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農村沼氣發展規劃途徑探求

2014-05-30 18:31王睿陳筠婷滿寧生邱一桓
中華民居·學術版 2014年9期

王睿 陳筠婷 滿寧生 邱一桓

摘 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應該把新能源推廣和應用納入鄉村規劃中,鑒于每個村落發展新能源的條件不一,采用適應性規劃是新能源推廣的重要途徑。本研究通過選取廣西典型村落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廣西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現狀、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嘗試將“適應性規劃”與現階段農村新能源推廣相結合,探索適應廣西農村發展的新能源規劃途徑。

關鍵詞:綠色能源;適應性規劃;沼氣推廣;廣西農村

引 言

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減輕環境污染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沼氣作為一種適用于農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廣西農村沼氣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在數十年的推廣應用實踐中,取得豐富的經驗。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西許多農村出現人口流失,個體農業耕作向規?;N植模式轉化、農民生活等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家庭沼氣的應用也出現變化。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應該把新能源推廣應用納入的鄉村規劃中,本研究嘗試將“適應性規劃”與現階段農村新能源推廣相結合,通過選取廣西典型村落進行實地調查,評價廣西農村沼氣建設發展現狀、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根據村莊規劃的需要,用村莊規劃的案例說明適應廣西農村發展的新能源規劃途徑。

1 新能源的推廣與應用

1.1 城鄉規劃與新能源發展

《城鄉規劃法》指出,城鄉規劃應當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這意味著城鄉規劃要轉變原有的規劃理念,應當從生態、節能、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城鄉規劃。

以城鄉規劃為主導進行新能源的發展體系包括三個層次: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對應的規劃內容為總體能源利用策略、制定建筑節能技術指標以及建筑節能技術運用。在城鄉規劃中通過改進生活生產空間的布局關系來提高循環利用的效率,以適應生態和人居的合理布局為衡量標準,將可持續性作為發展的根本方向,以此來推動城鄉規劃理念的轉變。[1]

村莊規劃的實施可以推進農村能源的建設方式、建設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同時農村能源的建設也要求村莊規劃向著更科學、更健全的方向發展。農村能源建設目前有以下幾種方式:①配套完善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能源產業化發展提供基礎條件;②制定產業規劃,形成完整的能源產業鏈,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③在產業內部,以沼氣產業來說,與養殖業、種植業有機結合,形成農村能源生態模式,優化物質與能量循環的能源生態系統;④在村莊內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供氣,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實現規?;l展。[2]

1.2 廣西沼氣建設概況

廣西沼氣推廣歷史悠久,自解放初期開始至今已經有60多年歷史。真正獲得發展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各地探索出多種適合池型、建設模式和原料來源,建池質量有了技術保障;新世紀以來廣西沼氣建設獲得國家資金支持,每年以20萬座的規模迅速發展。

廣西最早成功發展農村沼氣的是恭城縣。該縣于1983年開始推廣使用沼氣,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被譽為“恭城模式”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發展,“恭城模式”是廣西沼氣建設與發展的典范。

1996年開始實施廣西生態農業“152示范工程”,到2009年12月底,全區累計建成戶用沼氣池355.3萬座,沼氣池入戶率達44.4%,其中桂林市、崇左市和百色市戶用沼氣池入戶率都超過60%。廣西建成的這些沼氣池正常使用,每年可提供優質燃料14.2億m3,能源開發量約223.1萬t,可節約薪柴710.6萬t。同時,每年還可提供8883萬t沼液沼渣優質有機肥料,為農民增收節支約53億元,全區已有1421萬農民直接受益。[3]

2 適應性規劃理論

適應性規劃最早被提出,是指城市設施應當適應氣候變化。2009年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報告,在美國的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水,能源,交通,農業,生態系統和健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他們的注意力和資源,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預測和規劃,除了在執行減緩氣候變化的戰略。

適應性規劃理念也拓展到其他領域。趙萬民[4]在2008年對我國西南山地城市規劃適應性研究提出了一些觀點,即針對我國西南山地土地資源稀缺性與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提出西南地區城市(鎮)規劃建設的適應性理論研究目標與山地城鎮化適應性理論及發展模式。孟慶[5]在對影響城鄉規劃適應性的文化基因和法理基礎的研究中提出了在“城鄉規劃成果的部分內容具有‘社會契約特征”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社會契約”相關概念和城鄉規劃相關的特征,提出增加城鄉規劃社會契約特征的理論性意見。

而本課題引入適應性規劃的概念,寓指城鄉規劃應當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城鄉發展特點、農業產業結構及其生產模式等方面。

3 廣西農村沼氣適應性指標研究

3.1 典型村落調查

本案選取廣西沼氣建設的典型村莊進行現場踏勘和訪談調查,涉及地方政府的能源辦工作人員、調研地村民等,收集到第一手數據和資料?,F以廣西南寧市武鳴縣城廂鎮瀨琶村七星屯和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建安村蘭家屯的沼氣建設為例,進行重點分析。

3.1.1 武鳴縣瀨琶村七星屯

七星屯位于南寧市武鳴縣東郊,以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為主,村容整潔,景色優美。七星屯新村建設是在2001年統一規劃、設計和施工的,重建沼氣池22座,曾經一度是武鳴縣乃至廣西的沼氣建設模范村。

七星屯從2009年已開始不使用沼氣,而是與廣西中海發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加入了“渣稈銀行”,全村用起了新能源——生物質化燃氣。

通過與村民蔡永龍訪談得知,一家三口人,每天用氣2方,每年只需要交給公司3.5t生木薯稈(約3畝地的木薯稈),就可以解決一年的燃氣問題了。這些原料隨處可取,在過去木薯稈是農家清理農田時的一大憂愁,現在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真正讓農民得到了實惠?,F在全村24戶管網相連,一家開爐,可全村做飯。新能源項目穩定運行以來,七星屯的村民通過項目中“渣稈銀行”的創新模式運作,免費用上了清潔、便利、穩定的新能源——生物燃氣,生活用能水平大大提升。

以種植業為主的七星屯曾是沼氣建設的模范村,但如今由于沼氣原料不足而停用了沼氣,尋求發展新的清潔能源。由于沼氣的發展模式無法適應村莊的某些變化因素,而使沼氣建設陷入困境,繼而尋求新的清潔能源,這也是廣西農村沼氣建設的一個典型代表。

3.1.2 恭城縣建安村蘭家屯

蘭家屯地處栗木鎮南面,距鎮政府7km,距縣城31km,全屯以沙田柚、桃等水果種植為主,人均純收入近6000元。

恭城縣是廣西最早成功發展農村沼氣的縣城,且多年來一直是廣西沼氣發展建設的典范。該縣于1983年開始推廣使用沼氣,經過多年發展,到2012年,恭城選取蘭家屯作為第一個試點實踐“新三位一體”沼氣發展模式——“全托管”沼氣服務管理模式,并取得成功,即將在全縣推廣。

蘭家屯與桂林市新合沼氣設備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服務中心+服務網點+農戶”模式運作,從三個環節實現沼氣“全托管”:

(1)進出料全托管。建立沼氣服務網點,把進出料工作全部委托網點管理。網點則分別與蘭家屯周邊三個大型養殖場及沼氣用戶達成協議,由服務網點工作人員負責從養殖場向簽約農戶輸送沼氣原料,每月定時進料2~3次,為農戶出料一次,每年為農戶抽渣一次,確保沼氣高效運行。

(2)維護全托管。網點負責沼氣設施的正常運行,負責為簽約戶沼氣池、沼氣灶、沼氣燈、沼氣輸配氣管道及部件等出現的問題進行檢修、維護,為農戶提供長效服務、周到服務。

(3)刷卡使用。通過安裝刷卡流量表,實行刷卡消費,農戶按每立方米1.5元向網點交費,和使用液化汽相比,每月節約了一半的錢,既經濟實惠,又方便環保,一刷卡輕松保證“一日三餐”生活用能。

在傳統的沼氣發展模式無法適應農村發展現狀的境況下,恭城縣的“全托管”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公司+農戶”合作,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也許將成為沼氣發展的新出口。

3.2 農村沼氣發展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3.2.1 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的沼氣原料供給不足

調研所在地的沼氣利用系統從剛開始實施至今都發生過相對較大的模式變化,而導致此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

以農戶自給的方式建設沼氣能源,是建立在農戶養殖的基礎上,利用農戶飼養豬所排泄出的糞便作為沼氣原料,通過發酵產出沼氣。但由于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市場價格影響較大,若豬肉價格低廉,村民會放棄養豬而選擇其他經營項目。原來的沼氣原料——牲畜糞便的減少導致沼氣池供料不足,產生的沼氣不足以滿足農戶的日常使用需求。因此,沼氣系統面臨著需要改進或者徹底變化的局面。

3.2.2 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導致沼氣池利用率低

在廣西多地農村存在一種較普遍的現象,青壯年大部分已到外地打工謀職,留下來的基本上是勞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他們無法維護沼氣池的正常運行,尤其沼渣和廢液的清理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勞動力。由于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所建沼氣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導致沼氣池利用率低。

3.2.3 沼氣的發酵工藝單一

目前廣西多地農村沼氣的發酵工藝盡為相似,即以糞便作為沼氣原料,相配備的裝置也相近。而面對各地不同的產業結構,如此單一的發酵工藝并不具備適應性,相配備的裝置也不適應。對于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使用目前的發酵設備存在很大的困難。

3.2.4 沼氣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

通過幾次對廣西農村沼氣建設的調研,發現沼氣建設規劃混亂。由于項目建設前期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出現部分建池地點與廚房距離太遠,沼氣在輸送過程中損耗過大,導致灶前壓力小,沼氣不夠用。

3.2.5 沼氣發展模式傳統、單一

廣西主要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能源模式,各地在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解出如下模式:豬-沼-果、豬-沼-菜、豬-沼-稻、豬-沼-蔗、豬-沼-桑、豬-沼-林(八角、茶、竹等)、豬-沼-花、豬-沼-魚、豬-沼-藥、豬-沼-豬、豬-沼-加工(酒、米粉、寶石等)[6]。但看得出來,這些模式均以養殖業為基礎,這種單一的發展趨勢必然無法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如若沼氣利用地的產業結構由養殖業轉為種植業,這樣農戶自給糞便型建設模式必會被淘汰。

3.2.6 沼氣池的供氣方式不適應當地現狀

沼氣池的供氣方式有農戶自給型、聯戶合作型和集中供氣型三種建設模式。其三種模式的適應地區各有不同,如表1所示。

而在廣西較多地方卻未按上表中各模式的適應情況進行沼氣池的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沼氣利用率低,甚至由于供氣方式的選擇失誤造成沼氣停用等不理想的結果。

3.3 廣西農村沼氣發展的規劃途徑

基于以上對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以下關于廣西沼氣發展的建議:

(1)對于原料來源不足的問題,其原因是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產業結構是依據市場效益發生相應改變的。為使沼氣設備在產業結構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依然能正常使用,提兩點建議:

①多樣化的沼氣發酵模式?;蛘咭粋€地區預備至少兩套沼氣原料不同的發展模式,在產業結構過渡期就提出下個階段的備案,適時提出相應的舉措。②引導產業集約化,將各家各戶的牲畜房集中布置,統一收集牲畜糞便,集約化養殖和管理。

(2)對于沼氣池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其原因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廣西農村勞動力缺乏是目前以至今后面臨的問題,因此需要建立能適應勞動力缺乏的境況的發展模式。在對恭城縣蘭家屯沼氣發展狀況的調研中發現,其沼氣“全托管”模式能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缺乏的問題,用戶只需刷卡使用,不必處理進料、沼渣清理和設備維護等問題。對于勞動力不足的地區,此種模式可進行推廣或改進使用。

(3)對于沼氣發酵工藝單一的問題。沼氣發酵工藝既要有良好的溫度條件也需要用相配備的設備。不同模式的沼氣發酵工藝有其固有的相配套的設施,對于沼氣發展模式發生改變的地區,其配置也需做出改變,也可對原有的配置做出相應改進,提高利用率。

(4)對于沼氣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的問題,最大的人為影響因素是沼氣前期的合理規劃,如沼池布置于距廚房較近的地方,合理安排沼氣輸送線路,采用最短線路方案,減少沼氣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

(5)對于沼氣發展模式過于傳統、單一的問題。廣西各地農村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尋求更適應現狀的發展模式。如恭城縣蘭家屯,經過積極探索和多方努力,采取了與公司、養殖場合作的運營模式,為當地沼氣發展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6)對于沼氣池供氣方式的選擇問題,在前述的表格中已列出各種模式的利弊和適應的地區,在按照表格所列出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或革新,并找到適用于本地區的供氣方式。

4 結 論

通過對廣西農村沼氣建設情況的實地調研,以及在沼氣建設、使用、管理等多方面存在問題的分析論證,以適應性規劃為理論支撐,最后針對具體存在的問題提出規劃途徑。

綜合以上的分析,結合廣西農村沼氣發展的現狀條件,在今后的沼氣規劃中,若能從適應性規劃的角度出發,使得規劃更加合理、科學、嚴謹,沼氣在廣西農村的推廣必將有著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汪光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城鄉規劃理念轉變[J].城市規劃,2010,(01):9~14+28.

[2]胡麗霞.北京農村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研究[D].湖北農業大學,2008.

[3]李金懷.廣西農村沼氣發展研究[D].導師:周從鉅.:廣西大學,2011:9.

[4]趙萬民.我國西南山地城市規劃適應性理論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04):34~37.

[5]孟慶.影響城鄉規劃適應性的文化基因和法理基礎[J].城市規劃,2011,(01):77~81+91.

[6]李金懷,魏世清.廣西農村沼氣建設現狀與發展前景探討[J].廣西林業科學,2008,(04):219~222.

[7]李伯興,李林蔚.農村沼氣能源產業發展模式研究——以廣西為例[J].創新,2010,(02):54~5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