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校地合作機制 強化科學研究實效——渭南師范學院科研服務地方的實踐與探索

2013-08-15 00:43
電子測試 2013年19期
關鍵詞:校地渭南市渭南

楊 芳

(渭南師范學院,714000)

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校地合作,服務地方”是教育改革與創新的現實需要,也是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落實這一創新理念,近年來,渭南師范學院修訂了校地合作的戰略方針,以“協同創新、凸顯特色、立足地方、服務區域”為總體指導,并在此基礎上與渭南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校地對接活動。文章從三個方面介紹渭南師范學院在校地合作中的經驗做法,探討“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的長效機制。

1 立足地方需求,相互協作,建好平臺,共同發展

學校確立了“立足地方需求,高起點、高定位、高水平建設科研平臺”的思路,為了加強政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與當地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明確了雙方應堅持“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合作雙贏”的原則,進行長期、戰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活力的陜西東大門努力。同時,學校以“構建科研平臺、凝聚研究力量”為科研工作切入點,目前建設形成了“兩個研究院”、“27個研究中心”、11個“教育科學研究站”和13個“科學研究工作站”等多個服務地方科研平臺,為全面推進校地合作、強化科學研究實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 多方合作聯盟,建好兩個研究院

西部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由渭南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聯合組成,圍繞西部大開發、關天經濟區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為政策咨詢、科技發展和人才培訓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開展渭南參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研究、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研究和推進秦東地區加快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等的研究。并圍繞產業承接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通過運用多種較為成熟的經濟與管理模型,對問題進行綜合建模分析研究,為加快陜西東大門建設提供理論支持。研究院積極為文化與經濟、城市發展服務,逐漸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智力引擎”和“加速器”。

西部軍民融合技術產業發展研究院是經政協陜西省委員會批準,由渭南師范學院發起,與省政協研究室、西北工業大學、空軍工程大學、西安財經學院、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渭南高新區合作成立的科研機構。該研究院旨在進一步發揮國防科技大省科技經濟資源優勢,依托各個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基礎,立足具有區位特色與優勢的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以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國家安全經濟思想、國防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和國防裝備制造業管理體制為研究方向,努力為國防經濟學科學術研究和陜西、西部以至國家國防經濟與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學校每年專門設立軍民融合項目20項,用于軍民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1.2 根據現實需求,整合完善研究機構

該校所建立的27個科研機構,有70%與渭南地區、陜西乃至西部建設緊密聯系。比如:與渭南市計生局合作成立“渭南人口與家庭發展研究中心”,現已經啟動首批合作研究項目,旨在深入全面地為渭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陜西東大門建設服務,為計劃生育家庭的發展幸福服務;與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和陜西黃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建“陜西省黃渭洛河流濕地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人員與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聯合申請的渭南市科技局科研項目“渭南市黃河濕地水環境變化研究”,對于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學校還為渭南市其他企事業單位如渭南市科技局、渭南市林業局、渭南市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保持著非常密切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與這些單位的合作,共同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高校人才培養服務。

這些平臺將教學、科研與社會經濟密切聯系起來,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同時,既能提供便利的科研平臺,又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將科學研究和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實現效益多贏。

1.3 創新服務機制,建立相關工作站

自2012年底開始,學校陸續與渭南市縣區聯系,聯合成立11個“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站”和13個“科學研究工作站”,并以此為平臺,力求為地方政府進行經濟建設和兩個文明建設決策提供咨詢,為建成“科教興市”提供參謀,為產學研合作提供科研與智力支持,為地方人才培訓提供人力支持。一方面,以市場經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科研導向,把研究重點放在地方和政府關注的、人民群眾關心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上,力爭在一些優勢學科上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努力改變舊的科研活動方式和思維定勢,不“等、靠、要”,積極到社會上找課題,找合作,找成果。

2 明確特色定位,凝煉方向,整合團隊,尋求突破

作為地方高校,科研實力相對較弱,在科研方面尋求突破和發展時,只有找準定位,從優勢科研方向的選擇和重點扶持出發,才會進一步形成競爭力,帶動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環。結合渭南師范學院的自身特點和科研現狀,堅持強化特色、建設重點,著重在以下兩方面定位:

一是圍繞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定位,突出特色。渭南是陜西的東大門,有別具一格的文化傳承和人文環境。其中的黃河、渭河、洛河交匯之地,其中的華山是蘊育華夏文明的重要之地,其歷史上涌現出的司馬遷、白居易以及近代的楊虎城、習仲勛等,都有著秦東文化的印記。這些特有的地方資源,是開展科學研究、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來源,應不斷探掘,使特色更加明顯。二是圍繞學校學科與科研優勢定位,實現特色。目前,渭南師范學院在軍民融合研究和中小企業管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組建了多支團隊,凝煉了研究方向,形成了研究梯隊,涌現出了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專家。

依托結合上述立足地方的研究方向,組建了相應的研究團隊。在幫助學校進一步實現了“產學研”合作和催生高質量研究成果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上發揮著重大作用。例如,渭南師范學院秦東歷史人物研究、秦東方言與民俗文化研究和秦東文化遺產及其開發與保護研究團隊廣泛吸納了當地官方和民間的各類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為秦東地區文化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學校與華山旅游文化景區及所在地政府合作,對華山西岳廟、儒釋道等展開合作研究,產出一系列的成果,為陜西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盡最大努力。

3 強化校企合作,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力求實效

校地合作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加科技成果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同時減低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因此,校地合作研究最終的目的在于將研究的成果應用的現實生活生產當中。如果研究成果僅僅停留在理論或模型層面,不能轉化為生產力或經濟社會利益,那么就不能稱之為“為區域服務”。渭南師范學院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主要依托學校大學科技園實現,并從2012年起在校級項目立項上予以政策上的大力傾斜。

3.1 建設大學科技園,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學校于2011年9月成立大學科技園??萍紙@利用學校區位優勢,以把科技園建設成連接渭南市與陜西省人才交流、科技成果共享、經濟共同繁榮的橋梁為指導思想。目前,科技園已基本建成秦東創新創業、人才聚集的平臺、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結合與匯聚的平臺、校地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區域經濟增長的平臺、學生實習、實踐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學科與產業互動的產學研基地。

3.2 以服務地方為導向,設立校級科研項目

為了讓處在地市的師范院校在“提高支撐與引領區域教育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學校在校級項目立項上,要求所申報的項目必須緊密聯系陜西省和渭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當地社會熱點、重點和難點等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立足實地調研,以地方個案研究探討普遍問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為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推動陜西省和渭南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該舉措將進一步促使理論研究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研究成果的轉化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地方院校是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地方院校和地方相互依賴、相互支持,休戚與共。加強校地合作,校方和地方要齊心協力進一步探索校地互享資源、互補優勢、互助發展、互惠共贏的合作新路,努力將校地合作推向深處。

猜你喜歡
校地渭南市渭南
渭南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渭南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
陜西渭南:開展農資打假“百日行動”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的邏輯與現實
——以C9 高校為例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協同共育應用型人才教學實踐初探——以四川工商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為例
陜西省渭南市紅樓夢學會成立
果樹在渭南市區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三國渭南之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