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小說中的“尋根”意識

2012-08-15 00:49劉樹娟
關鍵詞:尋根尼采海德格爾

劉樹娟

金庸小說中的“尋根”意識

劉樹娟

金庸小說轟動了整個華人世界,這是不可忽視的流行現象。20世紀80年代金庸小說在中國改革開放后進入大陸,并于90年代末達到高潮。進入21世紀,“金庸熱”仍在持續。主要就金庸小說中所體現出的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以及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結合進行分析,試圖找出金庸小說中的“尋根”意識,以及這種意識與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回到古希臘”意識的相似處。

金庸小說 ;尋根意識;傳統文化

王一川教授在2000年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的論文《文化虛根時段的想象性認同——金庸的現代性意義》中指出:“金庸小說產生于20世紀后期英屬香港殖民地的漢語文化語境中?!保?]44也就是說金庸小說產生于香港漢語文化的虛根時代,在這樣的語境下,“金庸的出現滿足了處于文化虛根狀態下的香港華人對于中國文化根基的想象性認同?!保?]44這就意味著金庸小說中有一種中國文化的“根”的存在,金庸通過他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高超的寫作技巧,把中國文化的“根”貫穿于小說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金庸小說產生于 “20世紀后期英屬香港殖民地的漢語文化語境中”,這個語境正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語境,其時正像尼采和海德格爾所處的時代——離傳統(古希臘)遙遠,卻離未來也同樣遙遠的“中間地帶”,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黑暗的午夜”。在這樣的時代里,既要向傳統尋求解救之良方,又要尋找走向未來的道路。于是,武俠小說成了金庸的最好選擇,他運用中國傳統書寫現代人的困境,并試圖尋找解救之良方。在他小說中我們會看到一種“根”的意識的存在,這種意識就如尼采和海德格爾所要尋找的那種“回歸”一樣,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走向未來。

金庸小說中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國外的華人把它當做學習中國文化的讀本。正如金庸研究者陳默先生的《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書所寫的那樣,金庸的小說世界里,不僅有中國所特有的琴棋書畫,也有中國傳統的酒文化,還有《易經》、中醫、儒釋道等等中國傳統的瑰寶,不勝枚舉。因此,對金庸小說中的傳統文化的專門研究也形成了不小的浪潮,而且對金庸小說的閱讀還形成了“古典今賞”的閱讀模式,即:著重領會金庸對于中國古典傳統的保存、發展或普及性意義[1]42。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發展或普及是金庸小說的獨特魅力,在這保存、發展、普及中潛藏了金庸的“尋根”意識。

“尋根”一詞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其基本概念是:(1)尋找根源,尋找根底;(2)特指尋找祖籍宗族。其詳細釋義是指世界各個宗族或民族依據文獻資料和口頭傳承文學來探究文化發展歷程,追尋宗族或民族的根源。尋根是一項國際性的活動,在華人思想意識中最為重要。通過“尋根”能將我們民族中已失散的親情尋回,能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能將家族史完善繼而延續下去。通過“尋根”,能將我們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傳承下來,找回在潛意識中隱藏的生命氣息,能夠找到我們心靈的歸宿。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給這處于虛無及“一切價值判斷都崩潰”的現時代人們以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讓處于靈魂虛空的人們找到那僅存的魂靈而得以在喧囂不已的現代化中生存下來,這就是 “尋根”——文化傳承和尋找心靈歸宿。而金庸小說中“所展現的那古風淳樸的生存圖畫,那份將傳統理想生存境界詩意提純并升華的飄逸美麗,不正是對現代人苦寂心靈的莫大安慰么?小說宣揚的英雄精神,對后工業社會尤有一種靈魂喚醒與拯救的作用?!保?]49

金庸小說中處處可見傳統文化的影子,并且金庸在修訂過程中,還增加了傳統文化的描寫,這些都說明金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鐘愛以及對外來文化沖擊的那種焦慮。但是,金庸又不純粹將中國文化搬入其小說,而是結合當下的社會現象進行適當的創新。如將傳統文化與武術結合,將琴棋書畫、莊子的哲學及李白的詩等化入其小說人物的武功中——張三豐在太極中化入王羲之的《喪亂帖》;《笑傲江湖》中的梅莊四友等。將歷史與當下的環境結合,選擇符合當下環境的歷史背景——《射雕》三部曲所選擇的社會背景都是朝代更替之際的動亂,這種動亂正如其時的香港,《笑傲江湖》的社會背景也正和其時的香港差不多。金庸正是以武俠的方式記錄著我們的傳統,延續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華。正如Meir Shahar(夏維明)在他的《金庸武俠小說——以文化為武器》一文中說的那樣:“現代化進程帶來的激變導致在不同的社會,……產生對傳統或舊習的懷舊感。人們試圖保持傳統文化的延續,正是對這些激變的反應?!保?]65

嚴家炎先生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 “武俠其表,世情其實”,這句話是對金庸小說的準確描述,武俠只是他表達其思想的一個傳遞物而已,而“通過眾多武林人物的描繪,深入地寫出歷史和社會的人生百態,人性,體現出豐富的現實內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見”[3]14才是其真正的用意。陳默先生在《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文中說:“這是他對中國歷史及其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性探索的結果,從理想人格到現實人性,從古典文化精神到現代意識下的真實,從純粹的夢幻編織到有意識的人性探索?!保?]404徐岱也在《金庸其書》的序言中說:“金庸寫作與其說是對武俠文學的虔誠皈依,不如講是一種借花獻佛的文化選擇,通過虛擬夸張的浪漫敘事透視現實人生的苦樂真諦,乃金庸小說的魅力所在;借光怪陸離的江湖傳奇展示現代社會的運作機制,是金庸小說的一大奧秘?!保?]2嚴家炎在他的《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中說,金庸武俠小說包含著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5]3。這些都說明了金庸小說承載著文化的傳承及為現代人的心靈找尋歸宿的責任。

尋找根源,使文化得到傳承,使心靈有所依托而不再漂浮,為當下在尼采的“上帝死了”的虛無主義背景下的人們尋找生存下去的意義,這是“尋根”的理由。金庸先生用他的方式——武俠小說,承載著這份責任。

尼采覺得我們的時代“我的家在哪里,我在追問,在尋求,一如往常。我沒有找到它?!保?]23上帝已經死了,我們失去了信仰之維,于是尼采的“超人”問世了。海德格爾說:“我深信,沒有任何本質性的精神作品不是扎根于源初的原生性之中的”,他還說“我知道,任何本質性的和偉大的事物都源自于如下事實;人有一片故土,并扎根于傳統之中?!保?]40這是尼采和海德格爾尋找的“根”,他們尋找的是希臘的本源,在那里找到德國的本源,從而為當下的德國找到詩意棲居的家園,走向未來。金庸先生也正如尼采和海德格爾一樣,他之所以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為我們的未來,傳承我們的文化,尋找我們心靈的歸宿。這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尋根”意識,以及他和尼采、海德格爾的相似處,他們都覺得現時是處于“黑暗的午夜”,我們要走向光明,所以我們要尋找我們的“根”。

金庸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揭示出現代的種種問題。如《笑傲江湖》,雖然金庸本人在其作品后記中說此書背景不定,可以是任何朝代,但是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現象與大陸的文革又是何其的相似!書中的種種場景以及人物的做法會自然地讓我們想到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種種現象不正如《笑傲江湖》中描寫的那樣嗎,金庸先生通過《笑傲江湖》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真實的文革圖景,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丟失后的可怕,以及個人崇拜帶來的種種弊端,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文化及我們的民族。而令狐沖形象的塑造正是“莊子哲學”的最好揭示,讓我們回到古代去尋找老莊哲學,運用老莊哲學來洗凈我們現代文明的污濁。書中還為我們呈現了古人的醫術,琴棋書畫等中國獨有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現時代卻處于邊緣地帶,因此,我們要“尋根”,傳承我們的文化,這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尋根”意識。

金庸小說寫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對儒釋道兵等古典文化的神韻有了重新構建,而且作品體現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對人性的考察,他與別的武俠小說作家不同,靠的是文化[7]。林興宅、賀昌盛通過歷史性地回顧金庸的創作分期,認為金庸小說從前期對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到中期對諸家文化弊端的深入檢討,再到后期對中國人“奴性”問題的探究,其間一直隱含著一條文化考察的內在精髓,思考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問題,思考著漢民族文化的“根性”和出路[8]。

“民族文化的‘根性’和出路”,這是處于虛無主義背景下的現代工業社會人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的時代就像王一川所講的一樣,是“虛根”的時代,因此,我們要尋找我們的“根”。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在“小木屋”中不會感到孤獨,那是一種獨處,這種“獨處具有一種特殊的、源初性的力量,不是將我們孤立起來,而是將我們的整個生存拋投到與一切事物之在場的巨大的近中去?!倍覀儸F代的都市生活卻讓人覺得比在任何地方都更容易孤獨,但這里卻無法讓你獨處。對海德格爾來說,獨處是進入本真生存的近與持久的單純性的門徑,一個居留與思考的居所,而這居留與思考則是為了守護農民共同體的古老世界,抵制現代性的侵襲。因此,他哲學的本真生命也正在于一種創造性的風土和在本土的一種扎根狀態之中[6]24,這說明了“根”的重要性。

金庸小說中處處可見“尋根”意識的存在。如《俠客行》中的石破天最后提出的一個問題“我是誰”,以及《射雕英雄傳》中的歐陽鋒最后因為錯練九陰真經而瘋掉后,見到人就問“我是誰”?!拔沂钦l”說明了失去宗源后的困惑,沒有“根”的可怕。通過其小說人物之口,金庸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哲學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處于“上帝死了”的虛無主義背景下更加的明顯,讓我們更加的困惑,石破天和歐陽鋒的困惑正是我們的困惑。金庸小說讓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同時引導我們從儒釋道中去尋找解救的方法。正如《神雕俠侶》中,歐陽鋒在與洪七公打斗中終于想起了他是誰,并回憶起了以前的一切,最后兩人“一笑泯恩仇”,洪七公的那種大俠的風范使得歐陽鋒有了記憶的可能性,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尋回的“根”——俠文化。

“尋根”不是簡單尋找到我們的“根”,而是為了解決我們現時代的問題,這才是金庸小說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才是真正的“尋根”意識的價值。因此,尼采憂慮德國的未來,海德格爾尋找德國民族的“根”,是建立在尋找“根”并解決現時問題的基礎上的,金庸小說也如此。

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用古人的“俠”、“義”、“勇”、“信”來建構現時代人的“俠”、“義”、“勇”、“信”,這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用武俠的形式為我們傳承文化,尋找我們心靈的歸宿。其小說中處處可見傳統文化的影子,這正是金庸“尋根”意識潛在影響的結果?!皩じ薄獋鞒形幕?,尋找心靈的歸宿,走向未來。

[1]轉引自吳曉東,計璧瑞.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G].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吳秀明,陳擇綱.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建構:兼談武俠小說的“后金庸”問題[M]//轉引自金庸學術研究會·閱讀金庸世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3]嚴家炎.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在查良鏞獲北京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賀辭[M].轉引自金庸學術研究會·名人名家讀金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4]陳默.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5]葛濤,谷紅梅.金庸其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巴姆巴赫.海德格爾的根:尼采、國家社會主義和希臘人[M].張志和,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7]金庸可能當大師[N].中國青年報,1994-08-25.

[8]王立,張亮.2008年浙江海寧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嘉興學院學報,2009(2).

I206.7

A

1673-1999(2012)09-0094-02

劉樹娟(1987-),女,四川筠連人,西南大學(重慶北碚400715)文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2012-02-20

猜你喜歡
尋根尼采海德格爾
虛無與輪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維
錯解歸因 尋根溯源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我的鎮江尋根之旅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農耕溯源 尋根羊頭山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尋根稽古德祚綿長
一個作為音樂家的尼采——尼采音樂思想探析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