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融”乃大——記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陳敏華教授和她的難治性肝癌射頻消融技術

2012-01-13 08:52
科學中國人 2012年3期
關鍵詞:消融普查射頻

有“融”乃大
——記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陳敏華教授和她的難治性肝癌射頻消融技術

陳敏華教授發表“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稱號感言

陳敏華,現任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近十余年來,她積極開展超聲引導射頻消融治療肝腫瘤新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大肝癌規范化治療方案及難治性肝癌個體化治療方案策略;創建多項新技術解決射頻治療難題并拓寬了我國肝癌射頻消融治療適應癥。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超聲引導射頻消融治療肝腫瘤”還是一項新興的技術,它究竟是一門怎樣的技術?與傳統方法相比它有哪些特點?其適應癥和禁忌癥各有哪些?如今有了哪些新的發展……

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我們走訪了陳敏華教授,在那里我們有幸聆聽了一堂生動的相關技術知識講座。

可怕的現實

常常有人這樣問陳敏華:“是什么力量促使您采用射頻消融新技術治療大肝癌和難治肝癌,攻克這些頑疾并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呢?”她總會這樣回答——“我們是被逼出來的?!?/p>

此話一點都不假。

中國是全球肝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全世界每年約有63萬肝癌患者,其中54%在中國,占世界總患病人數的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肝癌的死亡率很高,在我國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數臨近30萬。

原因何在?

中國的肝癌與其他國家不同,病人多合并乙肝肝硬化。由于肝癌早期基本沒有明顯的癥狀體征,因此早期診斷率低。待患者出現食欲減退、上腹悶脹、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時,病情往往已經進入了中、晚期。中國肝癌患者僅有20%-30%可以接受手術治療,并且術后的復發率高達62%-80%。因此,大部分肝癌病人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而其他治療療效較差,生存率很低,令人談肝癌而色變。

以往,這些中晚期肝癌常常依靠TACE(動脈栓塞插管治療)。這是早期對于肝癌的一種介入性療法。它主要是從股動脈插管到肝腫瘤動脈,通過把腫瘤的血管栓塞阻斷,使腫瘤慢慢壞死。但是,腫瘤的血管并不是由單一的動脈組成,其間還有門脈和動靜脈瘺等,腫瘤依然可以從別處獲得血供,因此插管治療的弊端在于難以把腫瘤徹底滅活。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肝臟移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該技術對人類的貢獻也毋庸置疑。但是,這種方法實施起來并不容易。首先,肝臟移植總是希望腫瘤越小越好,對大型肝癌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其次,能及時找到一個符合各方面指標的肝源是件很難的事情,很多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走過了自己的一生。最后,肝臟移植手術的費用很高,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而且患者將終生服藥,影響其生活質量。

困難是成功的給養

1999年,陳敏華作為一名中國超聲介入診療的開拓者之一,結合我國肝癌的臨床治療現狀,面對一大批大型中、晚期肝癌患者,她和她的研究團隊立志攻關大腫瘤難治腫瘤的消融治療。然而,當她們遍查文獻時,找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沒有任何可參考的依據。

然而,對生命的渴望與熱愛是人類不斷探索的不竭動力。

當肝癌的陰霾在中華大地上肆意橫行,當人們寄希望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局部消融法”在國際上聲名鵲起了。從最初的酒精注射消融到后來的微波消融,再到如今的射頻消融,“局部消融法”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延續的奇跡。

但是消融在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瓶頸之一就是大腫瘤。而陳敏華教授和她的研究生楊薇,用八百多個夜晚的刻苦鉆研,終于推翻了國際上“射頻消融只能治療直徑3厘米小腫瘤”的定論,當這一可以原位滅活“6厘米大肝癌”的方案問世時,國內外為之震驚,更多生命也因此而獲得了重生。

射頻消融全景

提到“射頻消融”,很多人還很陌生,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技術呢?

通過陳敏華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這是一種微創的局部治療方法,在超聲引導下,將一根直徑小于圓珠筆芯的射頻電極針,直接穿刺到肝腫瘤部位,啟動電源,通過電極發出射頻波,使腫瘤局部產生80-100℃的高溫,最終使腫瘤發生不可逆的凝固性滅活,從而達到原位殺滅腫瘤的目的。

這種超聲引導并實時監測的技術,優勢在于微創、安全、并發癥少、患者痛苦小、療效確切、恢復快、花費低、時間短、可反復進行治療??墒孪阮A測腫瘤范圍,精確消融實質性器官內的腫瘤,尤對腫瘤周邊正常肝組織損傷較小,既不危及患者的機體,又減少了對肝功能的損傷。治療后只需在進針皮膚處貼一塊“創可貼”既可正?;顒?。該項新技術可以使患者長期無瘤生存。

經大量臨床試驗證明,射頻消融技術的適應癥十分廣泛。六公分以內的原發性肝癌,通過“多灶重疊消融”和“雙電機雙針聯合消融”可以得到很好療效;如果是多發性肝癌,腫瘤數量不超三個,且最大的一個小于三公分,也可以采用射頻消融技術;實際上,這種技術也同樣適用于肝轉移癌的治療;此外,它還可以滿足不希望采取手術切除、對放射介入治療欠敏感的患者,以及用于對肝臟內較大的結節樣增生、肝腺瘤等容易突變的良性腫瘤的治療。

由于射頻治療屬于微創治療,因此對病人的影響不大,但重度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尤其重度黃疸和腹水者)的患者、嚴重凝血障礙和炎癥發作期、以及彌漫性肝癌和巨大肝癌、門靜脈癌栓可能不適宜。

目前,仍有些人不免顧慮,這樣一支細小的射頻針真能斗跨癌魔嗎?答案是肯定的,據有關數據顯示,對于小于5cm的腫瘤可一次毀損成功,腫瘤完全壞死率可達90%以上。對較大的腫瘤可通過多次毀損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據文獻報道,射頻消融治療后1年、2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別是97%、89%、71%、48%。但陳敏華教授強調了該項技術的規范化治療以及技術培訓,是目前我國有關部門需重視的重要課題。

防微杜漸

據有關數據顯示,早期癌癥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60%-70%,這是一組令人興奮的數字,但是另一組數字卻頗令人感到擔憂,據調查,日本早期癌的發現率是50%以上,而中國只有13%。

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據統計,全國約有一億多人是乙肝帶菌者,其中一千七百萬病人患有乙肝肝硬化,而這一千七百萬人中每年有6%的病人發生癌變。

因此,要想摘掉肝癌大國的帽子,就必須從最初扼住癌魔的咽喉。陳敏華教授告誡大家,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視普查及定期去醫院,應用有效的精查手段進行癌癥早期篩查。

這就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早期普查手段,比如超聲造影新技術。

以前常有肝癌晚期的病人想不明白,年年普查怎么發現了還是中晚期?說到底,是普查手段出了問題。大家廣泛使用的普查手段一般為B超,而它面對復雜的結節性肝硬化背景的時候,早期癌常常會成為漏網之魚。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僅僅依靠B超進行肝癌普查是不夠的。

2004年,超聲造影作為一項新的技術在我國悄然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該技術可以在復雜的肝臟背景下準確無誤的捕獲早期癌的信息,是目前最高效的肝癌早診手段之一。

2008年,北京腫瘤醫院的陳敏華教授及其科研隊伍對于肝癌早期診斷的研究獲得了國際認可,她們用實例和研究數據參與并改寫了國際超聲造影診斷的標準。

目前,在陳敏華教授的推動下,射頻消融治療大腫瘤及難治腫瘤方案策略已逐步在國內推廣,但是治療不規范,復發率非常高,復發再治療難度大、療效差,陳教授對該技術的規范化治療推廣普及憂心忡忡。她一方面呼吁相關政府部門,及組織機構規范治療標準,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繼續把深化腫瘤消融聯合治療作為研究的重點。

猜你喜歡
消融普查射頻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蟲發生
5G OTA射頻測試系統
胡春華強調:確保脫貧攻堅普查取得圓滿成功
消融邊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復合空間
低場核磁共振短死時間射頻線圈與射頻開關的設計
關于射頻前端芯片研發與管理模式的思考
消融
2018年中國將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腹腔鏡射頻消融治療肝血管瘤
China’s Glaciers in Hot Wat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