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經濟視域下黃梅大鼓的發展路徑探析

2014-03-18 00:53李曉星
戲劇之家 2014年21期
關鍵詞:黃梅大鼓黃梅戲

李曉星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 安徽 安慶 246052)

隨著文化軟實力在各國的綜合國力中的比重逐漸加大,世界各國紛紛加強本國的文化保護和建設。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了保護各具特色的世界民族文化,尤其是瀕危的傳統民族文化,世界各國都在尋找保護傳統文化的路徑。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文化的絢爛多彩最為世人稱道。

地處吳頭楚尾的安慶,以皖河為界,以山水文化完美地融合而著稱。再加上元末明初,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大碰撞,使它文化色彩更加豐富和濃厚。它一方面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納眾家之長,揉和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派風格;另一方面是在憑借自己的獨特風格,發揚、發展、拓寬新的藝術形式,最終確立自己在藝術領域的特殊地位,如京劇,黃梅戲,包括現在的黃梅大鼓。黃梅大鼓是在安慶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黃梅戲音樂、唱腔元素而形成的一種新曲種。其主要特點是簡明扼要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典型人物和現象,具有極其靈活的可操作性與廣泛的適用性,其中又大量的使用了現在的時尚元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在視聽上給喜歡現代藝術的觀眾和喜歡傳統藝術的觀眾都以強大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 “安慶是個大碼頭,所有的文化都能在這里找到生存方式。既然黃梅大鼓能在此存在并長足發展,就有它存在與發展的合理性?!?/p>

黃梅大鼓不是長篇制作,演唱的曲目大多都是短小精煉的唱詞,表演形式以唱為主,唱腔音樂以黃梅戲音樂調式作為主調,語言具有濃郁安慶地方特色,運腔的過程中注意與普通話發音結合,安慶大鼓從《程老漢不要補助金》(1958年)到宿松大鼓《一根銀針一把草》(1970);從太湖大鼓《農機嫂》(1972)到黃梅戲大鼓《主人公精神天長地久》(1989);從黃梅大鼓《夢圓金堤》(2001)到黃梅大鼓《父子情》、《六尺巷》、《一江春水向東流》、《數風流》等(2005-2008)精彩曲目脫穎而出,完成了“黃梅大鼓”的成型之路,使黃梅大鼓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綜藝曲目。

一、黃梅大鼓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黃梅大鼓抓住這有利的時機逐漸得到了飛躍發展,這幾年我院的范衛紅老師在黃梅大鼓的創作和教學研究上頗有建樹,先后獲得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大獎,同時還拿到了省級教學教研課題,這為黃梅大鼓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我們也不難看到在現今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充斥著整個文化市場,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況十分艱難。據調查:對傳統文化之一—地方劇種,竟然有51.2%的人表示不感興趣,39.7%的人認為可以看看,2.1%的人表示深惡痛絕,只有8%的人表示喜歡。這些數字不能不讓人深思,探討黃梅大鼓這一傳統文化在現今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十分必要:

(一)黃梅大鼓目前沒有統一的正規教材。教材對教學至關重要,它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沒有統一的系統的黃梅大鼓教材這對黃梅大鼓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這就有可能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隨意性,不能對黃梅大鼓實現數量化的教學管理,不利于黃梅大鼓教學的進行,目前黃梅大鼓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將一些鼓曲和節目編排放在綜藝專業的教學大綱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手中只是一張張講義性質的材料,這勢必給許多學生產生錯覺,在這個學校學習專業連本書都沒有,太不正規,這對黃梅大鼓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甚至對學院來說都會帶來長遠的不利影響。黃梅大鼓的教材整編勢在必行。

(二)黃梅大鼓的師資力量薄弱。黃梅大鼓的教學需要在黃梅大鼓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學人才,縱觀整個安徽黃梅藝術職業學院我們看到真正精通黃梅大鼓的教師少之又少,黃梅大鼓的整個教學團隊包括后勤人員總共不過6、7個人,這使得黃梅大鼓方面師資力量相當薄弱,無法滿足更多學生對黃梅大鼓的學習需求,加強黃梅大鼓的教師隊伍建設,引進黃梅大鼓的教學人才,是眼前需要著力解決的事,這對增加學校綜藝教學內容的豐富度,專業影響度,乃至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的長遠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

(三)黃梅大鼓的后生優秀資源缺乏。我們看到黃梅大鼓作為傳統文化之一,不得不面臨著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一樣的窘境,我們已看到現在喜歡戲劇的人比例十分稀少,年輕的學生喜歡戲劇的更少,在有限的學生資源中實行普及化的黃梅大鼓的整體教學,從中去發現優秀的黃梅大鼓人才本是難事,再加上現在的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大不如以前,大量的來自各個學校成績很差的學生,甚至許多學生在原來的學校是因行為不端才來到我們學校,如何糾正他們的不端行為,引導他們走上藝術之路,并在這些學生中去挑選黃梅大鼓的優秀人才,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

(四)黃梅大鼓的教育教學科研力量薄弱。黃梅大鼓作為安徽省安慶市繼“黃梅戲”以后的第二張名片,自然有它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對它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有利于它的發展,由于在黃梅大鼓方面師資的缺乏,再加上其他老師對黃梅大鼓缺乏充分的認識,這使得黃梅大鼓的科研工作無法大規模的開展,目前黃梅大鼓的科研主要限于個別老師的省級課題研究。加強黃梅大鼓課題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有研究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加入到研究的隊伍中來,從不同的視野角度闡述對黃梅大鼓的認識和探析,才能使黃梅大鼓的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促進黃梅大鼓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

(五)黃梅大鼓的發展缺乏資金的有力支持。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任何藝術形式的宣傳和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黃梅大鼓目前從對它的宣傳力度上看還是相當欠缺,我們只在某些特殊的文藝表演和文藝比賽中看到它,這使得它的知名度不夠高,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作為職業院校,又是戲曲專業院校,在招生上本來就比其他院校存在更大的難度,自然資金在本校的正常運轉中就存在著很大的缺口,更談不上支持本校某個專業的某個課題發展,學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黃梅大鼓作為安慶地方特色藝術是安慶這個地方最為環保的旅游資源,安慶地方政府應該對它保持高度的重視,對這些特色資源的有效保護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對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樣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安慶市政府要加大資金的投入扶持黃梅大鼓的發展,一旦有一天黃梅大鼓真的成為黃梅縣大鼓,一切將后悔莫及。

二、黃梅大鼓在當前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可以探索的發展路徑

黃梅大鼓的發展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如缺乏市場競爭力等諸多問題,問題的出現并不是壞事,關鍵是我們發現了問題,如何能及時解決問題。我在了解當代許多戲曲藝術實現華麗轉身的過程中,談談自己對黃梅大鼓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可以探索的發展路徑的理解:

(一)黃梅大鼓在形式和內容上要與時俱進,要適時的開發適合現代觀眾的新藝術作品,并加緊黃梅大鼓的教材編寫工作。我們從眾多戲曲的的發展歷程中看到,傳統的文化藝術有它經典的傳承,但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它舊有的形式和內容不合時代,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風采,這就要求致力于發展黃梅大鼓的專家學者們,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實力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載體,有的放矢的整理、搜集、開發黃梅大鼓,在演出實踐中,按照現代觀眾的欣賞口味,欣賞水平,一方面對舊有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局部的更新,同時還要根據現實生活創造出符合時代的新作品博得觀眾的欣賞,獲得觀眾的喜愛,迎合新時期文化轉型的客觀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更多的黃梅大鼓新作品進入即將編寫的黃梅大鼓的統一教材中,使黃梅大鼓統一教材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精品教材。

(二)黃梅大鼓在觀眾源上,既要抓住喜愛傳統文化的觀眾不流失,還要不斷地發展隱性觀眾。任何藝術的成功離不開喜歡它的觀眾,因為只要觀眾有了,資金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戲曲理論家洛地曾說過:“我國的戲劇是以觀眾是戲劇的上帝為最高標準,我國戲劇的‘傳統’和‘繼承’‘發展’和‘改革’與其說是戲劇本身的事,倒不如說是決定于你的觀眾”。法國十九世紀理論學家薩塞也曾說過:“談到戲劇就一定談到看戲的觀眾,不能設想沒有觀眾的戲劇,有助于演戲的任何東西,你都可以取消和替換,但觀眾,辦不到”。一個藝術節目的成功關鍵是觀眾的上座率高不高,由此可見觀眾在戲劇藝術發展中的地位不可小覷。因此,我們必須營造起學黃梅大鼓、欣賞黃梅大鼓的群眾氛圍,黃梅大鼓的振興才會有真正的希望,黃梅大鼓才能有輝煌的未來。

(三)黃梅大鼓的傳承上,我們必須加大對后繼人才的關注和現有的黃梅大鼓人才的支持。一門藝術的發展,需要有傳承性即后繼要有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從1949年1966年,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宣傳和文化方面負責人發布的針對戲曲方面的各種指示、文件、社論等就達120多件,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沒有的殊榮。

藝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戲曲藝術優秀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看到從古至今,大凡戲曲大家如梅蘭芳等無不是從幼小時學起的,戲曲藝術的學習是需要“童子功”的。我們發現盡管目前已經有一些培訓班在教授戲曲藝術,在一些幼兒園和小學也開始教授戲曲藝術,但我們看到還有許多喜愛戲曲藝術的適齡兒童找不到正規的戲曲啟蒙機構接受戲劇啟蒙教育,這對培養潛在的戲曲藝術的奇才,保證戲曲藝術的傳承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政府與教育部門應加強聯合,建立正規的戲劇啟蒙機構?,F在作為培養黃梅大鼓后繼人才的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資金短缺是真實的現實,教學設施不完備,教學實踐無法展開,不解決學生的實踐問題,學校的教學質量就很難提高,政府應建立戲曲教育經費保障制度以緩解戲曲學校教育經費緊張問題,讓戲曲學校能夠在生源大戰日益殘酷的今天能夠有生存的機會。另外要給黃梅大鼓的專家學者必要的榮譽和經濟上的特殊待遇,保護好黃梅大鼓的現有的專家,使他們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鉆研黃梅大鼓的傳承和創新任務,為廣大觀眾奉獻更多更好的黃梅大鼓的藝術精品。

(四)加大對黃梅大鼓的宣傳力度打響它的知名度,這需要政府和社會資金的大力支持。黃梅大鼓作為安慶的第二張名片,自2001年首次以“黃梅大鼓”命名的《夢圓金堤》問世以來,到如今已有18個黃梅大鼓曲目,作為我市的地方曲種,去參加各種調演和比賽,并頻頻獲獎。有的如《過大年》還參加2005年安徽省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同時還有《六尺巷》、《紅色班會》走進央視曲苑雜壇等等,黃梅大鼓逐漸為人知曉,戲曲界逐漸了解并開始研討黃梅大鼓,但總的看來黃梅大鼓的知名度還很低,對許多人來說它還很陌生,很大原因就是資金缺乏,政府應加大對黃梅大鼓宣傳的投資力度,同時我們還要尋求更多致力于扶持民族文化的企業家、藝術家等的資助,讓黃梅大鼓這個傳統藝術在大家共同的關愛下,謀求更大規模的發展。

(五)加大黃梅大鼓走向市場化的步伐,走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我們要促進黃梅大鼓的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引導黃梅大鼓適應市場經濟,開發黃梅大鼓,實現黃梅大鼓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還要不斷地豐富黃梅大鼓的內涵,使其內容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我們看到美國和日本是世界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它們文化產業之所以如此發達和它們國家民眾的自覺保護意識是分不開的,民眾的參與是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有長期效果的根本保證。我們要自覺地了解黃梅大鼓,積極的宣傳黃梅大鼓,提高黃梅大鼓的認可度,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地消費黃梅大鼓相關的產品,提升黃梅大鼓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引導黃梅大鼓走產業化的道路,這不僅能促進黃梅大鼓給地方財政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宣傳了黃梅大鼓,使黃梅大鼓有可能通過這一渠道,走出安慶,走出國門,乃至走向世界,我們拭目以待。

黃梅大鼓,和其它傳統文化一樣走了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在這過程中,有它的繁華期,也有他的落寞期,正如戲曲專家所說的:“我們要以包容的心態看待黃梅大鼓,要以積極的心態發展黃梅大鼓,以科學的心態完善黃梅大鼓?!秉S梅大鼓這一獨特的曲藝奇葩在各屆政府、學者、和文藝工作者等的關心和呵護下,一定能煥發出奇異色彩。

[1] 江皓,劉紅霞.嬗變與發展----黃梅大鼓出人才、出作品才會有前途[J].黃梅戲藝術,2007(1).

[2] 范衛紅.對黃梅大鼓走向成功的分析[J].黃梅戲藝術,2008(2).

[3] 洛地.觀眾是戲劇的上帝[J].福建藝術,2009(5).

[4] 王夔. 談黃梅戲的觀眾群[J]. 黃梅戲藝術,2004(1).

[5] 杜長勝.關于當前戲曲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的若干建議[N].中國文化報,2012.

[6]齊云. 黃梅承古韻 大鼓展新生 記安慶黃梅大鼓研討會[J].曲藝,2009(12).

猜你喜歡
黃梅大鼓黃梅戲
黃梅之星 謝軍
黃梅之星 朱婷婷
黃梅戲《中國夢》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大鼓聲聲
大鼓
大型黃梅戲《寸草心》
簡述樂亭大鼓
金花奪目 黃梅璀璨
2016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優秀黃梅戲劇目展演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