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

2014-03-31 16:16臺灣洪憶青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隴右曹魏蜀漢

[臺灣]洪憶青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諸葛亮的北伐戰略

[臺灣]洪憶青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諸葛亮于隆中對策所提出的北伐戰略,是較具理想戰略意義的,但是現實的改變造成此戰略設計無以實現。因此史實上諸葛亮的首次北伐行動,是在配合現實條件下所設立的戰略,并且出于各種考慮,諸葛亮沒有采取較具野心的“子午谷方案”,該文以最早的隆中對策戰略構思為基礎,嘗試解釋其后夷陵之戰與北伐行動之意義。

隆中對;北伐;夷陵之戰;子午谷;諸葛亮

在三國時代后期,各國間最龐大的軍事行動要屬蜀漢丞相諸葛亮所進行的北伐戰爭,北伐戰爭的概念很早就已成形,《三國志 ?諸葛亮傳》的隆中對策已經確定“北伐”是蜀漢建國以后的既定方針: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1]P913

隆中對策所提議戰略方針,與日后各國情勢以及諸葛亮實際的北伐行動不同,這里必須詳細談論。首先,諸葛亮是以劉備政權握有荊州與益州的前提進行戰略規劃,在戰爭之前先聯絡西涼地區的羌人,最佳情況是響應我方,背叛曹氏政權;最低限度也該讓羌人保持中立,避免敵方增強防守軍力。這是分化曹氏政權在邊疆地區的影響力,事實上曹操的邊境地區,是以吸收外族讓其代替本國軍隊駐扎的方式減少國防成本,而諸葛亮便認為應該先爭取西涼羌族的好感,以使進軍長安的軍事阻力減至最小。另一方面則要鞏固成都后方的安全,即南中地區,西漢時代雖然漢武帝征服西南諸夷,使該地區納入漢帝國的直接版圖,但是一直到東漢末年,此地區叛服無常,無法有效控制。如果諸葛亮知道透過分化西羌來削減敵人實力,敵人自然也會想到鼓動西南夷威脅蜀漢后方,因此攘外必先安內,在諸葛亮初次北伐之前,他先進行南征,平定大后方的秩序后才展開長期的軍事行動。此外,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強調,北伐行動必須兵分二路,一路以荊州為基地,攻向河南、洛陽,是奇兵;另一路則以益州為基地,攻向漢中、長安。就戰略布局上,此計劃非常高明,因為諸葛亮也在隆中策中強調孫吳只能引為外援,不能開啟戰端,主要的理由也體現在劉備過世之后的國力差距問題上,因為蜀漢必然是三國之中國力最小的國家,其次是孫吳,而曹魏占地廣大,且土地開發遠較當時的蜀、吳兩國更盛。蜀、吳相爭只會讓曹氏得利,而蜀漢以單獨一國之力絕對無望與曹魏爭鋒,這點吳國也是。然而兩國只要結盟,展開多向聯合作戰,必然可以使曹魏疲于奔命,無法使兵力集中。在隆中策原來的北伐規劃中,蜀漢負責兩線,即漢中、長安攻勢與洛陽攻勢,孫吳依照日后的進軍行動來看,仍是以合肥地帶的濡須口最具可能性。試想魏國要同時應付兩國三個路線的戰爭,很難可以做到寸土必守,且諸葛亮指出,戰略時機在于“天下有變”,乘變發兵,必然使劉備的漢室身份在戰爭中起到爭取敵方民心的效果。因此在這套戰略布局下,北伐曹氏匡復漢朝的實現可能相當高。

然而實際情況遠不如諸葛亮隆中對策所設計的那樣理想,荊州乃要沖之地,劉備雖然先據有荊州四郡等地,但是孫權也極力想要奪取此地區。建安二十年,在劉備正式獲得益州之后,孫權希望劉備兌現過往的外交承諾,把荊州讓出來,但是劉備卻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來回應,于是孫權發怒,派兵襲取長沙、桂陽、零陵等郡,劉備之后引兵五萬駐扎公安,孫、劉雙方等同于正式交戰。[1]P883雙方不合必然使曹魏可以圖利,就在同年,曹操擊敗張魯,奪取漢中,劉備才勉強與孫權分治荊州,結束交戰狀態,回防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法正的謀略擊敗曹將夏侯淵,奪取漢中,自封漢中王。漢中已得,隆中對策中的左線長安攻勢算是完成一半,但是隨即劉備派駐在荊州的關羽軍團被吳將呂蒙擊潰,劉備丟了手足大將關羽,在荊州的據點全部失去,孫、劉雙方又再度交惡。此時諸葛亮隆中對策中的北伐中線—由荊州向洛陽的攻勢,基本上已失去可能性。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曹丕即皇帝位,改元黃初。消息傳到成都,有人說曹丕代漢的同時,漢獻帝也被曹丕殺害了。劉備信以為真,根據這些傳言,漢室行將覆滅,因此來年,劉備以獻帝遇害為由,宣布自己為漢室正統繼承人,延續漢祚。如以隆中對策來看,此時正是“天下有變”之際,但是劉備并不打算趁此時機北伐曹魏,反而打算舉兵全力攻打孫權。雖然史書上沒有諸葛亮針對此決定有何意見的記載,但是根據《云別錄》的記載,趙云有對此向劉備提出諫言,其意見大抵同于隆中對策的方針: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毕戎鞑宦?,遂東征。[1]P950

趙云所勸諫的內容,大約即是隆中對策的乘變起兵,按照對策所言,魏國新立,忠于漢室的朝臣百姓仍在,此時興兵攻魏,響應者一定很多;至于攻打孫吳,則是不智之舉,因為一旦與孫吳交戰,戰場由于是單向作戰,因此勢必會導致曠日廢時,且無法抽身。如果魏國利用此時穩定民心,那么北伐就喪失寶貴時機了。劉備沒有聽從這樣的意見,執意以全國之力伐吳。就結果論而言,劉備于夷陵失敗,折損大量軍力,使日后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先天上就長期缺乏足夠兵力,是一個慘痛的代價。然而劉備這樣的決定真的是錯誤的嗎?回過頭想,以劉備建國蜀漢的時間點來看,荊州已失,北伐只剩由漢中往長安單一路線,并且本來只據有荊、益二州的領土此時又去掉其中一半,只憑一州的人力、物力不要說北伐,如果孫、曹雙方連手,可能國家就要滅亡了。就算以外交穩定孫吳的動向,但是長期下來,國力差距會越來越明顯,任何軍事行動都會因為物質基礎上的懸殊而無望成功。劉備一生戎馬,見識過東漢末年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他很清楚如果荊州不能取回,任何其他計劃都沒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推翻隆中對策的聯吳抗曹設計,趁魏帝曹丕新立,忙于穩定內部之際,將手上蜀國所有精銳大軍一舉伐吳。此計劃戰略意義應當在于,如果戰爭行動順利,將可摧毀吳國主力軍隊,把吳國趁勢吞并,完成南北抗衡的戰略形勢,這其實是早在劉表過世前由吳國魯肅所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計: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指孫權)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1]P1268

魯肅的戰略是保持孫吳原有的地理優勢,即以長江為天險據守,然沿著長江而上奪取中游的荊州與上游的益州,如此便可與北方勢力抗衡。劉備的伐吳就戰略而言,應該也是打算吞并吳國以取得足夠的土地跟人力,此時就不需要以吳為外援來抗曹。雖然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損失大量人力,但是以戰略眼光來看,劉備絕非只是為了報關羽之仇而用兵。事實上也只有伐吳作戰成功,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北伐戰略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我們再回頭看史實上諸葛亮的北伐行動。

蜀漢建興元年,劉備剛過世,南中地區爆發叛變,諸葛亮以君主新亡加上夷陵大敗,軍心與人力還未恢復,因此未再開啟戰端。建興三年,諸葛亮以九個月的時間平定南中叛亂,接著于建興五年于漢中建立完整的戰略中繼據點,來年展開首次北伐。

關于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方針,由于不可能實現隆中對策的多向進軍,因此只能以漢中為基地,往北進攻。這樣的北伐單線作戰其實就戰略而言相當不利,一來是出兵路線易于掌握,二來是補給線過長運輸困難,三來是蜀漢國力有限,禁不起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如能以奇兵制敵,戰略目標才能完成。而《魏略》記載了蜀漢大將魏延提出的奇襲計劃,我們姑且稱為“子午谷方案”:

夏侯 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 楙少,主 壻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 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绷烈詾榇丝h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1]P1003

這個方案與諸葛亮的先取隴右再圖東進的構思相反(姑且將諸葛亮的計劃稱為“隴右方案”),先以奇兵襲取長安,然后長安據點穩固,則曹魏軍力便無法援救隴右一帶,則“咸陽以西”可不攻自降,如此則斷曹魏一臂。如以日后隴右魏軍的考慮來說,“子午谷方案”確實有較好的戰略意義。首先,在劉備死后,蜀漢數年間都沒有在北方有大動作,因此曹魏對于西北國防有所輕忽,此時出兵北伐,無論是“子午谷方案”或是“隴右方案”,曹魏一時定是反應不及,無法馬上派兵支持,因此一定會出現投降蜀漢的西北郡縣,然而“隴右方案”是平隴右然后再揮軍向長安,這給予曹魏緩沖的寶貴時間,因為長安這個戰略中繼點并沒有失去,反過來說,蜀漢之得隴右,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隴右距離漢中遠而離長安近,蜀漢如要揮軍東向,就沒有足夠的兵力駐守隴右;如只取隴右,曹魏軍隊只要切斷來自漢中的補給線,蜀漢在隴右的軍隊定然崩潰。史實上采取“隴右方案”的諸葛亮正是因為街亭失守,蜀軍后路可能被截,諸葛亮只好退兵漢中。

事實上任何軍事計劃都存在風險性,史實雖然告訴我們“隴西方案”功敗垂成, 并且實際上它離真正戰略目標的完成還很遠,因為隴右諸郡并沒有全面降伏,而曹魏援軍已經前來,蜀漢在街亭失守后只能撤軍,并且從此曹魏知道蜀漢有北伐的打算,加強該地區的要點守備,諸葛亮之后的四次北伐也都無功而返,就戰果來說也沒有超越第一次北伐天水三郡的投降。然而“子午谷方案”在拿下長安后,假如隴右魏軍選擇堅決抵抗,等待東方的友軍前來支持,那么長安很可能會面臨雙面包圍,這或許也是諸葛亮不得不考慮到的設想之一。諸葛亮之所以寧愿采取保守平穩的戰略方針,也是因為蜀漢無法承受第二次如夷陵之戰那樣傷亡率龐大的損失,因此“隴右方案”的基本定位是攻守有據,至少確保退往漢中的通道。魏延的計劃確實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作為一個戰略的總指揮負責人,不能只考慮到戰果的預設期待,而忽略了戰爭的變動性所帶來的可能損失。

其實當諸葛亮原先制定的隆中北伐戰略破局之后,以蜀漢國勢單向北伐失敗率極高,諸葛亮之后的姜維進行了遠比前者更多次數的北伐行動,但是沒有一次成功。即使孫吳或在濡須口開辟北伐第二戰場減緩蜀漢壓力,但是國力的差距以及軍事行動的可預測性,都使北伐戰略無法達到當年隆中對策所提出的要求,如果將目光放大來看,當孫吳殺關羽奪荊州時,諸葛亮原先的北伐戰略便已注定不能實現;而劉備試圖以吞吳來完成二分天下,以便取得隆中對策的北伐戰略基礎,也在夷陵之戰后消滅。因此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的兵出祁山,其實可能已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戰略——不北伐,蜀漢必定因為國力差距而被滅國,北伐,但是卻是一場不易成功的軍事行動。

[1][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鈕先鐘.從戰略觀點看三國時代[A].鈕先鐘.歷史與戰略[C].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K235

A

1673-2219(2014)06-0089-02

2013-12-02

洪憶青(1945-),男,祖籍福建金門,講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責任編校:王晚霞)

猜你喜歡
隴右曹魏蜀漢
曹魏的書法新紀元
神兮 魂兮——感懷于許昌水系建設和曹魏古城修復而作
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們力保蜀漢江山30年
淺論杜甫辭官西走之原因
中小學開展隴右經典詩歌誦讀的實踐研究
芻議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響
魏晉政權的演變與潁川地區士族及人才的發展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淺析宋代隴右石刻碑文的記憶功能
21世紀蜀漢滅亡原因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