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齊長城考

2012-04-09 04:37尚珩
文物春秋 2012年1期
關鍵詞:北齊分布長城

尚珩

【關鍵詞】北齊;長城;分布;修建

【摘要】北齊王朝作為一個地方性政權,立國僅28年,卻前后興工7次,共修筑了5道長城,縱橫數千里,其工程之大,在秦漢之后、明朝以前的長城修建上可推為第一。但由于有關史籍記載不詳,地望多變,使后人對北齊長城分布、走向的認識產生混亂。本文立足田野考古調查的成果,并結合史料的有關記載,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結論,對北齊長城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中原鼎沸?!氨饼R天保元年夏五月,高洋稱皇帝,廢東魏主為中山王,東魏亡。夏五月,即帝位于南郊,改武定八年為天保元年,國號齊,是為北齊?!盵1]北齊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歷六帝,共28年(550-577年)。

北齊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承東魏之后,其行政區劃基本上是由北魏、東魏沿襲而來?!侗笔贰R本紀》魏征總論曰:“有齊全盛,控帶遐阻,西包汾晉,南極江淮,東盡海隅,北漸沙漠?!奔茨戏揭蚤L江與梁為界;北方則與東魏時相同,大致以懷朔六鎮為界;西北方沿黃河與北周對峙,西南方則以洛陽、襄城、郢州與北周分界;東方則至大海。天保三年(552年)以后,齊文宣帝高洋北敗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屬匈奴族)。他在位時北齊國力達到鼎盛期,在與梁、北周鼎立的三國中最為富庶。但是北齊王朝也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蠕蠕(即柔然)寇其北,北周伺其西,稍微不慎便有國破家亡之患。處在這種環境中,想要爭霸中原,耀威華夏,不先鞏固邊防、斷絕后憂是不可能的,所以北齊不惜巨資,屢興長城之役,北筑以拒胡,西筑以防周、山胡,先后興工7次,修筑了5道長城,縱橫數千里,工程之大,在秦漢之后、明以前應推此為第一。同時,北齊也是北朝時期構建長城次數最多、調動人力最眾、長城分布最復雜、長度最長的王朝。但由于年代久遠、地名變更、行政區劃混亂等原因,也為后世考證其長城的分布增加了許多困難。

一、北齊西線長城

天保三年(552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離石,冬十月己未,至黃櫨嶺,仍起長城,北至社干戍(《北史》中為社于戍,引者注),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盵2]文中說得很明確,這道長城南起黃櫨嶺,北達社干(于)戍,因此考證黃櫨嶺與社干(于)戍的地望成為關鍵所在。黃櫨嶺,在今山西汾陽市西端,與離石市交接,主峰海拔1872米[3]?!都螒c重修一統志·汾州府》:“黃櫨嶺,在汾陽縣西北六十里,接永寧州界?!盵4]即今離石市吳城鎮舍科里村東南的黃櫨山。此地自古便是一條從山西平川到陜北、穿越呂梁山區的交通干線,刻著“永寧州東界”的石碑矗立在古道旁。明弘治《黃櫨嶺碑》云:“黃櫨嶺,高峻莫及,巖石險阻,其路通寧夏三邊,緊接四川之徑,凡羈郵傳命,商賈往來,舍此路概無他通也?!比绱藳_要之地,建關置兵,當在情理之中。艾沖先生對此有不同的認識,他認為黃櫨嶺在離石市西北40公里處[5]。社干戍,故址在今山西嵐縣東北16公里的社安村[6],明永樂《太原府志》:“靜樂縣,西至嵐縣社干溝界三十里?!盵7]艾沖認為在今山西五寨縣治附近[8],景愛先生也有相同的認識[9],但兩者在文中均未說明理由。筆者以為后者更貼近實際,忻州的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五寨縣城南1000米處的山上發現有長城墻體,砂石壘砌,殘長約1500米,基寬2~5米,存高1~4米[10]。這條長城就應是北齊天保三年修建的長城。

由此可知,北齊的西線長城南起汾陽西北的黃櫨嶺,沿著汾河西岸的呂梁山主脈逶迤向北,至五寨縣城南而止,呈南北走向。呂梁山的西側便是黃河,是北周和山胡的勢力范圍,東側是平坦的太原盆地,這條長城的修建,旨在拱衛北齊的陪都——并州的西翼,用來防御北周和山胡的進攻。但是這條位于呂梁山主脈、南北向的長城并沒有太多的調查資料,只是在其北端有一些發現,中間的大部分墻體和堡子均無。筆者曾經到過呂梁山,其主脈山勢險峻,途經地多為人煙稀少、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倘確有長城,保存應該相對較好,若做一調查,當可冰釋。

二、北齊外線西段長城

北齊文宣帝高洋時,先前北方的失地又漸次收復,如天保三年(552年),高洋親討庫莫奚于代郡,大破之;天保四年(553年)冬,柔然遭到突厥的攻擊,“舉國南奔”歸附北齊,高洋自晉陽北行接迎柔然眾部,并親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請降,隨后安置柔然降民于馬邑川(今朔州馬邑);天保五年(554年)春,柔然可汗庵羅辰發動叛亂,被齊軍擊潰,不久柔然又襲擾肆州,齊帝率軍征討,北追至恒州(今大同市東北);天保六年(555年)高洋再討柔然,及于懷朔鎮,至沃野,柔然俟利率部人數百降。在此一系列軍事事件的促使下,天保六年(555年)“是歲,高麗、庫莫奚并遣使朝貢,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11]。興工之前,首先勘察了地形,天保五年“十二月庚申,車駕北巡,至達速嶺,親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12]。此行是為營造長城做準備,皇帝親赴實地考察線路,可見外線長城的重要性。達速嶺,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魯區西北,《嘉慶重修一統志·朔平府》:“達速嶺,在平魯縣西北?!盵13]此地距大同并不遠[14]。需要說明的是,古往今來任何大型工程的實施,都離不開勘察規劃步驟,此次考察正是為第二年修建長城做準備。

幽州,北魏、北齊均設有幽州,治在薊城(今北京)。幽州西北方的軍都山有“太行八陘”的第八陘——軍都陘,又稱關溝,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溝全長約20公里,其北端稱北口,亦稱上口,即今八達嶺長城所在地;其南端稱南口,亦稱下口,即今南口鎮。居庸下口這個地名見于《魏書·常景傳》,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人杜洛周率眾于上谷郡(今河北省懷來縣)起義,孝明帝命尚書行臺常景、幽州都督元譚御敵,稱“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以防止杜洛周通過居庸關攻打幽州[15]。此“下口”即北齊時的“夏口”,因其地處幽州之北,故稱北夏口[16]。

恒州,有恒州和北恒州之分?!啊段簳さ匦沃尽吩疲汉阒?,天興中治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為恒州。孝昌中陷,天平二年又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高齊文宣帝天保七年置恒安鎮,徙豪杰三千家以實之,今名東州城,其年廢鎮,又置恒州?!撕阒莓敿粗糜诤笪褐匠?,北齊之恒安鎮,《元和郡縣志》云:今名東州城,則此恒安鎮當在唐云州東,即今山西大同市東也,因東魏嘗僑置恒州于秀容郡城及云中城,彼處位置在南,此恒安鎮所立恒州在北,故又稱北恒州也?!盵17]因此,文獻所提到長城的西端應該是指恒州。

這條長城東起北京昌平南口附近的山嶺,順山勢西北而去,經過北京延慶,張家口赤城、崇禮、張北、康保等地,進入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化德、商都、察哈爾右翼后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呼和浩特武川縣等地區[18],大體上沿用了北魏太常八年修筑的赤城到五原的長城,以及太和八年時高閭修筑的“六鎮長城”的舊基[19]。這條長城在天保六年動工興建,經過一年的創建、補修,到天保七年完工,并置恒州以鎮守。此地為北齊的西北部邊界[20],加之又有前朝舊基,在此修建長城是順理成章的,不過至今在北京、河北西北部地區還沒有發現早期長城的遺址,只是在內蒙古有所發現。為了保障修筑這條長城工役的順利進行,天保六年“三月戊戌,帝臨昭陽殿決獄,十月,發寡婦以配軍士筑長城”[21],以此來鼓舞士氣,增加勞力,支持修建長城。北齊修建此段長城是為了保衛之前作戰的成果,事實上也達到了此目的,《北史》云:“天保初……(天保四年)時初筑長城,鎮戍未立,詔景安與諸將緣塞以備守……”[22],同時也鞏固了都城西北部的防御。

三、北齊內線長城

為了進一步加強陪都晉陽北部的防御,天保七年“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23]。此段長城也是在天保五年皇帝勘察完“山川險要”之后興工修建的,根據上述史籍中“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可知,這段長城并不是一次修建完畢,而是分時、分段修筑的。

“西河總秦戍”是這段長城的西端起點,對其地望爭論很多。艾沖先生認為,西河指的是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陜西潼關縣之間的黃河河段,總秦戍作為長城的起始地,當然位于達速嶺西方的黃河東岸, 即今內蒙古清水河縣王桂窯鄉二道塔村黃河東岸[24]。筆者則不以為然。首先,史籍原文說得十分明白,是“西河總秦戍”,這里是采取大地名加小地名的稱法,而不是所謂的“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陜西潼關縣之間的黃河河段”。其次,總秦戍為一城堡名,艾先生說其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王桂窯鄉二道塔村黃河東岸”,定位如此精確,但并沒有給出相關的文獻和考古依據,實在讓人難以信服。為此筆者翻閱了《內蒙古自治區地圖集》、《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分冊》,發現“清水河縣王桂窯鄉二道塔村”在清水河縣西北隅,早已出西河郡的范圍,并且周圍地區不僅沒有北朝時期的城址,就連一般性的北朝遺址都沒有,更不用說北朝時期的長城了。

北朝時期的“西河”有三:其一,《魏書·地形志》云:“西河郡,漢武帝置,晉亂罷。太和八年復,治茲氏城?!薄对涂たh志》云:“汾州,春秋時為晉地,后屬魏,謂之西河,……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后漢徙理離石,即今石州離石縣也?!笪盒⑽牡厶桶四陱陀谄澥吓f城置西河郡,屬吐京鎮。按吐京鎮,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樓縣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西河郡仍屬焉?!庇帧端鍟さ乩碇尽吩疲骸摆舫?,舊治西河郡,開皇初郡廢?!眲t此西河郡直至隋初始廢,郡治為隰城縣也。隰城縣,即今山西汾陽縣[25]。其二,《魏書·地形志》云:“西河郡,舊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為胡賊所破,遂居平陽界,還置郡?!睋?,西河郡乃孝昌中僑置?!端鍟さ乩碇尽吩疲骸坝袞|魏西河郡,開皇初郡廢?!奔创藘S置平陽之西河郡及所領永安縣也?!蹲x史方輿紀要》云:“西河廢縣,在洪洞縣西南三十里。后魏孝昌三年僑置西河郡,治永安縣?!庇腊部h,今山西洪洞縣西南[26]。其三,《魏書·地形志》云:“西河,孝昌中置?!蓖踔贍巍侗敝艿乩碇尽吩疲骸坝信f置西河縣,在今山西沁水縣西,北齊廢入永寧縣?!盵27]

筆者按:“西河總秦戍”一詞中,“總秦戍”為一城堡名,其具體地望單憑文獻已不可考[28],關鍵在于對“西河”之理解,因其處北朝時期,故西河國一詞應為其以后定名之根源?!拔骱訃?,西晉置,惠帝末年陷廢,故治在今汾陽市;北魏建“西河郡”,西河一詞應為沿用此名;北齊因之,并且晉陽為高齊之陪都,恰黃河在其西,故“西河”之字面解釋恰當。但西河又有西河縣與西河郡之分,且西河郡又有兩地之別,因此有人在論及長城時常常出錯,便是源于對此地望之誤解。然詳加對比,輔之以圖,曉其當時形勢當不會錯。所以筆者以為,總秦戍應在西河郡之內,此“西河”當屬今山西汾陽之“西河”無疑,而“東至?!敝t是渤海灣。

前文已述,這道長城并不是一次修建完成的,天保七年修建的長城只是完成了其中約三分之一。其首先利用了北魏時“畿上塞圍”的西段,即太平真君七年“六月……丙戌,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起上谷,西至于河,廣袤皆千里”[29];之后又利用了東魏的長城,即“武定元年……八月……是月,神武命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墱,四十日畢”[30]。馬陵戍,在今五寨縣東部山上[31]?!巴翂湣爆F為土墱寨,故地在今原平市崞陽鎮北12.5公里的土屯寨,《宋史·地理志》:“崞縣有土墱寨?!盵32]這次修建的長城,主要是今原平、寧武、五寨、岢嵐境內的長城。到天保八年,“是歲……初于長城內筑重城,庫洛拔而東,至于塢紇戍。凡四百余里”[33]。庫洛拔、塢紇戍兩城堡已失考,不知其具體位

置[34],但是“重城”卻引人深思。何謂“重城”?是為雙重城墻,即在此城之外又有一城,且時代略早一些,方可稱此城為“重城”。結合文獻并輔之以歷史地圖可發現,天保六年修建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間的長城基本位于西北部邊疆,是為西北邊境線。故所謂的“重城”應是相對此段長城而言,即在這段長城的南部又修建了一條大致東西走向的長城,并且此段長城也應是天保七年西河總秦戍至海這段長城的一部分,這恰好符合文獻中“前后所筑”的說法。這條長城應該是沿用北魏時“畿上塞圍”的東段,即今代縣、山陰、應縣、渾源、廣靈境內的長城,恰好這些地區正位于大同以南,與“重城”相吻合。同時再次利用了東魏長城,即武定三年“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請于險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臨履,莫不嚴固”[35],并且出于對防御設施完整性的要求,這道長城應該與天保六年的北夏口至恒州的長城相接方才完備[36]。由于有“舊基”可用,這條長城的修建速度很快,竣工后也發揮了作用?;式ㄔ辍岸辉隆窃?,帝親戎北討庫莫奚,出長城,虜奔遁,分兵至討,大獲牛馬”[37]。北齊正是以新建的長城為依托,出師北伐并取得了勝利。

直到明代,北齊的這條內線長城還有大量遺跡。尹耕在《九宮私記》中云:“余嘗至雁門(今山西代縣),抵岢(今山西岢嵐縣)、石(今山西離石),見諸山往往有鏟削處,逶邐而東,隱見不常。大約自雁門抵應州(今山西應縣)至蔚(今河北蔚縣)東山三澗口,諸處亦然。問之父老,則云古長城跡也。夫長城始于燕昭、趙武靈,而極于秦始皇。燕昭所筑自造陽至襄平,趙武靈所筑自代并陰山高闕,始皇所筑起臨洮歷九原、云中至遼東,皆非雁門、岢、石、應、蔚之跡也?!盵38]這些地方的長城遺跡正是北齊修建的內線長城,其中也包含有北魏“畿上塞圍”的舊基,不過尹耕卻把上述長城判定為戰國趙肅侯長城,實誤。

文物部門經過實地調查,發現了北齊內線長城。此長城西起山西興縣的魏家灘,沿著呂梁山、云中山北麓、恒山主脈進入河北省后,又沿著太行山、軍都山向東北方向延伸進入北京,沿途經過山西的岢嵐、五寨、寧武、原平、山陰、代縣、應縣、渾源、廣靈,進入河北省的蔚縣、涿鹿縣,最后進入北京門頭溝、昌平地區。上述山西地區的地形十分適合修建長城,這些縣的長城基本上都修建在高聳的山脊上(圖一、二),其北是地勢平坦的高原,其南便是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從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F存的長城墻體比較連貫,大致殘高1~3米,底寬1~12米,頂寬0.4~7米,大部分為片石壘砌(圖三、四),個別地段為黃土夯筑,夯層厚0.07~0.10米[39]。通過長城的分布,我們也可大致推斷出總秦戍的位置,即在山西興縣西北、保德縣西南附近的黃河岸邊。首先,實地調查顯示,長城在興縣北部中央的魏家灘還有遺跡,此地距黃河已不太遠。其次,據清乾隆《保德州志·形勝·古跡》云:“長城,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黃河,南接興縣八十里?!逼珮虼逦挥诒5驴h南境與興縣交接處,其東南便是興縣的魏家灘鎮,兩者距離十分接近,因此長城完全可以與興縣長城接上,再西去黃河到達總秦戍。

長城進入河北蔚縣后,又沿著縣南面的大山逶迤而東,到達飛狐陘的北口。飛狐陘為“太行八陘”之一,北起蔚縣,南至淶源,陘北為平坦的高原,南為華北平原,兩者之間太行山拔地而起,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在這附近修建長城,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長城入河北涿鹿,過西靈山、東靈山后,進入北京地界,在北京門頭溝、昌平地區都發現了北齊長城和戍所的遺跡[40]。這條長城應與先前修建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的長城相接,從而構成完整的防線。

四、北齊南線長城

北齊南線長城共由兩部分組成。一段長城始建于河清二年(563年),《北齊書》載:“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詔司空斛律光督五營軍士,筑戍于軹關……?!盵41]同書又載:“河清二年四月,(斛律)光率步騎二萬,筑勛掌城于軹關西,仍筑長城二百里,置十三戍?!盵42]軹關,為太行八陘最南面的第一陘,位于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北與山西陽城縣交界處。勛掌城故址,在今濟源縣西北,亦近山西省界[43]。這段長城大致為東西走向,逶迤于今河南濟源縣與山西澤州縣交界的太行山區[44],每隔7.5公里左右立一戍堡。經過實地調查,發現了北齊的軹關長城遺址?,F存此段長城遺址起自澤州縣晉廟鋪鎮斑鳩嶺村南約1公里處,東北行約3公里止,越山谷又于背泉村西約100米處石崖上起,向東經背泉村、大口村,行約5公里止于滿安嶺斷崖上,大體呈東西走向,全長約9公里,墻體兩側均以石灰巖塊石砌成,中間用碎石填充。斑鳩嶺段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改筑成工事,上部已毀,背泉村、大口村段保存尚好,基寬約4米,頂寬約2米,殘高約3米[45]。這段長城位于北齊都城和陪都的南側,顯然不是用來防御北方之敵的,由于長城所在的軹關陘為河南進入山西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這段長城的修建是用來抵御北周軍隊的進攻。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修筑的軹關長城并非創筑,在北齊建國之初就已有修筑,《北齊書》:“文宣嗣事,鎮河陽,破西將楊檦等。時帝以懷州刺史平鑒等所筑城深入敵境,欲棄之,樂以軹關要害,必須防固,乃更修理,增置兵將,而還鎮河陽,拜司空。齊受禪,樂進璽綬。進封河東郡王,遷司徒。周文東至崤、陜,遣其行臺侯莫陳崇自齊子嶺趣軹關,儀同楊檦從鼓鐘道出建州,陷孤公戍。詔樂總大眾御之?!盵46]同書還載:“鑒奏請于州西故軹道筑城以防遏西寇,朝廷從之?!盵47]《北史》亦云:“文襄輔政,封西平縣伯,遷懷州刺史。鑒奏請于州西故軹關道筑城,以防西軍,從之?!盵48]由此可知,這道軹關長城在北齊初年就已建設,當時用于防御西魏的進攻,西魏為北周所滅后,北齊的后繼者們又重修、加固,用以防御北周。

另一段長城建于皇建年間(560-561年),即“皇建中,詔于洛州西界掘長塹三百里,置城戍以防間諜”[49]?!伴L塹”乃長城的特殊形態,也是帶狀防御工程?!奥逯?,治洛陽,北齊時,洛陽以西已為周有,……由此可見,北齊、北周界域即在洛陽之西也?!盵50]由此可知,王峻督建的三百里長塹大致呈南北走向,縱貫于洛州(治今河南洛陽市東、漢魏洛陽城遺址)西境,但文獻記錄闕如,俟今后通過實地考察和考古調查來確定位置。讓我們期待新的發現吧!

五、北齊外線東段長城

天保、河清年間修筑的長城已經鞏固了北齊的西、西北、南部的軍事防御設施,唯北方邊境的防御設施尚未鞏固,此時北齊王朝已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無力再向北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只能被動地采取防御措施,即于天統元年(565年)構筑的庫堆戍至海的長城。據《北齊書》記載,斛律羨于河清三年(564年)出任幽州刺史,都督幽、安、平、南營、北營、東燕六州諸軍事?!捌淠昵?,突厥眾十余萬來寇州鎮,羨總率諸將御之?!回视谑峭俗?。天統元年夏五月,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自庫堆戍東拒于海,隨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間二百里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盵51]庫推戍,“庫推”或作“庫堆”,“堆”是“推”字的缺筆,應以“庫推”為正?!皫焱啤焙筠D音為“虎北”,再音諧為“古北”,即今北京古北口[52]?!半S山屈曲二千余里”,說明長城自此向東,沿著燕山主脈的走勢逶迤到達海邊,但并不是今天的山海關,由于在東起遼寧墻子里村,西達河北撫寧縣張趙莊西山一線,發現了北朝長城遺跡[53],說明這條長城入海處是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鄉墻子里村附近的海濱,此地西距山海關約5公里。這條長城位于北齊的北部邊境,也是天保七年“前后所筑”的“西河總秦戍至?!遍L城的一部分,是為外線長城的東段。從地圖上看,此段長城與天保六年修筑的“幽州北夏口至恒州”的長城之間并不連貫,缺少今北京懷柔區的長城,缺少的這段也為“西河總秦戍至?!遍L城的一部分,從整個外線長城防御體系上講,此兩段長城應該是連貫在一起的,這樣似乎更符合情理。經過實地調查,在延慶、懷柔和密云的確都發現有北齊長城的遺址[54]。長城出北京后,再次進入河北地界,沿著燕山主脈向東,其中大部分墻體被明朝修建長城時所利用,只有個別地段位于明長城的內、外側,這也是如今難尋其蹤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在今秦皇島的山海關、撫寧縣地區,還是保存有一大段北齊長城的遺址,可以證明其大致走向[55]。

至此,北齊的長城全線竣工。北齊立國僅28年便為北周所滅,修建長城卻貫穿始終。作為一個地方性割據政權,北齊的人力、物力、財力均有限,并且這28年也不太平,處于三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因此若不借助前朝已有的設施,要想完成如此巨大的軍事工程是很難的。本文開篇已說過,北齊的疆域大致與北魏、東魏相當,其與周邊敵對國、少數民族軍事集團之間的形勢與前朝相比也大致相同,并且與前朝相隔的時間也不很久,原先的軍事要塞、重鎮此時仍為重點地區。鑒于上述原因,北齊統治者完全有必要、也可以利用前朝的防御設施進行重修、加固和再利用。此后,北齊的內線、外線長城也被后世的北周、隋朝所利用,到了明朝,在修建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的長城時也有所利用。

————————

[1]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55頁。

[2]《北齊書》卷4《帝紀第四·文宣》,中華書局,1983年,第56頁。

[3]劉緯毅:《山西歷史地名詞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4頁。

[4]《嘉慶重修一統志》第8冊,上海書店,1984年。

[5]艾沖:《北朝諸國長城新考》,載《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他認為:“有關黃櫨嶺的地望,現存兩說,其一謂在今山西汾陽縣西北,其二稱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40公里處。應以第二說為正確?!?/p>

[6]同[3],第126頁。

[7]太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太原府志集全·永樂太原府志·至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3頁。

[8][31][43]同[5]。

[9]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39][45]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上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年。

[11][12]《北史》卷6《齊本紀中》,中華書局,2003年,第253、252頁。

[13]同[4],第9冊。

[14] a.同[5],艾沖認為:“達速嶺,即今大同市西北、內蒙古涼城縣南部的山嶺,是外線長城必經之地?!?b.艾沖:《北朝拓跋魏、高齊、宇文周諸國長城再探索——兼與朱大渭先生商榷》,《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3期。他認為:“達速嶺, 即今大同市西北、內蒙古涼城縣西南境的殺虎口附近山嶺,是外線長城必經之地?!?/p>

[15]同[9],第226頁。

[16]同[14]b,艾沖認為:“夏口,當在今密云縣古北口西側的潮河峽谷,長城筑就后在此置庫推戍?!?/p>

[17]施和金:《北齊地理志》,中華書局,2008年,第178頁。

[18]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分冊》上冊,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年。

[19]景愛先生對此有不同的認識:“這道長城自東而西穿過了河北北部的涿鹿縣、蔚縣、陽原縣,山西北部的大同縣,抵達大同市?!币姡?],第226頁。

[20]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21][23]同[11],第252、253頁。

[22]同[11],卷53《列傳第四十一·元景安》,第1928頁。

[24][52]同[14]b。

[25][26]同[17],第221、241、253頁。

[27]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中華書局,1990年。

[28]同[9],第227頁。景愛認為:西河總秦戍應在汾陽境內,距汾陽城不會太遠。汾陽西北有黃櫨嶺,疑總秦戍應在汾陽境內。

[29]《魏書》卷4《世祖紀》,中華書局,2003年,第101頁。

[30][35]同[2],卷2《帝紀第二·神武下》,第22頁。

[32]同[3],第10頁。

[33]同[11],第254頁。

[34]同[5],艾沖認為:“庫洛拔,或誤作庫洛枝。其地當在土墱戍以東,相當今代縣與朔縣交界。塢紇戍,位于今山西靈丘縣西南境、平型關東北?!庇捎谄洳]有給出相關依據,令人難以信服。

[36]同[5],艾沖認為:“這道長城在古北口與外線長城匯合?!?/p>

[37]同[11],第270頁。

[38]清光緒王兗撰《蔚州志》,蔚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1986年。

[40][54]唐曉峰:《北京北部山區的古長城遺址》,《文物》2007年2期。

[41]同[2],卷7《帝紀第七·武成》,第91頁。

[42]同[2],卷17《列傳第九·斛律金》,第223頁。

[44]同[5],艾沖認為:“這段長城略呈東西走向,起伏于今河南濟源縣與山西陽城縣交界的太行山區?!?/p>

[46]同[2],卷15《列傳第七·潘樂》。

[47]同[2],卷26《列傳第十八·平鑒》,第372頁。

[48]同[11],卷55《列傳第四十三》,第2000頁。

[49]同[2],卷25《列傳第十七·王峻》,第364頁。

[50]同[17],第408頁。

[51]同[42],第227頁。

[53]康群:《秦皇島市境內古長城考》,《遼海文物學刊》1990年2期。

[55]張立敏:《秦皇島市境內的古長城》,《文物春秋》2001年3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

猜你喜歡
北齊分布長城
北齊·墓壁畫 儀衛出行圖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竊聽長城”(上)
守護長城
涉縣中皇山摩崖刻經
臘節
28例醫療糾紛起訴案件特點分析
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分布與變化趨勢探析
晉陽開化陶俑 來自地下的北齊人裝束
長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