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微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2014-04-29 13:14李立新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 2014年23期
關鍵詞:實施開發高職院校

[摘要]高職院校微型課程實踐具有提高課程職業定向性、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利用社會人力資源、喚醒二級學院或系部的課程意識、提升教師課程素養等功能。微型課程開發一般沿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路徑開展。高職院校在微型課程構建中要找準定位、注意整體性、解決管理問題、優化開發團體和加強理論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 ?微型課程 ?開發 ?實施

[作者簡介]李立新(1966- ),男,河北南宮人,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務處處長兼語言文學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師教育。(河北 ?石家莊 ?05022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學前英語教育微型課程的構建和實施探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240320)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5-0148-03

當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仍然以國家課程為主,在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性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性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課程的職業定向性,適應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成為高職院校廣泛思考的課題。校本課程開發是作為國家級課程和地方性課程的補充存在的,通過校本課程的構建,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整體提升課程的適應性是一個有效的思路。微型課程作為校本課程深化的一個方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可以更合理地進行課程開發和實施,這為以微型課程為突破口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土壤。

一、微型課程的界定

微型課程由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于1960年開創,又稱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與傳統的長期課程相對應,是在學科范圍內由一系列半獨立的單元(專題)組成的一種課程形式。這個概念得到國內外認可并一直延續使用。我國學者在實踐中又對其賦予了新的含義,大致可分為三個流派:生態化含義、信息化含義、實踐化含義。生態化含義從生態學意義的視角挖掘微型課程的潛力,強調微型課程內容靈活、富有彈性,具有一種開放有序、發展變化的特性,此內涵源于美國微型課程理念,是微型課程的最初本意。信息化含義強調在日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下,將信息技術高度應用并融合于微型課程開發和課程實施的全過程,此內涵源于新加坡1998年的微型課程實踐與理論,是新加坡針對信息化教育條件對美國微型課程理念的拓寬與發展。實踐化含義特指辦學單位圍繞育人目標,以教師為主體,開發并有效實施微型課程的系統。高職微型課程是把微型課程的生態化含義和實踐化含義結合起來,強調高職院校為了增加課程的適應性,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對微型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實施,并獲得相應的課程資源。

二、高職院校微型課程實踐的重要意義

1.高職院校落實以生為本、提高課程職業定向性的需要。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存在三大問題:課程指導思想重理論、輕實踐,培養模式刻板封閉、缺乏彈性,以課堂教學為主、培養途徑單一。這三大問題都是課程問題,導致學生不能有效接受社會環境的有效信息,從而限制了高職學生觀察力、求知欲、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使他們難以獲得廣泛的活動空間,難以形成職業適應能力,難以有效獲得生存、發展及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職業教育課程變革,出現了課程內容從學科體系轉向職業崗位的基本走向。高職院校課程相對于本科高校課程,根本區別應該是其職業定向性。盡管本科高校也具有一定的職業性,但這種職業性是基礎性的,畢業生就業面較寬,知識往往限定在某個職業領域,而非具體的崗位,因此本科院校是“專業”教育而非“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則不同,必須緊密聯系具體的崗位實踐,強化崗位工作能力的訓練,高職院校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需借鑒微型課程理念與方法,通過系統開發開設大量模塊類、主題性微型課程,彌補傳統學科必修、選修課程的不足,突出課程的職業定向性,從根本上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是彰顯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的有效策略,也是現階段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訴求。

2.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世紀,更是經濟全球化浪潮強勢席卷的世紀。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和大變革,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高端化成為中國經濟必然的發展特征,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等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的關鍵詞。這種形勢使人們的職業崗位流動和變更頻率日益加快。但很多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相應專業的教學內容卻不能根據經濟社會形勢的要求做出快速調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必須不斷增加課程的彈性和開放度,保證課程內容的時代氣息和前沿品質,使課程內容始終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微型課程本身具有的彈性與開放性的生態化特點,正好滿足了高職院校課程根據社會工作任務而變化發展的生態特征需要。

3.高職院校堅持工學結合、有效利用社會人力資源的需要。受時間和經費的制約,高職院校在傳統的長期性課程中吸引企業精英建構和實施課程,往往困難較大。但如果采用靈活彈性的微型課程的方式,既可以在校園課堂中,也可以在企業情景下,把更多的崗位精英請到微型課程的課堂上,以“短、平、快”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高職院??梢酝ㄟ^發揮各專業委員會的作用,開發社會企業人力資源,使其參與到微型課程建設和實施中來,建立流動師資庫,形成圍繞“職業素質”培養的教育合力,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凸顯職業教育的職業性,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真正落到實處。

4.高職院校調動二級學院或系部的辦學積極性、喚醒課程意識的需要。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職類院校的二級學院或系部在課程開發方面的自主權和能力較弱,大多處于被動狀態,有時意識到傳統課程的弊端,意識到不進行課程改革不利于高職人才培養,但又無從改革。微型課程的加入改變了這種被動狀況,提高了二級學院和系部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喚醒了二級學院或系部的課程意識,促使他們對人才培養進行整體思考,使微型課程成為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試驗,并形成課程超市,二級學院或系部成為微型課程開發或實施的主體,可以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更自由、合理地進行微型課程開發與組合,功能上可以是新生的系列入學教育,可以是畢業前的定向訓練;可以是吸收最新技術的課程模塊,可以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進行的診斷和補救;可以是講座、閱讀、合作、討論,可以是參觀、調查、見習、實習或實踐。二級學院或系部課程意識的覺醒與課程開發積極性的提高為微型課程在高校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

5.高職院校提升教師課程素養的需要。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享有專業的自主權。劉良華說:“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出色的‘課程工作者,優秀的教師總是在調整、補充或開發教材,或者說,優秀的教師一直在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甭殬I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傳統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精英化、大型化傾向卻使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在課程開發面前望而卻步。微型課程的開發無疑給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載體。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具備雙師型素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良好的微型課程開發素質。微型課程的開發能促使這些教師結合實踐經驗反思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教師參與微型課程開發的活動,是彌漫于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中的,是在接近于其教學實踐的層面上發揮作用的,因此這種課程開發與實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既有利于課程本身的成長,對教師的專業精神的培養、課程設計能力的提升也是極為重要和關鍵的。

三、微型課程開發的路徑

微型課程開發一般根據美國著名課程專家泰勒的課程編制經典理論。泰勒的課程目標原理認為,課程的研制是教育者、學習者及社會需求三因素互動的過程。泰勒認為課程開發圍繞著“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四個問題來展開,即按照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步驟進行開發設計。

1.課程目標。即微型課程實施目的或意圖的陳述。課程目標不能過多,一般不要超過三個,在陳述時要注意陳述得清晰、詳盡,注意敘述的行為主體應該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應體現出培養學生的哪種行為。

2.課程設計。即運用好選擇、組織課程內容的技術。根據微型課程確立的目標,選擇的內容應該是與學校、學生、教師經驗密切相連的內容,要少而精,應在教師能力范圍內,不能脫離學生實際的職業需要。

3.課程實施。即怎樣組織微型課程內容,或安排什么樣的活動及怎樣安排活動。微型課程實施時,要注意突出微型課程的彈性,注意微型課程與長期課程的不同,注意課程實施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規模等問題。

4.課程評價。即運用好微型課程評價的技術。微型課程評價是一種多元的過程性評價,主要應從微型課程方案、微型課程實施、學生微型課程學業成績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學生微型課程學業成績的評價應該是微型課程評價的關鍵。微型課程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可以采用積點式學分的評價方式。學分是目前較普遍地被我國高校采用的一種學業成績考核方式,一般18課時記1學分,計算公式為:學分=實際課時/18課時。積點式學分就是把學生所選修的各門微型課程的考試成績折換為積點,不以分數而是以課程積點數作為衡量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方式??荚嚦煽兣c積點換算的標準一般為90~100分積點為4,80~89分積點為3,70~79分積點為2,60~69分積點為1,60分以下積點為0。計算方法是微型課程積點數=微型課程的課時/18×課程積點。積點式學分的評價方式,既考慮了學生學習量的積累,又考查了其質的掌握情況,是一種比較有操作性的評價方式。

四、對高職院校微型課程開發的思考

1.準確定位課程地位。微型課程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微型的校本、院本或系本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長期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新的增長點,為主干課程或核心課程的進一步結構化提供了可能性的空間。長期課程在系統傳遞人類文化科學知識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保守性和封閉性等特點,使得長期課程不能很好地發揮固有的功能。微型課程可彌補長期課程的不足。因此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應該以中長期課程為主,把微型課程作為中長期課程的重要補充,通過兩者結合充分體現高職課程的本質,發揮高職課程的功能。高職院校在微型課程開發特別是實施方面,要注意微型課程的質與量,不能加重學生負擔,違背課程初衷。

2.注意微型課程的整體性,并把微型課程納入整個課程體系。高職院校開發的各門微型課程一般呈現出散在性存在的狀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中要注意通過各門微型課程的松散重構,實現微型課程間結構化的系統聯結,從而有利于高職學生對現有各個微型主題內容之間縱橫兩個向度的連貫與整合,使高職院校的微型課程既體現出靈活性與變化性,又能保持住相對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使微型課程同必修課、選修課等中長期課程一起構成課程體系,發揮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整體育人功能。

3.解決微型課程的管理問題。首先,要明確二級學院或系部是微型課程的管理主體,提升系部及二級學院管理微型課程的責任與積極性。其次,要大力提升課程管理主體的課程領導力。課程領導力的基本內涵是課程實施主體構建課程愿景和進行課程民主決策的能力,是在學校課程構建與實施中表現出來的對學校課程問題和教學管理的引領與指導,是教育哲學和管理權威的一種外隱表現。課程領導力表現為課程價值思想的引導力、課程教學的指導力、課程資源整合力三個維度。有專家說學校課程領導的真正要義在于鼓勵教師覺醒其課程意識。最后,要加強制度建設,使微型課程管理成為一種常態。微型課程的設置與管理應由二級學院或系部負責。微型課程課時可以利用現有的選修課或活動課的課時。管理部門應該著手建立關于微型課程的開發申報、審核立項、評價激勵、教學管理等相關制度,保障課程具有一定的計劃、實施和結果水準,使之成為對高職學生的健全發展施加正向影響的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4.科學構建課程開發團體。微型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關鍵在于人力資源。高職院校必須著力打造一支由專業教師、行業專家及課程專家構成的微型課程開發團隊,使其具有共同的愿景和伙伴式的團隊合作文化,具有先進的課程意識和完善的課程開發技能,能夠有效溝通與協作,診斷學生的課程需要,挖掘與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合理構建與有效實施微型課程,在共同的行動、及時的反思和反復研究中,不斷實現課程質量和團隊專業能力的雙向提升。

5.加強微型課程理論研究。在我國,微型課程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大多集中于概念辨析和中小學的應用研究,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應用研究還很少。高職院校在開發與實施微型課程的實踐中,必須加強微型課程的理論研究,對微型課程的概念、特征、原則、途徑、開發技術進行研究,對微型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實施的必要性、可能性與可行性進行論證,從而使高職院校微型課程實踐始終沿著一個理性的軌道運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Z]. 2006-11-20.

[2]劉良華.成為有課程智慧的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03-23.

[3]郝士艷.對課程領導力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

[4]曾文婕.微型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方向[J].教育科學研究,2009(2).

猜你喜歡
實施開發高職院校
河南方言文化資源的保護及其開發利用的研究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學習APP設計與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
新形勢下高校二級學院教務管理優化路徑探析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