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以龍求雨習俗中“龍”由獸向人的轉變

2012-08-15 00:55
關鍵詞:龍王

張 強

(1.畢節學院 人文學院,貴州畢節 551700;2.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在眾多求雨習俗中,以龍求雨是比較重要的一種。不過,隨著人們想象力的不斷豐富,龍的形象逐漸明確,由神獸轉變成人,最終取代雨師的位置而成為家喻戶曉的龍王。

一、人格化

在漢族傳統觀念里,龍一直是通天潛淵的神獸,它又怎么變成人了呢?這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史載:“《史記·西門豹傳》說河伯,而《楚辭》有河伯詞,則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保?](P178)

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加速了中西交流,佛教得以傳播。東漢出現漢譯佛經,譯者覺得佛經中的“那伽”與中國的“龍”比較相似,遂將其譯為“龍”。傳播過程中,佛教入鄉隨俗,吸收中國文化。前秦苻堅時長安有個名叫涉的僧人,“能以秘咒下神龍,每旱,堅常使之咒龍請雨。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觀之”[2](P2497)。唐代也有胡僧召龍求雨。據《太平廣記》記載,有一個名叫不空的梵僧,“能役百神,玄宗禮之”?!靶谟謬L召術士羅公遠與不空祈雨,互陳其效,俱召問之。不空曰:‘臣昨日焚白檀香龍?!厦笥肄渫ニ嶂?,果有檀香氣。每祈雨,無他軌則,但設數繡座,手旋數寸木神,念咒擲之,自立于座上,侍木神口角牙出,目瞑,雨輒至?!保?](P3164)

成書于魏晉南北朝的漢譯佛經《法華經》最先出現了“龍王”一詞,記載有八位龍王[4](P5)。唐代漢譯佛經《華嚴經》則將龍王增加到十位,這些“無量諸大龍王……莫不勤力,興云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5](P122-123)。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龍王”逐漸被中國人接受。在中國人看來,人間有帝王,天廷有玉帝?!巴酢睂τ谒麄儊碚f相當熟悉、根深蒂固,由此龍王也輕易地得到他們的認可。民間信仰是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得到帝王的認可(往往是出于統治的需要)。因此,天寶十年(751年)正月二十三日,唐玄宗“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6](P834)。大觀四年(1110 年)八月,宋徽宗趙佶將傳統五方龍正式封王,“封青龍為廣仁王,赤龍為嘉澤王,黃龍為孚應王,白龍為義澤王,黑龍為靈澤王”[7](P465)。在佛教“龍王”傳入并得到人們普遍接受以后,中國傳統神獸“龍”在帝王的提攜下,最終人格化,且登上王位。從此,龍神在人們心目中不再是動物,而是人。

二、取代雨師

說到求雨,還有一個重要角色不得不提,即被列入國家祀典、最早被視為正宗雨神的雨師。其名稱因時因地而異?!吨芏Y·春官·大宗伯》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编嵭⒃?“雨師,畢也?!保?](P530)“畢”是指二十八宿中的畢星,這是人們將天象與農事相結合的結果?!冻o·天問》中稱“屏翳”為雨師[9](P44),郭璞也以怪神“屏翳”為雨師[10](P263)。此外,還有人以玄冥為雨師[11](P304)。雖然雨師為國家正祀,但在百姓心目中,龍一直是通天潛淵、興云播雨的神獸,其布雨能力遠遠超過雨師。有些雨師在施雨時還須借助龍的神力,華夫①道經中稱其為雨師。就是如此。施雨時,他“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灑水狀”[12]。其左手執盂,而盂中放龍,用意明顯。佛教傳入中國后,布雨神獸“龍”遂人格化為王并取代雨師地位,成為正宗雨神。不過,佛教的傳播過程也是漢化過程,甚至宋代還有一些胡僧模仿中國傳統的自焚法求雨。史載:“后漢載封為西華令,大旱,積薪坐其上自焚,火起而雨;諒輔為廣漢掾太守,禱雨連日無所得,輔自暴庭中……近世浮屠多為自焚求雨以感人?!保?3](P866)

三、祀龍王求雨

如前,中國龍王信仰始于唐。人們遇旱為求得雨水,紛紛祭祀龍王。祀龍王求雨大體可分為五種:祈禱,巡游,取水,暴曬,謝神。

(一)祈禱

據《鐵嶺縣志》記載:

酷旱望雨于無可如何之中,遂效桑林之禱。在鄉則聯合數村一家一人,在城則通知各商號亦一家一人,頭戴柳枝,齊集龍母廟。僧道諷經,地方官及各團體首素衣跣足,各執瓣香或小旗,擂鼓呼天,聲聞遠近,一步一跪,或數十步一跪……以三日為期,至期不雨,候三日仍不雨,設壇再禱。[14](P116)

祭祀分四個步驟:設壇祭祀、僧道誦經、持香跪禱、擂鼓呼天。設壇、誦經是慣用的祭祀法,跪禱為表明誠心,擂鼓呼天表達對雨水的渴求。參與人員都頭戴柳圈、跣足,模擬布雨。綏化地區滿族、漢族旱時求雨,“眾皆赤足,戴柳枝冠,作降雨狀”[14](P444)。有的地方還“手持柳條”[14](P458)。跣足則是故意受皮肉之苦,以期得到龍王的憐憫。誠心極為重要,甚至能夠影響求雨的結果。因此,在求雨之前往往還須潔身齋戒。唐人李德裕便有此舉,“歲或大旱……將與祭,必閑居三日,清新齋戒,意己接于神明”[15](P7287)。為了讓龍王明白祈禱的意圖,人們有時還“剪紙為旗各執一,書‘沛然大雨’”字樣[14](P179)。除了村寨集體舉行祭祀外,各戶于“宅外祀龍神牌,宅內貯水器,插柳枝,祝甘澍”[14](P392)。有關南方祭祀龍王的材料不多。不過,從有限的材料我們仍可看出其方法與北方的大同小異?!吨彪`綿州志》曰:“春夏之交,旱則祈雨,禁屠沽,設壇于龍神祠,集僧道繞壇誦經,印捕各官,朝夕步禱拈香,諧壇行禮?!保?6](P98)

(二)巡游

祈禱無應時,人們將龍王抬出廟宇,四處游行。有的地方抬龍王神牌,有的地方抬龍王神像,有的地方抬神亭(內置神牌)。西豐縣亢旱時,“鄉人于龍神廟祈禱。如約期不雨,便舁龍牌或像各處告求”[14](P135)。南皮縣遇天旱時,“請關帝或龍王像,設壇三日,舁像鐃鼓游行”,各戶“門插柳枝”游行隊伍及跟隨者必須“戴柳帽,且執柳灑水作雨狀”[17](P406-407)。東豐縣天旱時,“鄉民有祈雨之風,結隊跣行,頭戴柳圈,高呼求雨”[14](P364)。在巡游這一環節中,伴隨舁龍王這一中心的其他輔助性措施與上述祈禱中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同:跟隨人員戴柳圈,持柳枝灑水模擬布雨,跣足呼號訴說旱情和對雨水的渴求,以期龍王憐憫布雨等。

(三)取水

有時人們還會從外地水潭取水回來,敬奉以求雨。宋詩人張耒《敘雨·序》記載了這一習俗:“福昌之民,有禱旱于西山者,取山之泉一勺祠之,不數日而雨。邑民言旱歲取水以祠,輒應,且其取之者,非特福昌也?!保?8](P327)取水求雨有兩層用意:其一,以水引水。原始思維認為同類相生,泉水與雨水是相通的,可以相互感應。當天旱無雨、四處干涸時,深山中的水潭仍有水,這就增加了水潭的神秘色彩。于是,人們取回這些神奇的水,以期感應降水。其二,祀龍神(王)。眾所周知,龍潛于淵,龍人格化為王以后,受佛教龍宮、龍王、龍女等故事影響,在深潭之下有宮殿。當天旱祈禱無效時,人們認為龍王在龍宮里沒有受到感應,沒有施雨,故致龍潭取水。取水亦有雙重含義:龍王掌管雨水,其宮殿中的水必能更好地感應他;龍王和其他神祇一樣都有自己的真身(原形),偶爾會以真身形象出現,龍王的真身是潛于龍潭中的龍,取回了龍潭水就相當于請回了龍。所以,可將人們取水“得雨,謝降撤壇”之后的“派鄉老送水”[17](P578)之舉視為送龍王回宮,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釋送水的原因。這與臺州定海村民曬龍母舅得雨后“鼓吹送還廟”[19](P863)的道理一致。滿城遇旱時,“派人赴抱陽山,或龍潭,或一畝泉水,取水供之”[17](P360)。新鄉縣民赴黑龍潭取水[20](P52)。浙江安吉在旱情特別嚴重時,官府參與取水求雨活動,“派吏屬赴天目山龍潭取水,頗有應者”[19](P753)。山西榆社旱時“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17](P578)。

(四)暴曬

即曬龍王,是比較極端的做法。中國人對于神還是持崇敬態度的,不敢輕易冒犯,虐待龍王實為無奈之舉,因此,典籍中這方面的記載不多。這種做法用意在于:讓龍王嘗嘗干旱之苦,懲罰龍王布雨失職。河北新河縣農民遇旱求雨時,“曝龍王像烈日下”[17](P514)。山東陵縣稱曬龍王求雨為“武祈”,由少年充當神尸(稱“馬匹”),僵臥于烈日下[19](P111-112)。

(五)謝神

久旱逢甘霖,百姓愁煩盡消、萬般歡喜,因此有謝神活動。酬神時間有兩種:“或當時謝神,或延至秋后?!保?4](P116)謝神有兩方面內容:官府致謝,百姓備香楮、牲醴至龍王廟祭拜;演戲劇或皮影戲娛神和自娛?!逗3强h志》曰:“既雨降,守土官復率屬公服諸神壇行禮,鄉人則備香楮、牲醴,赴廟致祭,或演劇唱影以酬神?!保?4](P83)山東陵縣則“迨秋收農閑,則就關帝廟或龍神廟醵金演劇以酬之”[19](P111-112)。

四、“龍”由施雨的主宰神獸轉變成執行天帝命令的龍王

乍一看,龍王是呼風喚雨的主宰,其實不然。檢讀中國典籍可發現,他并沒有像人格化之前的龍那樣作為云雨的主宰,而只是天帝命令的執行者。表現如下。

其一,是否應該降雨決定于天帝。正如伊水、洛水龍王對誦經求雨的僧眾所說的那樣:“然雨者須天符乃能致之,居常何敢自施也?!保?1](P11-12)若龍王違令私自行雨,會受懲罰。相傳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黎民受苦,私自行雨,被貶下凡隨玄奘取經。得功復職后,因武則天稱帝,惹惱了玉帝,玉帝下令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他又私自為百姓行雨,再度被貶下凡[22](P20-21)。

其二,行雨范圍、時辰及雨量也取決于天帝。據說李靖發跡前,曾在靈山狩獵時誤入龍宮投宿,遇有此事:“天符命龍長子行雨,周此山七百里,五更須足,無慢滯,無報傷?!币螨堊游礆w,為避免“違時見責”,龍母請李靖相助行雨,并告知他天帝規定的雨量。但是,李靖憐民久旱,自行增加雨量,造成水災,導致龍母受責八十杖,背脊皆是血痕,龍子亦受累[23](P188-190)。涇河龍王為贏得與賣卦先生所打的賭,自詡為呼風喚雨的主宰,私自改動降雨時辰和點數,從而觸犯天條,成為魏征的刀下冤鬼[24](P61-63)。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龍王地位不高

一方面,龍王雖取代了雨師的地位,但雨師的地位也不高。在施雨各神中,雷神為公爵,風神為伯爵,雨師沒有爵位。雖進入了國家祀典,卻未受重視,最高為中祀[15](P3152)。龍王承襲雨師地位以后,其神格也不高。

另一方面,龍神信仰只是民間信仰,一直未進入國家祀典,只是淫祀。朝廷對于龍王的敕封,只能說明龍神信仰影響較大,連朝廷也不得不迎合,并不能說明龍王的神格得以提升。所以,才會出現對這種敇封的非議:“夫人之所以為人,國之所以為國,以其有義禮而名器存焉。嘗見龍王祠而有敕封者,龍雖靈物,亦獸也……茍為禮官者建議于廟堂可也?!保?5](P166)在那些尚禮的反對者心目中,龍王仍然為獸而非人。

(二)人性的影響

中國傳統諸神大多具有凡人的特點。在文人筆下,這些神靈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其實這些都是世俗人性的真實反映。作為神界最高統治者玉帝也有私心、睚眥必報:十二月二十五日,鳳仙郡侯獻供齋天,與妻惡言相斗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喚狗來吃了。正逢天帝下界之日,于是以旱災作為懲罰,命四海龍王不準施雨,三年滴雨未下。而龍王“雖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輩。上天不差,豈敢擅自來此行雨”[24](P592)?堂堂玉帝,卻以郡侯的冒犯而遷怒整個鳳仙郡百姓,龍王亦不敢私自行雨。

龍神人格化為王以后,中國文人大膽地沖破佛教藩籬,賦予其不同的俗人性情。正因為如此,文獻中便出現了觸犯龍王便會遭報復之類的記載?!安ㄖ獓?,在缽和西南,土狹人貧,依托山谷,其王不能總攝。有三池,傳云大池有龍王,次者有龍婦,小者有龍子。行人經之,設祭乃得過。不祭,多遇風雪之困?!保?6](P2280)甚至龍王也唯利是圖:“水西有池,龍王居之。池邊有一寺,五十余僧。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珍寶投之池中;在后涌出,令僧取之。此寺衣食,待龍而濟,世人名曰龍王寺?!保?7](P299)民間傳說亦然。富陽縣有人曾鑿麓山燒磚做瓦,把龍王室給破壞了,惹得群龍共忿,決定三百天不下雨,以示懲罰。因此江河池井都干涸了,田禾全都枯死[28](P95)。

(三)俗世帝王系統的影響

人間有帝王百官,神界亦如此。龍王在神界系統必須服從于天帝,興云布雨聽從天帝的命令。人間官吏違旨會受處罰。作為天帝的臣屬,龍王也不能為所欲為,否則亦會受罰。前文提到的涇河龍王被斬剮龍臺就是一個例子。

:

[1]趙彥衛.云麓漫鈔[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鳩摩羅什.大乘妙法蓮華經[M].臺南:和裕出版社,1996.

[5]實叉難陀.大方廣乘華嚴經[M].臺北:佛教印經館,1992.

[6]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8]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劉向.楚辭[M].王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0.

[12]苑利.華北地區龍王廟配祀神祇考略[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13]朱翌.猗覺寮雜記[M].臺北:臺北新興書局,1984.

[14]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5.

[15]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6]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5.

[17]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5.

[18]宋.張耒.張右史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第166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9.

[19]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5.

[20]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995.

[21]李冗.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2]黃泊滄.節日的傳說[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3]李復言.續玄怪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4]吳承恩.西游記[M].臺北:世界書局,1974.

[25]郞瑛.七修類稿[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7]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8]劉志文.中國民間信神俗[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龍王
鯉魚跳龍門
龍王的孩子
博愛縣大底村龍王五神廟舞樓
龍王降雨
龍王爺爺發怒了
龍王落淚
龍王廟里的龍
格子龍
水軍
龍王鬧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