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傳統蠟染的現狀與保護對策

2014-03-01 13:17項正文
文山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蠟染文山苗族

雷 麗,項正文

(1.文山學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2.麻栗坡縣民族中學,云南 麻栗坡 663600)

苗族傳統蠟染的現狀與保護對策

雷 麗1,項正文2

(1.文山學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2.麻栗坡縣民族中學,云南 麻栗坡 663600)

蠟染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有其獨特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F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苗族傳統蠟染瀕臨失傳。保護、傳承苗族傳統蠟染手工技藝,意義重大。文章就苗族傳統蠟染的現狀、保護對策進行思考,目的是弘揚苗族蠟染文化,振奮苗族精神,發展苗族經濟。

苗族;傳統蠟染;現狀;對策

苗族服飾絢麗多彩,關鍵在于蠟染。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蘊藏著苗族的歷史變遷,承載著苗族的精神和情感,凝聚著多種文化象征意義。

過去,苗族同胞把蠟染作為衡量一個婦女智慧和財富的象征,苗族婦女爭相學習,可謂全民普及。但社會發展至今日,苗族傳統蠟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面臨消失,逐漸走入“非遺”行列。

近來,筆者深入文山州的部分苗族村寨,走訪了部分苗族婦女。從實地調查得知,這些村寨的苗族婦女,對于傳統蠟染知道的已經不多了。只有少數苗族村寨還保持著傳統蠟染的原始風貌(見圖1),延續著千百年來苗族傳統蠟染的制作方式,保留著苗族傳統蠟染獨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著那些曾令無數苗族群眾和苗學研究者感到輝煌燦爛的歷史。

圖1 苗族傳統蠟染麻布百褶裙

一、苗族傳統蠟染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有著悠久歷史的苗族傳統蠟染瀕臨消亡,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微觀上

1.原生態文化處于瀕危的狀態。主要表現在部分蠟染商人出于商業目的,迎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任意改變苗族蠟染文化內涵,使其產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2.原生態符號逐漸消失。原因一是很多苗族青年男女外出就學、打工,沒有了學習傳統蠟染的環境,沒有了制作傳統蠟染的條件與需要,天長日久,逐漸淡忘;二是現在的苗族青年男女已經跟上了社會時代新潮流,大多數只喜歡穿流行服裝,而蠟染的布衣則不喜歡穿了,阻礙了蠟染的傳承之路;三是在國內外苗族蠟染市場產銷需求量大的帶動下,苗族傳統蠟染工藝變得簡單,圖案單一,做工粗糙,其獨特的本土原生態符號面臨消失。

(二)宏觀上

1.苗族男女衣著大為改觀,使蠟染服飾退居次要地位。特別是苗族青年婦女服飾,多由印染布料代替,并且只在少數場合派上用場。[1]92-93苗族青年男女衣著的現代化,加速了苗族傳統蠟染的消失,使苗族傳統蠟染制作的區域不斷縮小?,F代化步伐較快的苗族地區,傳統蠟染已基本絕跡。筆者對文山市城郊苗族村寨花莊、黑龍潭和攀枝花的部分苗族婦女的訪談得知,村寨年輕一代的苗族人對傳統蠟染,只是聽說,已不知其工藝了。①

2.苗族年輕婦女不愿學習,導致后繼乏人,面臨失傳?,F在的苗族年輕婦女,由于忙于生計,大多數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學習蠟染制作,從而日漸生疏甚至完全遺忘蠟染制作方式,導致苗族傳統蠟染逐漸被淡忘,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筆者在對文山、馬關、麻栗坡、硯山四縣(市)人口較多的部分苗族村寨調查時,得知苗族青年婦女大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學習蠟染。35歲以下的苗族婦女只聽說過蠟染,不會蠟染傳統手工技藝,只有為數不多的45歲以上的部分中老年婦女才懂得蠟染了。

3.苗族傳統蠟染制作工序繁瑣,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導致苗族年輕婦女不愿從事蠟染技藝的學習。苗族蠟染制作,要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材料(見圖2),就要準備布料(麻布為主,輔以棉布)、蠟筆(至少三支,大蠟筆、中蠟筆、小蠟筆各一支,有時還要鐵筆一支)、蠟鍋(裝二三兩融化蠟汁的小鐵鍋)、畫板(一塊長約一米寬約五十厘米的長方形木板)、蠟(以白蠟為主,輔以蜜蜂蠟或是巖蜂蠟)。此外還要準備染料、染缸等。制作程序包括燒蠟、畫蠟、染布、浸泡、沖洗、曬干等多道工序。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里,繁瑣的制作工序,使不少苗族婦女根本就不愿學習。

圖2 苗族傳統蠟染所用的各種蠟筆、蠟鍋、蜜蜂蠟

4.蠟染布料奇缺。由于大麻中可以提取“四氫大麻酚(THC)”制成毒品,因此,20世紀80年代末,各國政府明令禁止種植大麻,我國也于1998年開始嚴令禁止種植大麻。這樣,麻布來源斷絕,導致苗族傳統蠟染所需布料奇缺。

二、苗族傳統蠟染面臨的困境

當前,苗族傳統蠟染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繼承與突破”等種種困境,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傳承人的困境。由于傳統蠟染制作麻煩、辛苦,大多數苗族年輕婦女已不愿意學習,而選擇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導致苗族傳統蠟染瀕臨失傳。筆者對麻栗坡縣董干鎮的龍瓜、松樹林、小寨、大洞、回龍、上核桃灣、地朋、長弄8個苗族村寨,猛洞鄉的上扣林、高棚、龍竹河3個苗族村寨進行了調查,得知45~60歲之間的苗族婦女,大多數還懂得傳統蠟染技藝,并且傳統蠟染手藝功底還較強(見圖3),而45歲以下的苗族婦女基本就不懂了。一旦手藝好的中老年婦女離世,苗族傳統蠟染就會有失傳的可能,這對苗族千百年來的傳統蠟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非常不利。

圖3 苗族傳統蠟染棉布畫蠟水洗后圖樣展示

2.機器代替了手工?,F在,由于市場對苗族服飾需求量加大,人們開始用機器生產來代替傳統蠟染。苗族服飾采用機器生產,減少了人力成本,實現了大規模批量生產,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經濟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機器生產沖淡了苗族傳統服飾的特色,因為苗族的每件傳統蠟染都是用心做成的,既有藝術性,也有生命力,是心靈之作。而機器生產的服飾是沒有靈動的,全是一個模樣兒,不具有民族藝術性和文化研究價值。

3.時尚充斥。在現代化潮流的裹挾下,苗族服飾正由傳統蠟染產品變為印染產品,命運正在快速改變。20世紀90年代,文山城梁子街火熱的苗族傳統服飾市場,誘惑著苗族人改變生產工藝,以謀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產品,一些苗族有識之士,開始了苗族傳統服飾的現代化開發。在文山,開發得最早且最有成效的是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廠②,它的建成促進了苗族服飾的發展和繁榮。但是,用機器生產的服飾,劇烈地撞擊著苗族蠟染的傳統工藝,并最終影響到了苗族蠟染的命運?,F在,印染布料的工序大大簡化了,上色穩定,色彩豐富,特別是降低了成本,導致苗族婦女不愿學習傳統蠟染;另外,苗族人民不再愿意種植板藍根、五倍子、梔子等植物,從而逐步忘記了蠟染的配料方法?,F在,許多國外的苗族需要傳統蠟染的衣著,但是在國內已經很難找到傳統蠟染的衣著了。

三、苗族傳統蠟染保護對策

當前,苗族傳統蠟染既面臨著許多挑戰,也存在著不少發展機遇。為更好地保護、傳承苗族傳統蠟染,筆者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一)戰略思路

應從戰略的高度去規劃,有序地去傳承、發展苗族傳統蠟染,形成一個科學可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戰略。

1.市場為導向。要針對不同的苗族群體,將服飾市場分類:一類是針對傳統蠟染服飾需求的市場,另一類是針對現代印染需求的市場。傳統蠟染市場的需求主體主要是一部分尋根尋古的苗族人、外國人和研究苗族服飾的專家,這類市場的需求量相對少,價格要昂貴一些。另一類即現代市場,這類市場需求量比較大,大多數是用印染機器生產,價格相對便宜,消費群體主要是國內普通的苗族群眾和國外一些國家的普通苗族群眾。因此,在保護、傳承與發展中,必須兩者兼顧,這樣才能保證苗族傳統蠟染的原生態保護、傳承,又可以很好地發展苗族傳統服飾市場。

2.塑造精品為核心。想讓苗族蠟染有品位、上檔次,在蠟染設計和創作中就必須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戰略之路,這是苗族傳統蠟染發展的理性選擇。比如國外苗族,他們更肯定和喜愛苗族傳統蠟染服飾(雖然其價格昂貴),這就必須要塑造出傳統蠟染精品品牌,讓它在國內外有影響力,讓國內外苗族和苗族研究者慕名而來,形成苗族傳統蠟染的品牌效應。

3.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苗族傳統蠟染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于苗族群眾的參與以及他們的自覺保護意識。當務之急,就是要落實苗族傳統蠟染開發利益的問題。在開發中,不論是政府,還是經商者,都要讓苗族群眾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讓他們自覺成為苗族傳統蠟染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主人,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苗族蠟染的可持續發展。

(二)人才保障

1.可持續發展人才保障?,F在,為了讓苗族傳統蠟染得以傳承,應在苗族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開設以培養苗族蠟染手工藝方面的專門人才為主的蠟染手工藝班,教育更多的苗族青年女子學習傳統蠟染,為保護、傳承苗族傳統蠟染準備一定的人才儲備。如在苗族居住集中的地方的中小學開設蠟染興趣小組或是手工課,在高等藝術院校開設有關蠟染手工技藝欣賞課等。

2.培養一支研究專家隊伍。這支專家隊伍,必須要把苗族傳統蠟染的全部制作工序等詳細記錄下來,或者把苗族傳統蠟染全部制作工序詳細地制成錄像保存起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錄制一些宣傳苗族傳統蠟染文化的專題影視作品,以強化苗族傳統蠟染的形象和氛圍;編寫有關苗族傳統蠟染文化的書籍,以傳承苗族蠟染文化,吸引新聞界和文藝界關注,讓他們投入到宣傳苗族傳統蠟染手工技藝的行列中。即便是以后沒有傳承人了,也可以從資料記錄中學習到其制作方法,從而確保苗族傳統蠟染的可持續保護、傳承與發展。

(三)提供平臺

1.進行苗族傳統蠟染的宣教活動。要想讓苗族傳統蠟染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傳承,必須在苗族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讓苗族群眾認識傳統蠟染保護的重要性,讓保護、傳承與發展傳統蠟染成為苗族群眾的自覺行動。一方面是重視對苗族群眾進行傳統蠟染保護意識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強苗族中小學生的傳統蠟染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大宣傳,讓苗族傳統蠟染開枝展葉,發揚光大。通過錄制傳統蠟染制作過程的影視資料并將其上傳于網絡,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苗族傳統蠟染。

2.在苗族傳統節日中保護、傳承傳統蠟染。苗族最有特色的節日,如“過新年”“踩花山”等,是保護、傳承傳統蠟染的最好機會。因此,苗族群眾應當以這些傳統節日為平臺,宣傳傳統蠟染,在傳統節日中保護、傳承苗族傳統蠟染。這種活動有助于引起當地年輕人的重視,使他們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而使蠟染后繼有人。[2]在節日中,在積極開展各項比賽活動的同時,注重開展傳統蠟染比賽的評比活動,并給予高額獎勵,調動苗族群眾積極學習傳統蠟染,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傳承方式。傳承只有不離開本土、不離開村寨,才能長久。傳承應當盡量追求一種原生性和自然性的樣態。

3.苗族服裝印染廠應承擔起傳統蠟染傳承的責任。這些廠家應對一些沒有外出打工,又愿意學習傳統蠟染的苗族女孩進行必要的傳統蠟染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招她們為廠里專門從事傳統蠟染的技術工人,使苗族傳統蠟染后繼有人。正如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廠陶興壽廠長所說的:“像文山這個地方,只擁有我一家蠟染印染廠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培養一批蠟染繼承人,使蠟染手工藝能夠繼續傳承,讓蠟染走出文山、走出云南、走向國外的市場?!眰鞒?,這是苗族傳統蠟染的追求,也是苗族傳統蠟染的希望所在。

4.積極開發好苗族傳統蠟染市場?,F在,用苗族傳統蠟染縫制的服飾要比用印染縫制的價格高出兩三倍,這是對苗族傳統蠟染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的肯定。傳統蠟染服飾雖然價格貴一些,但隨著苗族群眾的生活逐步富裕,他們的審美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他們是能夠接受傳統蠟染價格貴一些的現實的。另外,為了把苗族傳統蠟染推向國內外市場,苗族群眾或是從事蠟染服飾的從業人員,要學會縫制傳統蠟染的服飾,同時還要縫制新式蠟染風格的服飾;要縫制苗族群眾愛穿的服飾,也要縫制各族群眾也可以穿的服飾。除了縫制衣裙外,還可以縫制苗族包包、苗族背帶、苗族桌布、苗族鞋墊等各種裝飾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推向國內外市場,助推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3]當蠟染向產業轉化,形成良好的品牌經營效應,市場前景逐步廣闊時,那么傳承苗族傳統蠟染就不是一句空話。同時,這也是廣大苗族婦女或從事苗族傳統蠟染生意人致富的重要途徑,更是凸顯苗族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5.營造熱愛苗族傳統蠟染的氛圍。為使傳統蠟染得到有效保護、傳承與發展,作為苗族,本身就要積極學習和掌握傳統蠟染技藝,熱愛傳統蠟染文化,在農忙之后要抽出一定的時間溫習蠟染技藝。因為作為苗族服飾,如果沒有了傳統蠟染的成分,就失去了苗族原本的民族性。

6.政府應對從事苗族蠟染的個人、企業在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的傾斜扶持,讓從業人員看到經營傳統蠟染也能生活得好,從而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苗族傳統蠟染得到合理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這樣才能使苗族傳統蠟染手工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總之,保護、傳承與發展苗族傳統蠟染,需要苗族群眾堅持不懈的努力,自覺地提高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意識。同時,苗族同胞要給傳統蠟染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臺,讓更多人了解、關注苗族傳統蠟染,這樣才能使苗族傳統蠟染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注釋:

① 這三個苗族村寨,現在已經看不出一丁點的苗族味道了,這里的苗族,只有60歲以上的幾個老人穿苗族服裝了。

② 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廠,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開化鎮花橋村,距文山城8公里。創辦于1991年,是一個以開發生產苗族服裝、蠟染、印花、旅游包等產品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年產量10000套。產品除了在文山州、紅河州、大理州、德宏州和廣西、貴州等國內市場銷售外,還遠銷美國、法國、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家。

[1]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楊瑛羚.黔東南西江苗繡工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狀況[EB/OL]. http://www.gzfwz.com/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1117[2013-04-22].

[3]王孔敬.論苗族刺繡工藝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67-69.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Miao Nationality Batik

LEI Li1, XIANG Zheng-wen2
(1.Institute of Nationality Stud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2.Nationality Middle School, Malipo 663600, China)

Bati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ity craftsmanships and has its own unique social andartistic value.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ity batik is on the verge ofextinc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ao traditional batik craftsmanship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paper dwellson the situations an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raditional Miao batik, and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Miao batikculture, uplift Miao spirits and develop Miao economy.

Mi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batik; current situations; measures

J523.2

A

1674-9200(2014)01-0027-04

(責任編輯 婁自昌)

2013-10-08

雷 麗(1970-),女,云南麻栗坡人,文山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研究以及語言應用研究;項正文(1972-),男,苗族,云南麻栗坡人,麻栗坡縣民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少數民族教育研究及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蠟染文山苗族
蠟染的紋飾探討
貴州蠟染的審美特征及其創新應用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文山肉丁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馬麗蠟染作品
文天祥與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蠟染手絹寄深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