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來中國生活民俗的變化梳理

2014-04-10 04:56王瑩
史志學刊 2014年4期
關鍵詞:西式習俗民俗

王瑩

近代以來中國生活民俗的變化梳理

王瑩

近代中國是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代,其動蕩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亦不得幸免,因此傳承數千年不變的中國民俗在這個大背景下或被迫、或主動地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近代 民俗 變遷

民俗學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意義的學科。民俗所研究的對象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它有著“平易近人”的特點。但是,人們往往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太過熟悉反而對其不夠關注和重視,也就更談不上對民俗學的重要性能夠有所認識。從學術的角度和現實的意義來看,正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民俗首先要弄明白民俗有什么特點,民俗可分為哪些類型。一般說來,民俗具有集體性(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類型性(不同的民俗有其不同的特點及歸屬)、傳承性(時間上代代相傳)、廣泛性(同一習俗可能被不同區域廣泛認可)、穩定性(民俗一旦形成不易改變)等特點。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民俗。民俗涵蓋的范圍很廣,大致可分為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三大類。具體來說物質生活民俗包括:生產民俗(農業、牧業、漁業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工商業民俗(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社會生活民俗包括: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等組織方面)、歲時節日民俗(節日、時令等以時間依托的方面)、人生禮俗(誕生、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藝民俗(游戲、社火等娛樂方面)、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諺語等代表民間精神世界的方面)。

民俗是人們傳承文化時最貼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她有著豐富的內涵,因此民俗現象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不同地方民俗往往不同。當然,民俗的獨特性也并非絕對,有些習俗普遍適用于中國的遼闊大地。在時間上,民俗代代相傳,是中華文化有血有肉的骨骼。但它并非一成不變,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同歷史時期又給當時的民俗烙下了不同的印記。本文旨在梳理中國近代生活民俗變遷,從而更好地把握民俗在近代的走向及其原因。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是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代,這種動蕩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亦不得幸免,或被迫、或主動地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近代民俗變遷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各個層面,貫穿于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本文將從服飾習俗、禮儀習俗、飲食習俗、居住習俗、交通習俗以及其他方面如婚喪習俗、消費習俗等方面的變化來對近代中國生活習俗進行整理概括,以期更好地梳理近代生活習俗變化的脈絡。

一、服飾習俗

中國服飾習俗源遠流長,而且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鮮明的服飾。服飾的不同首先是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炎熱南國和冰冷北方服飾文化自然不同。服飾還是區別身份、派別、信仰的主要標志。古代中國等級森嚴,伴隨古代社會而存在的官服制度最集中地體現了服飾的功能性,自唐宋以來,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始則以紫色為貴。因此從穿著上就可看出著衣者所屬的階層,帝王黃袍加身、達官顯貴綾羅綢緞、普通百姓粗布蓑衣。此外各民族也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漢、壯、苗、傣各不相同。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來看,最顯著的就是晚清時從男子著長袍馬褂、女子穿旗袍向穿著洋裝過渡。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先進的國人開始接受西式服飾,19世紀50年代,香港、廣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華商穿洋裝者更多。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力倡易服,青年穿西裝的人漸多起來,當時的留學生是著洋裝的主力。到了民國時期,曾出現過洋裝熱,在一些大城市,穿著洋服成為時尚。在偏遠小城,洋裝也開始漸漸流行。在洋裝的沖擊下,中式服裝得以改進,其中以女子旗袍的改進最為典型,旗袍以其突出女性線條美的巨大優勢成為中國城市女性的典型服裝,而民國時期也成為了旗袍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中山裝的出現和風靡掀起了中西服飾合璧猛烈的旋風,中山裝遂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靚麗符號。此外,許多新式職業服裝的出現也為近代服飾習俗的變化開啟了新的篇章,新軍著西式軍服,醫生、護士、法官等職業也都有屬于自己職業的服裝。

“服飾”一詞,顧名思義應包括服裝和飾品兩個含義,穿著和打扮是有機的統一體。鴉片戰爭前后國門洞開,西方人看到的中國首先就是蓄著長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這種完全異于西方文明的裝扮長期以來成為被嘲笑譏諷的對象。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進入清末民國以后,男子剪辮、女子放足成為社會趨勢,并最終在八年抗戰時期得以完成。中國人終于徹底在裝扮方面與世界同步了。

二、飲食習俗

中國的飲食文化甚是發達,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等各菜系以及其他各地方風味菜肴及小吃。鴉片戰爭在一開始并未使中國流傳幾千年薪火相傳的飲食習俗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西餐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熟識并接受,尤其是在留學生和一些開明人士中間,西餐的流行速度很快。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西餐廳相繼開設。有的西餐廳檔次很高,像六國飯店、德昌飯店等都是主營西餐。辛亥革命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品味西餐成為一種時髦,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也逐漸受到國人的歡迎,啤酒、香檳酒、奶茶、冰淇淋、咖啡、面包等成為國人生活的調劑品。西式飲食的流行使中國飲食習俗發生較大的變化,使國民可以享受到種類多樣的餐品。飲食選擇多元化,是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接軌的一大特點。

三、居住習俗

古代中國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居住特色,同時西方國家也有自己的居住習俗。由于文化的巨大差異和自然環境的不同,中西方國家在居住習俗上迥然不同。中國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家園林,它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但這并不能代表中國民居的狀況。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由于中國各地居民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其中較為典型的有:北京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土樓、北方草原的氈包等。到了近代,伴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西式建筑風格的影響,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現了中國人居住的西式或半西式住宅,模仿西式住宅成為時尚。此外,與居住密切相關的生活器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火柴、香皂、電燈、留聲機、鐘表、放大鏡、洗發水等日常用品的出現與普及在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時,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交通習俗

在傳統時代,由于代步工具的局限,人們缺乏普遍的長距離出行。彼時的代步工具主要是靠牲畜馱負,如馬車、牛車、騎馬、騎驢等,還有轎子、木船等依靠人力操作的工具。這些代步工具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有速度慢、活動范圍小的缺點。到了近代,交通飛速發展,飛機、火車、輪船、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的引入使得中國傳統交通工具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并逐步被淘汰。城市中開始出現有規則的通行,警察系統開始致力于城市交通,從此中國的城市交通得以發展并不斷完善。此外,近現代郵政系統開始取代傳統的驛站。這一系列變化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男女共乘一種交通工具是很自然的事情,整個社會呈現出新的人際交往方式,腐朽的觀念被逐步淘汰。

五、禮儀習俗

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習俗變化,跟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習俗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在鴉片戰爭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請安等禮。與此配套的還有大人、老爺、太太等稱謂。然而,隨著西方平等觀念的不斷傳入,中國的新式知識分子最先擺脫舊的社交禮俗,開始采用握手、鞠躬等見面問候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新式稱謂。民國成立后,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由此可見,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在禮儀習俗方面顯現出來了??傊?民國以后,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禮儀,中國禮俗與世界開始接軌,近代化已深入禮俗方面。

六、婚喪習俗

人的一生大致有四個標志性的時刻,中華民族形成了與之相應的四個禮俗,分別是誕生禮、成年禮、結婚禮和葬禮。進入近代后,婚禮和葬禮是變化較大的兩個習俗?;槎Y是標志與慶賀結婚的民俗形式,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婚禮儀式,近代漢族主要的婚姻形態仍然是封建包辦的買賣婚姻,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信條。受男女平等觀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響,自由戀愛之風興起,先進的知識分子與城市的青年男女開始試圖沖破封建婚姻的束縛、崇尚自由戀愛、強調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甚至出現了少數與外國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禮結婚的現象。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婚姻論財不問門第的現象,西式婚禮漸有影響。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婚禮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開始流行,這種婚禮其實是雜交有傳統婚禮和西式婚禮的一種混合婚禮形式,其儀式大致從西禮中移植過來,同時雜有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這種現象表明婚俗作為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儀式也已經隨著近代化的深入而西化了。

喪葬也是備受人們重視的一個習俗,中國傳統社會對亡者十分尊重,因此近代喪葬習俗的變化是進展最慢并且對人們的思想沖擊最大的一種變化。在傳統時代,中國各民族的喪葬方式也各不相同,漢族實行土葬、蒙古族實行野葬、藏族實行天葬,此外還有樹葬、水葬等喪葬方式。隨著近代化的深入,漢族的土葬習俗最先受到沖擊。首先進行對葬禮刪繁就簡的改造,城市中開始變“吊喪”為“追悼會”;“五服”等喪服的區分淡化,喪禮中更多地凸顯孝子和孝女的身份;以黑色服裝搭配白花的西式喪服取代原先的“披麻戴孝”;三年之喪也縮減為27日。同時城市中出現火葬和公墓,這對于傳統思想中的保存死者尸體和祖墳觀念是個極大的沖擊。在近代化的沖擊下,中國不自覺地卷入了西化的滾滾長河中,一些曾經根深蒂固的習俗也開始發生變化。

七、消費習俗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了中國國門,隨之而來的是外資企業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迅速發展,這些都對傳統中國人的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并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化。在傳統的小農社會中,中國人基本是處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中,很少進行額外消費。鴉片戰爭后,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漸成時尚,但范圍很小。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數量的增加,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交通偏僻之地也可見到不少洋貨,例如法蘭絨、鐘表、玻璃等,售價也并不高。此外,網球、足球、業余劇社、室內音樂會、電影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使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觀念均發生重大改變。

以上便是近代中國生活習俗變化的大體框架,由于社會的巨大變遷、西式生活方式的傳入大大沖擊了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傳統的習俗開始發生這樣或那樣、微小或巨大的變化,但不管怎樣變化,習俗不曾中斷,而是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社會的變化,這正是符合習俗本身概念的。了解習俗的變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傳統文化的“前世今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到學以致用。在當前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顯得更加必要。

[1]烏丙安.走進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號論.江蘇社會科學,2000,(2).

[2]東方雜志,(第9卷第4號),1912,(9).

[3]姚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1962.

[4]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2.

[5]焦潤明.中國近代民俗變遷及其賦予社會轉型的符號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01,(5).

[6]孫春晨.中國傳統喪祭禮儀的倫理意蘊.晉陽學刊,2013,(5).

王 瑩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碩士研究生

(責編 樊 譽)

猜你喜歡
西式習俗民俗
冬季民俗節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新時期下西式面點制作的創新發展
國際學校:留學無需“小別離”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有趣的西式餐具
通過項目教學模式提高西式面點專業實踐教學實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