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的炮制工藝及功效鑒別

2011-10-17 07:50□文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1年19期
關鍵詞:白礬陰干換水

□文

▲生半夏

▲清半夏

半夏為較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其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半夏炮制品年銷售量在5000噸左右,多年來已經成為我國藥材市場上的主流品種。半夏根據炮制工藝不同分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本文就其產地分布、性狀鑒別、炮制工藝作了詳細介紹。

產地分布及性狀鑒別

半夏為多年生草本,塊莖圓球形,生于山坡草地、荒地、包谷地、田邊、河邊及疏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有野生,主產于四川、湖北、河南、貴州、安徽等地。半夏在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即得。

半夏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有毒,因此,在臨床中多采用半夏的炮制品種,如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部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生半夏有刺喉的毒性,在臨床上一般不藥用,而是在經過炮制后使用。

炮制加工及功效鑒別

半夏經過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藥飲片的功效各有側重。生半夏多外用,消腫散結;清半夏長于燥濕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嘔;法半夏善和胃燥濕。半夏入藥應根據不同的病癥特點,合理選用相應的炮制品,以保證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制品根據炮制的工藝不同,其成品在性狀上也略有不同。

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起白沫時(約7天),換水后加白礬(每100kg凈半夏,加白礬8kg)溶化,再泡7天,用水洗凈,取出置不銹鋼鍋內,加入剩余的白礬,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煮約3小時,以內無白心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干,再悶約3天,切薄片,陰干。每100kg凈半夏,用白礬12.5kg。成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清半夏在炮制過程中只加入了白礬,白礬內服具有止血、止瀉,去除風痰的作用,配合半夏的功效,清半夏在燥濕化痰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

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起白沫時(約7天),換水后加白礬(每100kg凈半夏,加白礬4kg)溶化,泡3天后,棄去礬水,再泡7天,每日輕輕攪拌換水2次,再加入串碎白礬4kg溶化。加姜水(取鮮姜片8k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煎液合并,晾涼)至半夏中,礬姜水再泡7天后,用水洗凈,切開口嘗無麻辣感,取出置不銹鋼鍋內,加入剩余的白礬和鮮姜,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煮約3小時,至內外無白心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干時,再悶3天,陰干。每100kg凈半夏,用白礬12.5kg、鮮姜10 kg。姜半夏呈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為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質硬脆。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姜半夏具有溫中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可用于痰飲嘔吐、胃脘痞滿。炮制過程中加入了生姜,其作用偏于溫化寒痰、止嘔。

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浸泡10~12天,每日輕輕攪拌換水2次,至無干心,再用白礬水浸泡3天,去白礬水,用水再泡2天,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20kg,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pH值為12.0以上,至口嘗微有麻舌感,切面呈均勻黃色為度,取出,洗凈,陰干或低溫烘干。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20kg、白礬2kg、生石灰30kg。該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法半夏多用于燥濕化痰、和胃。

半夏及其炮制品種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中一定要選用正確的和規范炮制后的品種才能達到文中所述的功效。

猜你喜歡
白礬陰干換水
水培植物霎換水
洗后干燥條件對防水效果的影響
不同干燥方式對連翹花主要成分的影響
白礬炮制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概況△
自動換水
不同干燥方法對布渣葉中牡荊苷含量的影響
白礬外用療疾多
白礬煅制工藝優化
一星期沒換水的夢境
治小兒口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