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報發展探究

2013-03-27 11:54
當代教育科學 2013年13期
關鍵詞:校報網絡新聞版面

曲 靜

校報發揮著宣傳教育、輿論引導、傳播信息、普及知識、批評監督等功能,在維護校園穩定、促進學校建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新聞的傳播渠道呈現出由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組成的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在大中城市的普及和高校校園局域網的開通,校報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報的優勢與劣勢

(一)高校校報的優勢

1.條塊結合,重點突出

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歷來就有重點新聞和一般新聞的區分,校報可以充分利用版面規劃與編排來實現對“頭版頭條”新聞重要性的突顯,這與網絡新聞只能按時間發布順序進行排序相比,更便于師生及時了解學校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

2.真實可信,權威性高

與網絡信息紛繁雜蕪不同,校報上的言論都經得起推敲和考證。校報通常是由黨委宣傳部主辦或直屬于黨委,是學校的“黨報”、“機關報”,校報所代表的更多的是學校的官方,稿件的選用和刊登,經過編輯、編輯部主任、宣傳部領導、校領導層層把關。在高校中,校報所采用和發布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權威性,是校園內權威性僅次于公文的信息發布平臺,而其他媒體則很難超越校報的地位。

3.易于閱讀,文獻性強

紙質媒體的一大優點是可以隨身攜帶,方便閱讀,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而要閱讀校園網絡新聞,網絡和電腦是必備條件,閱讀瀏覽成本相對較高。與網絡新聞相比,校報不會因病毒、磁場或誤操作而被刪除破壞,便于存檔和長時間保存,其固定的出版周期也為檢索提供了便利,具有較強的文獻性。

(二)高校校報的劣勢

1.出版周期長,時效性差

校報受編排、制版、印刷和出版周期的限制明顯,無法像網絡新聞一樣可以及時將校園內發生的新聞在第一時間進行發布,新聞的實效性不強、傳播速度較慢。校報一般為周報、旬報、半月報或月報,讀者看到的校報周期長、速度慢。據統計,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報中,周報占5.1%,旬報占12.6%,半月報接近50%,雙旬報和月報占31%,季報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出報周期長必然導致時效性不強,報紙出版時新聞早已成為舊聞,使讀者失去閱讀興趣。

2.信息量小,承載量少

校報的信息量與其版面大小和多少有密切關系,以多數高校校報所采用的四開紙為例,采用小五號報宋字體,一般每版的文字容量在7000字左右,一期包含文字和圖片的報紙共計30000字左右,并且校報還要為理論版、文藝版等版面留出空間,面對學校每天發生的各種新聞,即使是周報也只能保證學校重要新聞的空間,對于一般性新聞只能予以舍棄。而網絡有著海量存儲空間,理論上說其信息承載量可以無限擴展。

3.位置被動,交互性弱

校報編輯往往是集采、寫、編、校為一體,與校報的主要受眾——廣大師生溝通聯系較少,無法及時了解師生對校報的具體看法,使辦報常常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中,而網絡的交互性則可以大大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通過新聞點擊率可以準確了解報紙的閱讀量和讀者的關注角度及口味;通過讀者點評,可以及時了解讀者對新聞的態度、評價和反饋意見。

4.形式單一,內容呆板

報紙作為四大媒體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傳播介質,自唐代產生以來,其固有的文字加圖片的表現形式就幾乎沒發生過改變,表現形式單一,表現手段缺乏。而網絡作為新興的媒體,融合了當前幾乎所能采用的全部表現形式,創造出了聲、光、電一體的綜合展示模式,通過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表現手段,可以使讀者獲得全方位、多層次的閱讀體驗。另外,校報在采寫新聞報道時總是采用長期養成的公文式的寫作習慣,使得報道方式單一,那些冗長的會議消息、泛泛的領導講話、乏味的工作總結往往占據校報的大部分版面,弄得報紙生硬、機關味過濃、校園味不足,嚴重影響了校報的信息量、新聞性和可讀性。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報發展策略

通過以上比較,筆者認為,在新的形勢下,校報完全可以吸收網絡媒體的長處,不斷挖掘平面媒體的優越性,充分展示紙質媒體的特性,使校報成為師生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從而確立高校校報的媒體地位。

(一)做好三個貼近,提高校報親和力

為了能給學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良好的輿論環境,校報需要提高與師生員工的親和力,使它真正成為師生之間、學校與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信息的紐帶與橋梁。校報記者要深入到學校教學、科研第一線,深入到師生當中,以師生員工為本,在新聞報道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校的教學安排與改革、學生的進步與思想動態、教師的科研進展等與師生員工密切相關的事宜成為校報關注的焦點。同時,通過開設專欄,報道學校各項事業取得的成就和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以激勵師生努力工作,刻苦學習。通過滿足師生不同方面的需要,讓師生真正感覺到校報是可親近、易閱讀的報紙,是我們自己的報紙。

(二)加強深度報道,提高可讀性

全國高校的校園網對校內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都很及時,有的學校甚至為了搶得“先機”,在重大會議召開還未結束時,校園新聞網就有了關于會議召開的報道。而對于校報來說,其時效性遠遠趕不上網絡發布新聞的速度。從時間上來看,校報對事件報道雖較網絡遲,但校報就有著較充裕的時間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以及對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探索。高校校報的主要受眾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師生員工,他們的接受力、理解力都較普通社會大眾要高,因此,要拓展校報的生存空間就要求校報不能簡單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平鋪直敘地還原,更要從深度廣度上做文章。這種深度報道可以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更加吸引讀者,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三)不斷強化版面創新

在網絡環境下,校報想要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還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任何事物要想吸引讀者的目光,“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校報要在版面創新上下功夫。首先,要在版面設計上大膽創新。高校校報作為學校黨委的機關報,一直以來在版面的設計上莊重有余、活潑不足,這對于校報的主要受眾——喜歡新鮮事物、追趕時尚潮流的青年師生來說顯然吸引力不強,這就要求校報要學習大眾傳媒的一些前沿設計理念,如采用大圖片、多色彩、無框式分欄等設計手法,在保證風格一致的情況下,增強版面設計的跳動性,鮮活性;其次,要加強版面策劃的作用?,F代報紙版面常常把策劃提到十分重要位置,很多版面往往先搞策劃方案,再向記者下“訂單”,記者的新聞報道則必須聽從版面策劃的調度。經過策劃的版面,突出受眾關注的熱點,版面特色會更加鮮明。

(四)借鑒網絡新聞優勢

毋庸置疑,網絡新聞因其聲、形、圖、文及超鏈接為一體的新聞樣式,使它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獨特性。但校報完全可以借鑒其優勢,變革自身,以適應網絡時代讀者的需求。一是借鑒網絡超鏈接的思想來設計校報的版面。如,可以采取“編者按”和“相關鏈接”的形式在報紙版面上安排新聞事件的背景。二是借鑒網絡新聞專題的多文本組合的思想,變深度報道版面黑壓壓的文字堆放的單調形式為圖文并茂的多文本版面形式,以報紙版面的形式美吸引讀者。三是利用新聞網絡,將紙質校報制作成電子版校報,使校報有更廣大的讀者群。

總而言之,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校報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校報如果能遵循新聞規律,改進報道方式,真正把自己作為一張黨報所擁有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新聞優勢,把校黨委的聲音盡最大可能向深度和廣度傳播,必將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迎來自身跨越式的發展。

猜你喜歡
校報網絡新聞版面
網絡新聞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響
融媒體背景下大學校報生存淺議
近代《私立嶺南大學校報》足球報道內容剖析
版面擷英
好版面要有獨到的創新技巧
新形勢下高校校報輿論引導困境及解決策略初探
采寫網絡新聞要成為“多面手”
網絡新聞的交互性應用
如何寫好網絡新聞
版面“三評”看得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