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農民科技培訓的基本經驗及其啟示

2012-08-15 00:55劉艷珍
關鍵詞:農民科技培訓

劉艷珍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河南鄭州 450011)

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十分重視農民的科技培訓工作,不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訓模式,而且在立法、培訓體制、培訓方法等諸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我國農民科技培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高度重視農民科技培訓立法工作

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農民科技培訓的立法,通過立法形式對農民科技培訓的主體、經費保障等進行明確規定。早在1948年,日本就頒布了《農業改良助長法》。該法規定,各都、道、府、縣必須設立從事農業技術普及與培訓的專門機構;國家承擔農業技術普及及培訓事業所需經費的一半,此項經費由中央財政支付給各都、道、府、縣地方政府。另外,該法還對日本農業技術普及及培訓事業的內容、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方面也都做了具體規定[1](P29-30)。1960年,韓國頒布的《農村振興法》,不僅規定了對從事實驗研究事業、指導事業以及失業人員進行培訓,還規定了對從事農業工作的公務員及團體主要成員進行經營方面的培訓;對農民、農村青年和農村婦女進行農村經營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對農村領導者的培訓等[1](P12)。從1981年到1995年英國先后發表和頒布了5個與農業職業教育有關的白皮書和政策法規,為本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1982年,英國頒布了《農業培訓局法》,1987年又對其進行了修改與補充。根據該法規定,政府不定期地對農民培訓工作進行有組織的調查研究,并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制定改進措施。1962年,法國出臺《農業指導法》,1999年,法國頒布了新的《農業指導法》。根據該法,法國政府在經營資格、經濟資助等方面制定了許多鼓勵農民參加科技培訓的政策,特別是十分重視對青年農民的科技培訓,并建立了補助金制度,如規定農民或農業徒工在參加培訓期間,由政府或有關農業專業協會組織的培訓基金會發給補助費。

二、建立富有成效的農民科技培訓機制

發達國家在實踐中建立了富有成效的農民科技培訓機制。韓國農民科技培訓由國家統籌規劃,各個培訓部門分工指導、協同合作,形成了以農協、農業振興廳、農業大學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培訓體系。根據自身需要,建立了農民科技培訓審查、評審委員會,實現農民后繼者與創業農民培養一體化,使其具有連貫性和連續性;建立了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后繼農民到專業農民再到先導農民的科技培訓制度。日本針對農民科技培訓存在的問題,確立了新時期的農民科技培訓政策,強調以重點化、高度化和效率化為原則。其改革的方向是精簡培訓機構及培訓人員,提高培訓效率,由過去面向所有農戶的一般化、普遍化的技術培訓轉向以重點項目、重點農戶及農業團體為主要對象的技術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側重高新農業科技的培訓。英國的農民科技培訓以農業培訓網為主體,輔之以高校和科研咨詢機構,形成了高、中、初三個培訓層次相互銜接,學位證、畢業證、技術證等各種培訓目標相互配合,正規教育培訓與業余培訓相互補充,分工相對明確、層次較為分明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能夠適應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法國建立了從中央到基層完整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逐步實現農民科技培訓的系統化和制度化。培訓機構和培訓人員都需要資格認證和責任擔保,以確保培訓的時效性。

三、拓展農民科技培訓內容

韓國農民科技培訓內容新穎,并逐漸向專業化、層次化方向發展,在進行培訓前,首先對農民的培訓需求進行調查,培訓內容一般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開展,以傳授農民最為關心的農業實用技術為主。澳大利亞農民科技培訓內容突出了培訓的職業性和實用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和市場需求緊密聯系,所有課程都是在認真嚴格的市場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二是培訓課程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強調實踐性[1](P77)。法國的農民科技培訓內容廣泛,并且注重實效。培訓內容都是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和科學預測制定的,既符合農民的實際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德國的農民科技培訓內容豐富,涉及面寬,包括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農村環境保護、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經營管理與成本核算等。在培訓過程中,十分重視學員的實踐技能的學習,如各種專業生產、農業機械操作、農作物栽培與管理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能。

四、創新農民科技培訓方法

發達國家在農民科技培訓過程中,十分重視培訓方式、方法的創新,形成了多種多樣、極富特色的培訓模式和方法。韓國農民科技培訓實行長、短期相結合,脫產與半脫產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以現場參觀、實習體驗和討論等貫穿于整個培訓的始終。法國的農民科技培訓辦法靈活、形式多樣,既有在校集中學習的形式,也有商會或農會安排技術人員深入到農場的田間地頭和企業的車間進行現場指導,一方面充分發揮個農業專業院校、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場地設施,讓學員結合實際學習。在美國,農民的科技培訓一般包括課堂指導培訓、輔助農業經驗培訓、FFA培訓等培訓模式。課堂指導培訓模式是公立學校提供的農業科技培訓,很大一部分是在農村地區的高中開設的農業課程,主要是向未來的農民灌輸種植、養殖技術和農機具的使用方法,以此提高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輔助農業經驗培訓強調利用課堂所學的技術知識,在自家的農場種植谷物或者飼養牲畜,教師則進行家訪并予以指導。發展至今,農民學員除了可以在自家農場進行此類實踐活動外,許多農業企業、學校實驗基地和社區也都為農民學員提供此類活動的條件。FFA(未來美國農民的縮寫)培訓模式主要是為了幫助農民培養創業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并以此給青壯年農民建立自信,為其拓寬在農業領域的就業渠道。美國法律規定,農民只有參加FFA活動,并借此證明了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后,才能取得職業資格認證。

洋為中用,發達國家農民科技培訓的成功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重要啟示:第一,大力推進農民科技培訓立法,從法律上明確農民科技培訓的地位、培訓形式和內容、經費來源、相關機構的責任與義務等,實現農民科技培訓的法制化。第二,建立、健全科學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一要積極改革不利于農民科技培訓的舊體制機制,實現農民科技培訓的分類指導、分層培訓和按需發展,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農業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運行機制;二要建立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布局科學、開放有序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形成農業院校、農業科學院、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靈活有效的體系和機制[2](P101)。第三,科學選擇培訓內容,注重實踐訓練。在農民科技培訓內容的選擇上,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二要著眼于市場需求,適合農民特色,真正實現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民迫切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第四,創新培訓手段和培訓模式。根據新時期農民流動性強的特點,采取更加靈活、實用的培訓形式和培訓手段,多層次、多渠道地培養和造就大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為此,一要注意農民學習的起點不同,使他們有空間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路徑;二要從農民需要節約時間和費用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引導其增強對科技培訓的興趣。

:

[1]楊茹,宋國愷.國外農民的職業培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2]周發明.構建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農民科技培訓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