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

2013-04-11 07:55舒紅躍張黎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質料本原亞里士多德

舒紅躍,張黎

(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

舒紅躍,張黎

(湖北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形而上學是一個在哲學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術語,其溯源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在《形而上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克服了柏拉圖“理念論”的種種缺陷,通過論述本體與本質、形式與質料、潛能與現實等范疇之間的關系,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實體”學說。亞里士多德這一學說在哲學史上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理念論;形而上學;實體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創立了西方形而上學思想,其“理念論”研究就是基于形而上學思想的。他們提倡“理念論”,希望借助“理念”來解釋事物本質并非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來自于人們的思想,是人們創造設計的成果,自然界所有客觀事物以及具體概念都是對“理念”的模仿和分享。但之后,亞里士多德對他們的“理念論”進行了深刻批判,他根據自己的“本體論”和“四因說”,認為“理念論”是一種虛無的存在,它只存在于人的精神意識中,并要求把它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重新定義論證本體思想。

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理念論

泰利斯是最早的哲學家,自他以后,人們便開始探尋世界本原。泰利斯的思想理論擺脫了宗教神話束縛,并第一次對世界本原問題展開研究,他認為客觀事物都來自于“水”,“水”是世界的本原。哲學研究核心在于探究世界本原,這也是哲學產生的根源。在他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沒有提出新的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但他提出的“無定形”學說是對泰利斯“本原”學說的進一步發揮,而他的冷熱對立觀點又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表現,包含在其“無定形”學說之中。阿那克西曼德在“水”的基礎上又重新提出了“氣本原”,他也同樣認為冷和熱作為運動的方式而存在,引起事物的運動。米利都學派的觀點深受神話與習俗的影響,如果我們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米利都學派的本原觀在當時條件下是有其合理性的。隨后畢達哥拉斯提出了“數本原”,他將自然界的起始狀態歸結于數,將世界的和諧穩定,將所有物體的有序發展看作是數的和諧。這些理論帶有了形而上學的傾向。

雖然人們把泰利斯稱為“哲學之父”,但由于他并沒有建立哲學理論體系,所以不能稱為真正的哲學家。希臘哲學在蘇格拉底以前還處于準備醞釀階段。但不管怎樣,哲學的確最早形成于世界本原問題討論中,它把客觀世界全面、真實地展現出來,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直到蘇格拉底時期,古希臘哲學才進入成熟發展階段。蘇格拉底認為只有通過訓練對話,才能獲得真正有效的知識,并在該對話中提出一種“產婆術”方法。也就是說,蘇格拉底不直接把答案告訴給對話者,而是讓他們自己思考分析得出答案,這體現了希臘人對待真理的態度。正是從這時起,哲學領域才開始出現系統理論著作。希臘人這時已經意識到,要想獲得更多有效知識,最佳途徑就是從“理路”獲得,僅憑主觀經驗獲得的知識是不可靠的。

柏拉圖在前人基礎上對希臘哲學進行了創新總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柏拉圖從蘇格拉底那里學到了由內心感知世界的思想原則。然而,雖然蘇格拉底提出要由內心感知世界,但他的這種原則只存在于內部,并沒有外化表現出來,也沒有提到這些原則應當反映外部客觀世界。蘇格拉底只是建立了一種倫理化的內心原則,重點在于解釋德性概念,廣義適用對象當然不能獨立于人的思想行為存在。

在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之前,人們研究“arche”,研究的問題是:“萬物是由什么生長出來的”。人們一直都在對本原的具體事物進行探討。而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里,他們改變了問題的提法,他們所探尋的問題是:“世界是怎么樣設計、建構出來的?”從而引出了一個新概念“eidos”?!癳idos”,我們通常將其翻譯成為“理念”,正是這樣一個翻譯,使得我們研究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蘇格拉底前,人們是在尋找一種或者幾種物質或者精神層面的東西作為“始基”,自然界每一個具體事物都是由這個“始基”產生的,不同時代的人們只是對這個作為“始基”的東西有不同的規定。而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那里,他們提出了“eidos”,這個東西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存在于人們“思想”中,是人們“設計”出來的概念,自然界所有客觀事物以及具體概念都是對它的模仿和分享。從這個角度來說,事物是“制作”出來的,而不是“生長”出來的。

柏拉圖把理智活動對象稱為理念,即普遍存在的、永恒不變的事物。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一種來自于客觀事物的抽象“概念”。這種“概念”是事物的第一性,是一種更加真實的客觀存在,它超越事物本身,但僅僅停留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人們并不能通過身體器官感知到它,因此可以說它獨立于一般時空范圍而存在。

“理念論”在《理想國》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其中柏拉圖的“洞喻”堪稱經典?!拔覀兛梢韵胂笥羞@樣一個地下洞穴:它有一條和外界相通的唯一道路,外面的光線透過洞穴口照射進來。有的人從小生活在這個洞穴中,脖子和腿腳都被捆綁著,全身不能動彈,只能面對著漆黑深邃的洞穴。我們再想象一下,如果他們背后遠處的一個高地上有一個火堆,在他們和火堆之間,洞穴外部上方有一條小道。小道旁邊建造著矮墻,它就好像木偶戲里擋在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屏障,演員把木偶舉到屏障上表演。然后想象一群人把手中器物舉過墻頭,從矮墻后走過,有些人舉的還是木頭、石頭或者其他材料做的玩偶。那些被困在洞穴里的人除了看到前面的火光投影外,還能看到自己或者旁邊人什么呢?”[1](p281-283)在柏拉圖的這個“洞喻”中,從火光到影子到日光再到太陽,正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達到了最后作為自由人的人所看到的景象,而這個景象就是“理念”。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就是借助火光的照亮,看到了事物從影像到實際的過程。這樣一來柏拉圖把世界分為了兩個區域:一個是可感覺的,另外一個就是“理念”所指向的區域。理念是不變的,而可感事物是可變的。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并不處于同一地位,理念世界更有價值。

根據柏拉圖的理論,“eidos”是初始模型,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都由該模型“制作”而成。同時,“eidos”模式是不能分割的。那么,它到底是怎樣“制作”真實世界的呢?柏拉圖提出,如果我們進行一加一計算,只是增加最終結果等于二的形成原因。僅僅分有二本身,而其他事物不能成為結果二產生的原因。任何事物只有先分有二本身,才能形成二,同樣地,要形成一也必須先要分有一本身。絕對美之外的一切美麗事物之所以能夠形成美,是因為它們先分有了絕對美本身。

由此看來,必須先要有“二”這個作為理念的東西存在。理念是與個別事物之間相分離的。正是這個先于具體存在的“理念”,我們才有了一加一等于二這個等式的成立。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些性質,例如美,是由于在美這個存在之前,就已經有了“美”這樣一個“eidos”存在,具體的事物都是按照這個“eidos”來制作,對這個“eidos”進行模仿,所以每個具體事物都只能分有“eidos”的一部分。

二、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與“四因說”

亞里士多德繼柏拉圖后開始嘗試開辟哲學研究新思路?!八坪踉谒磥?,一切有關‘實體’研究的學說都可以稱為‘哲學’。因‘實體’為具體的存在者,在眾多的‘實體—具體存在者’中,必有‘第一(個)’,那研究‘第一(個)實體’的學問,叫‘第一哲學’。亞里士多德又稱之為‘神學’,這才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哲學’?!盵2](p21)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研究對象應當是“實體”,并對“實體”展開了研究,從而形成“實體論”思想,這也是《形而上學》核心要義所在。亞里士多德提出“實體論”思想首先就是彌補“理念論”思想的缺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本體理論。

“實體”從根本上說就是“本體”。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首先對“實體”的概念進行解釋。在他看來,我們所說的“本體”,首先應當是客觀存在的實物,像水、土、火等等,以及由這些實物構成的一般事物,像神靈、動物及其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稱作“實體”的東西,它們不需要解釋其他事物,反而需要其他事物來解釋自己?!傲硪环矫?,是指內在于不述說主體的東西之中,是它們存在原因的東西,例如靈魂對于動物?!盵3](p97)再次,指存在于這些事物內部,具有規定和標明事物本身的功能,如果它們消失,整個事物就會消失。最后,“它還指所以是的是,它的原理即是定義。它被認為是對個別事物的實體或本質?!盵3](p97)

在亞里士多德思想中,“惟有實體才有定義,如果其他范疇有定義,必然由附加成分構成,例如質的、奇數的定義,因為它離不開數目,雌性也離不開動物?!盵3](p134)進一步說實體是最初的,因為實體必然寓于每一個事物的定義之中。對于實體最主要的意思,“所以是的是、普遍、種被認為是個別事物的實體,還有第四種即載體。其他一切都述說載體,載體自身卻不述說他物。從而必須首先對此加以界說,因為看起來原始載體最有資格是實體?!盵3](p128-129)所以不論是在定義上,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實體都是最初的,只有實體才能夠獨立存在。所以很顯然其他一切都因為實體而存在,其他范疇不能離開實體而獨立存在。同時實體也是互不相同的。一般意義上實體作為組合物,或者是原理。從組合意義上來說實體是可消滅的,因為它們有生成。

亞里士多德提出,“實體”不解釋事物,但需要其他事物來解釋自己。實體具有感性特征,是確實真實存在的。理念完全不是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東西,這種模型必然會不斷變化。理念無法單獨存在,它必須要借助客觀事物來表現自己。但柏拉圖提出的理念卻是脫離實際的,導致那些本來就是理念的東西反而消失了。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理念論”思想是對感性世界的徹底否定,用感性世界的現象來映射理念世界的東西,因此,他提出“質料”、“形式”兩個概念。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解釋,“如若質料不是實體,其他又都無從談起。因為,如若把其他東西取走之后,除剩下質料外就一無所有了?!盵3](p129)去除事物所有“形式”和規定條件,最終剩下的只有“質料”。例如,把某一事物所有性質全部去除,它就僅僅是一個占有空間的物體,即只有長、寬、高,如果再把這些去掉,那么它就成為完全空白、沒有任何要素的“質料”。因此從這點上看,質料應當是唯一的實體。但是,我們不能把實體等同于質料。因為質料是沒有任何規定條件的、抽象空洞的東西,這和實體概念完全不同。所以,亞里士多德提出“實體”還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個體性,二是分離性。根據這個標準來判斷,符合這兩種性質的只有“形式”以及具體客觀事物(因為它是由形式和質料共同組成的)。因此和質料相比,它們更接近實體概念。但如果我們比較形式和具體事物會發現,具體事物同時具有個體性、分離性,它由形式和質料共同組成,這兩種屬性并非來自于質料,而是形式帶來的。換句話說,質料只是內在潛能,是個體性和分離性存在的可能,只有形式才是客觀真實的,它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亞里士多德認為,“現實”存在于“潛能”之前,“形式”存在于“質料”之前,而且也存在于具體事物之前。

在“質料”和“形式”基礎上,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當我們認為認知了最初原因的時候,就說是知道了個別事物。原因有四種意義,其中一個原因我們說是實體和所以是的是(因為把為什么歸結為終極原因時,那最初的為什么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個原因就是質料和載體;第三個是運動由以發生之點;第四個原因則與此相反,它是何所為善,因為善是生成和全部這類運動的目的?!盵3](p7)概括起來說,這四個原因分別屬于形式原因、目的原因、質料原因、動力原因。形式原因指的是事物內部或者本質結構形式;目的原因指的是事物發展的內在目的;質料原因指的是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動力原因指的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因素。

人們把這四個原因稱為“四因說”理論?!八囊蛘f”是亞里士多德實體論的進一步發揮。亞里士多德通過“四因說”對先前的希臘哲學進行考評。亞里士多德指出先前的希臘哲學家都在尋求世界的本原,但他們都未找到本質性原因,因而常常以偏概全,將部分原因、次要原因說成是全部原因、首要原因,首當其沖的就是理念論。理念論只是“四因說”四個原因中的一個,即形式因。如果以此來解釋事物成因就會缺少很多東西。沒有了質料,事物無從談起。有了質料,然后通過動力將質料與形式相結合,最后通過目的使事物成為有序的事物。柏拉圖學派在可感現實世界之外設立作為本質原因的“理念”,不僅有把世界二重化的危險,而且存在諸多困難和矛盾。

“四因說”對實體存在的具體方式從四個角度進行了分析。之后,亞里士多德把形式原因、目的原因、運動原因進行了歸納總結,將這三個原因統一歸為“形式”。具體事物由“形式”和“質料”兩方面構成,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具體事物。從這點上看,“四因說”是關于質料和形式的思想理論。

“質料”是構成客觀事物的基本元素,亞里士多德把它稱為“基質”、“底層”,包括水、土、火等,世間萬物都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百|料”有的是可思想的,有的是可感覺的?!巴环N質料,通過運動的原因,會生成不同的東西,例如柜子和床都是木頭做的。某一些東西不同,質料也必然不同,例如鋸子不能從木頭生成,運動的原因對此也無能為力,因為它既不能用羊毛、也不能用木頭來做鋸?!盵3](p169)同一事物如果由不同的“質料”制作出來,那么技術和作為運動者的本原就應該是相同的。如果質料和運動者都不同,那么所生成的東西也就不同。

關于“形式”概念,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或不論把感性事物中的形狀叫做什么,反正很顯然它都不能生成,生成不屬于它?!盵3](p141)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具體事物是由質料和形式有機結合形成的統一整體。形式存在于質料之前,而且比質料更加客觀真實。

為了更進一步闡述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亞里士多德接著又提出了潛能和現實學說。潛能是承受的能力,它是承受的事物自身承受變化的本原;潛能是指一種狀況或品質;潛能是來自任何變化的本原?!艾F實就是事物不以我們所說的潛能方式存在?!盵3](p182)“現實”主要來自于運動,并進一步延伸開來,但人們認為“現實”能力更主要的是運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就是從潛能到現實的發展過程。首先,“生成上在后的東西在形式上和實體上就在先,例如成人先于兒童,男子先于精子。因為前者已經具有了形式而后者卻沒有?!盵3](p186)其次,所有東西生成后都要回歸本原和目的,本原是之所以存在的東西,而目的就是生成。

《形而上學》是亞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學史界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其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只是略談一二。從整體上看,雖然站在現代角度分析,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有一些問題缺陷,但它作為古希臘哲學的經典代表作,對古希臘哲學史,乃至西方哲學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哲學觀點都被后來的哲學家、思想家所采納,并且不斷完善發展,我們仍然能從近現代很多哲學著作中看到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子??梢赃@么說,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哲學研究學習的“開門鑰匙”,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

[1]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6.

[2]葉秀山.永恒的活火[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王 京

B502.233

:A

:1003-8477(2013)06-0102-03

舒紅躍(1964—),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道德與文明中心研究員。張黎(1985—),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研究生。

猜你喜歡
質料本原亞里士多德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個注記
『閉卷』詢問讓人大監督回歸本原
電影敘事質料和形式與觀眾視點的選擇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對“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議
謝林與近現代思想中的質料主義
今日聚集讓新聞回歸本原
從亞里士多德的質料觀看定義與個體間的張力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