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新釋

2013-10-28 05:21楊棟曹書杰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
關鍵詞:春秋周公孔子

楊棟 曹書杰

摘要:《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一是《詩》《春秋》皆記史,《詩》以韻文記事,是史詩時代的傳統,《春秋》以散文記事,標志著史書編年記事體的成熟;二是周公制作《詩經》是作為政教之本,以開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則是昌盛周道,撥亂反正,其義相承;三是孔子以周公為尊,以繼承周公之志為平生之愿。

關鍵詞:《詩》;《春秋》;周公;孔子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5?0090?05

《孟子·離婁下》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睂γ献印啊对姟吠鋈缓蟆洞呵铩纷鳌边@一命題,前人大多只在字面疏解,也有的試圖抉發其奧義,但語焉不詳[1](74)。本文認為,孟子這一命題有如下三方面的含義。

意蘊之一:《詩》《春秋》皆記史

顧炎武《日知錄》云:“《二南》也,《豳》也,《小、大雅》也,皆西周之詩也。至于幽王而止。其余十二《國風》,則東周之詩也?!跽咧E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之事跡不可得而見,于是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后《春秋》作也?!盵2](卷三,144)顧炎武道出了孔子《春秋》以史繼《詩》之深旨。顧氏之說甚精,但語有未晰之處,錢穆先生指出:“當西周之時,不僅列國無《詩》,即王室亦不見有史。周之有史,殆在宣王之后。其先則雅頌即一代之史也。周之既東,不僅列國有詩,并亦有史?!盵3](134)錢穆先生的論見有一定的啟發性,西周之時明確的編年記事體還沒有成熟起來,所以他說“即王室亦不見有史”,但是編年記事體不成熟,并不代表不去記載這一時期的歷史,而是以詩體的形式記載史,所謂“雅頌即一代之史也”。到了東周,不僅各國有自己的編年記事體史書《春秋》,也有自己的《詩》,《詩經》里的《國風》即是代表。

從《孟子》上下文來看?!啊对姟吠鋈缓蟆洞呵铩纷鳌?,孟子接著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备鲊加薪凶觥按呵铩钡氖窌?,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梼杌》,魯國的仍叫做《春秋》,都是一樣的。魯國的《春秋》和孔子的《春秋》都是編年記事體的史書,而且這種史書在春秋時期是很普遍存在的,不僅晉、楚、魯有,其他各國也都有,所以,《墨子》說:“吾見百國春秋?!蹦敲催@種編年記事體的《春秋》是何時發展成熟起來的呢?它和《詩經》有關系嗎?《春秋》是記事史書,《詩經》是韻文詩歌,孟子為什么把《詩》和《春秋》放在一起呢,而且還是先后相承的關系。

這要從《詩經》的內容說起?!洞笱拧菲鋵嵍际怯涊d歷史的詩歌,比如其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從周代始祖后稷到公劉再到文王,反復歌頌?!洞竺鳌凡粌H敘述文王武王之功,還描述了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寫得繪聲繪色,雄偉壯觀。這種以詩記史的方法是一種很古老的傳統,“各原始民族用英雄詩律來說話,這也是自然本性的必然結果。這里我們也應贊賞天意安排,在共同的書寫文字還未發明以前,就安排好各族人民用詩律來說話,使他們的記憶借音步和節奏的幫助能較容易地把他們的家族和城市的歷史保存下來?!盵4](432)文字產生以后,人們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但以詩記史的傳統仍然保留了一段時間。周代的史官早期重在記言,《尚書》中的西周書部分便是例證,《牧誓》、《金滕》、《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君奭》、《無逸》、《立政》等,以“王曰”、“王若曰”、“周公曰”、“又曰”的形式大量記載了武王、周公的話。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詩經》中的歷史敘事比《尚書》中的《西周書》還要系統,還要重要。

《西周書》雖以記言為主,但亦間或記事,言和事往往是分不開的。比如《牧誓》主要記載武王誓師之言,但開首云:“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庇衷疲骸巴踝笳赛S鉞,右秉白旄以麾?!憋@然屬記事?!督痣菲_首云:“既克商二年,王有疾?!蹦藬⑹轮壠?,并交代時間。所以,《莊子·天下》曰:“《書》以道事?!薄盾髯印駥W》:“《書》者,政事之紀也?!笔前选稌芬伯敵捎浭轮w。朱熹則徑以《尚書》為紀事本末體之濫觴。

記事之體,除《西周書》間或有之以外,甲骨、金文亦多有記事內容。甲骨卜辭反映的是王侯貴族的王家活動,所記內容以農事、兵戎、祭祀方面為多,是以貞卜的結果和極簡單的記事相結合,這表明它具有官方文書的性質。而且有些卜辭所記有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在表述形式上已經初具歷史記載的萌芽。到了西周金文,其記載的內容更為豐富,其中關于征伐、俘獲、賜土田臣仆、賜車馬旗服彝器金貝等事的記載較為詳細。金文的記時方式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漸形成一種規范性的形式。如《牧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薄俄灦Α罚骸蚌咳晡逶录人腊约仔??!逼溆洉r形式是:年、月、月相、干支。這就直接為后來《春秋》的記時體例提供了范式。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編年記事的體例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經逐漸成熟起來。但“百國春秋”即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國史應該起于何時呢??上М敃r的國史沒有一部流傳下來,我們依據現有的材料推斷可能起于西周晚期厲王、宣王之時。

首先,史官的職守在宣王時發生了變化,開始從主掌天文歷法到以記史為職?!妒酚洝ぬ饭孕颉酚涊d其祖先“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其次,幽厲之后周王室開始把西周史官分派到各諸侯國去?!妒酚洝v書》云:“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幽厲之后,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蛟谥T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薄蹲髠鳌分懈怯涊d了不少流散到諸侯國的西周史官?!蹲髠鳌ふ压迥辍罚骸凹靶劣兄佣畷x,于是乎有董史?!倍蓬A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太史,籍黡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董狐其后?!逼淙?,從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厲宣之前的史實存在嚴重缺環。文武到成康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詩》、《書》中窺探,但穆王以后直到厲宣卻明顯沒有太多史跡可尋。即拿剛發現的清華簡《系年》為例,其中第一至第四章涉及到西周之事,但都是從敘述周初開始,一下子便轉到西周晚期。第一章是從周武王徑直轉寫厲王、共伯和、宣王;第二章則直從幽王寫起;第三章從武王克殷、成王平叛又直接轉到“周室既卑,平王東遷” [5](141);第四章寫衛國的歷史,但主要還是詳述周惠王以后的事。如果不是存在歷史記載的缺環,《系年》不會避而不談的。

另外,共和元年是我國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共和行政可能是編年記事的一個起點,“推斷其時每當朝會議政之際,原負責記錄王言、撰擬詔命的史官,此時則列位于朝會,負責專門記錄朝政大事,并負責宣示中外。史官此職,是作為諸侯卿士攝位共政體制的監督與見證?!埠蜁r期的史官制度,最后形成共和十四年逐年記錄而成的編年大事記。宣王即位之后……共和時期編年紀事之法仍舊不廢,并做為史官記事制度一直沿用至后世?!盵6](292)這樣一來,隨著編年記事體史書的發展成熟,以詩記史的形式便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了。

意蘊之二:《詩》之旨與《春秋》之義一脈相承

周公創制雅頌,編纂《詩經》,其目的是作為治平之具、政教之本,推行德治、興旺周邦,乃一代王者之大典。有學者指出:“《詩》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是推行宗法禮樂精神的物質載體,集中體現了周代社會的禮樂精神?!对姟纷鳛橹苋嗣鹘袒?、宣揚經邦濟世的思想工具,正是周代統治者編《詩》的初衷所在?!盵7](30?32)而孔子作《春秋》亦是要繼承周公之旨,義在撥亂世反諸正。

所謂“王者之跡熄而《詩》亡”,王者之跡何時熄,而《詩》又何時亡的呢?一般認為是宣王以后至平王東遷這一段時期中。在宣王之前,“王者之跡”是如何體現的呢?錢穆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周王室是天下之共主,……每到冬天,他所封出的四方諸侯都得跑到中央來共朝周天子,而周天子在那時祭其祖先,更主要的是祭文王,許多諸侯一同助祭,就在這廟里舉行祭禮時唱詩、舞蹈,唱的便是周文王一生的歷史功績,所謂雅頌,便是如此般的用來作政治表揚。又如周天子有事派軍出征,在臨出以前……歡迎凱旋,同樣再有宴享歌舞,……那時遇禮必有樂,而禮樂中亦必寓有史,這些都是周公制禮作樂精意所在。[8](18?19)

后來王室衰弱,王者的創業偉跡已經沒有了,諸侯也不常到朝廷來朝貢了,王室沒有新功德,相應也就沒有了歌功頌德的詩歌。所以是“王者之跡熄而《詩》亡”了。

那么周王室在祭祀或者燕饗時為什么要唱這些詩歌呢?他們編輯雅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這應當源于周公的“制禮作樂”精神,《詩》、《書》、禮、樂都是周公的治平之具、王者之典。朱熹《詩集傳》云:“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說,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德。詞氣不同,音節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盵9](129)從《詩經》的編纂角度來說,即《詩經》的第一次編纂是周公所為,主要是雅頌二體,風僅止二南,其意圖是把它作為政教之本。成康之后昭穆共懿孝夷皆無治平之詩?!渡袝ぶ軙返闹饕糠忠酁榇藭r周公所編。第二次編纂當在厲、宣、幽時期,此時已無頌,主要是變雅??追f達《毛詩正義》卷九:“以此二雅,正有文武成,變有厲宣幽,六王皆居在鎬豐之地,故曰豐鎬之時詩 也?!盵10](539)是西周初期是正雅之詩,西周晚期是變雅之詩。第三次當時春秋后期所編,主要是搜集列國之詩。所以我們研讀《詩經》一定要注意它的時段性,趙逵夫先生即指出《詩經》的作品“往往集中產生在某一段時間中,這同當時的社會狀況及統治者的主導思想有關。周公旦的‘制禮作樂及成、康時代祭祀樂歌與儀式樂歌基本框架的形成(如《周頌》和《大雅》中的大部分作品),宣王中興過程中與宣王初年一些卿大夫在恢復周室道統中的創作活動的勃興(《小雅》中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和《大雅》中的少數作品,《周頌》中的個別作品),便是最突出的實例?!盵11](1)經過周王室禮樂文化精神的滲透,《詩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反映原初先民生存狀態和心理愿望的文學文本,而是帶有鮮明的倫理道德教化內容的政治性文本。

《詩大序》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彪m謂政有小大故雅有小大顯似牽強,但雅詩系乎王政廢興確實毋庸置疑的。即便從《詩經》的來源角度觀察,《詩經》與勸諫、政教之關系亦緊密相關。比如以《國語》為例的獻詩之說:

《國語·周語上》:“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p>

《國語·晉語六》:“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保f昭注:列,位也,謂公卿至于列士獻詩以諷也。)

采詩之說:

《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p>

《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p>

《孔叢子·巡守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p>

上博簡《孔子詩論》亦言:“頌,平德也,多言后,其樂安而遲,其歌紳(引)而逖,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12](127)所以,周公所編之詩是為王政而用,所謂“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風”。

孔子作《春秋》之義又何在呢?《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段話說得非常明確:“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曰:‘周道衰微,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逼淞x甚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昌明“周道”,以達王事,與周公精神一脈相承。

《孟子》:“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边@句話前人多解作孔子作《春秋》竊取了《詩經》褒善貶惡的大義,其實這是誤解。此句上承“其事”、“其文”,說的都是各國的史書,很明顯“其義”當然說的也是各國春秋的“義”,這個“義”又當何解呢?章太炎先生已經明確指出:“義即凡例之謂。竊取其義者,猶云盜其凡例也?!盵13](116)是孔子作《春秋》秉承了各國史書的義例。通過借鑒這種義例而達到作《春秋》的目的。

《左傳》昭公二年載韓起聘魯,見《易》、《象》與《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睋丝赏茰y,魯之《春秋》的記載可能起于伯禽之時,記載了西周盛世的朝覲、會同、征伐之事,所以說“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但孔子所作《春秋》為何起于隱公,當是隱公以上《春秋》已經不存,否則,周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肯定會存其盛世之事以為典則,以警后世。所謂夏殷之禮,杞宋不足征,夫子況且嘆之。

孔子見不到早期魯國的《春秋》,只能“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14](509)魯之《春秋》,主要限于魯國之史,其于列國之事,或赴告不全,甚或有所隱諱,不能得其實事,孔子作《春秋》則要把各國的歷史都寫進去,其事則齊桓晉文,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孔子的《春秋》可謂是當時的一部世界史了,“其書中所表現的乃是其時諸夏一部大整體的大全史。自然亦可說是人類當時文化一部大整體的大全史了。遠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早已有此眼光,早已有此見解,正在全世界人類文化史史學史上有它卓然無比的價值?!盵7](22)孔子之所以如此編纂自有其中的道理。但是孔子非周之史官,他把周王室的《史記》和魯國的《春秋》整合刪削。由此一轉手,性質發生了變化,政府的官史變成了民間的私家著述。私人著國史這是不允許的,所以孔子又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痹瓉聿卦谕鯇m的國史民間是看不到的,所以也就不能知道“天子之事”,但經過孔子的整理傳授,天子諸侯之事便流傳于世間了。所以孟子又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敝芄谱鳌对娊洝肥亲鳛檎讨?,歌頌王者之豐功偉績,以開升平之世??鬃幼鳌洞呵铩穭t是昌盛周道,撥亂反正,以為東周。

意蘊之三:孔子是周公之后的又一圣人

孟子說“《詩》亡然后《春秋》作”,實際上是指出孔子是繼周公之后又一圣人。這在《孟子·滕文公下》也有交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乙嘤诵?,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卑延?、周公、孔子作為前后相承的三圣,揭示了圣人道統的先后次序?!墩撜Z》中還不曾把堯舜與文武(或湯武)放在一起稱述,而《孟子》中不但有“堯舜,性之,湯武身之”,還有“堯舜性者,湯武反之”這樣的話。又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又極力盛贊孔子,《孟子》一書中孔子被提到八十一次之多。所以后人凡言圣人,皆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孔子又被尊為“至圣先師”。

而在孔子自己也以追循周公為志,其平生所志所學所尊仰者,獨在周公。所以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朱子說:“孔子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如或見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是心而亦無復是夢矣,故因此而自嘆其衰之甚也?!盵15](94)孔子生在魯國,魯為周公的封國,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春秋時期,禮壞樂崩,許多國家的禮樂之制已經不完善,但魯國卻完整地保存著周禮?!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晉大夫韓宣子使于魯,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是周禮的踐行者,上至魯公,下至卿士,皆循禮而動。所以《禮記·明堂位》說魯國“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孔子自幼受魯國禮樂文化的影響,成為其“法則周公”的最根本原因??鬃印叭胩珡R,每事問”,“太廟”即周公之廟。進了太廟孔子向專職人員請教禮制、禮儀,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鬃舆€曾西游洛邑,在實地了解了周朝政治文化以后,孔子喟然嘆息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p>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笨鬃又畷r,夏殷之禮文獻已不足征。所以孔子又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吨杏埂菲春线@兩句話說:“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笨鬃訛槭裁磸闹苣??劉寶楠《正義》引《漢書·禮樂志》云:“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周監于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鬃用乐弧粲艉跷脑?,吾從周?!敝芄梃b夏商二代之禮,加以損益,制禮作樂大興文教,所以能成文武之政??鬃臃Q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彼浴吨杏埂费裕骸爸倌嶙媸鰣蛩?,憲章文武”。朱熹說:“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盵15](37)所謂文武之道其實就是周公之道。

孔子的德治思想亦可追溯到周公那里?!墩撜Z·為政》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薄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妒龆氛f“志于道,據于德?!笨鬃印盀檎缘隆钡闹螄酪缘赖陆袒癁闉檎螄幕A,反對單純依靠行政、法制來治國,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保ā稙檎罚?。又特別強調當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额仠Y》:“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边@些思想和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思想一脈相承。周公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強調“惟命不于?!保ā犊嫡a》);其“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康誥》),知“稼穡之艱難”(《無逸》);其“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蔡仲之命》),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其“明德慎罰”思想,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康誥》)。周公的思想言論成為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論語》中還載有周公的言語,《微子篇》:“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边@可能是孔子引用周公之語來教導弟子?!墩撜Z·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狈催^來即是說周公既有才能又有美德,既不驕傲也不吝嗇。

綜上,孔子尊周禮,行周道,以繼承周公之志為尊。有感于周道衰微,而作《春秋》,撥亂反正,以昌明盛世?!啊对姟?、《春秋》相表里,《詩》之所刺,《春秋》之所貶也?!盵16](124)《詩經》的雅頌部分有不少是歌頌文武之治,它雖然是詩歌,卻是以韻文記史,周公制作《詩經》以作為政教之本,圣王之典,以開升平之世??鬃印洞呵铩繁懈鲊洞呵铩妨x例及書法精神,標志著編年記事體史書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馬銀琴. 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重詁[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2002(3): 74.

[2] 顧炎武著, 黃汝成集釋.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M]. 北京: 三聯書店, 2009.

[4] 維柯著, 朱光潛譯. 新科學[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5]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M]. 上海: 中西書局, 2011.

[6] 葛志毅. 譚史齋論稿五編[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1.

[7] 王妍. 經學以前的《詩經》[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7.

[8] 錢穆. 中國史學名著[M]. 北京: 三聯書店, 2005.

[9] 朱熹. 詩集傳[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0] 孔穎達. 毛詩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1] 趙逵夫. 詩的采集與《詩經》的成書[J]. 文史, 2009(2): 1.

[12]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 章太炎. 國學講演錄[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

[14]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15]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新編諸子集成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6] 王應麟. 困學紀聞[M]. 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編輯: 胡興華]

猜你喜歡
春秋周公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老師之道還老師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周公作禮
穀梁春秋哲學構建及其意義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熬夜看書也測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