’”[38]。雷維·勒伯龍先生也曾提到:“根據決定論概念,既然我們現在認識了您的基本組成因素,那我們就能夠預測出您三年零十天以后的某個時刻在干什么”[39]31。以上種種說明與界定都只是說出了物理決定論的部分內涵。結合以上內容和前文的決定論概念,我們認為物理決定論即在哲學信念上相信客觀世界的各層基元的演化都是由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支配的,或說具有普遍的自然決定性的哲學學說;相信根據自然決定性,客觀世界具有原則上的可預測性。這一定義分兩個層次,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的基礎,核心在于原則上的可預測性,并不代表現實的可預測性。因此這一概念更主要的是在認識論層面進行的界定。在可預測性層面上波普稱之為“科學”決定論,他認為“如果提供給我們對于過去事件的充分精確的描述以及一切自然法則,任何事件都能夠以任何期望的精確程度通過推理預測出來”[39]1??梢娺@一形式與上文中物理決定論具有基本相似的內涵。另外,他筆下的科學決定論事實上是他樹立的去批判的靶子,如他所說是所謂的“科學”[37]4,因此我們認為在這個層面上沿用很多學者的物理決定論相對更合理一些,也不易引起混亂。

其三,兩層面形式與決定論概念關系。形而上學決定論和物理決定論是作為決定論概念的兩個層面而存在,二者與決定論概念具有內在聯系:二者的綜合等同于決定論概念的內涵,也就是說,如果認為客觀世界是符合決定論的,那么一定也是符合形而上學決定論和物理決定論的;反之,如果認為客觀世界既符合形而上學決定論又符合物理決定論,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是決定論的世界。如果只具其一則不能得出這種結論。

關于客觀世界是符合決定論的還是符合非決定論的爭論可能還會永遠進行下去,尤其是在當今以混沌學為首的系統科學日漸興起的浪潮下,但這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本文所做主要是試圖為明晰決定性與決定論概念提供一條可能路徑,至于這條路徑是否可行,還有待于與學界同仁共同探討。

[1]葉立國,李笑春.決定論概念研究述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李笑春,葉立國.決定性——決定論與非決定論本質的再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1).

[3]王天思.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決定性與非決定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錢學森.基礎科學研究應該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J].哲學研究,1989(10).

[5]關洪,成素梅.統計決定性分析[J].哲學研究,1995(12).

[6]關洪,成素梅.決定性、規律性和因果性辨析[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4).

[7]桑明,彭新武.論自組織進化的非決定性與決定性[J].系統辨證學學報,2002(2).

[8]趙玲.論自然觀變革中的因果性和目的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7).

[9]董春雨.現代自然科學與決定論的終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6).

[10]顏澤賢,張立洪.上帝擲不擲骰子?[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2).

[11]張華夏.論可能世界的圈層結構[J].哲學研究,1992(9).

[12]洪曉楠.超越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兩極對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5).

[13]呂建國,葉志鎮.決定性、非決定性及其關系的探討[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6).

[14]劉華杰.論混沌對決定論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2).

[15]張志林.因果律、自然律和自然科學[J].哲學研究,1996(9).

[16]張志林.因果關系的狀態空間模型[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1).

[17]張華夏.關于因果性的本體論和自然哲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4).

[18]張華夏.因果性究竟是什么?[J].中山大學學報,1992(1).

[19]桂起權.關于因果性、決定論、偶然性、概率之我見——張志林《因果觀念》讀后感[J].江蘇社會科學,2002(4).

[20]關洪,成素梅,盧遂觀.因果性和關聯[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5).

[21]關洪,成素梅,盧遂觀.微觀領域中的因果性和關聯[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5).

[22]雷昂·羅森菲耳德.量子革命[M].戈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3]張俊芳,許修杰.從預成論到辨證決定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3).

[24]廖廷弼.決定論.從因果決定論到一般決定論——邦格對因果決定論的批判與發展[J].學術論壇,1995(2).

[25]龐卓恒.現代西方歷史學和科學哲學中的非決定論問題[J].史學理論,1987(1).

[26]陶渝蘇.科學決定論的歷險[J].貴州大學學報,1995(3).

[27]劉華杰.論混沌對決定論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2).

[28]龍宣萍.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爭論及其現實意義[J].貴州社會科學,2001(3).

[29]哲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0]拉普拉斯.論概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2).

[31]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M].胡小明,吳忠超,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2]劉華杰.渾沌語義與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3]龐元正.決定論的歷史命運——現代科學與辯證決定論的建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

[34]彭漪漣.概念論——辯證邏輯的概念理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35]波普爾.開放的宇宙[M].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36]阿克曼.波普爾的非決定論[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7(3).

[37]尼古拉斯·布寧.中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詞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8]柳延延.決定論之謎——復雜科學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0(2).

[39]舍普.預測科學[M].陳燕萍,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責任編輯 張進峰】

1672-2035(2011)01-0016-04

B023

B

2010-09-17

葉立國(1978-),男,河北唐山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哲學系講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在讀博士。李笑春(1965-),男,四川威遠人,內蒙古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因果性決定論決定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意義
阿爾茨海默癥三網動力學因果性分析
新聞業的決定性角色:編輯
布列松與決定性瞬間
論培根對古代哲學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論培根對古代哲學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決定論的黃昏:存在論現象學視角下的經濟人假設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對麥克盧漢“技術決定論”思想的再審視
氣象影響文藝:從結構決定論到文化生產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