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考核要求與復習對策

2014-01-13 07:09王衛興
地理教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特征區域分析

王衛興

(浙江省回浦中學, 浙江 臺州 317000)

區域考核要求與復習對策

王衛興

(浙江省回浦中學, 浙江 臺州 317000)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地理教師最難把握的教學內容之一。本文在明確并解讀課程標準和考綱對區域地理學習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提煉出區域地理考核特點,并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區域地理復習策略,分別為:建立區域地理知識模型,掌握區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和闡釋方法;建立區域整體性與差異性的思維方法,分析和比較區域特征與區域差異;建立區域發展分析模型,提升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區域地理;復習;區域地理知識模型;區域地理分析模型

區域是地理學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區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政治區域等。近年來,區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綜試題命題的重要內容,往往成為綜合能力測試中地理試題命題的切入點。區域地理的學習,必須是以掌握一定的區域基本知識為前提,其核心在于通過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而發現區域發展問題、提出區域發展對策是研究區域地理的目的,最終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

一、區域發展的考核要求和特點

1.區域發展的考核要求

(1)考試內容。根據2013年浙江省考試說明,區域發展考試范圍為: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同時,要求牢固掌握系統地理的重要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重視運用系統地理知識分析地理區域,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忌鷳炀氄莆瘴宕蟮乩硪幝桑旱厍蜻\動規律、大氣運動規律、地殼運動規律、水體運動規律和地理環境分異規律,準確運用四大區位理論:農業區位理論、工業區位理論、城市區位理論、交通區位理論。

(2)能力要求。近幾年的考綱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探討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是高考對學生綜合能力考察的分解,也應該是高考備考的最終落腳點。四個能力要求環環相扣,充分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從區域地理角度看,具體能力要求主要表現為:區域空間地理位置的認定,區域地理事物和現象特征的描述,區域地理事物和現象形成原因的論證,區域地理事物和現象變化規律的分析,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概括等。

2.區域發展的考核特點

(1)從考核內容上,突出主干知識,強調區域發展。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人類活動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聯系等,仍將是今后高考重要內容之一。在高考命題中往往在區域特征的大背景下考查區域的主干知識:地形、河流、氣候與農業區位分析;礦產、能源、工業、城市區位分析等等。同時,在區域發展考查中多側重典型區域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對策、典型地區經濟發展、流域的綜合開發和治理、資源利用問題及對策、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的特征與成因及影響等方面。

(2)從考核形式上,選擇題、綜合題都有,但以綜合題為主。題目多以區域圖、示意圖、等值線圖、柱狀圖和表格等形式呈現信息資料,往往從區域自然地理切入,延伸到區域人文地理特征,歸結到對人類活動的反思,以考查自然條件的影響、社會現象變化的成因分析等。設問都是建立在對地理位置的判斷、區域特征再現的基礎上,設問的一般思路是:空間定位、事物描述、現象歸因、結果演繹、行為歸因等。

(3)從能力考查上,突出案例研究,強調結合實際。通過高考滲透地理課程改革“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的新理念,加強地理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彰顯地理學科特色。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解釋、說明,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綜合素質,主要側重于考生對圖表、文字材料的閱讀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對區域地理的綜合分析,對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分布的識記能力和遷移能力,對自然、社會現象和事物分布成因的分析、論證能力以及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等。

二、區域發展的復習策略和方法

1.建立區域地理知識模型,掌握區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和闡釋方法

區域地理知識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將區域地理的有關知識歸納為這四個方面,在頭腦中建立了這樣的知識模型,就可以使雜亂無章的知識變得有條有理。區域發展的分析和評價建立在該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基礎之上,描述和闡釋區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思路如下表1所示。

表1 區域地理特征的表述與闡釋

2.建立區域整體性與差異性的思維方法,分析和比較區域特征與區域差異

區域地理涉及的內容繁雜,區域之間又缺少必然的聯系,在復習中用系統地理的知識和方法指導區域地理復習,在理解中記憶是事半功倍的方法。首先,使區域各地理要素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圖1)。例如區域的緯度位置一般影響該地區的熱量(氣溫),海陸位置、大氣環流一般影響該地區的降水,所以根據一個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斷該地區的氣候;而氣候和地形因素又影響該地區的河流水文特征、農作物的種類與分布,甚至交通與城市分布;氣候、地質條件影響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水熱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各種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聯系;區域的地理區位、資源又影響該區域的政治經濟發展。其次,要抓住影響區域的主導因素,歸納出區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歐洲西部地區,海洋性氣候特征顯著是本區最突出的區域特征,位于溫帶大陸西岸是形成這一特征的主導因素;干旱是中亞最突出的區域特征,深居大陸內部距海較遠是形成這一特征的主導因素;高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這一特征的主導因素。抓住知識聯系,理清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網絡。在復習中要弄清每一個區域各種自然要素之間、自然要素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制約關系,形成有利于記憶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網絡,如中亞地區的知識網(圖2)。第三,要比較區域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區域差異,通過列表對比、觀察對比、類比歸納、發散演繹、因果聯系等方式,獲得不同區域的典型特征的認識和綜合分析等思維能力的方法。例如:比較北緯60°緯線經過的亞歐大陸東、中、西部氣候;比較南北美洲地形、氣候;比較南美洲南端大陸兩岸氣候和生物的差異性;比較南北緯30°~40°的大陸東西岸氣候及其特征;比較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岸氣候與澳大利亞西海岸氣候;比較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特征和形成原因等等。

圖1

圖2

3.建立區域發展分析模型,提升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在把握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各要素之間聯系,形成地理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分析評價區域發展的主要優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發現區域問題,提出區域發展對策,確定區域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區域地理學習和應用的高級階段。區域地理學習最佳的辦法就是采用案例學習法,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在實際學習中,學過案例后不會應用,即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出現新區域的類似問題不會答或是漏答的現象非常普遍。新課程高考的背景材料脫離課本已成為顯著的特點。因此,在教材選取的典型案例探究的基礎上,備考時應該改變以往死記硬背課本知識和課本案例的做法,重視案例探究和歸納分析案例的方法與結論,以此進行案例遷移,特別是運用地理原理進行探究學習,解決相似或相關的問題,真正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要求,提升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如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廣大,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教材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和治理措施的基礎上,選擇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貴高原等區域與其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所學知識,并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構建此類題的思維模式,建立水土流失區域的一般分析模型(表2)。再如在分析東亞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問題時,既要分析荒漠化產生的自然原因(氣候、植被因素),又要分析荒漠化產生的人為原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水資源利用不當),在荒漠化問題的探究學習過程中,注意拓展延伸到分析中亞咸海周圍地區、非洲的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問題,以及我國西南地區的石漠化等,在類似區域的分析時,找出該環境問題的共性和區域差異。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案例分析的思路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利于學生思維模式的建立,也利于學生對相關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猜你喜歡
特征區域分析
根據方程特征選解法
分割區域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電力系統不平衡分析
抓住特征巧觀察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區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