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神經聯合腰叢神經阻滯用于老年單側股骨頸骨折手術

2013-05-29 12:50曲兆祥
當代醫學 2013年22期
關鍵詞:腰叢麻醉學單側

曲兆祥

由于麻醉體位的原因,骨折患者在接受麻醉前,需要忍受必要的、劇烈的疼痛。外周神經刺激器近年來在臨床工作中的廣泛應用,使我們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股神經和腰叢神經。我院在2008年2月-2012年2月對65 歲以上單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采用股神經阻滯聯合腰叢神經阻滯麻醉,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2 例65 歲以上,平均年齡(73±8)歲,ASA分級Ⅱ~Ⅲ級,其中男60 例、女52 例擬行單側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患者,排除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麻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隨機均分為股神經阻滯聯合腰叢神經阻滯組(A組)和硬膜外麻醉組(B組)兩組。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規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HR、ECG、BP,低流量吸氧,建立靜脈通路。A組首先阻滯股神經,并向頭端置管6 cm左右固定(術后接鎮痛泵用),給予1%利多卡因和0.5%羅哌卡因混合液10 mL,約10 min后無不良反應,骨折疼痛輕微或基本消失后,開始后路腰叢神經阻滯,定位穿刺成功后,給予1%利多卡因和0.5%羅哌卡因混合液20~25 mL。B組采用L2~3或L3~4間隙行硬膜外麻醉置管并固定(術后接鎮痛泵),給予1%利多卡因和0.5%羅哌卡因混合液共10~15 mL。根據需要適當給予少量鎮痛、鎮靜藥,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0.2%羅哌卡因199 mL加舒芬太尼50 μg,4 mL/h持續泵入用于術后鎮痛。

1.3 觀察指標 (1)記錄麻醉前、麻醉后15、30、45、60 min、術后30 min的SBP、DBP、HR。(2)記錄感覺、運動神經阻滯起效、完善及持續時間。(3)記錄阻滯效果:優,無痛,術中不給鎮靜藥;良,輕度疼痛,術中輔助少量鎮靜藥;差,疼痛劇烈,術中需要大量鎮靜、鎮痛藥或復合靜脈麻醉[1]。(4)記錄術中輸液量,有無局麻藥不良反應,有無出血及血腫形成,術后隨訪有無并發癥和術后鎮痛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統計方法;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麻醉前兩組患者的SBP、DBP、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患者麻醉后15、30、45、60 min的SBP、DBP均明顯低于A組及麻醉前(P<0.05),術后30 min的DBP低于A組及麻醉前。兩組患者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神經阻滯效果:A組優為49 例(95.2%),良為2 例(4.8%);B組優為48 例(95.2%),良為3 例(4.8%)。兩組患者阻滯效果及感覺、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A組感覺阻滯持續時間長于B組(P<0.05),運動阻滯時間明顯短于B組(P<0.05)。見表2。

A組和B組術后鎮痛效果患者均滿意,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組12 例患者出現圍術期惡心、嘔吐,19 例發生術后尿潴留 不良反應,A組患者無一例出現圍術期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其他并發癥。

表1 兩組患者圍麻醉期SBP、DBP和HR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圍麻醉期SBP、DBP和HR變化(±s)

注:與B組比較,aP<0.05,cP<0.01;與本組麻醉前比較,bP<0.05,dP<0.01

組別 麻醉前 麻醉后 術后30 min 15 min 30 min 45 min 60 min A組 SBP(mmHg) 149±40 150±29 a 138±41 c 139±35 c 150±36 a 146±38 DBP(mmHg) 88±11 80±13 c 79±12 c 83±16 a 85±13 a 83±16 a HR(次/min) 75±17 74±15 76±16 70±12 71±13 81±22 B組 SBP(mmHg) 148±39 119±28 b 109±30 d 109±30 d 129±40 b 142±35 DBP(mmHg) 86±13 65±17 b 50±14 d 59±11 b 60±12 b 60±15 b HR(次/min) 73±19 69±17 70±13 69±13 67±16 76±23

表2 兩組患者感覺和運動阻滯時間比較(min,±s)

表2 兩組患者感覺和運動阻滯時間比較(min,±s)

注:與B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感覺阻滯 運動阻滯起效時間 完善時間 持續時間 起效時間 完善時間 持續時間A組 51 6.5±1.8 24±14.7 480±110.5 a 12±4.5 22±4.0 176±65.5 a B組 51 6.2±1.9 23±12.2 210±99.5 11±5.3 23±5.5 259±101.8

3 討論

目前下肢骨折手術多采用椎管內麻醉或全身麻醉,但老年患者多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年齡>65 歲圍手術期心肌缺血率高達90%以上,若發生心肌梗死,病死率則高達50%~83%[2]。國內也有報道,6000 例擇期手術患者中心肌缺血發生率為7.43%[3]。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退行性的脊柱病變如強直、側彎等情況,穿刺也相對困難,并且患者還需要忍受由于體位變動引起的骨折部劇烈疼痛。老年人椎管內間隙變窄,椎間孔閉縮,局麻藥易向頭側擴散,易使阻滯平面增高[4],而出現廣泛的交感神經阻滯,引起血流動力學紊亂,其心血管代償功能差,加之劇烈疼痛和手術麻醉的刺激,甚至能夠引起嚴重的心血管事件。

神經阻滯的成功有賴于對解剖的熟悉、定位的正確、準確而輕巧的操作以及藥物的安全劑量的掌握等[5],而外周神經阻滯僅限于一側肢體,對循環干擾的程度輕微[6]。本研究提示,股神經阻滯及腰叢神經的起效時間及成功率均與硬膜外麻醉相當。外周神經阻滯的缺點是用藥量大,易導致局麻藥中毒,所以在給藥前應適當鎮靜,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緩解手術應激所致的皮質醇升高,增強阻滯效果[7]。由于僅為單側下肢阻滯,對患者的干擾小,圍麻醉期循環穩定,術后無尿潴留和胃腸功能障礙[8]。本研究中術后惡心、嘔吐及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單側股神經聯合腰叢神經阻滯組明顯低于硬膜外麻醉組,同時可提供較為完善的術后鎮痛。

本研究表明,在神經刺激器定位技術下行單側股神經聯合腰叢神經阻滯成功率高,循環穩定,全身影響小,并發癥少,促進早期功能鍛煉,并且減少患者由于麻醉體位的原因引起的骨折部位劇烈疼痛,提高患者對麻醉的滿意度,尤其適用于老年單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麻醉。

[1]何文政,林成新,劉敬臣.腰叢-坐骨神經聯合阻滯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術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24(11):949-951.

[2]徐仲煌,唐帥,羅愛倫,等.腰叢神經阻滯在高齡患者髖關節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3):328-330.

[3]陶炳東,張錦.圍手術期心肌缺血發生率的調查[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8,37(1):112-113.

[4]董錫臣,黃宇光,褚慶福,等.合并多種疾病95 歲高齡患者區域阻滯麻醉下行膝上截肢術一例[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19(7):445.

[5]劉俊杰,趙俊.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95-596.

[6]陳亞麗,申新,葉平安,等.神經刺激器定位下坐骨神經阻滯與椎管內阻滯對足、踝部手術麻醉效果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1):28-29.

[7]孫焱芫,熊利澤,易軍,等.咪唑安定復合芬太尼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11):738-741.

[8]何文政,林成新,王海棠,等.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0,31(14):1808-1809.

猜你喜歡
腰叢麻醉學單側
右美托咪定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對脛腓骨骨折病人鎮靜效果及蘇醒質量的影響觀察
麻醉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以川北醫學院為例
關于單側布頂內側安裝減速頂的日常養護及維修工作的思考
麻醉學專業導論課程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中美麻醉學家合作研究發現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宮產術中產婦惡心
保元排毒丸對單側輸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達的影響
可視化技術在非麻醉專業學生麻醉教學中的應用
探討超聲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老年患者單側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術的麻醉效果分析
中間入路與外側入路行單側甲狀腺葉全切除術的對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