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

2014-04-22 22:02梅燕歧
中小學德育 2014年4期
關鍵詞:引導性組織者認知結構

梅燕歧

奧蘇貝爾認為,能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即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能對新學習內容起固定、吸收作用。這種引導性材料被稱為 “先行組織者”。因此,作為教師而言,需要在學習者能夠有意義地學習新內容之前,在他們“已經知道的”(原有觀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從而使原有觀念能對新概念、新知識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為新知識的“固著點”),即實現認知結構的同化。教師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同化過程,但卻可以通過對教學策略的具體運用對這一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

“戰爭,人類的災難”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粵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七課的教學內容,單元主題為“我們愛和平”。本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戰爭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戰爭形成個人見解。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做了如下嘗試。

一、呈現引導性材料,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聯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這就要求在每一節新課前,教師必須先正確掌握學生的知識現狀,了解學生對于這些內容所具有的背景經驗。如果學生對概念本身一無所知,那么,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就比較困難。

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面對戰爭的話題,相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而言雖然有些陌生與遙遠,但戰爭畢竟是當今世界各國格局的現實表現,無論學生是怎樣的認知狀態,對于教師而言都應當幫助學生在這個時期建立一種“世界情懷”,認識戰爭,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哪些災難,作為地球村一員能夠做些什么。在這種前提下,帶給教師的挑戰是:如何將戰爭的話題拉近學生的生活?

為此,在本課開始前的課間休息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作為“引導性材料”。視頻呈現的是一段優美的自然風光片——清新的自然、歷史的古跡、現代的建筑、科技的發展……筆者在本課開始時向學生發問:課前屏幕上放了一段視頻,請問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學生們很自然地感受到主題畫面的呈現非常優美,于是各種表達溢于言表。這時筆者適時地推進:正像同學們所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視頻,看看美好的感受依舊嗎?視頻的內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爭及戰爭災難圖片,配以憂傷的音樂。很明顯,從學生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可以看出他們的驚訝與忐忑,看后筆者提出問題:請問,你看到了什么,想說什么嗎?學生回答:看到了戰爭;看到了死亡;看到了傷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筆者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新課:戰爭,人類的災難。此時,筆者出示課題,有意識地將本課題劃分為兩部分:戰爭和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筆者再繼續追問:剛才你從視頻中看到了戰爭,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戰爭,你知道什么?學生開始各抒己見……

至此,這樣呈現的“先行組織者”,不僅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還使知識學習的意義和學習者關聯起來,而且更加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將要學習的真正內容是什么,這些內容與自己生活中積累的原有知識有什么聯系,最大的作用是能夠把學習者已有的與問題解決的相關知識引入到學習情境中來,從而為后續階段新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實質意義的信息和線索。

二、實施整合協調策略,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

在本課的學習設計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表述,及時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戰”話題展開信息交流,適時用PPT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及一些材料,并告知學生課本中也提供了相關的信息點,并通過自學和小組學習的方式落實以下四個信息點:①書中地圖告知有哪些國家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你還知道其它參與的國家嗎?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災難?③你還知道哪些戰爭,能否簡單表述?④你知道當代戰爭具有什么特點嗎?小組學習結束后全班同學進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的信息點,教師適時出示文字、數據、圖片和影像片段,使學生不僅知道有哪些戰爭,還通過影視作品以及新聞報道直觀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深深地感覺到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死亡、傷殘、貧窮、饑餓、污染、毀滅等等,并且對當代戰爭中導彈和生化武器的使用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應當說,呈現的材料相對教材內容是持于同一水平度的,并且具有某種或者某些相關的甚至是共同的屬性,幫助并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要素進行重新整合協調,并把當前所學的新概念納入到認知結構的某一層次中。

三、分組合作探究,擴充完善認知結構

在本課拓展性學習中,筆者先是利用PPT播放引導性材料——戰爭給“兒童”造成災難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面對戰爭,作為我們,我們每一位兒童能夠做些什么呢?”拋出問題后安排小組學習:①請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發表個人言論,在組長帶領下集中小組觀點;②明確職責做好與全班同學分享思想的準備工作。在小組匯報中,教師要做到:①鼓勵學生言論自由;②做好言論導向的引領工作并適時進行恰當的評價。在小組匯報完畢后,筆者繼續利用PPT播放引導性資料——播放來自非洲人民痛恨戰爭的公益廣告和英國十歲小歌手用音樂表達的心聲“Tell me why”。讓學生在看中,在聽中,繼續地想,繼續地說。在本課即將結束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后在學習小組內以一個戰爭為例進行深入探究,可以以PPT、講故事、表演劇、采訪、評論、辯論等多種形式做好準備工作,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與全班同學盡情分享。

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引導性材料和資料也就是思考線索式的先行組織者,它可以幫助學生確定思考的方向和線索,減少盲目探究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維進程中,不斷參照老師提供的“組織者”調整自己的思路,加快了解決問題的速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準確性。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后,教師積極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新舊概念之間建立關聯,并協調整合了學生的新知識,順利地擴充并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有彈性地吸納著社會和同伴帶給的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例,學生的學習基點在提升,學習態度在發展,學習能力在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了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實施“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目的是幫助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情感。學生在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時,更能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并積極地參與團隊學習和集體生活。教師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環境,選取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關注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參與社會,豐富社會認知和內心世界的有效過程。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

廣東深圳 518028)

責任編輯 李子非endprint

猜你喜歡
引導性組織者認知結構
導演
劇院建筑外觀應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共性和引導性
基于任務驅動法的機械制圖教學研究
庭審話語中法官“介入”的人際意義
嚴懲誘騙高校學生參與傳銷的組織者
一題多解,認清思維樹之“根、枝、葉”
最節電的人
中學生體育認知結構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