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校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問題研究

2012-07-14 10:00賈文蓉
文教資料 2012年15期
關鍵詞:聾校聾生道德

賈文蓉

(邯鄲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

1.問題的提出

聾校是對聽力語言殘疾兒童實施教育的學校?!睹@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要“以人為本,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宗旨”。根據《方案》精神,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統攝并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中。聾校的各門課程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同時,還應依據課程特點,結合學科內容,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主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方面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的研究也就成為聾校各學科教師都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2.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2.1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揮德育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作用,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逐年上升,其中聾啞兒童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成為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聾生思想道德建設是聾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能夠將豐富的德育內容滲透在各科教學中,是對聾生進行道德養成教育的最佳途徑,具有其他教育途徑無法替代的優勢。

2.2 推動聾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聾校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實施教育,為其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繼續接受教育,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為保證聾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育和引導聾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3 聾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聾生雖然存在聽力障礙,但渴望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價值。聽力障礙往往會使聾生出現自卑、自私、多疑、分辨是非能力差等性格特征,這無疑會加重他們在日?;顒又性庥隼щy和挫折的程度,影響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階段是聾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提高聾生的道德認知能力,為其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

3.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障礙性因素

3.1 重智力重技能輕德育的思想。

聽力缺陷影響了聾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正常發展,聾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同齡正常兒童少年。聾生家庭希望通過學校教育提升聾生的智力水平,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種導向使聾校課程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和缺陷補償,出現重智力重技能輕德育的傾向。

3.2 任課教師對自身的德育角色認識不足,缺乏德育理論知識的指導。

忽視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就是忽視基本的育人功能。[1]很多教師認為德育是品德課教師的任務,缺乏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對自身德育角色認識不足。另外,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時,沒有關于德育方法和規律的系統學習,缺乏德育理論知識的指導,不具備德育工作的敏感性和技巧性,不能將課程中的德育資源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3.3 課程教學中忽略聾生的主體地位。

聾校課程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忽略聾生的主體地位和內在需求,沒有把握聾生的思想脈搏,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形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德育失去生命的活力,不利于聾生道德情感的培養。

3.4 教師自身道德水平滑坡。

教師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在課堂教學中將直接影響到聾生道德標準的確立和世界觀的形成。當前開放的社會狀態下,多元的價值觀念對聾校教師產生了很大沖擊,在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下,部分聾校教師的道德狀況出現滑坡現象,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標準對聾生產生不良影響。

4.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基本原則

4.1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聾生身心發展規律。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新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首要原則是立足于學生的特殊生理特征,以聾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聾生的聽力障礙往往會造成其思維發展遲緩,智力水平大多低于同齡的兒童少年,思維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導致分辨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斷水平較低。要使道德規范內化為聾生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就要在課程教學中,從聾生的年齡和特殊生理特征出發,立足于聾生的實際生活,挖掘適合聾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易于聾生理解和接受德育內容。

4.2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教育聾生樹立遠大理想。

愛國主義是和諧社會下公民的道德基礎和思想基礎,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各門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資源。通過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滲透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富饒的物產,激發聾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滲透科技發展史上著名科學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聾生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同時通過了解我國與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差距,激發聾生克服生理缺陷,樹立遠大理想。通過藝術類科目展示中國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

4.3 以本學科內容為載體,實現教書與育人的良性互動。

聾校各門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誠實守信、正直善良、寬容感恩、正義、嚴謹、責任、義務等道德元素,見下表。

表:各門學科中的道德資源[2]

聾校課程教學仍然以傳授本學科知識為主,但教師要以本學科內容為載體,通過挖掘提煉其中隱含的德育內容,將德育內容與學科知識有機整合,實現德育滲透,為聾生的成長提供綜合營養。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尋找最佳切入點,在潤物無聲的境界中使聾生既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教書與育人的良性互動,不露痕跡地在教學中實現德育目標。

4.4 以教師引導為主,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在價值標準和信息傳遞多元化的時代,聾生知識的獲得、觀念的確立并非只有學校教育這一單獨渠道,對于還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聾生來說,缺乏正確引導,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教師要自覺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技巧性地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

4.5 以聾生為主體,圍繞聾生的實際生活尋找德育素材。

德育的土壤來自生活,脫離生活實際的德育是空洞的,也失去了其可接受性,回歸生活是當前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命題。道德教育離開了兒童成長的當下環境,依照成人的意愿設計的教育活動,不但事半功倍,而且還可能會適得其反。[3]學生的道德情感源于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相對于正常學生,聾生的生活范圍比較封閉,接觸社會較少,教師要以聾生為主體,從聾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盡量選擇生活中可接觸到的德育素材為內容,選擇可產生情感共鳴的德育方式,增強德育實效。

4.6 以道德內化為目標,注重長期的道德培養。

德育滲透的最終目標是讓道德規范內化為聾生自覺的行為準則,在踏入社會后也能自覺遵守,因此必須注重長期的道德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循序漸進,設計符合聾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德育目標,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由情入理,使學生產生道德認同,由道德感悟到道德意識,最終自覺進行道德實踐。

4.7 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豐富課堂表現形式。

聾生的聽力障礙使其語言和思維發展遲緩,但其擁有超常的視覺記憶功能。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手段,通過豐富的圖片、形象的動畫調動聾生視覺功能,將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避免單調的說教,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

5.結語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對聾校的各項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課堂教學是對聾生進行道德培養的主陣地,這就要求各科教師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充分發揮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自覺將德育內容滲透學科教學,使聾生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參與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1] 陳發軍.課堂德育滲透機制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 朱小蔓.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的道德影響力.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6,(1):1-4.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聾校聾生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培養低年級聾生看圖寫話能力的策略
聾校語言教學中的
在數學課堂中對聾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究
立足聾校語文課堂,探尋高效教學之路
電子白板讓聾校英語課堂更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