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探析

2012-08-15 00:45李驚驚
關鍵詞:僥幸心理犯罪心理農村基層

李驚驚,孫 新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探析

李驚驚,孫 新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在導致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諸多原因中,犯罪心理因素不可小覷。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主要有攀比心理、貪婪心理、特權心理、僥幸心理、從眾心理。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是需要偏離、自我快樂原則作用、個人法律意識淡薄等內部動因以及權力缺乏制約等外部誘因。應加強對個人犯罪心理預防以及完善監督制約機制等以抑制犯罪心理的形成。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犯罪心理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是影響農村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預防和防范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便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環節。在導致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諸多因素中,犯罪心理因素不可小覷。本文擬就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進行探析,并就如何抑制犯罪心理的形成略陳管見,以期為農村社會協調發展盡微薄之力。

一、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內容

犯罪心理是支配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心理活動和有關心理因素。具體而言,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是指支配村干部實施上列職務犯罪行為時的認識、感情、意志活動規律,以及其性格、氣質、能力、需要、動機、價值觀等有關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規律。[1]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多樣且復雜,主要有攀比心理、貪婪心理、特權心理、僥幸心理、從眾心理。

(一)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用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他人進行比較,優于他人就有滿足感,劣于他人就會失落、沮喪。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生產體制和分配體制的變化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富差距拉大。以前為官的身份使周圍人羨慕不已,而現在財富才是人們追逐的焦點。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薪酬有限,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為了能擁有更多財富,一些村干部選擇挪用公款、貪污受賄。

攀比心理會附隨產生另外兩種心理:失衡心理和補償心理。攀比心理像是給自己設好一架天平,把想要比較的東西放在一端,另一端放比較對象。這樣本來平衡的心理狀態在天平傾斜的瞬間被打破,當此端翹起,內心便產生了失衡心理。村干部在與他人攀比中處于劣勢時,就如同天平原理一樣產生了失衡心理,為彌補天平這端的不足,他們便利用工作便利撈取利益。村干部的優勢是擁有他人沒有的權力,而劣勢是物質生活不能高于眾人,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一些村干部利用職權進行權錢交易,損害百姓利益。在攀比心理的驅使下,一些利令智昏的村干部打破了內心的平衡,利用手中職權補償在攀比中缺失的物質和享受,從而使他們陷入職務犯罪的深淵無法自拔。

(二)貪婪心理

貪婪心理是貪得無厭、永不滿足利己欲求的一種心理。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中以貪利性犯罪居多,而貪婪心理則是導致他們進行貪利性犯罪的共同心理,更是他們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礎。[2]古人云: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如火,不滅則燎原?!俄n非子·解老》中說:有欲者,則邪心勝。有些村干部在事業逐漸進入平淡期后逐漸感受到循規蹈矩的苦澀和乏味,不甘于平淡的他們也漸漸產生了要過上富裕生活才不枉一生的貪婪心態。在貪婪心理的作用下,他們打破底線,掠取百姓利益換來自己的享樂生活。貪婪心理在長期生長和作業中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欲壑難平就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

(三)特權心理

研究人員在對50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心理調查分析后得出持有特權心理的占70%。[3]特權心理是以手中權力來成就個人滿足感、特殊感的一種心理。在農村,特權心理表現為:從村干部的職務角度而言,村干部既是農村大小事務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直接領導者,能夠直觀感受到權力帶來的力量。權力本身是由村民賦予的,然而行使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就被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恃權而傲而為所欲為。從百姓角度而言,在農村中還保留著一些封建落后的殘余思想,擁官畏官而并非從心底里確立自己才是賦予權力給村干部的主人。公權力行使的效果讓持有這種思想的人將權力神化,并將權力與行使它的人固定起來,畏懼權力便也畏懼行使權力的人。在特權心理的驅使下,一些村干部無所顧忌,任意行為,導致職務犯罪。

(四)僥幸心理

腐敗犯罪行為人通過分析腐敗犯罪發生的規避法律的可能性,而得出該腐敗行為的期望值。腐敗犯罪的期望值越高,腐敗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是腐敗犯罪中的僥幸心理。對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人員而言,依仗職權,考慮腐敗后被發現檢舉、查處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決定了僥幸心理的大小。職務犯罪村干部這樣計算腐敗期望值:于上而言監督不強,意味著被發現的可能低;對下而言,農村百姓權利意識薄弱,反抗意思不強,被檢舉的可能性也低。就此計算,得出高腐敗期望值,僥幸心理開始指揮行動。另外,村干部的僥幸心理在其職務犯罪過程中也隨之成長、膨脹。在品嘗到第一次“成功”的果實后,僥幸心理由此膨脹,因此更加強大的僥幸心理占據頭腦巔峰,驅使他們更囂張的貪腐。

(五)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指在一個范圍內同多數人或主流思想保持一致的一種心理。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顯著傾向和執行機制,群體內任何人對于群體的偏離都有很大的危險,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嚴厲制裁。這就是從眾心理的理論淵源。在農村基層組織群體中,群體觀念也同樣無形存在并制約著其內部成員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在村干部職務犯罪心理上就是從眾心理。它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被動從眾。在農村基層組織群體中,腐敗若占據主流,就不自覺地影響到堅持原則的人,在主流思想的壓制下,一些堅持原則的人在群體的壓力下便被動服從主流,被動從眾。第二,主動從眾。一些村干部認識到職務犯罪行為的違法性,一人不敢為之,若有眾人為之便削弱了其實施犯罪的心理壓力,在理論上即是責任分攤的心理機制。責任分攤的心理機制打消了村干部職務犯罪的心理障礙,主動從眾既順應主流,又是本意。

二、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成因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可知,事物的產生是在內外因兩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包括個人的內部動因和外在環境的外部誘因兩方面。

(一)內部動因

根據心理學的需要層次理論和本我的活動原則——快樂原則及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個人的基本素質得出: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內部動因包括需要偏離、自我受快樂原則作用、個人法律意識淡薄。

1.需要偏離導致

需要指人們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傾向。需要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觀點。他認為人的需要是一個組織系統,且按優勢出現的先后順序排成等級,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4]針對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其需要偏離導致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需要的認識偏離。職務犯罪村干部對尊重需要產生認識偏離,他們認為只有比他人物質豐厚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需要的認識偏離直接導致攀比金錢物的攀比心理和為所欲為的特權心理。(2)需要的程度偏離。需要的程度偏離其本質是需要的無限性。在我國農村,村干部的需要結構必須服從農村社會的物質產品分配狀況,而職務犯罪村干部的需要遠遠偏離其應有的水平,需要的程度偏離導致其貪婪心理的產生。

2.自我受快樂原則作用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沒有組織,也沒有統一意識,只有一種使本能需要按快樂原則獲得滿足的沖動。[5]自我則不同,自我控制本我以符合現實要求,其活動原則是現實原則。自我受快樂原則支配在導致村干部職務犯罪心理形成上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職務犯罪村干部自我不能控制本我,受快樂原則支配。一些村干部面對本我的欲望沖動時自我無法推翻本能,受快樂原則左右下各種貪欲占據心理,職務犯罪心理叢生。第二,快樂的最大化原則指導自我產生職務犯罪心理??鞓返淖畲蠡瓌t即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村干部在自我與本我的斗爭中,經過本我快樂最大化原則的計算,貪腐心理戰勝廉潔自律,成為內在的主導心理。

3.個人法律意識淡薄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大多受教育時間短,法律知識不足,法律意識淡薄。一些村干部考慮不到法律對職務犯罪行為懲處的嚴重性,在法律意識欠缺的作用下得出了腐敗犯罪的高期望值,就是其職務犯罪的僥幸心理。法律意識淡薄也直接導致思想被特權心理捆綁。一些村干部不學法不懂法、法律意識淡薄還將自己視為一方土皇帝,將其職權視為自己獨有的能力。恃權傲物,將自己置于法律之外,把人民賦予的權利當做自己應有之物,漠視法律的尊嚴。正是因為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才看不到法律的強大威懾力,將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為所欲為,才導致特權心理的根深蒂固。

(二)外部誘因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原理可知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誘因包括:封建落后殘余思想影響,市場經濟發展副作用對人們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對從眾心理作用,權力缺乏監督制約機制對僥幸心理的作用。

1.封建落后殘余思想影響

封建落后思想中的家本位和宗族觀念與人治觀念和重官意識對村干部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作用明顯。第一,家本位和宗族觀念的作用。中國傳統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家庭不可以再分割為個人,任何個人一旦離開他所在的家庭,其存在就不具有社會性。[6]家庭群體意識中的“家庭”由推演擴展到“家族”和“宗族”。受家本位和宗族觀念的影響,一些村干部將本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從而產生了和別家族攀比物質財富、身份地位的心理。第二,人治觀念和重官意識的作用。人治是指社會秩序依靠人的治理而非按照法律,治人者凌駕于被管理者和法律之上。人治觀念給職務犯罪村干部的特權心理提供了理論基礎。重官指以官為貴。為官者認為做官是治理而非服務百姓,將權力看做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導致特權心理的產生。民眾一方面崇拜權威,另一方面不積極主動地對腐敗現象進行抵制和斗爭。這不僅加強了職務犯罪村干部的特權心理,也給僥幸心理提供了生存空間。

2.市場經濟發展副作用對人們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市場經濟的副作用在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形成上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價值觀上拜金主義為攀比心理助力,在人生觀上享樂主義為貪婪心理助力。市場經濟大大提高了金錢的兌換能力,因此人們對金錢的價值認識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由以前的惡金到現在的拜金,將金錢視作行動的原動力和最終目標。受拜金主義的助力,一些村干部也陷入攀比經濟地位的漩渦中,直接導致職務犯罪的攀比心理。人生觀是指對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奉獻主義認為人為社會而生,應當回報社會以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享樂主義認為人為自己而活,人生應該由樂趣構成,即“人生得意須盡歡”。市場經濟的副作用導致一部分人的人生觀由奉獻主義轉變為享樂主義。在享樂主義思想影響下,一些農村基層組織人員開始轉變對社會的態度,由給予社會到向社會索取。享樂心理結合其永不滿足的欲望即導致其職務犯罪貪婪心理的形成。

3.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對從眾心理的作用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的一個定律,又稱“格雷欣法則”。它發生在一定的相對閉合的環境中,其中劣幣具有相對優勢而占據主導市場。這就如同農村基層一樣,在農村基層這個相對閉合的環境下,若貪腐成為主流觀點時,反貪腐觀點將被排斥,在外在環境的壓力下,一些人要么追隨主流觀點,要么轉為良幣退出這個環境。被環境影響,放棄原則跟隨他人貪腐的過程即從眾心理的形成過程。劣幣被廣為接受的另一個原因是用者多,其責任感被思想弱化。一些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正是考慮環境中有多數人如此,法不責眾,才對貪腐投誠。因此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揭示了貪腐的主流思想直接導致從眾心理的形成。

4.權力缺乏監督制約對僥幸心理的作用

“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敗”,一些村干部集黨、政、企三權于一身,絕對的權力給僥幸心理提供了生發的原始條件。監督制約包括農村基層組織人員之間、和其上級之間及群眾對其的監督匱乏。村干部之間分工不清、職責不明、財務管理混亂,出納和會計之間缺少相互監督。上級部門監管不力,鄉鎮政府對村級組織的指導和監督簡單化,上級部門督查不力。職能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管理缺乏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審計。群眾監督匱乏,一方面財務與村務不透明使村民無從監督;另一方面,尊官畏官的落后思想和法律意識淺薄也導致他們不敢監督。擁有“絕對”權力卻監督機制匱乏,這直接導致了村干部職務犯罪僥幸心理的產生和膨脹。

三、抑制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建議

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是人的心理因素同外在不良因素矛盾斗爭并發生轉化的過程。因此抑制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心理的形成應從個人進行心理預防和構筑外在良好環境而展開。

(一)對個人進行心理預防

犯罪心理預防,是指通過給予人的心理施加影響,以達到預防其發生犯罪行為之目的的方法,包括加強社會教育和引導自我修養兩種基途徑。[7]第一,加強社會教育。培養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強烈的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其認識到道德低下的消極影響。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奉獻主義的人生觀。提高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法律素質,定期給他們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強化廉政意識,從而預防職務犯罪心理的形成。第二,引導自我修養。引導自我意向的發展,幫助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形成比較遠大的抱負和理想,而不是停留在個人物質和享樂層次上,抑制貪圖富貴心理。引導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根據主客觀需要調整自我需要,將個人需要與現實發展水平相結合,從而遏制攀比和貪婪心理的產生。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曾子云,吾日三省乎吾身。作為擁有一定公權力的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應當時常反省自身,避免迷失自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如此才能更好抵制小范圍內不良主流思想的干擾,抑制其職務犯罪從眾心理的產生。

(二)構筑外在良好環境

1.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首先,樹立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及村干部的職責,摒棄落后的畏官思想。用先進正確的思想、道德、世界觀來駁斥各種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習俗,從而抑制村干部特權心理和僥幸心理的形成。其次,運用傳媒宣傳先進思想、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來教育大眾。[8]評選出人民的好村干部,將其思想和事跡向大眾傳播,使廉潔自律、奉公為民的思想扎根于群眾和村干部心中。

2.完善監督制約機制

第一,完善上級對農村基層組織的監管。村干部任免方面,在村“兩委”換屆選舉時,嚴格選任條件,杜絕“宗族村官”把持村務、操縱選舉。[9]村級財務會計可以實行委派,由鄉鎮統一向社會招聘財會人員,經培訓考核,擇優錄用,委派到各村。紀檢、監察部門對重大資金的分配使用應深度跟蹤,監管其操作程序。[10]第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內部監督。村務實行決策、執行、監督三分開的管理制度,村干部不得兼任會計、出納。成立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參與財務管理,重大財務事項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并對村干部使用資金的情況進行審核與監督。第三,完善群眾監督。群眾應當積極參與村務,清楚村內財務狀況,要求村干部及時公開村內事務。權力的制約使特權心理沒有產生的來源,監督制約機制使僥幸心理沒有生存的空間。

[1]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

[2]周茂成.公務人員職務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J].中國商界,2011(4):315.

[3]陳懷耀.對50名公職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調查分析[J].決策探索,2004(6):62.

[4]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5.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講演新篇[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182.

[6]陸燕虹.權力腐敗的心理及文化傳統溯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3(3):28.

[7]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2.

[8]周峰.職務犯罪心理探析[J].技術與市場,2008(8):47.

[9]徐圣芳,宋彬峰.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偵防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1(4):225.

[10]李閩粵,郭俊.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實證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2):95.

D917

A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問題研究”(GXZSKY0707)

李驚驚(198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法。

猜你喜歡
僥幸心理犯罪心理農村基層
僥幸心理是顆大毒瘤
之所以
如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犯罪心理痕跡應用現狀與反思
如何提升農村基層會計的業務水平
犯罪心理痕跡應用現狀與反思
犯罪心理畫像初探
遏制酒后駕駛僥幸心理
犯罪心理畫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