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10例病因分析

2014-01-25 21:29張海政
中國醫藥指南 2014年10期
關鍵詞:生期母乳黃疸

張海政

(河津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西 運城 0433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10例病因分析

張海政

(河津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西 運城 043300)

目的了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組成。方法對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住院治療的21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10例黃疸的發生因素依次為:圍生期因素(28.6%),母乳性黃疸(20.0%),新生兒感染因素(16.2%),新生兒溶血病30例(14.2%),母孕期胎兒肝臟損傷(11.4%),先天因素以及其他因素(9.6%)。冶療主要有藍光照射、輸用白蛋白;袪除病因如換血冶療、抗感染、母乳性黃疸暫停母乳等以及各種輔助冶療。21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治愈和好轉196例。結論加強圍生期保健,積極防治新生兒感染可以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圍生期

新生兒由于毛細血管豐富,當血清膽紅素超過85 μmol/L,則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是新生兒黃疸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甚至發生死亡。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住院治療了21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住院治療的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的患兒共210例。其中足月兒184例,早產兒26例,胎齡34~42周,平均胎齡(39±3)周;男112例,女98例,男女比例為1.14∶1;出生體質量1500~4050 g,平均出生體質量(3200±624)g。

1.2 新生兒高膽紅素診斷標準[1]

黃疸出現過早(24 h內);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1 μmol/L,早產>257 μmol/L,或膽紅素每天上升>85 μmol/L;血清直接膽紅素>34 μmol/L;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黃疸退而復現。

1.3 方法

入院后詳細詢問病史,設計調查表,對圍生期情況,母親孕期情況,生活工作環境,黃疸家族史,體格檢查,化驗結果等。

1.4 治療

積極藍光照射;對膽紅素>342 μmol/L者,予白蛋白1 克/(千克·次),共1~2次;新生兒溶血病給予換血治療、靜脈用免疫球蛋白;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補充微生態制劑改善腸道內環境;補充水分及鈣劑;根據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1.5 統計學方法

資料輸入電腦,采用SΡΡS 13.0軟件分析。平均數采用(χ—±s)表示。

2 結 果

2.1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常見病因:圍生期因素60例(28.6%),其中窒息及宮內窘迫24例(11.4%)、早產16例(7.6%)、頭顱血腫9例(4.3%)、剖宮產8例(3.8%)、胎膜早破3例(1.4%);母乳性黃疸42例(20.0%);新生兒感染34例(16.2%),其中呼吸道感染14例(6.7%)、臍部感染10例(4.8%)、皮膚感染6例(2.9%)、CMV感染4例(1.9%);新生兒溶血病30例(14.2%);母孕期胎兒肝臟損傷24例(11.4%);胎糞排出延遲8例(3.8%);膽汁淤積,先天性膽囊膽道疾病4例(2.0%);原因不明8例(3.8%)。

2.2 轉歸:治愈和好轉196例,轉院8例,自動出院6例。無死亡病例。

3 討 論

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病癥之一,其病因復雜,表現多樣[2],圍生期因素已成為高膽紅素血癥的重要發病因素。

3.1 圍生期因素

新生兒窒息缺氧,抑制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的活性,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引起黃疸。早產兒由于缺少肝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可出現暫時性肝內膽汁淤積。早產兒胎齡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聯結膽紅素的量也越少,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的概率也就越大。剖宮產兒在手術中麻醉藥可通過胎盤進入血液循環,使新生兒紅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紅細胞破壞增多,膽紅素增加,此外,麻醉藥使新生兒腸蠕動減弱,延遲胎便排出,使膽紅素重吸收增加[3]。頭顱血腫會使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血間接膽紅素增高,黃疸加重。

3.2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母乳性黃疸目前認為主要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含量及活性高,可水解結合膽紅素成未結合膽紅素,而未結合膽紅素極易通過腸黏膜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母乳性黃疸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黃疸可持續3周~3個月。

3.3 感染因素

主要是新生兒敗血癥和肺炎,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和螺旋體等引起的重癥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癥最為多見。病毒常見的有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級EB病毒等。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多種多樣,因此,早期干預尤為重要,圍生因素上,完善孕檢制度,圍生期保健,特別是先天性疾病及遺傳性疾病,做到早發現,加強積極提高產科質量,控制剖宮產率;提倡盡早開奶,增加母乳次數,按需哺乳,少量多次,刺激腸蠕動,有利于增加膽紅素的排泄,母乳性黃疸加重停母乳3~5 d,待膽紅素濃度下降后再繼續母乳喂養[4]。避免羊水早破和產程延長,防止臍部感染和皮膚感染,對母親有感染征象者生后應預防性抗感染治療,盡量減少一切感染機會。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4-136

[2] 陳盛值.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分析和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09,35(4):96-97.

[3] 王玲,陳堅,何海英,等.剖宮產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4):201-203.

[4] 楊鳳瓊.影響正常新生兒黃疸的產科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9):1065.

Etiology Analysis on 210 Cas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ZHANG Hai-zhe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Hej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Yuncheng 0433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etiology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MethodA total of 210 cas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were analyzed in the HeJ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February 2013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etiological factor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210 cases were:perinatal factors(28.6%),breast milk jaundice(20.0%),neonatal infection factors(16.2%),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14.2%), maternal fetal liver injury(11.4%),congenital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9.6%).The main therapy methods were the blue light,albumin injection;dispel pathogeny including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rapy,anti-infection,suspend breast-feeding when breast milk jaundice,as well as various adjuvant treatment.In 210 cas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in 196 cases were cured or improved diversified.ConclusionStrengthen perinatal care, a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infec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

Hyperbilirubinemia; Neonate; Ρernatal

R722.1

B

1671-8194(2014)10-0012-02

猜你喜歡
生期母乳黃疸
洛陽市住院產婦母乳捐獻知信行的調查
新生兒黃疸治療箱常見故障處置及預防性維護實踐
魯曉嵐:黃疸
助產士圍生期一體化護理對提高初產婦分娩質量的影響分析
碳氧血紅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性黃疸中的臨床意義
母乳庫捐贈母乳規范化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
圍生期抑郁女性心理求助行為研究進展
母乳到輔食,如何無縫銜接
英國共享母乳引爭議
高齡初產婦圍生期護理干預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