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問政:問出政府職能新變化

2014-04-11 01:57胡桂林
中國記者 2014年2期
關鍵詞:問政市民

胡桂林

提要:近幾年,全國各地掀起一股強勁的電視問政旋風,其中武漢電視臺的“電視問政”廣受業界關注,并于2012年榮獲中國年度電視掌聲獎,及201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有關獎項。

關鍵詞:武漢電視臺電視問政電視訪談

在“治庸問責風暴”中打響品牌

2011年初,針對發展軟環境不優與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庸懶散問題,武漢市掀起了“治庸問責風暴”。市委、市政府通過市長專線、行風連線網、行政投訴中心、信訪局和新聞媒體征集市民投訴、意見與建議,篩選出“十個突出問題”。為促進問題整改,市委、市政府責成負有管理責任的部門單位,通過新聞媒體向市民公開承諾整改的目標、措施與期限,并決定通過電視問政監督問責。

當年11月22日至2S日,4位市領導和14位區長局長走進直播廳,接受市民代表的問政。攝像機前,聚光燈下,官員們盡管表情凝重、頭上冒汗,表現出種種不適應,但市民稱快,媒體叫好,電視問政取得了空前效果。曝光的20多個“突出問題”迅速解決,涉及制度、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被列為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建章立制的重點。社會各界反響強烈,《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刊登系列報道,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媒體也刊發大篇幅報道。

鑒于這次電視問政的成功,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電視問政由原定的每年一次,改為每年兩次,即“期中考”與“期末考”。要求電視問政致力于以改革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措施,推動全市突出問題整改。堅持群眾路線、問題導向、客觀真實、重在建設、兼顧平衡的原則,著力搭建四個平臺:一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效果的檢驗平臺;二是市委市政府治庸問責的平臺;三是政府、媒體、市民真誠溝通、解決問題的平臺;四是匯集民意、集中民智、聚集民力、參政議政謀政資政助政的平臺。

2011年以來,我們先后舉辦24場電視問政,曝光各類突出問題360多個,被問政黨政官員達到200多人次。節目特色與經驗

“電視問政”是一檔大型直播電視訪談節目,以武漢市每年“十個突出問題”為問政內容,以黨政領導干部為問政對象,以市民群眾為問政主體,以“揭短片”加“現場拷問”為主要問政形式,堅持“百姓參與、百姓評說、百姓監督”傳播理念,節目創辦幾年來,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做法與經驗。

1.選擇問政內容

每年年初,武漢市治庸問責辦都會通過“市長專線”“武漢行風連線網”、市行政投訴中心、市信訪局和新聞媒體征集市民投訴、意見與建議,篩選出當年擬整改的突出問題,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認真研究后,確定當年重點整改的“十個突出問題”。之后,有關責任單位迅速提出備自的整改目標、措施與期限,并通過新聞媒體向市民公開承諾?!半娨晢栒眹@著“十個突出問題”整改公開承諾開展問政。

2.拍攝問政短片

精心拍攝問政短片是做好電視問政的基礎。武漢每年舉辦兩次電視問政(“期中考”與“期末考”),每次5場左右,每場節目時長100分鐘左右。每場“電視問政”節目需要拍攝15至20個反映問題的問政短片。

3.策劃環節流程

一是精心安排問政場次與內容。二是認真研究承諾單位與承諾人的背景資料。包括每一個責任單位的職能、承諾內容、整改措施、存在問題,每一位彼問政嘉賓的專業背景、從政經歷、工作業績、性格特征、個人愛好等。三是精心挑選問政贏賓、評論員、解讀專家。問政嘉賓主要從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風廉政建設志愿者、布衣參事、治庸問責督察員、新聞媒體代表、市民代表中遴選。四是精心設計環節流程,內容包括:嘉賓的引入方式與時機、短片的播放時機、節目懸念的設置、互動內容方式的設計、流程的連貫與節奏的把握、提問方式方向設計、直播現場把控等。

4.進行模擬彩排

為了讓全體主創人員熟悉流程,直播前,每場節目必須進行5次以上模擬彩排。另外,通過彩排,幫助主持人進一步提高電視問政直播中的應變能力。

5.建立工作機制

武漢電視問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主要內容包括:

(1)黨委政府主導機制。將電視問政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檢查、督辦。每次電視問政,市委常委會都會對工作方案進行專題研究。黨政一把手親自出思路、提要求,參與問政內容、問政對象的確定與直播設計方案的審定。

(2)策劃機制。形成了兩個層次的策劃班子:一是由市紀委、市治庸問責辦、市委宣傳部、監察局、廣播電視臺領導組成的宏觀策劃班子,負責宏觀導向的把握;二是由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市糾風辦組成的微觀策劃班子,負責節目操作。

三是整改督辦問責機制。對于電視問政曝光的問題,市治庸問責辦迅速向有關責任單位下達整改督辦函,督辦整改,對具體責任人實施問責。同時,要求對同類問題舉一反三,建章立制。

四是考評機制。將問政問題整改情況納入治庸問責考評體系,考評成績計入各責任單位年終績效考核總分,作為工作成效評定的重要依據。

五個方面打造社會影響力

武漢電視問政之所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源于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

1.堅持問題導向,是提升電視問政實效性與影響力的關鍵

武漢電視問政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電視問政節目中,揭露問題短片的比例通常高達90%以上,訪談中,述評問題的篇幅通常達到70%以上。作為電視問政節目的主創人員,要不斷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的問題必須具有重要性,關系到城市的改革發展,關系到市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是黨委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心,影響面大,關注度高。發現的問題必須具有可解決性,是政府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發現的問題必須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通過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推動一批問題的解決。同時,要不斷增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endprint

2.發動市民參與,是提升電視問政群眾性與公信力的關鍵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他們最有資格評判、監督政府的工作。武漢電視問政開辦之初,就提出“百姓參與、百姓評說、百姓監督”的理念。

電視問政節目采訪制作過程,也是市民全程參與的過程。哪些問題列入“十個突出問題”?從哪些方面承諾整改?市民可以通過市長專線、電視問政熱線等許多公開渠道各抒己見。問政短片拍什么?到哪里拍?市民可直接向節目組提供線索。

市民要參加電視問政直播,當問政“考官”,可以公開報名,參加選拔。參加問政直播的市民,可以面對面問政,可以提出希望政府解決的訴求,還可以舉笑臉牌與哭臉牌、通過表決器進行滿意度測評對政府工作與被問政官員進行評判、接受主持人采訪、參與話題討論等。

為提高市民參與度,電視問政還在大學、社區設立分會場,開通了便于場外市民參與的熱線電話、網絡互動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市民和網民。

3.形成多方合力,是提升電視問政權威性與監督力的關鍵

電視問政為什么能夠解決許多原有渠道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條重要原因是它集合了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等眾多的監督機制與效能,產生了巨大的監督合力。

市委、市政府、市紀檢監察機關與市治庸問責辦的參與,使電視問政具有很強的黨內監督、行政監督功能;人大組織與人大代表、政協組織與政協委員的參與,使之具有很強的民主監督功能;市民代表、法律專家的參與,使之具有很強的群眾監督功能;而電視與其他新聞媒體的參與,使之具有很強的輿論監督功能。

4.倡導資政助政,是提升電視問政建設性與推動力的關鍵

電視問政堅持問題導向,但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問倒哪個官員,不是讓政府“出洋相”,而是通過問政,促進一系列事關城市改革發展、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老大難”問題的根本解決,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推進政府部門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完善長效機制,達到參政、謀政、資政、助政的目的。

電視問政曝光的問題,都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電視問政不是一味指責,更不是“媒體審判”,而是熱忱地、心平氣和地與有關單位、責任人一起客觀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節目還通過設置“典型引路”“他山之石”等環節,給人以啟發。

5.尊重電視規律,是提升電視問政可看性與傳播力的關鍵

一是在短片拍攝上突出新聞性與電視性。二是堅持直播。電視直播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風險,但現場直播的快捷性、真實性、不可預測性與不可復制性帶來的傳播效果是錄播無法實現的。三是精心挑選打造電視問政主持人。四是重視細節、故事、沖突與懸念的設置。五是節目巧妙融入了一些綜藝節目元素,增加了傳播效果和感染力。如請觀眾舉“笑臉”“哭臉”牌表達民意、鍵盤手現場即興彈奏音樂音效、精心制作運用小道具等。(作者是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副總監、“電視問政”主策劃)endprint

猜你喜歡
問政市民
“視察+問政”雙擊民生實事項目
做好人大代表問政需要三個條件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日
網絡問政節目應為公眾所期盼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廣場問政』應『去戲劇化』
人大代表電視問政
重慶市首屆市民健康知識有獎競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