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教師資培養院校教育技術類課程的改革研究

2012-01-29 12:44曹艷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年36期
關鍵詞:技術類師范生師資

曹艷

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 長沙 410128

作者:曹艷,碩士研究生,湖南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系統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逐漸擴大,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是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素質,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動下,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日益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職業學校教師搖籃的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培養院校,應當積極變革陳舊的教學模式,主動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新形勢,有效提高未來教師即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為實現此目標,幾乎所有的職技師資培養院校都相繼開設了教育技術類課程,為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據目前調查情況來看,成效并不顯著。如何發揮教育技術類課程的作用,提高職教師資培養院校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 目前職教師資培養院校教育技術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教學內容重技術輕理論

由于歷史原因,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教育技術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在我國才得到真正發展。教育技術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對于這門學科的性質與定位,到底它是姓“教”還是姓“技”,在教育技術學領域也曾存在爭議。雖然目前專家們已不再對這個問題進行爭論,普遍認為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對教育技術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最初很多從事教育技術研究與教學的教師都是從物理學或計算機科學等理工學科轉變而來,而且對教育技術的概念內涵理解不夠,習慣性地將“教育技術”與“技術教育”等同來看,因而很多從事教育技術一線教學的教師熱衷于技術的教學,而對教育技術理論教學重視不夠。

1.2 教學方法重形式輕實用

目前對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只要運用了現代新技術,就一定能夠促進教學”,不注重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的反饋和評價。因而,很多教師在備課時,即使有些課程內容并不需要或是用了技術,教學效果也并不一定能有所增強,他們也硬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制作教學課件,進入“為了使用技術而用技術”的誤區。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上課形式花哨,但效果不佳;真正優質的、適合課程內容的教育教學軟件稀缺。

1.3 課程教材重全面輕適用

教育技術學專業在我國的真正發展時間較短,有關部門對教育技術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與關注時間更短。因而,很多教育技術類公共課的教程就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所涉及內容的一個濃縮,內容“大而全”,但對于非教育技術專業的職技師范生來說,并不一定適合。他們需要掌握的是信息技術與自己專業相關課程的整合能力以及新的教育技術觀念。

1.4 教學條件不足

教育技術所涉及的媒體很多,要真正讓學生掌握主要媒體的運用,所投入的教學成本必然大,對于很多職技師資培養院校來說,如果沒有單獨開設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很難有大筆資金的投入。教學設備不完善,教學效果必受影響。

2 職教師資培養院校教育技術類課程的改革措施

2.1 領導重視,提高認識,改善教學條件

學校領導對教育技術的認識水平及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技術類課程的生存與發展水平。就職教師資培養院校的領導層面而言,影響教育技術類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其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夠。雖然在國家政策的規定下,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們也意識到了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如果資源有限,在舊觀念的影響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創設條件,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水平。從事教育技術教學的教師成專業課程發展的附屬條件,嚴重打消了教育技術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課程教學成為一種任務,效果可想而知。因而只有領導改變觀念,重視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工作,才能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在物質、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提高課程教學水平創造條件。

2.2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育技術知識水平

據調查,國內教育技術發展較快地區尚有1/3的教師對教育技術知識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對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兩個主體厚此薄彼。因而,需要通過教師自己不斷學習,或是有關部門組織正規培訓,使教師形成一種共識,就是沒有“萬能的”技術,無論是傳統技術還是新技術的使用,都為了一個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教育技術能力并不等同于信息技術能力。教育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不是讓學生掌握多少技術的原理、結構以及如何操作,而是具有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能力與道德。其中,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是指對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并有效力地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1]。

2.3 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

筆者據調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提出兩種模式。

1)案例教學模式。通過研究案例,促使學生對教育教學理論運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案例討論后,學生從案例教學中獲取的理論知識就會慢慢地與原有的知識能力加以融合,成為原有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從而更好地掌握理論。同時也大大縮短了理論與實際的差距,提高師范生的表達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是信息時代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它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生成新知識的技能,以及給學生創造一個體驗式的學習過程與機會。它利用多種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定的任務完成環境。在任務驅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最后的任務完成情況以作品或報告的形式呈現,評價注重過程而非最后結果[2]。

2.4 改革課程設置,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目前,許多職教師資培養院校僅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或是有些院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根據已有教師的專長來開設課程,造成課程重復開設,偏離了教育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沒有完善的課程體系,顯然很難達到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目標: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能力和基于技術的教學過程設計能力。因而,教學設計、遠程教育必然是這個課程體系中的成員。同時,高職課程有其自身特點,各專業課教師在教學時,也應盡量為學生提供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示范或思考機會,讓教育技術的理念滲入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這樣便形成一個由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計、遠程教育專業課程等構成的完善課程體系。

2.5 加強教材開發、精品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應根據職業教育特點,開發適合高職學生的教育技術應用教材。在信息化時代,教材只是為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或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藍本,它所蘊含的知識量是有限的。能夠蘊含豐富資源的網絡學習將成為課程教學的一個主要形式,因而精品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將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在建設精品課程時,要體現教學內容實用化、理論學習專題化、技能訓練活動化、學習成果信息化以及資源的豐富性等特點,突出對信息化環境中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目標。注重虛擬實驗和實際操作演習相結合,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豐富資源的支持下、在案例的分析思考中、在實踐中掌握教育技術應用技能。

2.6 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一門課程往往以評價作為終結。評價結果的公正、客觀、有效,將能極大地促進教學效果的增強,督促、引導學生向掌握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努力。因而,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定應由兩部分組成:學生的行為評價和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學生行為的評價應注重對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多元化和層次性的評價,為學員創建電子學檔,以記錄、組織和管理平時的學習資料和最終成果;及時記錄學員學習狀態、學習資源及學習成果等,以便教師在評價時查閱,也可作為與學員交流的素材[3]。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應主要注重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的評價。教學態度應從教學程序的組織、教學材料的準備等方面來評價。

3 總結

教育技術能力是現今乃至將來的職業學校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職教師資培養院校應把此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與專業技能培養同等重要的任務來抓。教育技術類課程的開設是必要途徑之一,因而,針對目前教育技術類課程的開設情況,筆者從教學條件、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思考與分析,望能對教育技術類課程的教學水平的提高,職教師資培養院校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幫助。

[1]何克抗.正確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目的、意義及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20-21.

[2]何濟玲,江玲,陳仕品.面向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技術,2011(3):46-49.

[3]黃純國,殷常鴻,戴仁俊,等.職技高師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09(11):67-69.

猜你喜歡
技術類師范生師資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少先隊科普技術類陣地
兼具市場與技術類課程 CEDA培訓(廣州站)圓滿結束
從翻譯行為理論視角探究德語土工技術類文本漢譯策略
中國和主要發達國家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體系比較
《植物研究》榮獲“2015年中國高校技術類優秀期刊”獎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幼教師資培訓班在京開班
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發展及創新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