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法加工單層二苯并噻吩砜衍生物的合成及電致發光性能研究

2013-09-03 06:32樓斌彬李廣學
中國信息化·學術版 2013年7期

樓斌彬 李廣學

【摘 要】本文設計合成了一種可濕法加工單層發光材料—2,8-雙-(4-(N-辛基二苯胺基)-二-苯并噻吩砜,目標分子的結構采用MS、NMR及元素分析進行表征。其光致發光性能表明其具有強的熒光,其電致發光性能通過建構單層器件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器件的最大發光亮度達到6084 cd/m2,效率為0.84 cd/A和0.56 lm/W。

【關鍵詞】可濕法加工 單層器件 電致發光

【中圖分類號】 O61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7-0004-02

自從1987年C.W. Tang報道雙層夾心結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以來[1],有機發光顯示技術作為最理想的平面顯示技術已備受廣泛關注,與廣泛使用的液晶顯示技術(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相比,其優點在于自發光、廣視角(165°以上)、反應時間快(~1 μs)、高發光效率、低操作電壓(3~9 V)、面板厚度?。? mm)、可撓曲性和低成本(比TFT-LCD便宜30~40%)等 [2]。另外,OLEDs還可用于固態發光光源,其還具有發光顏色易于控制和節能的特點[3]。因此,對其研究勢必成為今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2-5]。

研究表明,OLED的發光效率、器件壽命及其他性能參數主要取決于所采用的發光材料、器件結構和加工技術等關鍵因素。要獲得性能優良的器件,首先選擇合適的材料。目前國內外在對OLED關鍵材料與技術的研發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有商業化產品陸續推出。目前達到商業化應用前景的主要有機小分子材料,這類材料的OLEDs器件主要是采用真空升華的方式制備多層結構。主要包括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ETL)、空穴傳輸層(Hole transporting layer, HTL)、發光層(Emitting layer)等[6],這樣使得器件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不利于控制和大面積生產。近年來提出了有機小分子可濕法加工加工工藝,然而對于多層濕法加工的器件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層與層之間的相溶性難于控制,從而導致器件的亮度和效率急劇下降。因此,采用雙極性材料作為獲得高效OLEDs材料已成為近年來新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同時在分子中引入含電子傳輸基團和空穴傳輸基團的雙極性(Bipolar)結構,這樣可以把原本需要分別加工的ETL和HTL合并為一層,很大程度上簡化器件的結構和制作工藝。2006年香港的Li等人[7]合成了一種雙極性化合物TAZ-OF(3)-NPh作為單層發光材料,分子中同時含三苯胺(HTL噁)和唑(ETL)功能基團;接著,臺灣的Huang[8]等人把缺電子的苯并亞砜結構(ETL)和富電子的三苯胺結構(HTL)同時引入一個分子中,采用蒸鍍升華的方式將其加工成小分子單層OLED器件,性能較為優異,發光效率為3.9 lm W-1;電流效率達到7.5 cd A-1。最近,Ma[9]等人報道了系列可濕法加工單層OLEDs材料,其器件表現出優越的性能。鑒于此,本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出一種新型的雙極性材料,合成路線見Scheme 1,分子中以具有強的電子傳輸性能的二苯并噻吩砜作為中心核,烷基鏈取代的二苯胺作為空穴傳輸功能基團,采用Suzuki偶聯制備合成。并使用濕法加工工藝將其制備成單層發光器件,器件的最大發光亮度達到6084 cd/m2,效率為0.84 cd/A和0.56 lm/W。

實驗部分

熔點測定采用北京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XT-4型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均未校正);UV采用SHIMADZU UV-2550型分光光度計;IR采用PE Spectra One 1730紅外光譜儀(KBr壓片法);1H NMR采用德國-瑞士的DRX-400 MHz核磁共振儀,TMS為內標,氘代DMSO為溶劑;MS采用FINNIGAN Trace DSQ氣相色譜—質譜儀(直接進樣);元素分析采用FINNIGAN C, H, N, S, O元素分析儀;FL采用日本HITACHGI公司F-2500熒光光譜儀。二苯并噻吩、1-溴辛烷、雙戊二酰二硼、PdCl2(dppf)均購自日本東京化成試劑公司;柱層析硅膠使用青島海洋化工廠的(100~200目),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未處理直接使用。

化合物1的合成

化合物2的合成

稱取3.42 g(10 mmol)的化合物1置于150 mL的單口圓底燒瓶中,然后再向其中加入15 mL 20%的雙氧水和60 mL的醋酸,加熱回流12 h,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將上述反應液倒入250 mL的去離子水中,過濾。沉淀在DMF中重結晶,得到白色針狀晶體3,產率,3.67 g,98.1%。熔點:215-216 oC,與文獻報道一致[10]。

化合物3的合成

稱取5.0 g(20.2 mmol)的4溴-N-苯基苯胺,7.4 g(150 mmol)的氫氧化鉀置于500 mL的三口圓底燒瓶中,向其中加入250 mL的DMF,氮氣保護下攪拌30 min,然后再將8.89 g的NBS的150 mLDMF溶液緩慢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攪拌過夜,反應結束后,將反應混合液倒入冰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干燥,旋干溶劑,得到黃色油狀液體3,化合物未進行進一步純化,直接進行下一步反應。產率,6.93 g,95.3%。

化合物4的合成

稱取2.8 g(11 mmol)雙戊二酰二硼,0.3 g (0.3 mmol)PdCl2(dppf)及3.0 g(30 mmol)的乙酸鉀溶于30 mL的DMSO中,混和物在氮氣保護下攪拌30 min,然后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化合物3,氮氣保護下加熱至85oC,反應24 h。反應結束后,冷卻,混和物使用二氯甲烷萃取,過柱分離,得到黃色粘稠狀液體4,產率,3.475 g,71.5%。1H NMR(400 MHz, CDCl3): 8.21 (d, 2H, J=8.42 Hz), 8.03 (d, 2H, J=8.20 Hz), 7. 62-7.59 (m, 2H), 7.44 (m, 1H), 7.21 (d, 2H, J=8.40 Hz), 3.68(t, 2H, J=3.62Hz), 1.64 (m, 2H), 1.12-1.03 (m, 22H), 0.88 (t, 3H, J=3.60 Hz); 13C NMR(100 MHz, CDCl3): 151.3, 141.2, 132.3, 123.6, 121.2, 119.3, 87.3, 51.2, 33.8, 28.2, 23.3, 21. 4, 13.3; ESI-Ms: 407.1 (M+).

化合物5的合成

在裝有磁力攪拌器的三口燒瓶中,將1.02 g(2.5 mmol)的化合物4,0.374(1.0 mmol)的2,8-二溴二苯并噻吩砜, 75 mg(0.09 mmol)的四三苯基磷鈀,2M的碳酸鉀溶解6 mL溶于30 mL甲苯中,氮氣保護下在105℃反應24h,去除溶劑,過柱分離、提純得到白色目標化合物5。產率,0.48 g,62.1%。1H NMR(400 MHz, CDCl3): 7.96 (s, 2H), 7.82(d, 2H, J=8.80 Hz), 7.66 (d, 2H, J=7.88 Hz), 7.52 (d, 4H, J=8.0 Hz), 7.37 (t, 4H, J=7.60 Hz), 7.18 (d, 4H, J=8.0 Hz), 7.33 (t, 2 H, J=7.8 Hz), 6.96 (d, 4H, J=7.6 Hz), 3.75 (t, 4 H, J=8.0 Hz), 1.75-1.68 (m, 4H), 1.33-1.28 (m, 20 H), 0.88 (t, 6H, J=5.6 Hz); 13C NMR(100 MHz, CDCl3): 148.9, 147.2, 146. 9, 135.6, 132.4, 129.6, 129.4, 128.1, 128.0, 124.5, 123.8, 122.4, 118.9, 117.6, 52.5, 31.8, 29.4, 29.3, 27.4, 27.1, 22.6, 14.1; ESI-Ms: 775.2 (M+); Anal. Calcd for C52H58N2O2S: C, 80.58; H, 7.54; N, 3.61; S, 4.14; found: C, 80.22; H, 7.51; N, 3.92; S, 4.07.

器件的制備與測試

ITO 玻璃襯底用清潔劑、丙酮、乙醇、去離子水反復擦洗, 超聲, 干燥。 器件的制備在氬氣氛手套箱內進行。將化合物5配制成40 g/mL的對二甲苯溶液,首先在ITO襯底上旋涂一層PEDOT:PSS,旋涂速度為3000轉/秒,在120 oC下退火15 min,然后將化合物5的二甲苯溶液旋涂至其上,旋涂速度為3000 轉/秒,在80 oC下真空退火。最后生長LiF 和Al 作為陰極, 在生長的過程中系統的真空度維持在10-4 Pa 左右, 蒸發速度控制在0.2-0.4 nm s-1。室溫、大氣環境下,對以上未封裝器件用由計算機控制的美國吉時利(Keithley)儀器公司生產的可編程的電流-電壓源Keithley Source 2400和美國產的光譜掃描光度計PR655 所構成的測試系統來表征亮度-電壓(L-V),電流-電壓(I-V), 色坐 標及電致發光(EL)光譜。有機膜的厚度由上海產的FTM-V型石英晶體膜厚監測儀監測。所有的數據都是在室溫下大氣中測得。

結果與討論

紫外吸收及熒光光譜

目標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及熒光發光光譜見圖1,其吸收和發光光譜分別在日本Shimadu UV-2100和Hitachi公司的 F—2500熒光光譜儀上完成,試樣濃度均為10-4 mol/L,溶劑為DMF。顯然,從目標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譜中可以看出,分子表現出兩個吸收峰,分別位于320 nm和368 nm,位于368 nm處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π-π*躍遷所致,而位于320 nm處的吸收是分子中的σ-π躍遷所產生的。目標化合物的熒光發光光譜使用368 nm波長的光作為激發光,其發光光譜如下圖所示,其發光峰位于502 nm處。另外,該目標化合物的熒光量子產率采用羅丹明6G作為標準,測得其量子產率(PLQY)為0.83。

電致發光性能

由于該材料具有很高的熒光量子產率,優良的溶解,成膜性以及合適的HOMO和LUMO能級,我們采用濕法加工的方法制備了器件,結構為:ITO/PEDOT:PSS (40 nm)/ 5 (40 nm)/ CsF (1 nm)/Al (100 nm),其中PEDOT:PSS作為空穴注層;化合物5同時作為載流子傳輸和發光層,1,3,5-tri(phenyl-2- benzimidazolyl) benzene (TPBi)作為電子傳輸和空穴阻擋層,一薄層(1 nm)CsF作為電子注入層沉積在鋁電極表面。器件結構圖如圖2所示。

電致發光光譜顯示目標化合物的發射峰位于503 nm。其色坐標為(0. 21,0.48),為綠光發射。其電致發光光譜見圖3圖中所示。其EL光譜和PL光譜證實相同的發光過程來源于單線態激子的輻射躍遷。為了進一步考察目標化合物對器件發射光譜的影響,我們采集了不同驅動電壓下器件的電致發光圖譜,如圖圖3(b)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所有不同驅動電壓下的電致發光器件中,均只表現出目標材料5的發射光譜,這說明器件中注入的能量完全轉移在不同的操作電壓下是相一致的,真正實現目標化合物的發射。從圖中可以看出,所用操作電壓下所測的電致發光圖譜還是相當穩定的,譜圖基本相同,其發射峰維持在502 nm處基本不變。而其,其色坐標值也基本保持不變。

圖4描述了目標材料5的電壓-亮度和電流密度-效率特性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目標化合物的啟亮電壓為6.5 V,最大發光亮度達到6084 cd/m2,表明該單層器件中的電子和空穴復合良好。器件的發光效率和電流密度曲線圖顯示,該器件的發光效率在高電流下沒有表現出衰減現象,其最大發光電流效率為0.84 cd/A。該器件的功率效率通過公式ηP=πL/IV計算而得,其中L發光亮度,I為電流,V為電壓,得到該目標化合物的功率效率為0.56 lm/W。

結論

本論文演示了一種可濕法加工單層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材料中以具有強的電子傳輸性能的二苯并噻吩砜作為中心核,烷基鏈取代的二苯胺作為空穴傳輸功能基團,采用Suzuki偶聯制備合成。并使用濕法加工工藝將其制備成單層發光器件,器件的最大發光亮度達到6084 cd/m2,效率為0.84 cd/A和0.56 lm/W。

參考文獻

[1] Walzer,K.Maennig, B.;Pfeiffer, M.; Leo,K.Chem. Rev. 2007, 107,1233

[2] Chen,A.C.-A.Wallace,J.U.Wei, S. K.-H.; Zeng,L.; Chen, S.H. Blanton, T. N.Chem.Mater. 2006 .18, 204

[3] Yang, S. H.; Hong, B.C.;Huang, S. F.J.Appl. Phys. 2009, 105, 113105

[4] Wang, L.Jiang, Y.; Luo, J.Zhou, Y.; Zhou, J. H.; Wang,J. Pei, J.Cao, Y. Adv.Mater. 2009, 21, 4854

[5] Adhikari, R. M.; Duan, L.Hou,L.D.Qiu, Y.Neckers,D. C.;Shah, B. K. Chem.Mater. 2009, 21,4638

[6] Liang,Z. Q.Chu, Z. Z.; Zou,D.C.Wang,X.M.Tao, X. T. Org. Electron. 2012, 13, 2898

[7] Li,Z.H.Wong, M. S.; Fukutani, H.;Ye, T. Org. Lett. 2006,8, 4271

[8] Huang, T.-H.; Lin, J. T.; Chen, L.-Y.; Lin, Y.-T.; Wu, C.-C. Adv. Mater. 2006, 18, 602

[9] Yao,L.Xue, S. F.Wang, Q.Dong, W.Y.Yang,W.Wu,H.B.Zhang, M.Yang, B.; Ma,Y.G.Chem.Eur.J.2012,18, 2707

[10] Hughes,G.Wang,C.Batsanov,A.S.Fearn,M.Frank,S. Bryce,M.R. Perepichka,I.F.Monkman,A.P.Lyons,B.P.Org.Biomol.Chem.2003,306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