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態視角下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014-04-09 00:07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俗旅游

史 敏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山西太原030031)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生活進程中形成的兼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傳統,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風俗文化,還包括如家族、婚喪禮儀等社會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區域、特定民族傳統文化風俗資源基礎上,以開放與保護來作為民俗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有效機制,并對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推動效應。我國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為此,加大對地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改善傳統民俗文化旅游帶來的對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形成的諸多消極影響,正確認識當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中存在的不足,在維護民俗文化本土傳統性的基礎上,在保護民俗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推進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1.1 民俗文化概念及文化生態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形成的人與環境互動的風俗傳統。從文化資源的整體來看,民俗文化是展現地域風采、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民俗學視角來探討民俗文化,主要從其構成要素來分析,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對傳統物質文化生活的傳承,比如某一民族區域的生產、生活習俗、衣食住行特點等;另一方面是對民族社會生活的傳承,主要包括民族區域內的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禮儀習俗、家族文化、語言藝術及游藝競技習俗等內容。民俗文化旅游是對文化旅游的深化和發展,對其定義和闡述尚未獲得統一的界定[1]。有學者從“民俗”與“旅游”的結緣上,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以民俗事象為主要載體的旅游活動;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來開展旅游項目,并將某區域的民俗事象和風俗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進一步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并將其鮮明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呈現給游客,以增強其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以某特定區域民俗事象為資源來吸引異地游客從事體驗和觀賞活動的總和;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區域民族文化傳統風俗資源基礎上,以保護和開發旅游產品為主要方式,并以展現地方民族性風俗為主要標志的旅游產業[2]。從廣義來看,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民俗與文化的統一體,既要強調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又要開發民俗文化資源。隨著生態旅游發展趨勢的日益突顯,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態性特征更是受到普遍的關注。藉于民俗旅游、生態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從民俗、文化、環境、人所構成的文化生態,將民俗文化、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融合,從而構成以文化為核心,強調文化與環境的生態和諧,從而實現對地域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與傳承。

1.2 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并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得以傳承。民俗文化在逐漸被拋離原生態的生存環境下,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并在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下,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資源、一種產品,在越發需要給予保護的生存空間里,尊重和延續原生民族的有形、無形文化,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來審視民俗文化與旅游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生態化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借助于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將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作為雙重目標的新型旅游模式,既能夠滿足游客對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又能夠實現對民族區域自然和生態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3]。因此,從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來看,民俗文化旅游將民俗文化的整合與保護作為旅游資源,增強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品質,從而為民俗文化的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構建成雙贏局面。

2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產業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內旅游市場的迅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勢頭也是顯著的。特別是基于民族區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如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江西民俗文化旅游、內蒙民俗文化旅游、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等資源的開發,更是將民俗文化旅游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在展現民族文化風采、弘揚民族文化上,其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我國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既能夠滿足游客對文化空間“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心理需求,又能夠從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中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新時期的到來,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模式上逐漸形成了民俗觀賞、民俗活動、民俗商品、民俗服務四大類型,并從民俗文化資源基地建設到產品服務包裝、設計,以及民俗文化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

2.2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眹H化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對于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在資源開發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不僅使得原本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失去吸引力,還造成對民俗文化的污染,降低了民俗文化獨特的個性[4]。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在民俗文化資源整體開發上缺乏有效規劃,特別是依據常規開發模式,無法從歷史學、文學、藝術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全面挖掘,僅僅在民俗文化基礎上重視“旅游牌”,難以從旅游資源的規劃上體現科學性、文化性、時代性。淺層次的文化宣傳、一味地追求民俗文化項目,同質化、模式化、公式化現象不僅降低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品質,還帶來資源的浪費。二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顯得落后,特別是對于偏遠民族區域旅游業來說,由于交通不便導致的游客數量不足,不僅無法實現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也制約了區域旅游業的有效發展。三是在民俗文化旅游投入上力度不足。我國民俗文化資源是豐富的,而缺少有力的資金投入又是現實問題,因資金投入不夠而使得民俗文化資源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四是在民俗文化旅游人力資源管理上顯得不匹配,特別是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如導游人才的缺乏,旅游資源開發專門人才的不足,不僅難以支撐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也給民俗文化旅游帶來發展瓶頸。五是在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上輕保護現象普遍。開發旅游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在處理開發與保護問題上,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盲目開發,不僅對環境資源造成損耗,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帶來災難。為此,積極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不足,協調好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推動民俗文化旅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民俗文化旅游作為高層次的生態文化旅游,在推進民俗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上,既要遵循文化傳承的規律,又要協調好旅游產業的有序化發展思路,以實現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科學性、可持續性。

3.1 文化生態視角下規劃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設目標

科學規劃是實現民俗文化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前提,其設計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處理好文化生態、自然生態與民俗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在規劃上首先要平衡好生態民俗文化與社會發展及自然環境的關系,注重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多樣性、完整性,以及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在維護民俗文化生態資源不枯竭的前提下來促進民俗文化、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二是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社區居民、游客等多方利益平衡。作為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者,要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做好開發者、當地居民、游客多方的利益分享與公平,既要組織好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又要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并在積極地改造自然、合理控制利用的基礎上,維護好民俗文化生態系統的完整與穩定。三要從生態民俗文化開發中體現生態教育的目的,作為以民俗旅游為導向的文化資源開發,要平衡好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關系,通過對生態民俗文化的合理開發來傳播和促進各方面人群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提高維護文化生態平衡的自覺意識。

3.2 文化生態視角下設計好民俗文化旅游產品

生態化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需要從其區域自身特點來進行分析,結合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特殊性,從生態民俗文化實體的開發、參與性民俗活動的開發、民俗精神文化的開發、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等方面來進行研究。對于以景觀實體為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設計,要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對于原生態民俗村寨的挖掘與保護并重,在展示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要強調對原生態景觀的保護。二是對于人造民俗文化景觀的開發上,要在文化移植的同時,注重對民俗文化趣味性和觀賞性的挖掘,并能夠從鮮明的民俗文化氛圍中,運用多種表現手段來增進游客對文化的認知和體驗。三是對于生態博物館的開發上,要從自然資源的整體性,民俗文化的思想性,以及文化遺產保護上來進行全面開發。對于參與性民俗活動的旅游設計來說,重在引導游客的參與,強調游客從親身體驗中來獲得對民俗文化的精神感受。如對于一些民間節慶活動,從活動內容的組織上要積極健康,并能夠在展現民俗文化的同時,讓游客從參與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鮮明性和差異性;對于民族餐飲文化,在體現“食”的同時,也要賦予其新的審美價值,如引入禮儀、禁忌、藝術等文化內涵,既展現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又對地方民俗特色飲食文化進行了宣傳;對于民間文藝如戲曲、繪畫、雕塑、歌舞等資源的開發,則從民族文化的歷史意義,以及傳統文藝的鮮明特征上來進行豐富和宣傳。

3.3 文化生態視角下保障好民俗文化旅游開發

建立生態化民俗文化資源的保障體系,需要從以下幾點來著手:一是對旅游地文化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從文化環境保護上營造良好的民俗文化傳承氛圍,借助于政策制度的完善來增強民俗生態文化品牌的保護意識,樹立民俗文化旅游地的整體形象。二是強化對民俗文化旅游地居民的教育,激發對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和自覺意識,在推進生態化民俗文化傳承的基礎上,為創建獨具特色的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地提供保障。三是積極培育專業性的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引入現代旅游管理理念,重視人才培養與生態化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協調發展。四是完善生態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監督體系,積極運用法制手段來推進民俗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重視居民監督、媒體監督在凈化民俗文化旅游環境中的作用,確保生態化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全面統一。

[1]王彥懿,姜保國,陳芙蓉.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耦合模式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

[2]朱賀琴.淺談新疆新興“花節”下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J].中國商貿,2012,(21).

[3]楊洋,駱高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J].中國集體經濟,2012,(3).

[4]彭瑩.體驗視角下云南瀘沽湖摩梭文化原真性保持與旅游開發協調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3.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
冬季民俗節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民俗節
旅游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詩經》宴飲詩中的民俗文化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