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魯木齊市漢族中學生上頜恒磨牙卡氏尖的調查

2012-05-18 04:54顧永春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2年8期
關鍵詞:雙側上頜磨牙

劉 芳,顧永春

(1.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2.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江蘇 吳江 215200)

卡氏尖(Carabelli’s cusp)可出現于上頜磨牙近中舌尖的舌側,以上頜第一恒磨牙最為多見,具有重要的人類學價值,在不同地區或種族其表達度、發生率存在差異[1]。本文對烏魯木齊市8所漢族中學生的恒牙列進行觀察,以了解卡氏尖的發生特點和規律。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2010-05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高考體檢的高三學生(來自8所中學)。記錄其性別、年齡和種族。納入標準:①新疆戶籍,漢族,無血緣混雜史,至少兩代在新疆出生并長期在新疆居住;②雙側上頜第一、二恒磨牙4個牙齒中缺牙<2個。共有漢族學生3 819人(男性1 871人,女性1 948人)被納入研究,年齡18~21歲。

1.2 方法

在良好的照明下,由本文第二作者對上頜第一、二恒磨牙牙冠進行觀察(第三恒磨牙大多未完全萌出,不納入研究)。根據Turner等提出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牙齒人類學標準系統(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Dental Anthropology System,ASUDAS),卡氏尖的表達被分為8個強度等級[2]。本文將ASU1~3級歸并為一類,合并后共6個等級,0:近中舌面光滑(ASU=0);1:存在一條溝、一個窩或一個微小的Y形凹陷(ASU=1~3);2:一個大的Y形凹陷(ASU=4);3:形成一個小牙尖,牙尖頂不獨立,卡氏尖遠中緣未及舌溝(ASU=5);4:形成中等大小的牙尖,牙尖頂附麗不獨立,卡氏尖遠中緣與舌溝接觸(ASU=6);5:形成一個較大的,頂部獨立的牙尖(ASU=7)。參照ASU參考牙模[6],記錄上頜磨牙卡氏尖的表達強度。本研究將3~5級視為卡氏尖陽性(即卡氏牙齒特征牙尖型),1~2級為卡氏牙齒特征溝隙型。上頜磨牙因缺失、齲損、冠修復、未萌出等原因影響卡氏尖觀察者記錄為“數據缺失”。

1.3 統計分析

率的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左右側同名牙間的關系采用Kendall相關性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卡氏尖(3~5級)的牙齒發生率在第一磨牙為14.38%(1 097/7 629 牙),第二磨牙為 0.47%(36/7 633牙);而其個體發生率分別為17.55%(669/3 812人)及0.60%(23/3 816人)。第一磨牙卡氏特征溝隙型(1~2級)的發生率為13.78%(1 051/7 629牙)(表1)。

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卡氏尖在右側上頜第一磨牙的發生率要顯著高于左側(P<0.05),兩者之差約為4%(表2)。

不論是第一磨牙還是第二磨牙,不論采用牙齒計數法還是個體計數法,卡氏尖在男性的發生率均高于女性(P <0.05)(表3)。

卡氏尖在上頜第一磨牙表達的雙側對稱性(表4)相關性較高(P<0.05);卡氏尖(3~5級)的雙側共同發生率為63.38%(424/669人)。

有17人(男性14人,女性3人)第一、二磨牙同時有卡氏尖(3~5級)發生,在第二磨牙的表達強度一般小于第一磨牙,表達度大于第一磨牙者僅發現5例(男性3人,女性2人)。未觀察到卡氏尖單獨發生于第二磨牙的個例。

15人在第一磨牙卡氏特征的溝隙中(8例,男性)或卡氏尖部位(7例,男性)發現齲損。

表1 卡氏尖在上頜第一、二恒磨牙的表達 (n)

表2 上頜恒磨牙卡氏尖牙齒發生率 (%,n/N)

表3 卡氏尖個體發生率比較 (%,n/N)

表4 卡氏尖在上頜第一磨牙表達強度的雙側對稱性

3 討論

卡氏尖的發生具有遺傳和種族背景,在人類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牙齒形態特征,常被用于人群比較[1]。本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的漢族18~21歲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一年齡段第一、二恒磨牙萌出充分,牙冠磨耗少,形態清晰,便于進行卡氏尖的觀察。在對卡氏牙齒特征的表達強度進行評分時,以人類學最常用的ASUDAS標準和參考牙模為依據,使調查結果更為準確、可靠??ㄊ咸卣鰽SU=1~3表現為程度不等的窩溝,在離體牙和石膏牙模上尚易區別,但在病人口腔內,受牙表面唾液的干擾,加上照明和觀察角度的限制,往往難以準確判定其ASUDAS表達級,故本文將ASU=1~3合并為一類(1級)。本文中的1~2級構成了卡氏特征窩溝型,在第一磨牙其發生率為13.78%,與牙尖型的發生率(14.38%)相當。在進行人群比較時,需要注意各家的卡氏尖陽性標準可能并不一致;以往多數學者未將卡氏特征窩溝型歸入卡氏尖[1],本文沿用了這一慣常做法,以便能與多數其他學者的結果進行相互比較。

本調查發現:卡氏尖在上頜第一磨牙的牙齒發生率為14.38%,個體發生率為17.55%;發生率低于白種人20% ~30%[1],而與國內其他資料相比,牙齒發生率稍低于楊富生等[3]報道的男性17.74%,女性 12.93%,李春芳等[4]的 19.07%,魏博源等[5]的23.8%;但高于作者先前在離體牙觀察到的7.48%[6]。人類學家進行人群比較時,更多地使用個體發生率;由于單側發生與雙側發生都被視為表達陽性,故個體發生率總是高于牙齒發生率,而單側發生比例越高,兩個數值差異就越大。

本研究還發現:卡氏尖在第一磨牙表達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05),男性高于女性。這與楊富生等[3]、Townsend 等[7]和 Khraisat[8]的報道一致。表2顯示:卡氏尖在右側上頜第一磨牙的發生率要顯著高于左側(P<0.05),兩者之差約為4%。以往絕大多數研究未發現雙側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其他牙齒形態特征里,只有下頜第一磨牙遠舌根變異也存在右側發生率顯著(P<0.05)高于左側的報道[9-11]。造成上述差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種族、地區背景和樣本大小。一般認為:人類牙列理想情況下應當是對稱的,牙齒發生時雙側接受相同的基因指令,局部環境因素的干擾會導致牙齒形態偏離對稱。一些學者認為:有必要同時使用對稱(或不對稱)率和左右側相關系數這2項參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牙齒特征表達的不對稱性[1]。表3提示卡氏尖(3~5級)在上頜第一磨牙雙側共同發生率為63.38%,雙側相關系數tau為0.768,對稱發生仍是卡氏尖的主要表達方式。

卡氏尖在上頜第二磨牙的牙齒發生率和個體發生率分別為0.47%和0.60%;明顯低于第一磨牙(P<0.05),且往往與第一磨牙共同發生,其表達強度一般低于前者。教科書將卡氏尖視為區分(離體)上頜第一、二磨牙的一個解剖標志,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區別是相對的,并不能保證絕對準確(尤其對于白種人,卡氏尖在第二磨牙也有相當的發生率及表達度)。

卡氏牙齒特征的臨床價值較低,本文僅在8例窩溝型和7例牙尖型上發現齲損,可見與齲齒的關系并不密切。

綜上所述,卡氏尖在新疆地區漢族恒牙列的表達弱于白種人,其發生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和雙側差異。掌握其分布規律具有重要的人類學價值。

[1]Scott RG,Turner CG 2nd.The anthropology of modern human teet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2 -43,74 -128.

[2]Kelley MA,Larsen CS.Advances in dental anthropology[M].New York:Wiley-Liss,1991:13-31.

[3]楊富生,樊淑梅,劉勇,等.乳、恒牙卡氏尖的調查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0,10(2):98.

[4]李春芳,皮昕,陳國棟,等.卡氏尖名稱的探討[J].口腔醫學研究,1995,11(4):237-238.

[5]魏博源,陸旭光.現代華南人恒齒測量和齒尖形態觀察研究[J].人類學學報,1987,6(2):139-143.

[6]劉芳,顧永春.上頜第一、二恒磨牙卡氏牙齒特征的離體牙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0,20(6):332-336.

[7]Townsend GC,Brown T.The Carabelli trait in Australian aboriginal dentition[J].Arch Oral Biol,1981,26(10):809 -814.

[8]Khraisat A,Taha ST,Jung RE,et al.Prevalence,association,and sexual dimorphism of Carabelli's molar and shovel incisor traits amongst Jordanian population[J].Odontostomatol Trop,2007,30(119):17 -21.

[9]顧永春,周培剛,丁月峰,等.中國西北地區人群恒牙牙根變異的錐束CT觀察[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1,21(9):499-505.

[10]Tu MG,Huang HL,Hsue SS,et al.Detection of permanent three-rooted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by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in Taiwanese individuals[J].J Endod,2009,35(4):503-507.

[11]Jayasinghe RD,Li TKL.Three-rooted first permanent mandibular molars in a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J].Hong Kong Dent J,2007,4:90 -93.

[12]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學[M].北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7.

猜你喜歡
雙側上頜磨牙
單側和雙側訓練對下肢最大力量影響的Meta分析
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伴牙源性上頜竇炎一例
基于CBCT的昆明地區人群上頜磨牙MB2根管特征
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推磨牙向遠中的研究進展
翼上頜區種植相關解剖結構的影像學測量及分析研究
上頜竇口大小與上頜竇副口對上頜竇氣化影響的CBCT分析
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雙膝骨性關節炎治療中的效果研究
磨牙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蟲嗎?
微創與鉆孔引流術在老年性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