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對孟子、荀子思想的繼承與批評

2014-04-01 07:14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性善外傳荀子

孫 婠

(國家圖書館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北京 100081)

一 《韓詩外傳》其書

經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數年后項羽引兵至咸陽,焚秦宮室,以至大火三月不滅,儒家典籍歷此浩劫幾于失傳。漢初惠帝廢除挾書之律,朝廷派人訪求和寫錄古籍,準許私人傳授古學,一些先秦古書因此而陸續出現。但是“經籍散逸,書籍簡札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詩》分為三……其余互有蹐駁,不可言勝”[1]P3?!对娊洝芬灿捎谒鸭吆蛡魇谡叩赜虻牟煌?,以及傳本和各家解釋的互異,因而在漢代分為魯、齊、韓、毛四家?!白允侵?,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盵2]P3593這三個人在文景之時即為博士,①是為三家詩,皆為今文經學,均立于官學。然而“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于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1]P14到兩宋時期韓詩也散佚了,《韓詩外傳》(以下簡稱《外傳》)是漢代今文《詩》學流傳至今的較完整之作,但已非《漢書·藝文志》所載之面目?,F在流傳于世的《詩經》即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詩》,即古文《詩》。在今文《詩》學均已亡逸殘缺的情況下,《外傳》成為漢代《詩經》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也是漢代經學研究、文學研究,乃至漢代思想研究的不可忽視的資料。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嬰解《詩》之書,有《韓故》三十六卷、《韓內傳》四卷、《韓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所著錄《易》有《韓氏》二卷。按班固所謂“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3]P1708,“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盵3]P3124-3125據此可知,《內傳》與《外傳》確為韓嬰本人所著,學界基本沒有異議。而《韓故》、《韓說》據徐復觀考證“殆皆其孫韓商為博士時所集錄”[4]P5。然而,龔鵬程則認為“《儒林傳》只說:‘其后孫商為博士’亦無證據證明他曾經集錄韓嬰而成《韓故》”[5]P169。這些闡釋《詩經》的著作不論是否為韓嬰所親著,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韓故》、《內傳》、《外傳》、《韓說》均與韓嬰密切相關,且相互關聯,從整體上構成韓《詩》學派?!俄n故》是對《詩》的訓詁,《韓說》是對《詩》或者是對先師《傳》的解說?!秲葌鳌?、《外傳》則為“推詩人之意而作”的闡發《詩》大義之作。

現存的《外傳》為十卷。然而,從《漢志》和《隋志》的著錄看,《漢志》所錄《外傳》僅六卷,《隋志》錄《外傳》十卷,下注釋“梁有韓詩譜二卷,詩神泉一卷,漢有道征士趙曄撰,亡”[1]P12?!短茣に囄闹尽蜂洝啊锻鈧鳌肥怼?,《宋史·藝文志》錄“《韓詩外傳》十卷,漢韓嬰傳”。從“《隋書·經籍志》及唐、宋以下諸史志及諸家書錄記錄,《外傳》均為十卷……”[6]P2依照《漢志》所載《韓詩外傳》最初稱為《韓外傳》,舊本亦題為《詩外傳》屈守元考證認為漢時起即已用“韓”字稱之。②現在多稱其為《韓詩外傳》或《外傳》。

那么現今所傳世的《外傳》是否為《漢志》中所記錄的原貌呢?這個問題歷代均有學人著述研討。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傳》由六卷拆分為十卷。其中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觀點為代表,“自《隋志》以后,即較《漢志》多四卷,蓋后人所分也”[7]P136。毛晉《津逮秘書本跋語》“《韓詩外傳》專解詩家三昧,《漢志》雖列四卷之目,湮沒既久,隋時僅存《外傳》六卷,析為十卷。想即今行本”[6]P1033。

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傳》和《內傳》合并為十卷。趙懷玉《??添n詩外傳序》語“《漢志》:《韓詩外傳》四卷,《外傳》六卷,《故》三十六卷,《說》四十一卷?!端逯尽穬H存有《內外傳》,《內傳》益以《薛氏章句》為二十二卷,《外傳》析為十卷。今《內傳》已佚,間散引于諸書……若《外傳》篇目,合之《隋志》,則居然足本也?!盵6]P1045趙懷玉認為《外傳》由六卷拆分為十卷本,雖然他說《內傳》和《外傳》如合卷則恰為十卷,但并不認為《內傳》、《外傳》合并。沈家本《世說注所引書目經部》謂:“《新志》卷與《隋志》同,皆不稱《內傳》。蓋《韓故》者,韓氏自為本經訓詁之體,故薛氏為之《章句》,《內外傳》則依經推演之詞,雖分內外,體例則同。疑隋唐志之《韓詩》者,《韓故》也?!秲葌鳌穭t與《外傳》并為一編,故其卷適與《漢志》同,非無內傳也?!盵6]P1021沈家本很可能受到趙懷玉《外傳》、《內傳》卷數相加則恰為十卷的啟發,并據此推斷《內傳》、《外傳》合并,此后很多學人也承襲此觀點。如楊樹達③與徐復觀④認為今十卷本《外傳》為《內傳》四卷與《外傳》六卷之合并本。

屈守元認為“沈氏此文,創為《韓詩內傳》未亡,即在今本《外傳》之中一說,實不能成立,前人引《內傳》,早者如《白虎通》,其文皆不在今本《外傳》之中。唐人《群書治要》所引《外傳》,無一條為《內傳》之文混入者,是隋、唐時代,《內傳》、《外傳》各自為書也。沈氏之說顯然不能成立。然自沈氏立此說,楊樹達先生即襲之為《韓詩內傳未亡說》……”[6]P1023《內外傳》是否合并已不易考證,龔鵬程就認為“只不過今存僅《外傳》為完帙,是以論韓嬰思想仍以《外傳》為主,《韓詩說》、《韓詩故》僅供參考而已”[5]P193。

筆者認為現存十卷本《外傳》已經不是其最初原貌,而是在歷史浩劫中歷經后代儒家學者多次的重新編纂和分次得以幸存。但不論《外傳》與《內傳》是否合并,是否與其最初原貌一致,現存的十卷本《外傳》已成為我們研究韓嬰思想,以及西漢初期今文經學無法繞過的文獻材料。

二 對荀子、孟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據《史記·儒林傳》和《漢書·儒林傳》可知韓嬰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文帝、景帝和武帝時期,歷經三朝。作為西漢初期的儒家學者韓嬰,他對同是儒家學派的荀子和孟子又是如何評價的呢?通觀《外傳》全書,其中以用荀子言論為最多,共有五十四處之多,引《孟子》六處。由此可見韓嬰受荀子和孟子的影響極大,而《外傳》全書體例實際上也深受《荀子》和《孟子》引《詩》形式的影響,但是韓嬰也并非完全盤接受荀子和孟子的觀點,而是有所區別,并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

首先,韓嬰是主張勸學的。這與荀子、孟子相近?!锻鈧鳌肪戆司鸵隽丝鬃优c子貢的對話,說君子為學要“學而不已,闔棺乃止”,并且認為“士必學問,然后成君子”。這些都與《荀子·勸學》中的對“學”的重要性認識的一致之處。而《外傳》中六處引《孟子》有兩處就是關于孟母之教。所以韓嬰繼承了荀子和孟子的人不能不學,以及尊學的思想觀點。但是,韓嬰的推崇學卻有其不同于荀子和孟子的地方。韓嬰認為“學”是要學圣人,學于師。他說“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之有也”[6]P499-500。這與荀子的觀點則不同,荀子認為學是“始乎訟經,終乎成禮”,所以荀子認為學是從儒家的經典開始,最終是要成為“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8]。因此,可以看出韓嬰的“學”與荀子的“學”還是有差異的。龔鵬程就明確指出,《外傳》在卷五引錄《荀子·修身》時將《荀子》中“無禮,吾何以正身?無師,無安知禮之為是?禮然而然,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改為“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君子之道”。所以,“荀子認為學者能達到情安禮、知若師的地步,即能成為圣;而韓嬰則從來不說學者能成為圣人。一主張學為圣,一主張學圣人,其差異至為明顯”[5]P177。這種差異實際上是同荀子和韓嬰所處時代不同有極大的關系。荀子和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并沒有形成專制的政治氣氛,思想也十分活躍。所以這些學者認為,人可以通過學習,或者通過學習圣人,進而自己也成為圣人。他們認為“具體的圣人,只是一個榜樣,是人們可以成為圣人的見證,所以孟子雖然說:‘乃所愿則學孔子’,卻主張人皆可為堯舜。荀子亦云涂之人皆可為禹。韓嬰的理論,則代表了儒學的一大轉折。儒者之論學,正式由‘學為圣人’,轉入‘學圣人’的形態”[5]P178。這正是由于韓嬰所處的西漢時期,政治上的大一統,以及思想上漸漸歸于一統的氛圍下,就要求人們效法圣人,聽從圣人的啟示,而其實質就是要聽從天子,順帝而行。如果人們都可以成為圣人,成為堯舜,那么這就會破壞天子的統治。這是帝制皇權所不允許的。這就是韓嬰為何將荀子、孟子的“學為圣人”的主張轉變為“學圣人”的主要原因。

其次,韓嬰的《外傳》中也涉及了人性的問題。雖然韓嬰的人性觀雖然與基于荀子和孟子的人心觀,但是卻又有自己的特點。徐復觀認為韓嬰繼承了孟子的性善之說,其理由是“卷四‘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故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則是他接受了孟子以心善言性善的主張。所以卷六“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很明顯的以善為天之所命”。臧琳早在《經義雜記》認為此章,“斯言也即孟子性善之說也。秦漢以來,如毛公董生,皆可為見道之醇儒矣。而性善之說,則俱未能言也,琳謂之孟子之后,程朱以前,知性善者,韓君一人而已”[6]P7。而金春峰卻認為“韓嬰的主導思想是孟子性善的思想”。并且“同時又發揮荀子的人性觀點”[9]P109。龔鵬程認為這實際上與孟子的性善之說相去甚遠,他認為“天之所命,在于人有順善之心;君子應體會此天命,保住這仁義順善之心。順善,是說此心乃順之而善者,韓嬰即以此言性。但這并非指性本是善,只是說性可以善、應該善”[5]P173。那么為什么學者在韓嬰人性觀的這個問題上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這與韓嬰在人性問題上復雜的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锻鈧鳌肪砦澹骸袄O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理,不成為絲;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夫人性善,非得明圣王扶攜,內之道,則不成為君子?!盵6]P489-490實際上韓嬰的這段話與前引文字,同樣只是指出,人性有善的因素,而并非人性本善。屈守元認為與《外傳》同一個時期的《淮南子》、《春秋繁露》中都有相似的話,但是他們卻沒有明確提出性善說,而只有《外傳》中有“夫人性善”,所以進而認為這有可能是后人竄改了《外傳》。此說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細分析韓嬰在《外傳》中涉及的關于人性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發現這是韓嬰為提倡“學”說的而說的?!俄n詩外傳》卷四所引孟子之語“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6]P423。明顯的是韓嬰取孟子的這段話,是基于“學問之道”和“學”相關,并不能說明韓嬰就接受了孟子的性善思想?!锻鈧鳌肪矶Z,“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勞,教之以恭。好辯論而畏懼,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聲,教之以義?!怨史佬敖?,調和心志”[6]P135?!锻鈧鳌穼ⅰ翱谟?,心欲佚”,“目好色,耳好聲”等語當作是孔子的言論,這是韓嬰藉孔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能等同于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生色焉……?!盵8]荀子論性之惡重在指出“生而有”,這一點卻是韓嬰之文所沒有的。韓嬰并沒有荀子“化性起偽”的觀點。韓嬰在這里強調的是以教來“防邪禁”,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在闡述“學”。那么韓嬰關注的并不是性的本質,而是注重“學”。韓嬰繼承了荀孟“學”的觀點將“學圣人”的思想嫁接到孟子性善論上,折中孟荀之說??傊?,韓嬰不乏對人性論的觀點。這是在他認肯儒家的“學”的意義才提出的,而不是從人性善惡的角度提出“學”的。這是不同于孟子和荀子的地方。韓嬰只是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的因素,應該順善而“學圣人”。從這里不難看出韓嬰尋求思想的創新,面對先秦儒家豐富的思想資源,吸收融入自己的學說中。

再有,就是《外傳》中也涉及了韓嬰對儒家學派的批評。如《外傳》卷四引《荀子·非十二子》時⑤,韓嬰將子思、孟子二人去掉,只是批評了其余的十子?!端膸烊珪偰刻嵋ぷ硬俊と寮翌悺分袨檐髯拥倪@種言說辯解道:“王應麟《困學紀聞》據《韓詩外傳》所引,卿但非十子,而無子思、孟子,以今本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子后來論定為圣賢耳。其在當時,固亦卿之曹偶,是猶朱、陸之相非,不足訝也?!盵7]P289雖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這段話是為荀子開脫。然而,卻反映出韓嬰不同與荀子的地方。荀子是激烈反對子思、孟子的,韓嬰并沒有明確提出對孟子的批評。通觀《外傳》韓嬰不僅沒有批評子思、孟子,而且還吸收改造了孟子的一些思想,如對孟子的“求放心”觀點的改造。韓嬰在《外傳》中還繼承了荀子《儒效》中對真正儒者的論說。如《外傳》卷五對“大儒”、“俗儒”、“雅儒”的區分,并提出“文王可謂大儒已矣”。

綜上,韓嬰思想折中了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他對“學”的認識——就是要學圣人,而不是荀子、孟子的“學而為圣人”;在人性的觀點上,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人性的善惡與否,而是注重順善而學。同時,韓嬰對儒家學派內部也提出了自己的批評和看法。

《外傳》中除了大量采用荀子和孟子的材料之外,也涉及了儒家相關的大量典籍。大約有七次引用到《易》,兩引《書》,兩引《左傳》,兩引《公羊》,兩引《榖梁》,五引《論語》,《禮記》則兩引《檀弓》,兩引《學記》,一引《孔子閑居》,《大戴禮記》,一引《本命篇》,一引《禮察篇》……[4]P14這實際上是韓嬰融貫《詩》、《書》、《易》、《左傳》、《禮記》等儒家典籍為一體,并且以此互相闡釋,促進了儒家典籍的一體性的形成。這是不容我們忽視的現象?!锻鈧鳌分幸玫拇罅康浼?,對古代文獻的保存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外傳》并非單純引用這些文獻,而是帶有韓嬰本人對它們的理解和闡釋,融合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并且將儒家典籍與儒家以外各家學說相貫通的作用。這就體現了西漢初期思想趨于融合和一統的傾向,也是區別于以前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通過這些材料我們也可以窺見西漢初期儒學一些面貌。

注 釋:

①《漢書·楚元王交傳》載“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漢書·儒林傳》載“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由此可知,三人先后為博士,并立于官學。

②詳見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凡例》考證。

③楊樹達的《漢書窺管·藝文志》“愚謂《內傳》四卷,實在今本《外傳》之中。班志《內傳》四卷亡佚,《外傳》六卷,其合數恰于今本十卷相合?!?/p>

④徐復觀在所著《兩漢思想史》中指出:“綜合地看,楊氏謂內傳在隋以前合并于外傳之中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瓋韧鈧骱喜⒑?,應正名為《韓詩傳》;編《隋志》的人,只援用未合并以前《漢志》名稱之一,遂引起不少誤解?!?/p>

⑤本文作者在《論荀子〈非十二子〉》(《龍巖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一文中分析了孟子對子思、孟子的批評。

[1]長孫無忌,等.隋書·經籍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徐復觀.兩漢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龔鵬程.漢代思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M].成都:巴蜀書社,1996.

[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9]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性善外傳荀子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隋唐外傳(第二集)
隋唐外傳(第一集)
隋唐外傳(第三集)
隋唐外傳(第二集)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題柿子樹
和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