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調查報告

2014-03-27 02:55王小花
中國醫藥指南 2014年33期
關鍵詞:內酰胺類抗生素頭孢菌素

王小花

(衡陽市雁峰區中醫院 (衡陽市口腔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調查報告

王小花

(衡陽市雁峰區中醫院 (衡陽市口腔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目的 探討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 將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過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患者進行歸納、分析。結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為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變態反應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為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少量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引起ADR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青霉素類占40.48%,頭孢菌素類占59.52%。結論 臨床上合理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十分關鍵,同時治療時要多注意觀察、監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良反應

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具有強烈的抗菌活性與臨床效果,但同時存在著一些不良反應(ADR)。常見的藥物ADR包括腹瀉、皮疹、過敏性休克、高熱等,若不能及時治療,很可能引發嚴重后果,乃至于死亡[1]。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202例使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患者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此類抗生素產生的ADR具有一定的規律與特點,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了202例ADR患者,其中有84例患者為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齡0.2~85歲,平均年齡(38.5± 7.8)歲,其中<12歲26例,>60歲25例,可見中老年人與小兒的發生率占到60.71%。ADR發生時間在用藥后數秒至6 d,其中<1 h者44例,>3 d者2例。

1.2 方法:根據原始病歷資料、報告對167例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發的ADR患者的性病、年齡、給藥方法、藥品種類、用藥劑量、ADR發生時間、ADR臨床表現等進行匯總分析。

2 結 果

2.1 給藥方法:靜脈滴注76例(占90.48%),口服4例(4.76%),肌內注射4例(4.76%)。

2.2 引起ADR原患疾病分布情況:84例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發的ADR患者中,原患疾病中呼吸系統感染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消化系統炎癥、泌尿系統疾病、圍術期預防性用藥、傷口感染等,同時包括少量的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具體見表1。

表1 引起ADR的原患疾病

2.3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及其臨床表現:ADR累及變態反應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為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少量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具體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及其臨床表現

2.4 引起ADR的藥品種類與分布:引起ADR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青霉素類占40.48%,頭孢菌素類占59.52%,具體見表3。

表3 引起ADR的藥品種類與分布

3 討 論

抗菌藥物是20世紀的奇效藥品,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能力。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臨床常用抗菌藥物之一,指的是化學結構內包含β-內酰胺環的一類抗生素,殺菌效果取決于其血藥濃度高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臨床才常見的有青霉素類、單環內酰胺類、頭孢菌素類和非典型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具有強烈的抗菌活性與臨床效果,適應證廣且毒副反應輕,因此臨床上被廣泛使用。不過,β-內酰胺類抗生素在具備強效抗菌效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良反應(ADR),且近年來,有明顯遞增趨勢[2-3]。

本研究結果顯示,84例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發的ADR患者中,原患疾病中呼吸系統感染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消化系統炎癥、泌尿系統疾病、圍術期預防性用藥、傷口感染等。而引起ADR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主要包括青霉素類與頭孢菌素類,而青霉素類藥品中青霉素又占到主要部分,而頭孢菌素類中頭孢哌酮、頭孢唑啉占絕大多數。

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發ADR的原因比較多,如藥物滴注時間過長導致藥物分解出現致敏物質,而聯合用藥不當則容易出現藥物藥理拮抗作用等等。因此,在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使用中需盡量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在使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時需注意以下幾點,溶媒介質選擇要恰當,例如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的溶解速度快,效用低,可選擇生理鹽水,以達到更為穩定的抗菌效果;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半衰期短,故治療時應迅速注入,現用現配,以發揮最大的抗菌效果;給藥時間不要過長,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殺菌效果取決于血藥濃度大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段[4]。臨床上可選擇先用快速殺菌劑,后用抑菌劑。最后,使用劑量也要規范,而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應擬用藥物配制的皮試液,以防止非交叉過敏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臨床上合理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十分關鍵,同時治療時要多注意觀察、監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 曲彩紅,蘇向陽,黎小妍,等.249例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0,12(7):748.

[2] 賓馳.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 2011,18(22):146-147.

[3] 袁軍,董永華,張洪波.頭孢曲松鈉不良反應文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1(18):1604.

[4] 張淑玲.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78例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 (31):62-63.

R969.3;R978.1

:B

1671-8194(2014)33-0093-02

猜你喜歡
內酰胺類抗生素頭孢菌素
藥學監護下為β-內酰胺類抗生素過敏患者使用該類藥物的研究進展
UPLC-MS/MS同時測定魚腥草中3個馬兜鈴內酰胺類成分的含量△
頭孢菌素類與多種西藥聯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應的臨床影響分析
新型鐵碳微電解材料去除喹諾酮類抗生素研究
水產品中三種糖肽類抗生素檢測方法的優化
氟喹諾酮類抗生素不良反應藥學研究
頭孢菌素給藥前有必要常規皮試嗎?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預防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檢測動物源性食品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殘留
頭孢菌素,代數越高不一定越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