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科研腐敗,需制約兩種權力

2014-06-01 12:25田湘波
檢察風云 2014年11期
關鍵詞:科研人員腐敗權力

文/田湘波

整治科研腐敗,需制約兩種權力

文/田湘波

日前,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一次記者會上“自曝家丑”時稱,兩宗有關科研經費的腐敗案件正在調查。這是治理腐敗進入科研領域的重要信號。要治理科研腐敗,就要懂得什么是科研腐敗以及用什么樣的理論來預防和懲治科研腐敗。

根據腐敗行為發生的領域或部門及其作用的領域來看,可以區分為政治領域腐敗、經濟領域腐敗和社會領域腐敗等。政治領域腐敗主要是指公共權力部門的腐敗,經濟領域腐敗主要是指企業的腐敗,社會領域腐敗主要是指非政府領域腐敗,也叫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領域的腐敗。社會領域腐敗,如從社會權力機制而言,是權力濫用的表現;從社會倫理環境而言,是享樂主義價值觀的現實惡果。在社會學家眼中,社會腐敗是人們對金錢或其他個人利益瘋狂追逐的結果,是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變化的結果,是極端個人主義和極端功利主義盛行的結果,是為追求私欲而破壞規則秩序的結果。當此風氣在社會上廣泛蔓延就會出現大量的社會腐敗現象。社會腐敗的主體大多都不是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而是任何在社會上相對占有優勢地位的人。他們利用這種優勢地位,能決定某種資源的分配,能影響他人,以此對有求于己的人加以要挾與剝奪,違反職業道德,獲取個人好處。社會腐敗是對權力腐敗的模仿,是“官本位”的擴大化,是特權意識的產物,是社會不平等的產物。

社會腐敗具體表現為醫療腐敗、教育腐敗、學術腐敗、科研腐敗、新聞腐敗、體育腐敗等。所以,科研腐敗是社會領域腐敗的一種表現形式,且是一種非權力腐敗,即非公職人員的專家利用各種社會失控而謀取非法私利的行為。

科研腐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科研腐敗是指專家利用科技進行謀私的行為,也就是人們通常講的學術腐敗。廣義的科研腐敗,除了指學術腐敗之外,還包括學術不端、學術失范等行為。1988年,美國政府發布的《聯邦登記手冊》指出,科學腐敗行為就是指在“編造、偽造、剽竊或其他在申請課題、實施研究、報告結果中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這里講的科研腐敗,實際上是指學術不端行為。學術不端行為與利用學術資源謀取非正當利益或者利用不正當資源謀取學術利益是有區別的,后者主要表現為用權力謀取學術利益、錢學交易、學色交易等。通常講的科研腐敗實際上是指廣義上的科研腐敗。

科研腐敗是動機、機會、條件和阻止腐敗的社會功能缺失的結果

規避科研腐敗問題實際上是治理腐敗問題。治理科研腐敗是指為遏制或縮小科研腐敗現象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的總稱。腐敗是一種“癌癥”,是一種“不治之癥”。我們最多只能遏制,不可能消滅它。目前,從腐敗走向廉潔的國家或地區只有新加坡和香港。也就是說,只有這二個地方治理腐敗取得了成功,所以,規避科研腐敗也只能從這兩個地方找“藥方”。

只有找到科研腐敗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那么,科研腐敗的“病根”是什么呢?不同類型的科研腐敗行為是基于不同的因素產生的,但總的來說,不外乎這四個因素:腐敗條件;腐敗機會;腐敗動機和阻止腐敗的社會功能殘缺。只要存在權力(包括學術權力),便可能存在腐敗,這就是科研腐敗產生的條件??蒲懈瘮C會是指科技管理和法律的漏洞,形成了腐敗機遇??蒲懈瘮訖C是科學家或專家人性惡的表現,是人自私成分發展的必須結果。只要掌權者或專家惡性超過善性,就易有腐敗的想法。阻止科研腐敗的社會功能殘缺是腐敗產生的第四個因素。這種功能缺陷包含著不同的內容和不同層次。

因此,阻止科研腐敗的社會功能存在的缺陷越多,為潛在腐敗者提供腐敗的機會就越多。治理科研腐敗和科研腐敗者實施腐敗都是圍繞這四種因素展開的,只不過作用方向不同而已。鑒于科研腐敗行為的發生過程,我們治理科研腐敗也是圍繞上述四個因素進行的,圍繞上述四個因素治理腐敗的活動主要有:監督、教育、制度和懲治。

規避科研腐敗是一個系統工程

管理科技者出現腐敗是政治腐敗問題,或者說是公共權力腐敗問題,所以,如何規避管理科技者腐敗問題是屬于如何規避公共權力腐敗的問題。這里所說的規避科研腐敗問題,主要是講如何規避專家學者腐敗的問題。

首先,要提高科研人員腐敗免疫力,而科研人員腐敗免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道德水平的高低和責任感的強弱。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道德修養水平和責任心,使他們能夠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自覺抵御腐敗,才能有效地防治科研腐敗。這一邏輯的前提是,只要能向科研人員提出誠實為學、廉潔為研的明確標準,并采取促使科研人員忠于職守、不斷強化責任心的種種保障措施,就能使科研人員自覺地、老老實實地進行科學研究,就可以取得抑制或縮小科研腐敗現象的效果。要提高科研人員道德修養水平和責任心,增強他們自覺抵御腐敗的免疫力,一是要造成有助于科研人員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職業責任心的社會文化和組織文化環境;二是要具體而又明確地規定科技職業倫理規范,并通過教育和訓練,使科研人員能夠充分認知、自覺踐行各項規范,不斷提高道德水平,不斷增強責任心。這主要是從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可能實施腐敗的群體出發的,故我們可以稱之為對人的預防因子,這是預防科研腐敗之根本。

其次,要進行制度建設??蒲懈瘮∨c權力腐敗不同,有科研經費才有可能滋生腐敗,缺乏監管的科研經費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所謂“科研腐敗機會”,是指能夠使科研人員想要利用“科技謀取不正當私利”的主觀愿望得以實現的客觀條件。如果說,腐敗是一種“交易”行為,“腐敗機會”猶如“商機”,而這種“商機”通常是由兩種要素結合而成:一是行政權力或學術權力,二是不正當的私利。這兩種要素,主要通過如下兩種途徑相結合,形成所謂“腐敗機會”:一是利用權力保護非法權利和非法利益,或者變更非法權利和非法利益為合法權利和合法利益;二是利用權力為特定利益集團或個人提供類似“綠色通道”、“快車道”的特惠。因此,“以減少介入腐敗的機會,治理腐敗”的邏輯主張是:要構筑科研腐敗機會防線,最大限度地減少科研腐敗機會。消除科研腐敗機會是通過制度建設進行的。加強和創新制度建設,可以完善阻止腐敗的社會功能,規范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運行,降低權力的使用彈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科研腐敗機會,使有腐敗動機者無機可乘。該因子是從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為潛在腐敗者侵害的目標著眼的,故稱之為腐敗機遇的制度預防因子。

再次,要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進行監督。行政權力或學術權力是產生科研腐敗的社會條件,有權力存在,就有科研腐敗產生的可能。所以,加強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進行監督,構筑權力防線,是遏制科研腐敗行為形成的根本前提。如果科技人員明知自己的腐敗行為早晚會被揭露,而且自己將要支付的腐敗費用高于自己通過腐敗行為所能獲取的利益,就不會介入腐敗,因此只要不斷加強監督,提高科研腐敗行為被揭露的概率,就能有效地治理科研腐敗。這一措施主要是從減少和消除能為潛在的腐敗者欲實施腐敗可利用的外在輔助條件入手的,故可以稱之為條件因子。在中國,要對學術權力進行監督是難的,因為在中國政治文化中是崇尚權威的,在人們心中,普通學者與學術權威之間是不平等的,想巴結權威都來不及,又怎么敢監督學術權威呢?而且,一般來說,學術權威是與行政權力結合在一起的,也有行政級別,這更增加了監督的難度。有人說,要學習國際上科技發達國家的做法,成立獨立的中介性質的科技撥款委員會,專門負責科技項目的評審鑒定,確保陽光運作。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中國是否允許獨立的中介性質的機構存在;二是外國產生的制度是否能在中國生存是有疑問的。政府采購制度和招投標制度是學習發達國家制度的結果,結果如何呢?實際情況是:有政府采購制度和招投標制度比沒有這兩個制度時還腐敗些。

最后,要嚴厲懲治科研腐敗者。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腐敗者只有在腐敗獲益大于腐敗成本的前提下才會增大實施腐敗的可能性。因此,提高腐敗的成本,減少潛在腐敗者實施腐敗的機會,也是預防科研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此我們稱之為成本因子。所謂“成本因子”,指的是科研腐敗行為一旦被揭露,科研腐敗行為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必將付出的代價。這里所說的所謂“代價”,包括財、物等物質的代價和心理、肉體等非物質的代價。人們通常認為,介入腐敗費用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腐敗行為發現概率的高低;二是對腐敗行為懲罰度的高低。所謂“提高介入腐敗的費用”,是指提高腐敗發現概率和懲罰度,主要是指懲罰度。

論點

要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進行監督。行政權力或學術權力是產生科研腐敗的社會條件,有權力存在,就有科研腐敗產生的可能。所以,加強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進行監督,構筑權力防線,是遏制科研腐敗行為形成的根本前提。只要不斷加強監督,提高科研腐敗行為被揭露的概率,就能有效地治理科研腐敗。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歡
科研人員腐敗權力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
科研人員破譯黑豬肉特征風味物質
治療艾滋病,中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
廣東公安科研人員風采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腐敗,往往由細微處開始……
國外警察腐敗控制與啟示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喚醒沉睡的權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