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山區二級生態公路建設中需注意的問題

2011-12-20 03:49胡爾華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23期
關鍵詞:水溝邊坡路基

胡爾華

貴州省凱里至雷山公路改擴建工程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境內,它是省道S308線中的一段,也是《貴州省骨架公路網規劃(2003~2020)》“3388網”和《貴州省骨架旅游公路發展規劃(2004~2010)》中的一段。該項目公路全長約65公里,路線起點位于凱里城東出口,沿線通過三棵樹鎮、郎德鄉、雷山縣、大塘鄉等,終點位于雷山縣排里坳。它是貴州省按照“生態公路”標準進行設計的項目,本文將以此項目為例,對生態公路建設中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進行闡述,以下簡稱“凱雷公路”。

一、路基排水、防護工程及沿線設施與環境景觀相協調

路基路面排水及防護工程是公路的主體結構,也是影響和破壞公路生態及公路景觀的關鍵。因此,如何將生態景觀設計理念融入設計中,應該重點研究解決如下問題:

1、路基排水及防護工程與生態景觀的協調設計;

2、公路沿線設施與生態景觀協調設計。

路基排水、防護工程與環境的協調性。研究如何根據沿線地形、地質、氣候、環境、人文等特點,選擇結構安全、景觀協調的排水、防護工程結構型式及工程處置方法,使之達到安全、舒適、環保的目的。

以凱雷公路為例,采取如下具體實施方案:

(1)坡頂截水溝應盡量隱蔽而不顯眼

坡頂截水溝應盡量隱蔽,一方面在設置截水溝時應注意,在反向坡面上不設截水溝;在順向坡面上,節水溝應隱蔽在綠化叢中,特別是邊坡沿路線方向迎坡面上的截水溝,更應該減小體量并綠化隱蔽。

(2)路基邊溝應實現生態化和小型化

公路路基邊溝的設置在滿足排水功能的同時,應注重其景觀性。按新理念的要求,路基邊溝一般作成暗溝或植草溝,使道路與周邊環境更好地過渡和協調。

(3)路基排水溝應小型化,并盡量恢復其生態

路基排水溝在保證其不受沖刷和過水斷面滿足要求的條件下,盡量做成小斷面和生態型溝,減少硬質景觀的出現,然后采用植草、灌木和喬木進行遮蔽,使其隱蔽。

(4)支擋結構物的景觀設計

擋土墻是山區公路上用得最廣泛的構造物,也是景觀設計難以處理的結構物。為此將在景觀設計中對擋土墻進行美學處理,使它看起來盡量不顯眼,設計先考慮在擋墻的造型上對墻頂作一定的改造,對4米高度以下的擋墻采用墻頂線導弧的處理,使其與公路的曲線相呼應。對高度大于4米的擋墻采用臺階形處理,弱化其體量感。然后采用植被隱蔽,使用路者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5)防撞護欄的景觀設計

防撞護欄是整個道路景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用路者對道路的感受。護欄除了起到保證行車安全的作用之外,還是公路景觀中體現地域文化的載體,結合凱雷公路的景觀設計理念,防撞護欄設計以融入環境為主,體現當地生態、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護欄采用柔性防撞護欄,防撞墩外部加仿木紋飾面,護欄下種植爬藤植物,使護欄表現出濃郁的生態特點,與周邊環境相融。

(6)橋梁欄桿的景觀設計

橋梁欄桿是路內看橋梁的重要景觀細部構造,是與用路者距離較近的構造物,其景觀的效果將直接影響人們對公路景觀的評價,應作為重點考慮。在保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添加路域文化,創造富有情趣的橋梁欄桿,提升公路的品味。

(7)特色標牌的景觀設計

標牌設計結合交通工程的要求,在滿足相關規范的前提下,增加標志標牌的人性化,使生硬呆板的警告語變成輕松愉快的提示語,體現對人的關懷,使公路更加親切。設計采用以下原則:

①表達內容明確清晰,設計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特別是旅游區特色;②選用合適的結構類型,與環境協調,盡量采用附著式;③設置的位置應確保公路行車安全。

二、挖方邊坡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技術

挖方邊坡是山區公路主要路基斷面型式之一,對挖方邊坡的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是公路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研發的重點。對挖方邊坡生態恢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①對于低矮平緩的挖方邊坡采用直接噴播草種恢復生態;②對較陡較高的挖方邊坡采用掛網(有的加框架)噴播有機基材或團粒劑混合草種進行生態恢復;③對高陡巖石邊坡采用綠色混凝土等方式進行恢復。這些方法在有的地方取得了較好效果,有的地方則效果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噴播的草種不適應患“水土不符癥”,從而導致成活率低或成活壽命短;②噴播的基材或團粒劑與基巖粘結不牢,使其被雨水沖走,導致生態恢復失敗。因此,要較好地解決挖方邊坡生態恢復問題,就必需解決草種的選擇與搭配問題和選擇合適的基材或團粒劑。主要研究解決如下問題:

1、挖方邊坡生態恢復植物選擇與搭配;

2、挖方邊坡綠化底材選擇及改進;

3、挖方邊坡景觀營造方法及措施。

山區公路中邊坡是最為常見的構造物,它是公路空間景觀圍合的重要構成因素。目前國內高速公路的邊坡多采用一刀切或分級開挖的形式,使邊坡的坡緣線整齊平整,與自然山體結合不融洽,顯得生硬呆板,給人帶來壓抑感。凱雷公路景觀設計從美學和環境學考慮,將坡頂導成弧形曲線,與山體自然平滑地過渡。邊坡盡量采用當地喬木、灌木、草相結合形成生態群落的方式綠化,使邊坡與周圍環境自然過渡,體現自然清新純樸之美。在巖性較好的路段,保留巖石的自然機理,展現天然巖石樸實無華的美。

以凱雷公路為例,采取如下具體實施方案:

(1)充分利用邊坡開挖范圍內原始山體的覆土和植物

在邊坡開挖前,對紅線范圍內可利用的植物移植到預先規劃好的地塊進行種植保護。對開挖范圍內的耕植土進行收集,統一堆放到指定場地,并做好保護工作,待種植綠化時加以利用。

(2)坡頂原生植物應得到保護

在路塹邊坡坡頂開挖線到公路征地紅線之間的范圍內(一般為6~8米)應將原生植物保護起來,禁止砍伐植被和燒荒,這對將來邊坡植被盡快恢復和邊坡綠化與周邊環境協調過渡有利。坡頂截水溝應在樹叢中開挖,使其自然隱蔽,不能暴露在坡面上,影響路域自然景觀。對不得以暴露的截水溝,應及時栽種喬灌木和攀緣植物進行遮蔽。

(3)邊坡開挖坡比應多元化

對同一個邊坡分段采用不同坡率的處理,盡量使邊坡坡型自然,避免一刀切的生硬做法。在保證邊坡穩定的情況下,邊坡高度小于8米時宜放緩邊坡;隨著邊坡高度的增加,邊坡宜放陡些,以減少邊坡放坡過緩對背景山體原有植被的破壞。對于同一個邊坡,因邊坡的高度一般呈現中間高、兩側低的情況,所以邊坡坡率宜采用兩頭緩、中間陡的方式,上一級邊坡不陡于下一級的坡率。路塹邊坡開挖應注意按從上至下、逐級開挖的順序,在開挖的過程中嚴格控制爆破,避免不必要的超挖和少挖。爆破以后的邊坡,應采用人工(或機械)逐級仔細清坡,清除松動的石塊,保留邊坡土體,為綠化作好準備。

(4)盡快作好排水設施,減少邊坡沖刷破壞

對邊坡后匯水面積較大的路塹邊坡,開挖前應首先開挖坡頂截水溝,以攔截坡面來水,防止背后山體坡面的匯水對邊坡的影響。截水溝可臨時采用貧混凝土鋪底,待施工中根據工程進展情況,逐步完善直到原設計要求。在每開挖一級邊坡后,應及時修筑邊坡平臺排水溝和急流槽等排水設施,防止沖刷。在邊坡開挖每一級成型后應及時采用綠化措施防護,以減少水土流失。

(5)巖石邊坡的生態恢復

對于巖體完整且穩定的陡邊坡(坡比陡于1:0.5時),在開挖過程中嚴格控制爆破方式,為了不破壞巖石的自然機理,應以設計坡面線以上1~2米厚度范圍為爆破控制面,邊坡爆破后應采用人工(或機械)逐級仔細清坡,盡量保留完整巖石的原貌。對于有破碎巖石的部分,采用SNS主動防護網防護,防止落石,然后噴播一些草種和灌木種,使其自然綠化,體現大自然巖石與野草的粗獷之美。在邊坡平臺上種植當地的喬灌木綠化。

三、填方邊坡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技術

填方邊坡是山區公路主要路基斷面型式之一。填方邊坡的生態恢復與景觀營造比挖方邊坡要簡單和容易。對填方邊坡生態恢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①對于低矮的填方邊坡采用直接噴播草種恢復生態;②對較高的填方邊坡采用骨架、掛網噴播混合草種進行生態恢復。這些方法大多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噴播的草種不適應患“水土不符癥”,從而導致成活率低或成活壽命短;②骨架(混凝土或片塊石)與噴播的生成的草皮不協調。具體來說,主要研究解決如下問題:

1、填方邊坡生態恢復植物選擇與搭配;

2、填方邊坡景觀營造方法及措施。

以凱雷公路為例,采取如下具體實施方案:

(1)在施工過程中,一般當路堤填至2m左右時,應采用人工(或挖掘機)修整邊坡,并且邊填筑邊修整;對于多級路堤,設計中采用拱型骨架防護的坡面,坡面應修整得平整;設計中沒有采用拱型骨架的坡面(一般是矮路堤坡面),坡面修整成一定的弧型,并在坡頂和坡腳導弧,使其更加自然,減少人工的痕跡。

(2)對于棄土場,首先棄土場的選址應選擇在荒地、溝谷等植被稀少的地方,并應做好坡腳的防護和排水處理,避免被山洪沖毀。在棄土前,先應將場地內的表土收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妥善保存,待棄土場棄土完成后用于恢復植被用土。棄土場的堆放形狀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盡量將坡面修整成弧型,在棄土完成后應及時種植綠化,綠化可考慮兼作公路的苗圃,為公路后期養護提供苗源,使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取棄土場的環保要求是力爭做到“施工不流土,完工不露土”,且盡量隱蔽,減少人為的痕跡。

猜你喜歡
水溝邊坡路基
邊坡控制爆破施工
含軟土高等級公路攪拌樁施工路基沉降監測研究
掉進水溝
試析市政道路路基翻漿施工處理建議
道路橋梁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術
不同失穩判據下邊坡穩定性的規律性
小螞蟻過水溝
你能跨過那條水溝嗎
預應力錨固技術在礦坑邊坡支護中的實踐研究
淺論公路路基質量要求及質量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