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幾種節奏訓練方法

2011-10-21 06:05鄭雪飛
大眾科技 2011年5期
關鍵詞:節奏感旋律節奏

鄭雪飛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幾種節奏訓練方法

鄭雪飛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節奏是音樂賦予生命的要素,是音樂的一種基本表現手段,具有獨立表現某種情緒的功能。沒有節奏,音樂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節奏,音樂才具有生命力。

肢體語言;速度變化;音響節奏

節奏是音樂賦予生命的要素,是音樂的一種基本表現手段,具有獨立表現某種情緒的功能。如將和聲比作“心臟”,將旋律比作“肺臟”,則節奏可說是音樂機構中的“肌肉”組織。身體如無肌肉,則成瘋癱,再不能發揮身體中的力量。沒有節奏,音樂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節奏,音樂才能產生豐富的生命力,顯露出惹人注意而又有意義的各種各樣的運動來。

學生在演唱或演奏過程中,節奏掌握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音樂作品的演唱或演奏效果。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了解節奏的重要性,加強節奏訓練,增強學生節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有助于學生較快地提高識譜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演唱、演奏水平。

(一)運用肢體語言來進行節奏訓練

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樂·奧爾夫認為:“音樂活動是人類最自然、最原始的行為”,音樂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自我流露一種方式。原始人表達情感最原始、最簡單的形式,也許就是各種聲調的呼叫加上肢體動作,這就是音樂,是語言、動作、舞蹈的統一體的雛形。奧爾夫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因此,他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來進行音樂教學。他在教材的每一進程中列入許多“節奏、旋律練習”,把培養節奏感作為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中心環節。他認為,節奏是比旋律更為基礎的元素,節奏可以離開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則不能脫離節奏;如果脫離截止,就會面目全非,甚至不成其為旋律。奧爾夫還認為“以身體奏樂,并把音樂移置于軀體之中”,動作訓練課增強學生興趣以及節奏的強弱對比,同時也是對不同音色的感受。如:

用一些通俗易懂且能分辨的符號來進行肢體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節奏訓練帶來的快樂。在練習時,可以作單一的速度變化或力度的變化,也可以結合力度的變換而改變速度,還可以作突然變換力度的練習。這些一般通過即興進行,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

(二)運用語言進行節奏訓練

音樂的節奏主要來源之一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本身包含著生動、豐富而微妙的節奏。由于節奏是音樂、舞蹈、動作、語言的“公分母”,所以,在教學中更為突出。節奏訓練是從語言的節奏和動作的節奏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開始可由有節奏的語言朗誦練習入手,讓學生通過語言來掌握節奏。從兒童生活中的順口溜、名字稱呼中派生出最短小的拍的節奏單元作為“節奏基石”。同時,也可綜合前面所提的方法,用拍手、拍腿、捻指等肢體動作來進行節奏感的培養,訓練精確的聽覺、敏捷的反應、記憶力以及形式感。

(三)運用生活中的原形音響節奏進行節奏訓練

我們的音樂作品許多節奏就是從自然界、社會生活里豐富的音響節奏中提煉出來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訓練中要盡量喚起同學們頭腦中原儲存的那些自然界、社會生活的節奏觀念。比如鐘擺的“的噠”是××· ,汽車的喇叭聲是“叭叭”××—,母雞生蛋“咯咯噠”是×××,上體育課時的口令是“向右轉” ××× ,“立定”×·×等等。類似自然、社會音響等不勝枚舉,也都能加強學生的節奏感。

(四)運用速度的變化進行節奏訓練

節奏是樂音在運動中短變化與較重變化的組織形式,所有有效的節奏方面的訓練必須與速度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

把這樣最簡單的節奏型拍子、拍號不變,速度加快一倍,便會讀出這樣的效果:

如再加快一倍速度,便很容易得到以下節奏:

這樣就能很容易地進行各種基本節奏型的組合練習了。

均衡速度下的練習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不同速度下的節奏訓練,要求既能快又能慢,感應性很強。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較為特殊與復雜的節奏與速度的訓練,最后要讓學生達到任何節奏與速度都運用自如。

(五)運用節奏時值讀法進行節奏訓練

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左爾坦認為應該盡早采用多聲部形式進行節奏訓練。

首先運用語言節奏和歌謠進行固定節拍和節奏訓練,通過如鐘擺、敲打、拉琴等生活動作,體驗、加強固定拍的感覺,這是節奏訓練的基礎。隨著節奏體驗的豐富,逐漸培養學生對節拍、節奏、強音、節奏句式、節奏多聲部、節奏即興創作等多方面的感受和能力。其次,依照柯達伊教學法中使用法國的艾米拉·約瑟夫·契夫的節奏名稱體系,使節奏時值符合化,具有可讀性,便于進行單項的節奏練習。

利用拍擊或打擊樂器,學生與教師做節奏模仿或節奏對比;在“接力”的節奏練習中,每人依次重復前一人的后四拍,再自編四拍相區別的節奏型。這是訓練節奏記憶和即興創作能力的最初形式。

(六)唱旋律、誦歌詞、打節奏三結合進行節奏訓練

節奏訓練應該不失時機地反復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鞏固加強。每教一首新歌,教師都可以在了解歌詞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歌曲中的節奏進行朗誦,并運用所學的肢體動作打節奏。教師彈奏旋律,學生隨琴進行有感情的朗誦;或者,教師彈奏旋律,一部分學生按節奏朗誦歌詞,一部分學生打擊節奏;還可以分成一部分學生唱旋律,一部分學生擊打節奏,一部分學生按節奏念歌詞。讓學生打節奏、音高、歌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使學生容易把所有歌曲在充滿興趣中唱下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速度感、音樂感以及美感。

綜上所述,進行節奏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是萬能的,只有在音樂教學中根據歌曲特點、學生層次的不同選擇恰當的訓練方法和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結合自身的有利條件,揚長避短,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益,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 薛良.音樂知識手冊[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10.

[2] 李重光.基本樂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J613.7

A

1008-1151(2011)05-0166-01

2011-

鄭雪飛(1968-),女,江西贛州人,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節奏感旋律節奏
唐代口哨旋律擬解
吃飯有個最佳節奏
節奏學習也可以變得很有趣
吟誦的旋律性初探
論節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節奏
7月,盛夏的旋律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對于節奏感的培養
淺談小學低段學生節奏感的培養——以《調皮的小鬧鐘》一課為例
國企反腐開啟“一天查處一人”節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