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吉白茶的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

2011-09-22 05:55謝文鋼邵濟波韓楠周曉蘭唐茜
蠶桑茶葉通訊 2011年5期
關鍵詞:安吉縣白化白茶

謝文鋼 邵濟波 韓楠 周曉蘭 唐茜*

(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四川雅安 625014)

“安吉白茶”是適制名優茶的茶樹新品種,自20世紀80年代發現以來,因其“葉白、脈綠、香郁、味醇”的特點、營養保健和藥用功能顯著,在近二十年中白茶產業迅速崛起。安吉白茶產業已發展成為安吉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自安吉白茶發現以來,各地對安吉白茶的發展、營養保健成分、白化機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少,國內各茶區也逐漸引種安吉白茶。但是對安吉白茶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栽培種植等方面的總結與論述還較少。筆者就安吉白茶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并對安吉白茶的發展前景進行討論,以期為安吉白茶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安吉白茶發展歷史

安吉白茶原產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最早的文獻記載為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1107~1110)。因此,安吉白茶早在宋代就以其奇特的外觀和優異的品質在眾多茶葉中脫穎而出。但因安吉白茶茶樹開花多結籽少,有性繁殖的后代極易發生性狀分化,很難保持母本的性狀,故其種植規模始終得不到擴大[1~2]?,F存的安吉白茶母樹位于海拔800m的安吉縣天荒坪大溪村。20世紀50年代,安吉縣農業科技人員將安吉白茶群體中一株白茶樹移栽,并分株繁殖栽培。到20世紀80年代初,湖州市農業局設立“浙北茶樹良種選育繁育”課題,在安吉縣境內對茶樹資源進行調查,對天荒坪大溪村未被移栽的另一株千年白茶母樹進行研究與開發。隨著安吉縣政府對茶產業的重視及相關選育課題的開展,安吉白茶無性繁殖技術不斷成熟,安吉白茶規模不斷壯大。1987年成立了安吉白茶開發利用試驗課題組,對安吉白茶的加工方法、栽培措施和利用價值等進行了研究,為安吉白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3~4]。

隨著安吉白茶的進一步發展,1998年安吉白茶通過省級茶樹品種認定,正式改名為“安吉白茶”;2001年“安吉白茶”商標注冊成功;2006年安吉白茶以優異的品質特征被世界茶聯合會第六屆國際名茶評比組織委員會評為國際名茶金獎。2007年后,隨著安吉白茶生理生化和保健機理的研究、市場需求的旺盛和當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導,安吉白茶發展迅速。2008年,安吉縣白茶面積已達9.1萬余畝,產量達675t,產值達6.75億元,僅安吉白茶為安吉縣農民人均增收達1 857元,成為當地農業生態高效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5~7]。因安吉白茶的優良品質和種植安吉白茶的良好經濟效益,目前全國已有江西吉安和上饒、貴州正安、江蘇南京和丹陽、河南光山和桐柏、重慶涪陵、四川邛崍和洪雅等多個茶區引種安吉白茶[8~11],安吉白茶規模正在向全國擴大。

2 安吉白茶栽培技術研究

白茶種植與其他綠茶無多大差別,但安吉白茶是一種低溫敏感型的茶樹變異品種,植株矮小,生長勢較弱,頂端優勢不強,喜有機肥,厭化肥,茶葉品質與白化程度關系密切[12~14]。因此安吉白茶的栽培需要針對其特異性進行改進。

安吉白茶具有低溫敏感型的種性,海拔越高,白化程度越明顯、品質越好,因此可選取海拔高度在650~750m的坡地 。安吉白茶與其他茶樹品種不同,其他茶樹品種需N肥量較多,安吉白茶在幼齡期為促使茶樹迅速生長可適當增施含N高的肥料,但開采期時,要適當控制N肥的使用,特別是早春的催芽肥不能施,施用后葉片中葉綠素成份增加,葉片白化度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安吉白茶品質。由于安吉白茶抗寒抗旱性較差,在較為干旱的天氣需適當澆水,在冬季氣溫低于0℃時,可采取適當鋪草或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高茶苗的成活率。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密切注意防治蚜蟲、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赤葉斑病等病蟲害[15]。

3 安吉白茶生化品質研究

安吉白茶感官審評為滋味鮮爽,風味獨特。從感官審評上看其色澤嫩綠,光亮油潤,香氣鮮爽,嫩香持久,滋味鮮醇,湯色清澈明亮,葉底泛白,葉脈翠嫩[16]。

據浙江大學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分別于1989年和1993年測定表明: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在6.19% ~6.92%,比普通綠茶高1倍多;茶多酚含量3.72% ~10%。根據安吉白茶在全國各地引種情況(表 1)表明[11,17~19]:氨基酸為 2.84% ~ 14.7%;咖啡堿為0.9% ~4.49%;茶多酚為11.6% ~28.72%,各茶區引種安吉白茶生化成分存在差異性,但是均表現出比當地對照品種品質更優的特點,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低。較低的茶多酚、較高的氨基酸決定了安吉白茶鮮爽的品質,奠定了其滋味鮮醇的物質基礎。同時,據研究安吉白茶氨基酸總量、茶氨酸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茶樹品種[20~22],而L-茶氨酸具有活化主導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中樞神經遞質的作用,因此安吉白茶有兩大突出功效:一是提高人體干擾素水平,增強抵抗病毒、細菌和真菌入侵的免疫能力;二是鎮靜安神、消除疲勞和提高學習、記憶能力。

表1 全國各地引種安吉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報道

4 安吉白茶白化機理研究

安吉白茶是典型的溫度敏感突變體。新梢白化期的溫度閥值約在20~22℃之間,但低溫僅在芽萌發的初期發揮作用,正常的復綠溫度約在16~18℃之間[23]。其表現形式為:每年春季新芽萌發時為淺綠色,當葉片展開后很快變為乳白色,在一芽二葉期前后表現最為明顯,隨后葉片逐漸復綠,而后長出來的葉片不再有返白現象發生,直接表現為綠色[24]。

陸建良等[25]對安吉白茶春季返白過程中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安吉白茶在早春返白過程中,POD活力升高、SOD、CAT活力降低;MDA、葉綠素、兒茶素、咖啡堿含量下降。李素芳[26]通過安吉白茶基本特性和生理生化變化研究表明,安吉白茶葉片白化是由于葉綠體在溫度較低時膜結構發育受障礙,葉綠體退化,葉綠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的前體物質5-氨基乙酰丙酸(ALA)、膽色素原(PBG)、鎂原卟啉(Mg-Proto)、原葉綠素酸酯(Pchlide)等含量降低,葉綠素整個合成途徑受阻,從而葉片逐漸變為乳白色。當溫度升到一定程度時,葉綠體又開始出現,葉綠素合成恢復正常,葉片逐漸返綠。安吉白茶高含量的游離氨基酸可能原因是:在白化階段,葉綠體主要功能酶之一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隨著葉綠體的解體而下降。因而誘發蛋白酶活性的升高,導致RuBPcase酶蛋白的大量水解[27-28]。成浩等[29]認為,安吉白茶返白變化是其內部基因突變的結果。王超新[30]研究了安吉白茶全綠區和全白區基因的表達差異,表明正常葉片和白化葉片在基因表達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涉及多個基因。

通過研究安吉白茶返白機理的形成,可以更有效地發展安吉白茶,可以更好地揭示安吉白茶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

5 安吉白茶產業發展

5.1 安吉白茶發展現狀

白茶產業已經延伸至國內外市場,部分產品已遠銷美、法、日、韓、馬來西亞等國。目前,安吉縣已建成100多畝白茶良種母本園和苗圃基地,年培育和經營良種茶苗上千萬株,為安吉白茶種植面積擴大,白茶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白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安吉縣也扶持了一批像大山塢茶場、玉平茶場等以安吉白茶為主的企業,并已在溪龍等鄉鎮建成了集中連片的萬畝無公害和有機白茶基地,還建設了一個高標準的白茶市場(溪龍白茶街),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白茶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32],并在安吉、杭州、湖州、上海等地設立了白茶產品的直銷窗口。

安吉白茶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安吉白茶生產區域的布局有嚴重丘陵化的趨勢,出現重點白茶產區資源過度開發,茶園周圍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茶區自然環境變差,導致白茶自然品質下降。由于長期剪枝扦插,茶苗階段發育年齡過高,一些白茶園出現早花早衰現象,三齡的白茶園就出現大量開花,給白茶的優質豐產帶來難題。同時,安吉白茶品牌多,名牌少,缺乏市場競爭力。部分白茶產品的質量安全還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要求,白茶走出國門還有技術壁壘的阻擋。目前還缺乏能帶領白茶產業走向國內外大市場的航母型的大型龍頭企業,和能真正起到聯系農戶與市場橋梁作用的中介服務組織。而且,白茶的深加工和多種用途的開發尚未起步。

5.2 安吉白茶發展前景

白茶是安吉縣特色農產品,而安吉白茶有良好的觀賞價值:白茶樹葉子白化時看似玉蘭,可以發展以白茶種植園區為主的生態觀光旅游;其次安吉白茶有良好的飲用價值:安吉白茶開湯后,香氣馥郁,沁人心脾,白如玉霜的芽葉在鵝黃色的茶湯中飄蕩,滋味特鮮爽回甘。安吉白茶因奇特性、少量性而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和贊賞,產品供不應求。開發白茶不僅經濟效益好,而且白茶產品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內外市場均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因此,白茶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安吉白茶因經濟采摘時間受限、產量較低而具有新、優、稀的品質優勢,市場供不應求,所制安吉白茶價格高。但一旦發展面積過大,隨著產量的上升,其新、優、稀的品質優勢將不再存在,面臨的將是單位面積產量低,生產成本升高,市場供過于求,價格無法持續偏高的問題。鑒于安吉白茶的白化現象只是在春茶早期發生,茶芽在整個茶季中有從白到花白到綠的變化,在生產上可實行組合生產,即早春生產高檔白化茶,淡綠色時生產高級綠茶,轉綠后生產大宗茶,秋季也可考慮生產高檔綠茶,這樣在勞力、茶葉資源上更能合理安排和利用,以提高效益[33]。因此,發展安吉白茶應該科學認識理性發展,每個企業都應根據自己的產品定位,確定發展規模,決不能盲目發展。

[1]程玉龍.安吉白茶的歷史淵源及栽培現狀[J].茶葉通訊,2007,34(3):26 ~27

[2]賴建紅.安吉白茶放異彩[J].茶葉,2005,(01):11

[3]助推“安吉白茶”強化農業品牌建設[J].工商行政管理,2009,(08):48~49

[4]荼島主.安且吉兮翔玉鳳 安吉白茶祖的傳奇故事[J]. 農業考古,2008,(02):346

[5]錢杭園,楊小微,沈學政.“安吉白茶”的品牌構建及其特點[J].廣東茶業,2009,(06):9~12

[6]闞繼彥,鄭玉忠.管好用好“安吉白茶”證明商標,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工商行政管理,2006,(14):64~68

[7]郭雅敏.安吉白茶的性狀與發展前景[J].茶葉,1997,(04):23~24

[8]郭水連,吳春燕,郭衛平.江西宜春引種安吉白茶的氣候適應性分析[J].茶葉科學技術,2010,(03):34 ~37

[9]王世斌,印亮亮.安吉白茶在南京地區的引進種植[J].江蘇農業科學,2010,(03):316~318

[10]袁丁,陳義,郭桂義等.不同時期安吉白茶信陽毛尖茶化學成分與感官品質[J].湖北農業科學,2010,(03):623~625

[11]張龍云,何超群,冉忠明.“安吉白茶”引種涪陵后的生物學指標研究[J].茶業通報,2011,(01):43~45

[12]林盛有.安吉白茶栽培與加工技術之研究[J].茶葉,1998,(03):163 ~164

[13]陳光旭,肖歡喜.安吉白茶引種與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4):181

[14]張龍杰,王開榮,魯松才.低溫敏感型白化茶栽培與加工技術[J].中國茶葉,2008,(10):14~15

[15]鄭小琴.安吉白茶在浙西南地區的栽培技術[J].茶葉,2011,37(01):29 ~30

[16]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茶葉感官審評報告--安吉白茶[J].茶世界,2010,(07):60~61

[17]羅正剛,姜東華,孟慶雄.安吉白茶的生化特性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2):232 ~235

[18]郭桂義,嚴佩峰,文宏等.安吉白茶與信陽群體種信陽毛尖茶化學成分和品質的比較[J].食品科技,2010,(06):118~121

[19]楊普香,李文金,聶樟清等.安吉白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初探[J].蠶桑茶葉通訊,2007,(05):33~34

[20]龔淑英,屠幼英.品茶與養生[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1]林智.從茶葉抗病毒的研究-談茶氨酸的生產與應用前景[J].中國茶葉2003,(3);4~5

[22]許心青,黃華濤.茶EGCG抗癌機理研究的最新進展[J].茶葉,2004,(3):141 ~142

[23]李素芳,陳樹堯,成浩.茶樹階段性返白現象的初步研究[J].中國茶葉,1994,(2):26~27

[24]成浩,陳明,虞富蓮等.茶葉片階段性返白過程中色素蛋白復合體的變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0,36(4):300~304

[25]陸建良,梁月榮,倪雪華等.安吉白茶階段性返白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9,(03):245~247

[26]李素芳.安吉白茶返白機理的研究[J].中國計量學院學報,2002,(03):214~217

[27]李素芳,陳明,虞富蓮等.茶樹階段性返白現象的研究-RuBP羧化酶與蛋白酶的變化[J].中國農業科學,1999,(03):33~38

[28]李素芳,陳樹堯,成浩.茶樹階段性返白現象的研究-葉綠體超微結構的變化[J].茶葉科學,1995,15(1):23~26

[29]成浩,李素芳,陳明等.安吉白茶特異性狀的生理生化本質[J].茶葉科學,1999,(02):87~92

[30]王新超,趙麗萍,姚明哲等.安吉白茶正常與白化葉片基因表達差異的初步研究[J].茶葉科學,2008,(01):50~55

[31]林盛有.安吉白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茶葉科學,2004,30(3):143~145

[32]楊普香,李文金.科學認識白茶 理性發展白茶[J].蠶桑茶葉通訊,2010,(02):29

猜你喜歡
安吉縣白化白茶
千年的回眸
白化黃喉擬水龜人工培育研究①
繪本
最嚴重白化
這只貓說得好有道理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白化茶種質資源分類研究
安吉縣美術教師新作選
白化和紫化茶種質資源開發進展
湖州市安吉縣美術教師優秀作品選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