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旅游與地理課程改革

2012-08-15 00:42丁運超
文教資料 2012年20期
關鍵詞:旅游生活活動

丁運超

(江蘇省豐縣教研室,江蘇 豐縣 221700)

《地理新課標》指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作準備,因此地理知識的學習應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認識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突破課堂教學空間,開放地理教學,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皩W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是當今教育教學發展的新趨勢。這種理念不僅體現在能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經歷和體驗出發,只有親身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培養地理技能,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旅游教學恰恰把這種理念很好地體現出來。在教育旅游活動中,學生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體驗的過程中把地理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生活,因此,教育旅游活動契合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課程理念,必將助推地理課程的改革進程。

一、教育旅游活動符合地理課程改革之目標

當前地理學科不被社會、學校重視的現狀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家長、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眼中,地理學科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學與不學無關緊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只能從革新地理課堂教學做起。地理課堂教學單純的灌輸式教學雖然已經較為少見,但單一的接受式學習依然是地理學習的主要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感受不到地理學習的魅力,而且會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喪失,且他們的創造性將會受到嚴重抑制。與之相反,類似于教育旅游活動化教學的優勢在于“把課堂還給學生”,以豐富多樣的主體性活動為中介,讓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探索、合作及自我展示,體驗學習過程,激發創造潛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這一活動化教學恰恰吻合了新課程提出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整體把握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參加教育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操作、體驗活動,既可以了解知識發生、形成的過程,又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地掌握各種知識與技能。同時還能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與內化,使情感態度發生變化。因此,教育旅游活動較好地實現了新課程三維目標,即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的有機結合,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教育旅游活動是與我國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這一時代主題相適應的,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了學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歸并與“大眾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它體現了“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走出校門,游覽自然風光,瞻仰革命圣地,考察社會民情,走進博物館、博覽會,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體現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增強民族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因此教育旅游更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既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啟迪了智慧,又助于激發情感、培養意志、形成完美的人格。

二、教育旅游活動有助于推進地理課程改革

1.有助于更新教師教育觀念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一輪課改所倡導的主導理念,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就是要使學生享有對教育的“參與性”和“選擇性”,注重學生的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全程發展和個性發展?!暗乩碓诟鱾€不同的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生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地理的優勢所在,中學地理有其他學科所沒有的豐富性、趣味性、邊緣性與實用性,開展教育旅游活動一方面可以把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融為一體,另一方面可以使地理教師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將教育旅游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門課程,徹底轉變課程實施者的觀念和態度,使學生產生內在參與的熱情,從而有序推進課程改革。

2.有助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頒布或修訂了 《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地理教育是終身教育,是維持個人或人類生存的教育,是增強生活品質和生活品位的教育?!暗乩砘顒咏虒W”已成為世紀之交學校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也使得學習方式得到了靈活的轉變,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把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和內容都活化了,從而形成了發展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

“地理活動教學”理念的提出和實施要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幫助學生從其生活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合作交流,親身經歷體驗、實踐探究活動,這些都對以往重課堂教學輕生活實踐;重間接經驗輕直接經驗,重機械接受輕靈活運用為主的傳統學習方式構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中學地理教學不重視學生的生活世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實際,學生為了應付升學而一味被動地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沉悶,成了接受地理知識的容器。這樣不僅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和創造性,而且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方式,與實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大相徑庭。教育旅游活動正好是生活地理在地理學習中的具體化,針對一定的問題展開活動,通過提出問題來研究解決方案,分析方案,進行預測和推理,做出合理的解釋得出結論,這一過程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3.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目前學生普遍缺乏對社會的參與意識,缺少學習為社會謀福利的能力培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當前課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要勇于摒棄陳舊瑣碎的地理知識,將素質教育貫穿地理教學之中,地理活動化教學將能有效地克服過去在地理教育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缺陷。因為 “有用”的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取之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本鄉本土,這必將引起學生對生活、現實和家鄉的關注,在關注中必將對各種問題產生相應的思考,甚至形成建議和措施,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將知識的學習和為社會謀福利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地理活動教學扎根于現實生活,以事實為根據,從實踐的需要進行思維。取之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和鄉土的“有用”地理,能夠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身邊各種地理事物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必將培養學生根據事物各自特性選擇相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做到實踐和思維的統一。思維里面最可貴的是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地理生活化教學蘊涵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對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進行挖掘,便于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寬松、平等、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培養良好的創新品質。

三、教育旅游活動教學推動課改之策略

1.更新觀念是前提

實現地理活動教學,首要條件是教師徹底更新教育理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難都來自舊的教育觀念;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結合地理教育的實際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真正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陰影的影響,傳統的地理教學仍然以實用主義思想為指導,教師應該在課程改革中,通過學習與培訓,進行反思與討論,提高認識,強化責任,來一次教育觀念的“啟蒙運動”。

2.創建資源庫是基礎

課程資源按種類可以劃分為條件性課程資源與素材性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現代化建設成就輝煌,教育旅游課程資源庫的設計與創建可以圍繞觀察自然、文化遺產、農村或城市生活、地域歷史等學習主題或者是體驗主題來進行。

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教師的素質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和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由此可見,地理教師就是回歸生活內容的重要資源,而這一點卻被廣大教師所忽視。因此,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特別是要提高地理教師的綜合知識水平與創新能力。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巨大的資源寶庫,在回歸生活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中應加以高度的重視。

3.“生活化”問題是關鍵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勝過任何責任心?!迸囵B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地理活動教學。生活本身是奇妙的充滿無窮趣味的,地理活動教學就是把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又還原到生活中去。江蘇省豐縣大沙河擁有六十萬畝的連片果園,每年四、五月份,春風蕩漾,梨樹花開,萬畝梨園花白清如雪,素潔淡雅。醉人的原生態自然景觀和深厚的兩漢文化底蘊吸引大批旅客前來感受自然風光,品味農家風情。江蘇豐縣中學高一學生每年四月份以“梨花節”為契機,到大沙河果園開展以“青春遠足”為主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實現了如下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參觀豐縣大沙河果園的自然生態、了解大沙河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等,增長了見聞,豐富擴展了地理、歷史和思想政治等學科知識,獲得較多的實踐經驗并培養了良好情操。(2)校外遠足旅行生活和集體活動的體驗,積累有關健康、安全、集體生活的規則、公共道德等方面的體驗。(3)在體驗農事的過程中,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情感,師生共同勞動的同時品味生活的快樂,加深師生情誼,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日常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消除他們對學科知識的陌生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符合學以致用的原則。新課程教學的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把生活中一些與教學內容有直接聯系的鮮活材料引入課堂,設計出學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討,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搜尋,從他人的經歷中去感悟,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生活到知識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教師要以課本為主源,又不受課本知識的禁錮,使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養成關注周圍生活的習慣,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教育旅游活動在西方發達國家極為盛行,一直是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在歐美、日本,教育旅游被認為是學生接觸世界、增長學識、加強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我國中小學每年擁有近半年的閑暇時間,開展教育旅游活動要始終貫穿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將有助于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之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P:72.

[2]丁運超.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江蘇豐縣為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12:101-1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冬愛,王峰.中小學生教育旅游產品的開發研究.中國教師[J].2009(2):58-59.

[5]方中權,張雪.教育旅游: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教育導刊[J],2005(2):22-23.

[6]陳佳平.論旅游產業的愛國主義功能.決策探索[J],2006(7):68-69.

[7]萬紅蓮,甘枝茂,周旗.對開發教育旅游的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自然科學版),2004(3):60-63.

[8]張巖.日本教育旅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上)[N].中國旅游報,2008.6.4(第011版).

猜你喜歡
旅游生活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