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田子坊的再生模式

2012-04-06 06:08陳青長
中外建筑 2012年3期
關鍵詞:居民

陳青長

摘要:上海近年來集中出現了一批對里弄進行保護與再生的項目,如將少量典型弄堂完整的博物館式保留,供人參觀和研究;又如對弄堂進行低價格的修護,但并不改變它的功能,保存弄堂群體生活的狀態:再有一種形式就是置換居住功能,植入商業場所,例如田子坊。本文就田子坊再生模式試圖加以反思和分析。

關鍵詞:田子坊;里弄再生

1田子坊的歷史沿革

田子坊,坐落于上海泰康路210弄,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位于盧灣區中西部,與徐匯區毗鄰,北為建國中路、南為泰康路,東西分別為思南路和瑞金二路。這一地塊的街區形態基本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具有較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傳統街區的基本特征。

泰康路地塊的形成與法租界的發展和擴張關系密切,是法租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9世紀末上海開埠半個世紀后,此地塊仍為典型的江南田園風光,河流縱橫,人煙稀少,在賈西義路(今泰康路)南,今盧家弄附近曾有的蘆家灣水道,是“盧灣”區名的由來所在。1900年法租界第二次擴張后,越界修筑了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薛華立路(今建國中路),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擴張后修筑了馬斯南路(1914,今思南路)、賈西義路(1926,今泰康路)。隨著泰康路的建成,這一區塊的街區形態也基本成形。泰康路地塊位于整個法租界中部的中央區南端,其南邊的泰康路與由中國人管理的華人住區僅隔一個街區,其北邊的建國中路北部則因處于法租界東西中心,是法租界兵營及其它公共管理事業如法院、公安局、檢查院的集中區。泰康路向南不遠處為黃浦江北岸,在瀕江岸線被江南造船廠等中外大企業占領的時候,泰康路附近通江河道如日暉港等的發達使這一地帶的小工廠繁榮一時,僅泰康路上的小型工廠在1930年代就有30幾家,是法租界工業區的組成部分。

正是由于處于法租界和華人住區,商業居住街區和工業區的過渡地帶,具有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泰康路呈現出復雜的建筑環境空間格局,社區形態也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雙重特點。既有上層社會居住的花園住宅區,也有中產階層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區,同時還有下層社會階層人員和工人居住的擁擠的簡陋里弄住區,以及建筑空間尺度較大的工廠生產區。

20世紀30年代,在這個路幅僅二、三米寬,約140re長的老式里弄里匯集了36家作坊式小工廠,這些小工廠與石庫門內的居民同時擠在狹窄的弄堂里,好不熱鬧,只有在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的上海才能形成這樣別具一格的風貌特色。志成坊與文化人的最初淵源也是在上世紀30年代,畫家汪亞塵夫婦人駐這里的隱云樓,創辦了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和藝術家協會“力社”。

地處法租界的優勢,使這一地塊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吸引了較多的社會名流居住于此。1920到1940年代,就有大學教授、科學學會理事、大學教務長、政治人物、畫家等各階層民眾居住于此。泰康路在1931年后還是著名的新華藝專后期校舍所在地,因而吸引了眾多的文藝界人士流連于此,著名的有柳亞子、何香凝、齊白石、徐悲鴻、梅蘭芳等。并有《生存月刊》、《循環》周刊等文藝文學刊物于1930年左右在此創辦。以精益制革廠、天然味精廠、亞美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工業社、昌興紡織印染公司、永明瓶蓋廠、久華綢廠、康??椩鞆S、華昌機器廠、合豐帽廠、遠東面包餅干廠、東華化學廠、永新染織廠等中小型里弄工廠為代表的工業區也成為泰康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區內工業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紡織印染工業、化學化工工業、食品工業和機器制造業。另外沿泰康路和建國中路還分布有眾多的小型商業店鋪,形成沿街分布的商業服務社區。

在抗日戰爭時期,此地段有部分住宅房屋和工廠遭到炮火毀壞。解放后此地段居住區基本維持了原貌,里弄工廠區的工業發展較為平穩,在原天然味精廠、永明瓶蓋廠、亞美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工業社所在的地塊組建了人民針廠和上海工業食品機械廠。原來較為混雜的工業用地與周邊居住區保持了相對的獨立。

進入改革開放后期,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泰康路的工廠也逐漸從繁榮走向衰敗,原有的里弄住宅也進入老化期,部分住宅進行了拆遷,建為高層住宅。泰康路上的小商鋪類型開始集中轉向以藤藝、石雕為主的工藝品店鋪。到1990年代末成為較為著名的工藝品特色街。從2000年開始逐漸有視覺創意產業的設計室進入,形成了如今很具活力的藝術街。

2田子坊的改造背景

泰康路地塊位于上海三區交匯之地,具有良好的可達性,向西六百米即是徐匯區的衡山路時尚休閑街區和上海圖書館,北面則是著名的淮海中路商業帶、東面與老城廂城隍廟商業區距離不到1000m。這對于泰康路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從休閑消費的角度來講,泰康路地塊與衡山路時尚休閑街、新天地、雁蕩山路休闞街和城隍廟傳統商業區都比較接近,處于人流聚集分散的中心區位,有利于發展新型的休閑購物消費場所和高級商務區。但同時由于后發性,泰康路發展常規的休閑購物消費很難從周圍林立的相對成熟的休閑購物街區中脫穎而出。從另一方面講,由于周圍各大商圈的完善和成熟,泰康路地塊想通過常態的商務開發、市場性房地產開發、來與徐家匯商務圈、城隍廟傳統商業區、淮海路現代商業服務街區進行競爭,也很難有取勝的機會。

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講,在泰康路以北的以復興中路為軸線的區域是上海人文底蘊最為濃郁、歷史價值最為豐富的部分之一,在上海市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上海市的商業、文化中心之一。這里既是中國共產黨興盛發展的重要標志區域也是中國國民黨各重要人物活動主要場所,同時新時期的一大批文化名人、文藝界名人都居住于這一地段,加上國泰、蘭心等著名的老劇場和淮海路商業街,使這一地段充滿了吸引人氣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

從區位未來發展的角度上講,由于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會址選在了位于泰康路南面的黃浦江畔。而世界博覽會往往是城市建設的催化劑,能調動各個方面資源和能動性,泰康路歷史風貌區作為從淮海路商業帶向黃浦江世博園發展的一個有力跳板,整片區域的空間格局必然會借著世博會的契機,形成一條向南的空間發展軸線。

從當前的城市產業布局看,創意產業是很重要的一塊,為大量中產階級提供聚集的場所和交流的機會。泰康路的地理、歷史和人文決定了田子坊能夠將創意產業的發展和里弄保護與更新結合起來,也使田子坊與拆除擦肩而過。2004年,有關部門執意拆掉,時任泰康路街道的黨委書記鄭榮發堅持保留,并得到專家、媒體的支持,后經市長韓正召集協商,明確上海應該走創意產業的發展道路。盡管現在還沒收到它所帶來的稅收,但是它為這個城市所帶來的活力是無可估量的。

3田子坊的改造

1998年陳逸飛在此開辦工作室的舉動,是志成坊成為今天的創意產業園的開始。1999

年,畫家黃永玉來此,取《史記》記載中國最早的畫家“田子方”之諧意,改名為“田子坊”,寓意“藝術人士集聚地”。

此后坊內的石庫門老建筑陸續通過招租的形式開始轉型,先后有6家老廠房將房屋的使用權出租給藝術家、工作室。在不改變建筑的前提下,完成建筑功能的轉型和升級,初步形成小規模的創意產業園區田子坊。嘗到甜頭的居民紛紛效仿,十年間,田子坊逐漸發展為上海標志性的創意產業園區。2006年年底,一樓的房子已經一室難求,二三樓的居民開始考慮通過集體的形式招租引商。田子坊相繼進駐的藝術家除陳逸飛、爾東強、王劫音、王家俊外,還有香港陶藝家鄭袆、美國陶藝家古米、法國設計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攝影家龍·費伯等。

2000年5月,在市經委和盧灣區政府的支持下.田子坊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開發舊廠房2萬余平方米,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法國、丹麥、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愛爾蘭、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1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102家中外創意企業人駐,就業人數近600人(其中外籍人士占1/10),并形成了以室內設計、視覺設計、工藝美術為主的產業特色。

自2004年起,石庫門原住民自行改造自己的住房后出租,成為田子坊的第二期開發,他們自發組織了“田子坊石庫門業主管理委員會”?,F在的田子坊創意園區由工廠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至今,工廠區已入駐商家或創意工作室137家,居民區入駐144家。2006年,田子坊被評為中國最佳創意產業園,盛贊不絕,被外界稱為“上海的蘇荷”,成為“上海歷史風貌和石庫門里弄的一塊活化石”、保護上海海派文化和傳承歷史文明的重要文化濕地,上海歷史城市變遷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塊獨特地標,視覺創意的硅谷,上海創意產業的發祥地。

無須諱言,田子坊是上海里弄改造和創意產業園區聯動活化的成功例子,以共建、共治、共享;商、旅、文多元共生的概念發展。今天在田子坊工作生活的創意人來自26國家地區:就業人口約為880人,共有671戶,其中約有332戶出租開店。田子坊由區政府、商家協會及業主共同管理,住戶出租事宜需經商家協會辦理,以保留該區特色為優先?,F有約三成原居民居住,而區政府負責維修及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未來朝著文化游覽、歷史風貌和創意風華三線發展及宣傳。

田子坊作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特定時期自然生長的作坊式創業產業集聚地,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建筑尺度、多樣的建筑形式、豐富的街巷交往空間和多姿的風土生活形態,成為文化藝術、時尚設計領域創意人才的薈萃之地,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同時,作為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對原有文化風貌成功保護利用的案例而被廣為宣傳和報道。曾經,它被上海市作為破舊的地段列入拆除的計劃。今天,在原貌的基礎上它被打造成

“去一次不夠.去十次也絕不會膩味”的地方。

經過4年的探索實踐,自主創新的田子坊創意產業集聚區終于走出了一條從舊廠房創意園到石庫門創意工坊、直到創意社區的整體發展新路,并由“民辦”轉為“公管”。2008年4月11日,盧灣區政府舉行了田子坊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隨著田子坊管委會的成立,將由盧灣區政府出資1000萬元,對該社區內的下水道、化糞池、綠化、建筑風貌等公用、共建配套設施進行改造和維護保養。田子坊社區建筑形態分為花園別墅、新式里弄、花園里弄、簡單新式里弄等幾種,弄內公房、私房住有約1500戶居民,其中近一半的老石庫門為倒便器房,通過區政府斥資改造,這部分倒便器房將改建為抽水馬桶衛生間。

按照管委會的規劃,整個成套改建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重點是迎接世博會,完善以泰康路210弄內傳統結合現代里弄工廠為主的創意產業集聚地、打造以248弄和274弄為主的市井文化休閑地:第二期在居住功能不變的前提下,對原建筑加以修繕與保護,建設居住與產業結合的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和里弄風貌新型社區:第三期通過注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和技術創新等手段,使原住民的居住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其中一期約涉及670戶居民,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其余的西式別墅和花園里弄以后將分期分批改建,整個改建計劃于2015年完成。

4田子坊改造模式的啟示——地方感載生

憑心而論,田子坊與新天地和建業里相比,建筑品質不是很高,也缺少整體規劃,但它是由微觀市場自發生長形成。因此它給人的體驗是更加原生態,更具有里弄空間的多樣性,也更具城市的活力。這也對里弄改造模式的價值評判作了補充提醒:不應只看簡單的美丑,而應看活力的維護和塑造,看改造與現時和未來的契合。

新天地保持的充其量是建筑肌理,而田子坊保存的是生活肌理。出入此間的人流雜駁著華發老人、飲食男女和時尚潮人。坊間紅瓦如鱗、老虎窗藤蔓纏繞,不時可見烏漆大門后的小天井、晾衣桿、搓衣板、馬桶刷……這無疑是活著的上海里弄生活,但其氣息與時下許多城市“創意產業園”的新銳、前衛大相徑庭。而新天地中彌散出來的上海灘特有的精致和貴氣,更與這里無緣。不過這些都不成為它當選中國最佳創意產業園的阻礙。

反思這一成功背后的原因,需歸功于泰康路80年凝聚下來的特有工業傳統?,F今散落街區的工藝作坊和創意工作室,如同里弄中原有的綠盆鮮栽,點綴在日常起居的生活之中,因為泰康路的工業基因讓它們早已融入街區的生活軌跡和城市肌理,悄然化身為風土生活的元素因子。所以初來乍到的外人會驚奇地發現.這些想象之中理應不該融洽的創意產業和里弄住宅卻相互鉚合得如此生動緊密。人們在這里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上海,更是現在的鮮活上海;不僅是被保護的歷史,更是被延續到生活本身。無怪如今越來越多的探訪者徜徉于此,事實證明散落坊間的歷史遺存和風土記憶,才是被人們認為上海最具生命力和最值得回味的寶藏。

田子坊的另一成功之處得益于保留了“穿弄堂”的活性意趣。歷史上的上海里弄基于外鋪內里的布局,不同弄間通過商業的連通而相互串接,此外弄堂內部也常出現商業門面,使得人流在弄堂內外的穿越行為增加,俗稱“穿弄堂”。因此,里弄內部交通的開放性也隨之增加,形成復合的交往空間和網絡型城市空間,這也是弄堂與“死”胡同的一大分別。當然也有巷弄故意設置“死胡同”或通過轉折巷道的方式來避免人流的穿越,在田子坊中就有體現。幸運的是,這些“死胡同”并沒有被打通來增加客流量和利潤率,而是保持了原有的布局,使得里弄場所的多樣性得以存續。而這也成為異于新天地的“賣點”,被打浦橋街道請來做為“田子坊總策劃”的吳梅森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厭倦新天地而轉投田子坊,且到新天地的人大多是觀光,并非實質性地消費;據他統計,新天地只有30%的人消費購物,而田子坊有70%。

總之在多種矛盾的突圍中,田子坊無意間走出了另一條改造之路:利用自身歷史文化遺

存的資源,原住民將房屋的使用權出讓給文化藝術商家,級差地租使原住居民獲得了維護舊居的資金,這不僅改善了原住民居住的條件。還使風土文化的發展有了可依托的產權基礎和可持續的平臺基礎。

5田子坊改造模式的問題

5.1物質空間的問題

在各大媒體的報道中,田子坊毋庸置疑是上海里弄改造的范例。但事物如同硬幣具有正反兩面,倘若深入調查尋訪,站在居民的立場,仍會查出個中的深層矛盾。除了與步高里共有的問題糾、,比較突出的是居民與商家的矛盾。商鋪對居民生活起居的干擾尤為突出,而居住空間被商業空間過度侵蝕的事實是罪魁禍首,居民與商家從相安無事、一團和氣惡化到矛盾重重、一觸即發。具體現象如下:

5.1.1田子坊中餐飲、咖啡、酒吧數量過多,排放的油污濁氣出口一般處于二樓高度,加上間歇喧嘩的噪音聲響,讓居民躲之不及,甚至不敢開窗?!安话捕ā笔鞘茉L居民說得最多的詞語。多數居民表示,不反對創意工作室進來,他們是搞文的,安靜。但是現在田子坊只要來投資,搞什么都行的狀況是不好的。同樣這對創意產業園的整體氛圍營造也有南轅北轍的負面效果,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如果再不控制餐飲業的規模,這里就會變身新天地的姊妹篇——美食一條街了。

5.1.2由于諸如酒吧、餐廳等商家的營業時間普遍較晚,入夜大量游客光顧滯留酒吧、餐飲,店內面積無法容納,遂搬座椅侵占弄堂,通行難度驟升,而騎車返家的居民只得下來推車從原已逼仄的弄堂內艱難穿越。對附近居民尤其是老人兒童等作息規律的人士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有待各方進一步協調。尤其是泰康路248弄的居民,該弄內的餐飲更為集中,常常引發居民與商業的;中突,經由110出面調解早已是家常便飯。兩年前,每當顧客逗留到晚上十點時許,就會有老太太拎著馬桶端著痰盂出門,客人掩鼻,店家皺眉,而老太太也屬無奈之舉,夜生活著實影響居民的生活,他們只好出此下策來驅趕客人,“阿拉要困覺來,奈好跑來”。如今經過管委會多方協調,己大有好轉。

5.1.3在生活條件比改造前更為惡化的情況下,不少居民還是選擇在此居住。除了考慮工作、就醫等因素外,租金回報的不穩定也是主要原因。商戶的流動性較高,而青黃不接的狀況一旦發生對居民的損失和影響就難承受。因此有些居民的住屋雖然早已被商家爭相看中并欲租用,但遲遲不愿放手。

5.2精神空間的問題

如今的田子坊版塊已經放大,再不是狹義初始的泰康路210弄,而是吸納了兩邊的弄堂,總稱仍為田子坊。其主體功能也由原來的藝術文化被時尚消費取而代之,成為被商業“劫持”、大眾化的翻版“新天地”。爾東強早年在弄堂建了一個藝術中心,前幾年還搞過歌劇沙龍、版畫制作、詩歌朗誦的活動,如今卻日漸冷清。成千上萬的人從藝術中心前面走過,偶爾有人停下來往里張望一眼,但進來讀書、看影展的游人屈指可數,藝術中心成了孤島。對此,爾東強憂心忡忡地指出,“上海不應該是這樣的。除了商業,還應該體現自己的文化品格。在許多國際性的大城市里,被人記住并感動的往往不是頂級商場,而是書店、劇場和博物館等。明年世博會,我想來參觀的老外更想看的還是中國文化?!碑斎?,這并非意味著要尋求一種同時保護功能與物質環境的方法。事實上,國外的諸多案例研究業已證明這種機械化的保護思想試圖抵制市場和其他經濟變化的壓力,其結果終究是徒勞一場。比如在萊斯市場街區,對成長中的辦公功能的抵制危害到這種變化可能提供的對物質環境的保護。但實際上,更為重要的是應當嚴格地保護物質環境特征而較為靈活地對待其功能特征。

綜上所述,田子坊以商興坊,利市利民,本是好事,且嘗試了“居民自治”模式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是可資借鑒的可貴經驗;細品之下,如今的田子坊似乎是一個更原味、低檔化的新天地,或是上海的麗江,它極大滿足了人們后現代的“小資”情懷——在創意的時尚中游尋舊時的上海記憶。而此間的教訓非深入民間難以聞見,也是值得反思總結的。

6田子坊的再改造思索

6.1里弄的商住混合特征是其一大亮點,斯誠如簡·雅各布斯所言,“對城市的理解,主要不是城市各類功能作用的分類,而是進行各種功能的相互結合混雜,域市的特色來自于豐富的混合使用”。里弄街區正具有這樣的特征,它往往不僅具有居住功能,還含有商業、休閑、文化娛樂、交通等多樣性功能。傳統里弄沿街的建筑一般底層為商業用房,上層為居住空間,弄內也不乏此類商業,清末,小雜貨店、小食品店星羅棋布于老式石庫門里弄的街頭巷尾。商業的嵌入無疑起到了三大作用:首先是便利生活,里弄的功能俱全常令當時初到滬上者瞠目,人們在嘆息“上海居,大不易”的同時,又發出“里弄生活之便捷.確實無以復加”的贊譽。其次也豐富場景,塑造里弄獨特的風景線,魯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談》由衷感嘆:“閘北一帶弄堂內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記錄了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庇终f“那些口號也真漂亮,不知道它是從《晚明文選》或《晚明小說》里找過辭匯的呢,還是怎么的,實在使我似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就有饞涎欲滴之慨,‘薏米杏仁而又‘蓮心粥,這是新鮮到連先前的夢里也沒有想到的?!痹俅?,里弄的店鋪又是天然具象的指認地標,蕭紅在書里寫到她到魯迅先生的居所,老是迷路,先生就會絮絮地告訴她門口有個賣牛肉的旗幌,轉彎進來就可以了。

而根據揚·蓋爾的理論,公共空間的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通過對里弄中活動的實際觀察,可將這些行為分別歸類。必要性行為,如居民出入、日常雜務等;自發性行為如乘涼、健身、閑坐等;社會性行為,如交談、購物等。實際上,由于上述商住混合的里弄特性,此三種活動有著明顯的相互交織、相互融會,這是里弄活動的一個特殊性所在,是居民交流和社區歸屬感的來源。

但從田子坊的目前狀況來看,弄內現有的商業定位并非為配套自身居民服務所設置,相反與居民生活幾乎毫不相干: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里弄的居民生活反被逐漸利用作為商業行為的附加景點,落為被商業包圍得密不透風的觀瞻對象,成為居住生活的障礙和威脅。

為此,增強里弄的功能管理勢在必行。筆者以為,在提倡“自治”前提下,規劃部門和管委會應控制兩個方面,一是討論商業與居住空間的比例關系,把握好“度”的方寸,避免“反客為主”,確定是以“商”為主還是以“居”為主的里弄定位問題;二是商討商業的經營定位問題,是否可能將某些商業面向居民階層開放;三是防止商業的經營方式妨礙居民生活,如規定勿將餐飲等擾民業態設置在居住集中的支弄空間附近。

6.2支持民眾參與監督。除了政府的前期定位外,在改造的具體過程中還需要征詢居民參與和集體監督,確保原居民多受惠、少受害,維護里弄的生活形態,少受損、多樣化。這樣既能減少里弄中的社會沖突,也能使里弄改造良性持續發展。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么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薄爱斘覀兟接诔鞘兄袝r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并且散發著影響?!?/p>

所以,里弄的保護和改造還應當回歸以人為本和文化語境的主體,切合物質和精神空間的現實狀況,順應未來發展。里弄作為一種街區模式,是人類出入城市室內和室外空間的起始點、中繼點或歸屬點,是人類環境中兼容歷史、文化、商業、交通、綠化等各種現象的復合整體,是一套微縮而完整的城市生存樣式。對它的改造不能僅停留于表面形式的更新改造,僅解決一些物質性和社會性表象的問題,而應探尋其深層結構問題,徹底解決里弄衰退的根本矛盾。

另外田子坊模式的主要優勢在于其特有傳統的創意弄堂的捷足先登,因此不具有普適性,對大量的石庫門里弄很難生搬套用。

猜你喜歡
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左腦風暴
53.7%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
公元前500年前后意大利半島的居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