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頜

  • 骨性Ⅱ類錯畸形患者上頜第一磨牙與上頜竇底垂直向關系的錐形束CT 分析
    例,共240 顆上頜第一磨牙進行測量分析。其中,青少年組為12 ~17 歲,平均年齡13.7 歲,成人組為18 ~38 歲,平均年齡24.0 歲。本研究獲得綿陽市中醫醫院倫理相關委員會審批(審批號:2022KL-20)。1.1.1 納入標準 青少年組:年齡12 ~17 歲,成人組:年齡18 ~40 歲[4];恒牙列,上頜第一磨牙牙冠完全萌出,牙根完全形成且無根尖炎癥;上頜竇完整無病變;上頜牙槽嵴無吸收。1.1.2 排除標準 有正畸史;頜骨區域有外傷史、手術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2期2023-01-17

  • 上頜竇提升術中黏膜穿孔風險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
    了廣泛的認可,但上頜后牙區常因骨量不足導致種植困難。牙槽骨骨量不足主要是由于牙周病,以及牙齒缺失后牙槽嵴頂和上頜竇底的破骨細胞活躍、上頜竇氣化造成的上頜后牙區牙槽骨雙向吸收[1]。為了解決這一問題,Boyne和James在1980年首次發表了上頜竇提升術后植骨的理念,隨著逐漸的發展與完善,使臨床醫生可以通過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或骨粉植入等方式增加骨量,促進了種植牙手術的飛速發展。然而該手術的難易程度及成功率都與上頜竇的解剖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上頜竇解

    海南醫學 2022年3期2022-12-31

  • 牙源性上頜竇炎的臨床研究進展
    龍 劉洪臣牙源性上頜竇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是指與牙齒和牙槽骨相關的因素導致上頜竇底破壞引起的上頜竇竇腔黏膜水腫、滲出而造成的上頜竇炎,通常由于上頜牙齒感染、外傷、上頜骨病變、上頜骨手術及種植牙時上頜竇底黏膜被破壞誘發[1]。OMS 多發生于40~50 歲,女性稍多(57.7%)[2]。20 世紀70 年代前文獻報道大約10%~12%的上頜竇炎癥是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Maillet等[3]2011 年報

    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2022年3期2022-11-23

  • CBCT分析上頜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位置關系
    劉毅賡,盧 云上頜竇與上頜第一、第二磨牙位置關系密切,牙根易突入上頜竇內造成上頜竇穿孔或將感染擴散至上頜竇內[1]。研究上頜磨牙區牙根與上頜竇底的關系,對于上頜磨牙的拔除、正畸治療方案設計、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植入、牙齒移動的垂直向控制和正畸-正頜聯合治療十分重要[2-3]。有研究表明在7~20歲上頜竇三維徑線線性增大,13~17歲增長最快,18~20歲達峰值,21~28歲小幅下降[4]。在國內外報道中,成年人上頜竇與上頜第一、第二磨牙位置關系的文獻較多,而6

    口腔醫學 2022年10期2022-11-15

  • 上頜磨牙和上頜竇關系的錐形束CT研究
    ,楊俊秀,于慧寧上頜竇位于顱骨中面部,其形狀、位置和尺寸是因人而異。上頜竇彎曲的部位稱為上頜竇底,通常由薄骨板或黏膜組成[1]。由于上頜竇底與上頜磨牙根尖距離接近,常常發生并發癥,如牙源性感染累及上頜竇,可引起上頜竇炎,或種植手術時引起上頜竇黏膜撕裂或穿孔以及拔牙后形成的口腔上頜竇瘺[2-3]。種植體植入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可與骨組織之間緊密結合形成“骨整合”,牙槽骨的質和量對種植義齒有著重要的意義[4]。上頜后牙區牙齒缺失后,眾多因素造成牙槽骨高度及寬度減少

    寧夏醫學雜志 2022年10期2022-11-07

  • 單側第二磨牙正鎖牙合上頜后牙與上頜竇底關系的研究
    ]。有學者報道,上頜后牙區的咀嚼壓力與上頜竇底的位置存在一定的關系[5]。上頜竇底位于上頜后牙的根方,當竇底位置變化時,牙根尖可與上頜竇底接觸甚至穿入其中,無疑增加了牙齒移動過程中牙根吸收及上頜竇底穿孔的風險,且上頜竇底的形態結構也與上頜磨牙發生整體移動還是傾斜移動存在著很大的聯系[6],因此在對正鎖牙合患者的上頜磨牙進行移動前,有必要深入分析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兩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將使用CBCT 對單側第二磨牙正鎖牙合患者的雙側上頜后牙與上頜竇底的關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2022年3期2022-07-25

  • 基于CBCT的上頜第三磨牙拔除術與上頜竇穿孔的相關性分析
    ,王 珊,王 玲上頜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是上頜牙列中最后萌出的牙齒,常常因各種疾病或者預防性因素選擇拔除[1],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上頜竇穿孔是拔除上頜第三磨牙的常見并發癥,穿孔可能導致急慢性上頜竇炎或上頜竇瘺的形成[2-4]。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agraphy,CBCT) 作為一種術前診斷工具,具有在三維影像的基礎上發揮分辨率高和影像真實可靠的優勢[5-7],目前應用

    口腔醫學 2022年4期2022-05-10

  • 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頜后牙牙根與上頜竇底位置關系分析
    潘成瓊 呂 靜上頜竇底指上頜竇的底壁,由上頜骨牙槽突和部分硬腭骨質構成,其位置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成年后相對穩定[1]。在生長發育和竇腔氣化過程中,上頜竇底可能會延伸至相鄰牙間或各牙根間[2]。過低的上頜竇底會導致拔牙間隙關閉不全,影響種植支抗釘的植入和穩定性,阻礙上頜后牙壓低和限制上頜磨牙的近遠中向移動。上頜牙列的牙根與上頜竇底的密切程度,是正畸方案制定、支抗設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Evren等[3]利用錐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安徽醫學 2022年1期2022-02-21

  • 二次入路上頜竇外提種植修復上頜后牙骨量嚴重不足1例
    自述有斷根進入左上頜竇內,同時行“上頜竇側壁開窗斷根取出術”,現自覺影響進食,今來要求種植修復左上后牙。無系統性疾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無鼻竇炎史,有吸煙史(10支/d)?;颊呙娌孔笥覍ΨQ,上中下比例協調,口內見25、26牙缺失,牙槽嵴吸收中等,黏膜無紅腫、無潰瘍,嵴頂頰腭側角化齦寬度尚可。對頜36牙過長,伸長2~3mm,牙合齦距較小,近遠中距正常??谇恍l生一般,牙石(+),大量色素沉著。CBCT顯示:25、26根尖距牙槽嵴頂3mm處可見一大小約15mm×1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1年24期2022-01-04

  • 上頜竇醫源性異物1例
    ,女,18歲,因上頜竇異物(右)而就診入院?;颊呷朐呵?個月于當地口腔診所行患牙拔除,拔除患牙后擬行牙種植,隨即植入人工牙根。入院前2d患者擬植入牙冠時發現人工牙根缺失,遂行CT檢查,發現人工牙根自種植床脫落并嵌頓于上頜竇竇口。期間患者無鼻塞、膿涕、鼻腔異味、涕中帶血及面部腫痛不適。入院后查體:體溫36.5℃、 脈搏78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壓106/72 mmHg,鼻面部無腫脹,鼻內鏡下見鼻中隔大致居中,右側中鼻道可見膿性分泌物,未見異物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21年5期2021-11-05

  • 上頜區種植相關解剖結構的影像學測量及分析研究
    患者的首選。然而上頜后牙區牙槽骨質地疏松且上方存在上頜竇腔,上頜后牙因各種原因缺失后極易出現牙槽骨萎縮,難以進行常規種植修復[1-2]。目前較為公認的觀點是當上頜后牙區竇嵴距小于5 mm時,通??紤]行上頜竇側壁開窗法(上頜竇底外提升術)抬升上頜竇底黏膜并配合填充植骨材料提高竇嵴距,再行種植體植入術[3-4]。此外,還有大塊自體骨移植[5]、骨牽引術[6]等方式應對上頜后牙區牙槽骨嚴重萎縮的患者,但也存在治療周期長、大塊植骨術需要開辟第二術區、遠期效果不確定

    口腔醫學 2021年7期2021-08-11

  • 上頜竇口大小與上頜竇副口對上頜竇氣化影響的CBCT分析
    330000)上頜竇位于上頜骨內,剛出生時,它是一狹長裂隙,隨著顱面部的發育和恒牙列的萌出向鄰近的解剖結構進行延伸,這一生理過程被稱之為上頜竇氣化[1]。有研究表明上頜竇向牙槽突的延伸最為常見[2],因此這里以上頜竇底部為觀察界面評估上頜竇氣化程度。當上頜竇向牙槽突過度延伸——竇底與牙根直接接觸或者牙根突入竇腔之內時,口腔臨床診療將變得更加棘手。上頜竇口是竇腔與鼻腔進行直接溝通交流的結構區域,而上頜竇副口是一解剖變異,位于鉤突和下甲骨之間。竇口直徑的差異

    醫藥前沿 2021年17期2021-08-06

  • 鼻內鏡下擴大上頜竇開放術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患者的療效及復發率分析
    市 361003上頜竇良性病變包括上頜竇囊腫、上頜竇息肉、真菌性上頜竇炎、乳頭狀瘤等,主要表現為鼻塞、頭痛、流膿涕、鼻出血等。上頜竇良性病變以手術治療為主,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擴大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的常用術式,可有效清除病灶,但對上頜竇腔深處病變如前下、前內下、淚前隱窩、齒槽隱窩等處難以徹底清除,復發率高[1]。鼻內鏡下擴大上頜竇開放術除上頜竇自然口開大外,自淚前隱窩入路切開并鑿開鼻腔外側壁骨質行下鼻道開窗、上頜竇內側壁切除可清晰顯示上頜竇腔結構,可徹底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1年13期2021-07-12

  • 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頜竇炎的治療
    龍 劉洪臣牙源性上頜竇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是指與牙齒相關因素引起的上頜竇炎,Mehra 等[1]報道發病率占上頜竇炎的10%~12%。通常由于上頜牙齒感染、外傷、上頜骨病變、上頜骨手術及種植牙時上頜竇底黏膜被穿破誘發[2]。上頜牙齒根尖周炎是上頜牙齒最主要的感染因素,也是牙源性上頜竇炎的病因之一[3]。根尖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頜竇炎在臨床上是一個難治性疾病,有可能導致牙齒喪失[4]。我們嘗試通過完善的根

    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2021年2期2021-05-08

  • 上頜竇提升術前上頜竇病變評估和處理的研究進展
    復手段之一。對于上頜后牙區域來說,上頜竇氣化、牙槽嵴頂的吸收等導致的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是種植修復的重大挑戰[1]。為了增加上頜后牙區的垂直向骨高度,臨床上常采用上頜竇提升術,包括經上頜竇側壁開窗的外提升術[2]和穿牙槽嵴頂入路的內提升術[3]。然而,鼻竇尤其是上頜竇病變的存在可能會造成術后并發癥,影響手術的效果。本文就上頜竇提升術前上頜竇病變的評估以及治療作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1 上頜竇提升術對上頜竇穩態的影響上頜竇是人體4對鼻竇之一,也與上頜

    國際口腔醫學雜志 2021年4期2021-03-28

  • 上頜竇氣化與牙源性上頜竇炎的相關性分析
    0020)牙源性上頜竇炎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口腔科常見疾病,但在臨床工作中往往被低估。既往研究提示,約10%~12%的上頜竇炎與牙源性疾病有關[1-3],實際上,其真實發病率可能高達10%~40%[4-6]。雖然牙源性上頜竇炎的臨床表現往往并不典型,但其病理生理、微生物學、診斷和治療等與其他上頜竇炎差異較大。因此,如不能正確診斷,常常導致相關治療甚至手術的失敗[7]。上頜竇的發育大多始自胚胎第4個月,從鼻甲外下方的鼻道上皮向外側突出生長,通過成骨細胞與破骨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21年1期2021-03-16

  • 探討上頜竇外提升術聯合CGF在上頜后牙區種植修復的臨床應用效果
    341000)上頜后牙缺損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目前,口腔種植體主要用于上頜后牙缺損的臨床治療,其中上頜竇提升被廣泛用于上頜后牙的臨床治療。臨床上常用的修復方法有固定橋修復體、活動修復體和種植體修復,但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固定橋修復體對患者剩余基牙的要求較高,活動修復體效果較差,患者往往不滿意[1]。近年來,在上頜竇底提升術中,CGF 聯合植骨材料同時植入種植體內,得到上頜后牙區缺牙、骨量不足患者的一致認可。這種方法可通過植入骨粉增

    當代醫學 2021年5期2021-02-07

  • 錐形束CT診斷上頜竇內病變的發生率
    646000)上頜竇病變常見于口腔疾病患者,如根尖周病變或囊腫以及腫瘤。影像學檢查常用于上頜竇疾病的檢查、診斷,CT被認為是上頜竇檢查的“金標準”[1-2],但螺旋CT應用于口腔科有諸多局限性,比如成本費用高、輻射劑量大等。錐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現,因其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輻射劑量小、成本低等優勢被口腔臨床廣泛應用。CBCT掃描時,上頜竇區域常常因為種植評估、根尖、骨和炎性病變,多生牙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0年24期2021-01-22

  • 上頜竇外側壁厚度的CBCT影像測量分析
    鍵因素[2]。當上頜后牙區牙列缺損或缺失后,骨組織缺乏適度的生理性刺激不斷萎縮吸收,加之上頜竇氣化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現上頜后牙區剩余骨量不足的情況,使種植手術遇到困難[3],臨床上經常采用上頜竇提升術解決這一問題[4]。由于上頜竇的范圍、形態變異較大,如果術前沒有詳細、全面了解上頜竇相關解剖結構的特征,可能造成手術失?。?]。許多報道[6,7]認為上頜竇外側壁過薄或過厚均會影響上頜竇外提升手術實施的難易程度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術前需對外側壁厚度詳細準確測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20年5期2021-01-06

  • 上頜竇底黏膜增厚對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種植效果的影響*
    安 271000上頜后牙缺失后造成的牙槽骨吸收或上頜竇氣化等原因導致種植所需的骨垂直高度不足,給種植手術帶來很大困難和風險甚至無法種植。1994年Summers[1]提出了經牙槽嵴抬升上頜竇底的微創手術即上頜竇內提升術,相比于上頜竇外提升術,其具有手術創傷小、方法簡單易行、安全可靠和并發癥少的特點。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這一手術成功的關鍵是保證上頜竇黏膜的完整。上頜竇壁內襯一層厚 0.13~1.0 mm的黏膜,該層黏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學報 2020年10期2020-11-20

  • 上頜竇氣化模型的建立及初步應力分析
    織的改變。尤其在上頜后牙區,當牙齒缺失后,由于上頜竇的存在,通常會造成上頜后牙區牙槽骨缺損,影響標準種植體的植入。而在人體的4 個鼻竇中,上頜竇因其最接近上頜后牙而占據重要位置。當上頜骨發育時,上頜竇腔形成并在呼吸運動中被空氣充滿,給上頜竇內壁造成壓力,我們將這一生理過程稱為氣化。上頜竇氣化導致上頜竇向鄰近解剖結構擴張,因此,上頜后牙區由于上頜竇的存在,是牙槽骨患病率最高的解剖區域。Chanavaz 報道上頜竇氣化是由呼吸引起的上頜竇正壓形成的,上頜竇正壓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26期2020-04-16

  • 牽引助萌上頜埋伏阻生尖牙對骨性Ⅲ類錯牙合青少年上頜竇形態的影響
    除第三磨牙以外,上頜埋伏尖牙發病率最高[2]?,F國內外關于上頜埋伏尖牙的研究集中在診斷與定位、影響牽引成功的因素、流行病學分析、牽引裝置的使用等方面[3-4]。牽引上頜埋伏尖牙與上頜竇生長發育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表明,不同類型錯牙合畸形患者上頜竇體積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lberti[5]研究發現上頜竇體積較小者較體積正常者更易形成Ⅲ類骨面型。因此,本研究選擇青少年骨性Ⅲ類伴單側上頜尖牙埋伏患者,比較雙側上頜竇在助萌埋伏尖牙前后的形態改變,探討牽引

    河南醫學研究 2020年5期2020-02-26

  • 上頜區種植技術的臨床應用與發展*
    李 明 湯春波上頜后部牙齒缺失后,受到上頜竇氣化,剩余牙槽嵴骨量減少和骨質差等因素的影響[1,2],可供利用的骨十分有限,種植體植入該區域常常遇到很多困難。故Zarb 等[3]將上頜后牙區稱為口內骨結合種植體治療最為困難和問題最多的區域。當上頜后牙缺失而骨量不足時,以往采用穿牙槽嵴頂或側壁開窗的上頜竇底提升術聯合植骨,以增加剩余骨高度,為種植體的植入創造條件。然而,這項技術所需的愈合時間較長,并可能導致上頜竇黏膜破裂,上頜竇炎等并發癥。1989 年,Tu

    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2019年5期2019-10-22

  • IBS內提骨鑿行山羊上頜竇內提升效果的實驗研究
    163.com)上頜后牙區牙齒缺失的患者越來越多的選擇種植義齒修復缺失牙,由于上頜后牙區特殊的解剖結構,常有因牙槽嵴萎縮帶來的骨高度不足的情況,給種植義齒修復帶來困難。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是上頜竇骨增量技術,包括上頜竇內提升術和上頜竇外提升術[1]。上頜竇內提升術由于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而更易被人們所接受。通過控制竇膜進行上頜竇內提升術(cresta approach with membrane control technique,C.M.C技術)是利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9年3期2019-03-28

  • 589 例患者666 個上頜竇底提升術前上頜竇解剖變異及病變的CBCT觀測研究
    用[1]。然而,上頜竇解剖變異及病變被認為是導致黏膜穿孔乃至植骨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困擾著臨床醫師[2]。本研究的目的擬通過CBCT進行上頜竇解剖變異及病變的解剖形態學觀察,探討上頜竇解剖變異及病變的發生與分布,從而為降低上頜竇底提升術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提供解剖形態學參考。Tatum[3]在1976 年最先報道了上頜竇底提升術,而美國醫生Boyne和James[4]于1980 年發表了第一篇相關文獻。此后,Summers[5]于1994 年提出了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9年1期2019-03-04

  • 內窺鏡輔助疑難上頜竇底提升術病例1 例
    腔醫學院種植中心上頜后牙區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情況,增加了種植外科手術的難度和種植失敗的風險。上頜竇底提升術是最常見的克服上頜后牙區骨量不足的外科技術。對于上頜后牙區剩余骨高度≥5 mm的患者,可選擇穿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的治療方案[1]。穿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術雖然創傷小,術后腫脹輕微,但由于其無法在直視下實施手術,易造成竇底黏膜穿孔,形成上頜竇炎,使得其在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2]。本病例缺牙區剩余骨高度為4 mm,應用內窺鏡技術,在直視情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9年1期2019-03-04

  • 上頜磨牙區種植體植入后致上頜竇炎及相關文獻研究
    近期我科收治1例上頜磨牙區植入種植體后出現上頜竇炎的患者,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患者,男性,35歲。曾因右上第二磨牙牙折于我科門診拔除,3月后至我科就診要求缺牙區行種植修復。完善相關檢查后局麻下給予患者缺牙區行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植入Straumann種植體一枚并嚴密縫合術區,常規種植術后醫囑?;颊咝g后第3天出現術區疼痛并伴少量血性膿涕流出。檢查見右側眶下區有壓痛,種植術區組織略紅腫有輕微觸痛。錐形束CT(Cone beam CT)檢查見植體位于種植窩內未見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9年2期2019-01-03

  • 上頜后牙牙根與上頜竇關系的CBCT與全景片對比分析
    正畸治療常需移動上頜第二前磨牙或上頜第一磨牙,且由于上頜竇的形態各異,上頜第二前磨牙、上頜第一磨牙與上頜竇存在不同鄰近關系,影響牙齒的移動。臨床上常應用口腔全景片觀測牙根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筆者采用口腔錐形束CT(CBCT)研究上頜后牙牙根與上頜竇的關系,并與口腔全景片作比較,分析其差異及對正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1 對象和方法1.1 對象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臺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排除正畸與拔牙全身、局部禁

    浙江醫學 2018年14期2018-08-05

  • 錐形束CT分析上頜竇與上頜牙的解剖關系
    410008)上頜竇是位于上頜體內的錐形腔隙,可分為尖、基底部、前、后、上、下壁;竇腔大小不等,左、右側可不對稱。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自20世紀末由意大利和日本學者研發以來,我國各口腔醫學院校以及??瓶谇会t院逐步廣泛引進。利用CBCT對上頜竇的解剖形態研究,對于評估上頜竇炎癥來源和上頜牙牙根根尖手術入路、風險,上頜竇提升術,牙種植術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5]。本實驗利用CBCT及I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8年10期2018-04-10

  • 基于CBCT的上頜竇底提升關鍵解剖位點數據測量分析①
    )基于CBCT的上頜竇底提升關鍵解剖位點數據測量分析①李鶴佳1,朱 楊2,李德超2(1.佳木斯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修復學教研室,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教研室,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目的:利用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測量上頜竇底提升術相關解剖位點,為上頜竇底提升術提供影像解剖學數據。方法:從2014-08~2015-07在佳木斯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種植科就診的以“上頜后牙區缺失”為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7年2期2017-06-05

  • 上頜竇內提升對上頜竇底黏膜的影響:基于CBCT的影像學研究
    830000)上頜竇內提升對上頜竇底黏膜的影響:基于CBCT的影像學研究孟 巖(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CT室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目的:通過CBCT影像學手段,測量和分析上頜竇內提升術對上頜竇黏膜的影響。方法:納入因上頜后牙缺失行上頜竇內提升術的25例患者共36側上頜竇。其中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齡(45.32±11.34)歲。結果:術前上頜竇底黏膜厚度0.65~3.56mm,平均(0.45±0.55)mm,術后上頜竇底黏膜厚度2

    中國美容醫學 2017年4期2017-05-16

  • 鄭州地區漢族人群上頜竇底骨分嵴的CBCT分析*
    鄭州地區漢族人群上頜竇底骨分嵴的CBCT分析*劉薇麗1),李 鐳2),隨麗娜1)#1)鄭州人民醫院口腔科 鄭州 450000 2)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種植科 武漢 430079#通信作者,女,1966年7月生,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口腔種植修復,E-mail:suilina6@126.com上頜竇底骨分嵴;口腔種植;頭顱錐體束CT目的:通過頭顱錐體束CT(CBCT)對鄭州地區漢族人群上頜竇底骨分嵴的解剖結構進行分析。方法:收集行CBCT檢查并且沒有任何上頜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年1期2017-02-10

  • 錐形束CT在上頜阻生前牙病因研究中的應用
    著·錐形束CT在上頜阻生前牙病因研究中的應用曹丹1,高鵬程2,李琥1,謝理哲1,嚴斌1(1.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研究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正畸科,江蘇 南京 210029;2.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口腔科,江蘇 南京 210009)目的:探討上頜切牙阻生與上頜尖牙阻生是否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295例上頜阻生尖牙或阻生切牙患者為實驗組,295例年齡性別相匹配的無上頜阻生牙患者為對照組,治療前患者均接受錐形束CT(CBCT)掃描。在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年6期2017-01-20

  • 球囊擴張術聯合電子喉鏡治療上頜竇囊腫26例
    聯合電子喉鏡治療上頜竇囊腫26例孟中華,劉永剛,彭檀,程耀蘭目的:探討經上頜竇竇口球囊擴張術聯合電子喉鏡治療上頜竇囊腫的療效。方法:對26例確診為上頜竇囊腫的住院患者,經鼻內鏡行上頜竇自然口球囊擴張后,應用電子喉鏡經擴大的上頜竇自然口插入上頜竇,應用活檢鉗摘除上頜竇囊腫;術后隨訪6~12個月,評價臨床療效。結果:26例上頜竇囊腫均被成功摘除,術后未出現鼻腔出血、鼻腔粘連、鼻淚管損傷等并發癥,1例患者術后囊腫復發,再次經上頜竇自然口插入電子喉鏡摘除后痊愈。結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6年7期2016-09-01

  • CBCT在上頜竇提升術中的應用
    馬林虎CBCT在上頜竇提升術中的應用●馬林虎目的:探討口腔頜面錐形束CT(CBCT)在上頜竇提升牙種植術中的應用,并評價其效果。方法:18例上頜后牙區行上頜竇內提升和上頜竇外提升進行人工牙種植患者,在術前均拍攝錐形束CT,測量和觀察上頜后牙缺牙區牙槽嵴高度、寬度及上頜竇的形態,完成上頜竇提升和牙種植術,術后定期隨訪觀察。結果:18例手術均按術前設計完成了上頜竇提升和種植體植入,所有種植體骨結合良好,現均已完成永久性冠修復,短期效果滿意。結論:CBCT三維成

    保健文匯 2016年7期2016-03-27

  • 錐形束CT 分析上頜后牙牙周病及根尖病變對上頜竇底黏膜厚度的影響
    槽嵴的吸收,使得上頜后部的種植牙垂直高度不足。而上頜竇提升術是解決上頜后部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1-2],需要種植醫生在術前對術區上頜竇的解剖結構充分了解。錐形束CT(CBCT)因其可提供三維重建,提高影像診斷正確率,同時具備輻射劑量低等優點,已經逐漸地被運用于種植術前檢查[3]。然而,應用CBCT 分析上頜后牙牙周病及根尖病變患者的上頜竇影像學特征的研究,在國內尚鮮見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運用CBCT對上頜后牙牙周病及根尖病變患牙的上頜竇解剖結構進行測

    現代醫藥衛生 2015年1期2015-12-31

  • 鼻內鏡輔助下口腔上頜竇瘺修補術的臨床療效
    鼻內鏡輔助下口腔上頜竇瘺修補術的臨床療效顧曉莉 265300山東省棲霞市中醫醫院目的:探討口腔上頜竇瘺的修補方法。方法:對5例合并嚴重上頜竇炎的口腔上頜竇瘺患者,在鼻內鏡輔助下采用口腔合瓣縫合加上頜竇內“三明治”法修補。結果:5例患者均一期愈合,隨訪3個月~1年,瘺口愈合良好,復查鼻竇CT上頜竇炎癥消失。結論:鼻內鏡輔助下口腔內合瓣縫合加上頜竇內“三明治”法修補術是治療合并嚴重上頜竇炎口腔上頜竇瘺的有效方法。內鏡檢查;上頜竇瘺;修補術口腔上頜竇瘺常發生在上

    中國社區醫師 2015年26期2015-12-24

  • 口腔種植術前錐形束CT影像評估上頜竇狀況
    檢查可以幫助了解上頜竇的情況,涉及到上頜竇的種植術應常規拍攝CBCT。1 CBCT的基本概念CBCT成像是利用錐形束的X線掃描所需要的范圍(如6 cm×6 cm、10 cm×10 cm等),一次掃描后獲得該范圍內的所有數據,通過平板接收信號最后轉換為圖像,而不是采用螺旋CT分層掃描方式完成,所以不存在層厚的概念;其是通過象素點的大小來決定圖像的清晰度。CBCT可以根據平板的大小分為大、中、小視野,理想的CBCT應該同時具有多個視野可供選擇,以保證用最低的輻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15年4期2015-10-13

  • 上頜竇與上頜后牙關系分型在上頜后牙斷根取出術中的臨床意義
    大成·臨床研究·上頜竇與上頜后牙關系分型在上頜后牙斷根取出術中的臨床意義浦江 趙賓 高寶霞 徐文瑞 張大成上頜竇;上頜后牙;鼻內窺鏡;斷根上頜后牙斷根進入上頜竇內是臨床拔牙術中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在治療上,根據斷根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取出方法也不同。更重要的是,上頜竇底部與上頜后牙牙根的位置關系,形態結構的不同,同種取出斷根方法所得到的效果也明顯不同。我們對于21例上頜后牙斷根進入上頜竇的病例進行分析,探討不同類型患者最適合的斷根取出方法。1 臨床資料1.

    河北醫藥 2014年4期2014-04-02

  • 淺談上頜第三磨牙解剖特點在其拔除操作中的應用
    張蓉淺談上頜第三磨牙解剖特點在其拔除操作中的應用張蓉目的關于上頜第三磨牙解剖特點在其臨床拔除操作中的應用。方法在近五年來拔除300例上頜第三磨牙中, 根據其解剖特點在臨床拔除操作中采取相應措施。結果300例上頜第三磨牙均安全拔除, 無一例斷根及鄰牙損傷等拔牙并發癥, 且拔除時間明顯縮短。結論拔除上頜第三磨牙時, 根據其解剖特點,采取相應措施, 可短時、安全地拔除。上頜第三磨牙解剖特點; 拔除 ; 對應措施;安全拔除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對象為200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4年1期2014-02-17

  • 鼻內鏡下上頜竇囊腫的手術治療
    000)鼻內鏡下上頜竇囊腫的手術治療徐 旭(丹東市第一醫院 耳鼻喉科,遼寧 丹東 118000)目的探討鼻內鏡下切除上頜竇囊腫的方法。方法鼻內鏡下上頜竇前壁開窗術、輔以上頜竇中鼻道開窗術治療上頜竇囊腫50例。結果所有囊腫均在鼻竇內鏡下完整切除,隨訪1~3年無復發。結論鼻內鏡下上頜竇前壁開窗術,輔以上頜竇中鼻道開窗術切除上頜竇囊腫創傷小,操作簡便,治療效果確切,是治療上頜竇囊腫的有效方法。上頜竇囊腫;內鏡外科手術上頜竇囊腫傳統行上頜竇根治術,經過長時間的臨床

    中國醫藥指南 2013年15期2013-01-23

  • 上頜后牙缺失病人上頜竇CBCT影像學特征分析
    710032)上頜后牙缺牙區常因牙槽嵴的吸收及上頜竇腔氣化而導致骨量不足,為種植修復帶來了挑戰,上頜竇底提升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1-2]。然而有文獻報道,上頜竇腔內病變及解剖異常會影響竇底提升種植手術,增加術中及術后的并發癥,甚至影響到提升效果[3]。因此,術前上頜竇正確的影像學分析診斷及評估是非常重要的。上頜竇腔內最常見的兩種異常影像分別為黏膜增厚和上頜竇囊腫;在全景片影像檢查中,黏膜增厚的發生率為 10.6% ~ 12.3%[4-5],上頜竇囊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2年4期2012-11-05

  • 單側上頜竇病變的臨床診斷及治療
    00)臨床上單側上頜竇病變就診的患者,主訴多為一側鼻塞、多涕,部分患者伴有患側面部麻木脹痛,頭痛,嗅覺減退,涕中帶血癥狀,經單純抗炎治療后癥狀仍持續或反復[1,2]?,F對2007年至2011年我科收治的67例單側上頜竇病變的患者進行回顧性臨床分析,單側上頜竇病變包括:上頜竇急、慢性炎癥,牙源性上頜竇炎、上頜竇囊腫、上頜竇真菌病、上頜竇后鼻孔息肉、上頜竇惡性腫瘤。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本組67例,男38例,女29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36.2

    中國醫藥指南 2012年14期2012-01-24

  • 鼻內鏡下中、下鼻道徑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療效觀察
    、下鼻道徑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100余例,治療效果良好,在其中隨機抽出40例進行療效分析。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上頜竇良性病變包括上頜竇炎、上頜竇囊腫、上頜竇息肉、上頜竇霉菌病等疾病,40例病例中,上頜竇炎12例(其中全組鼻竇炎3例,雙側篩、上頜竇炎4例,單側篩、上頜竇炎5例),上頜竇囊腫16例(其中6例為雙側),上頜竇息肉7例(其中3例為上頜竇及后鼻孔息肉),上頜竇霉菌病5例(其中4例累及篩竇,1例術前診斷為上頜竇腫物,5例病例中有3例患者在潮濕

    中外醫療 2011年18期2011-02-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